书城艺术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玉器鉴赏及收藏
26733500000021

第21章 玉器的鉴别(2)

明代玉雕在以下几方面特点较明显:

(1)造型粗犷浑厚,雕工刚劲有力。对明代玉雕,古玩鉴赏家有“粗大明”的口头语。一般来看,明代玉雕胎体较厚重,尤其是壶、杯等器物,器壁都较厚,人物、动物造型注重外型而不追求细部。从雕法上看,明代玉雕一般刚劲有力,利落醒目,线条、棱角分明,磨工较差。也有一批器物表面磨得非常亮,称为“玻璃光”,但转角或细部处理较粗糙。

(2)镂雕技术发达。自明前期的玉带到明后期的五杯、插屏、嵌件、带饰都表现出明代发达的玉器镂雕工艺,这种工艺较之汉唐宋元有很大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平面片状镂雕器物上,出现了规则的镂雕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图案,并能雕出上下不同的双层图案,鉴赏家称这种图案为“花下压花”。二是立体形体的镂雕,不仅注重表层,而且注重体块内部的造型处理。明代玉雕炉顶常制成镂雕馒头形或圆柱形,许多炉顶不仅表层镂雕图案,且柱心内部也雕出同表层图案相关的景物,而清代玉炉顶即使采用镂雕方法,也仅注重表层图案。

(3)仿古作品日趋成熟。仿古玉器在宋代已很流行,但宋代仿古玉器较之古玉器有一定的差距,有些有所本,但形状、纹饰变化较大,有些则纯系凭空想象。明代仿古玉雕有两种情况,一是仿古彝器,这类器物与汉以前饰物很接近,但不做旧;另一种是假古玉器,其仿古程度如明人高濂所讲,“如式琢成,伪乱古制”。

(4)世俗化倾向。主要表现在品种、造型、纹饰等方面。品种上表现为礼器减少而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器物增多。造型中不仅出现了许多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的人物、动物作品,且在器皿造型上进一步接近瓷器。纹饰方面以花鸟、动物、吉祥图案、文人画为多,仿古青铜器纹饰退到了次要地位。

清代玉器风格。清代玉器在造型、琢磨、风格特点上已失古朴之意,给人一种新的感觉,加工特点可用“精”、“细”二字概括。地子平,线条直,方圆合于规矩,不拖泥带水。人物、植物等装饰图案雕得棱角很硬,边角处似有锋芒,表面光泽为脂肪或蜡样光泽,较少有玻璃光。同古玉器相比,结构、图案显得很繁琐,但同现代玉雕相比尚属简约。另外清代民间制玉中也有一些加工粗糙的作品。应该注意的是清代仿古玉器。这一部分玉器在传世品玉器中占有一定的数量,有一部分清代仿古玉器,只是在造型、图案上追随古人,在加工工艺方面却有明显的清代特征。但也有一部分玉器,不仅在图案、造型方面拟古,在加工工艺上也完全拟古,进行“做旧“处理。一些清代宫廷玉器,制造时专门有一道“烧古”工艺。这种仿古制品,外表与古玉器极相似,成为鱼目混珠的假古玉器。

三、玉质鉴别

新石器时代,玉质有青玉、黄玉、墨玉、灰白玉等,其中以淡黄色的黄玉最为常见,也常见岫玉。伴随出土的有绿松石、玛瑙和水晶等。

商周时代,玉质多为青玉,也有白玉、墨玉、蚰玉及绿松石、玛瑙、水晶等制品。

春秋战国,玉质多为青玉和黄玉,白玉少见。伴随出土的有少量玛瑙、绿松石和水晶珠等。

汉代,玉质除青玉、黄玉、墨玉外,白玉开始兴盛,成为玉中上品。

唐代,玉质除青玉、黄玉外,白玉也很多。唐代与西域频繁交往,玉料大量从新疆等地输入内地,使各种软玉制品增多。

宋、元时代,玉质有白玉、青玉、墨玉、玛瑙等,其中多是青玉和白玉。

明、清时代,玉质以新疆软玉为主,也常见青玉、绿松石及稍晚些时候大量出现的翡翠、青金石以及各种宝石制作的工艺品。

四、制造特点鉴别

新石器时代的玉器主要有玉琮、玉壁、玉斧、玉圭、玉璜、玉块及各种鸟兽。以有孔玉及平面玉器为多。动物造型较简单,着重于头部刻画,身体则与玉石形近的几何体,头部又较重视服目的表现。此时玉器虽片状为多,但磨得很平的平面极少,凡平面之处,中部皆微微隆起,边缘较薄或有坡,如器物的主平面平如刨板,就应考虑这件器物是否为伪制品了。

商代玉器,属于生产工具和礼器器形的有玉刀、玉斧、玉铲、玉璧、玉璜以及单体的玉制鱼、鸟、兽。钻孔有两种,一种是一面钻孔,另一种是两面钻孔,孔眼两端大,中部细、蜂腰状。许多商代玉器孔内留有螺旋形琢磨痕。

周代玉器,玉戈、玉琮趋向小型化,圭呈细长形。

春秋战国玉器,佩玉大量增加,丧葬用玉也较多。玉龙种类较多,一般为蛇形。

汉代玉器,器形除玉璧、玉环、鸡心佩、剑佩、带钩外,各种用于殉葬的明器和各式容器、玩赏品大量出现。

唐代玉器,大量出现花鸟、人物图案,器物多生活气息,有实用价值的杯碗增多,另出现新型饰件和表示官阶高下的玉带饰物。

宋代玉器,仿古玉器极多,有玉环、玉剑饰、玉璧等。仿古玉给人似古非古、似今非今感觉。宋代玉鸟、玉鱼数量也较多。

明代玉器,早期多选用白五,雕刻精致,有宋元遗风。明中晚期玉器,南北差异较大;北方玉器浑厚,加工较粗。明晚期苏州一带制玉,选料精细,工艺讲究。

清代玉器,在造型、琢磨、风格特点已失古朴之意,给人新的感觉。加工特点可用“精”、“细”两字概括。地子平、线条直、方圆合于规矩,不拖泥带水。人物、植物装饰图案雕得棱角分明。同现代玉雕相比尚属简约,同大玉相比,则显繁琐。

五、玉器纹饰鉴别

玉器的图案装饰是玉器艺术审美的另一重要因素。原始社会玉器多光素无纹,只有良渚文化的玉琮、梯形器、倒山字形五等饰有细密的兽面、羽冠人纹和回纹地纹。其主纹隐起、平凸、地纹阴刻;兽面纹是示意性的抽象化符号;而羽冠人纹则是原始线画,为绘画性玉器之鼻祖。二里头文化出土的仪兵玉器琢有直、横、斜向阴线,以及由此组合的方形、菱形、圆形等几何纹。

商代玉器图案装饰增多,光素器减少,以阳线与阴线琢饰兽面纹、夔龙纹以及方形、菱形、圆形等几何图案,富有浓厚的装饰趣味,并出现了一种具有神秘色彩的抽象化图案——饕餮纹。西周玉器平面化,刻饰较简,线条刚劲有力。其代表性图案一面是阴线或双勾阴线凤纹、夔纹、双凤相对或重叠;另一面是阴线配以阴勾线,粗细相对比,线条的韵律感较殷商时期为强。在平面状佩玉上施以阴线图案的作法于春秋时颇为盛行,往往以回曲的双阴线或单阳线布满玉佩表面,很少使用直阴线。战国时期玉器上出现了隐起的谷纹,地子上施以单阴线勾连纹或双勾阴线叶纹,显得饱满而又和谐。

汉代玉器图案除继承战国勾连谷纹之外,还大量使用饕餮纹和螭虎纹,其中最为成功的是玉具剑饰上的螭虎纹。这种螭虎纹有隐起和起突两种形式,有时还配以镂空手法,以加强起突效果。螭虎出没于云霭之中,仅露出头尾两端,富有神秘之感,这是汉玉图案成功之处。东汉玉器上阴线刻饰增多,绘画趣味有所加强,雕塑特点相对减弱,其中玉屏上的阴线刻东王公、西王母即是一幅白描线画。

隋唐时期玉器图案虽有所创新,但与这一时期繁荣的文化艺术状况不相符合。其中玉带板上的伎乐人、蕃人献宝等图案反映了唐代中外文化交流之密切,在艺术处理上取凹减隐起,注意把握大面的转折,以较粗的阴线刻饰细部,突出了人物的神韵,有着鲜明的雕塑性格。至晚唐五代时,玉器上镂空,阴刻手法盛行,凤纹图案普遍,绘画趣味相当浓厚。

宋金时代玉器图案题材以花卉、飞禽、水族等为多,往往取花卉、鱼禽、蜂蝶等组合图案形式。此时期由于皇室信奉道教,因此盛行云鹤纹,并出现了竹芝龟鹤寿字纹、松下仙女纹。辽金玉器图案还有着浓郁的边疆民族色彩,如春水玉、秋山玉表现了契丹、女真族春秋捺钵生活场面的片断;金代“龟游”图案表现了“王者德泽湛清”的祥瑞观念,为皇帝歌功颂德。总之,这一时期的玉器图案构图复杂而完整,有着鲜明的绘画情趣,处理手法又与悬塑相似。这说明宋金玉器受到宋代高度发达的人物、山水、禽兽、花卉等题材绘画艺术的影响,在构图的远近关系、层次效果等技术处理上都是成功的。同时又追求悬塑艺术的立体效果,物象比例准确,形态生动逼真,特别是对人物的刻划上确已达到了形神兼备的境界。可以说宋金玉器图案装饰兼有绘画与雕塑的两重性格,其造型艺术造诣已趋炉火纯青的水平,登上了玉器艺术的顶峰。

元代玉器图案继承宋金传统,其常见的题材以螭、双螭为代表,多取起突手法,其与汉代螭虎纹不同处在于置螭纹于素地之上,缺少汉螭虎纹那种祥瑞性的意境,但其灵敏的动感还是成功的。

明代玉器出现了以谐音寓意吉祥的新型图案,人们的祈福愿望上升到首位,审美价值则大为降低。当时流行的题材如八仙祝寿、鹤鹿同春、玉堂富贵、吉庆如意以及福禄寿三星等,其构图往往是散点式排列;罗列散漫,物象呆板而缺乏生气,与宋元玉器的艺术风格相去甚远。

清代玉器图案集历史之大成,最富有时代特色的图案有仿古、博古和山子图案等,还有仿元明文人画的图案。玉山子为清代新式玉器,大多表现山水题材,偶尔亦有婴戏、采玉,三羊开泰、春、秋狩以及故事等题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大禹冶水玉山,它摩自宋画《大禹治水图》,可谓立体绘画。玉山子为立体,原应有较强的雕塑特色,但由于其山水,人物等设计稿本,有的是直接由内府如意馆画画人所画,玉匠以砣代笔,所追求的是笔墨情趣,使图案显示了清院画的艺术格调,而雕朔特色则被冲淡,这也是清代王器艺术的一个特点。

综上所述,我国古代玉器丁艺在县长期发展过程中吸收了雕塑和绘画的某些特点,最终发展为具有独特审美欣赏价值的艺术品,在我国古代艺术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六、玉器作旧方法

鉴别古玉真伪及年代,要掌握各时代工器的纹饰,造型、工艺特点和沁色情况;还要了解古玉做伪的方法。尤其是假沁色的染制方法。王心瑶在《玉纪补》中记载了下列几种玉器做旧方法和所制玉器的颜色特征:

伪石灰古

把玉件用火烧烤,其颜色发白,如古玉中的鸡骨白色。这种方法制成的玉器,土心瑶称为”伪石灰古”,同真石灰古比较,它上面有火烧的细裂纹。真的上面没有。

羊玉 把活羊腿割开,植入小件玉器,用线缝好,几年后取出,玉上有血色细纹,如同传世旧玉上的丝沁,以冒充传世古玉,这种方法做的旧上,称为“羊玉”。同真传世古玉比较,“羊玉”显得干涩,“不如真者温静”。

狗玉 将狗杀死,乘狗血未凝,将玉器放入其腹中,缝好埋入地下,数年后取出,玉表面产生土花,血斑,称之为“狗玉”。这种王器上带有新玉的颜色和雕琢之痕。

梅玉用质地松软的玉(石性较大的玉或王皮)制成器物,然后用乌梅水煮,时间长了玉质松软处破乌梅水搜空,然后再用提油法上色,冒充“水坑古”,称为“梅玉”。这种玉器的沁色造作不自然。

风玉把玉器用浓灰水加乌梅水煮,乘热把玉取出,置于风雪中冷冻,则玉纹冻裂,裂纹细如发丝,用以冒充古玉中的牛毛纹。这种玉器称为“风玉”。

叩锈将玉器用铁屑拌之,然后用热醋淬之,放置十几天后埋于地下,数月后取出,经过埋藏,玉为铁屑所蚀出现桔皮纹,纹中铁锈为深红色并有土斑,宛如古玉。这种做旧方法为乾隆时无锡阿叩所传,所以又称为“叩锈”。

硇提用“硇提”之法上色,使颜色透入玉里;灰煮不退,与真色无异,只是天阴时颜色较鲜,天晴时颜色混浊。

以上几种玉器做旧方法,在近代流传得很广泛。根据王心瑶所讲的伪古玉特征去观察,传世玉器中确有这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