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玉器鉴赏及收藏
26733500000022

第22章 玉器的收藏(1)

一、玉器售伪古而有之

无论是过去还是今天,古玉都有作伪和售伪的情况,收藏者必须严加鉴别,才不致于错把伪品当真品。

清人笔记中有一段“某盐商得伪玉笄”的记载,对清代推销古玉伪制品的卑鄙行径给予深刻的揭露:光绪末年,扬州有位盐商,嗜好古玉,有人便抓住他的这一心理,拿来一只道士所戴的玉笄求售,并说:“这是王羲之的遗物,一直保存至今,打算卖给别人,因为这不是一般之物,非4000金坚决不卖。”盐商对玉笄爱不释手,说:“价太昂贵,数百金就可以了吧。”那人没说什么,只是将玉笄放置案上,便离去了。转天,有客人来访,谈论古器之事,盐商将玉笄取出给客人看。客人大笑说“这是谁的东西拿来骗您,我亲眼看见这东西是在宜兴订做的伪品,您老怎么还受他们的欺骗?”盐商听罢,十分恼怒,拍案而起,玉笄当时就被震碎了。

过了几天,那个出卖玉笄的人持一贵公子的信函而至。他把信交给盐商,信中说:“近闻有王右军时物,是真稀世之宝,我已允价5000金,听说宝物在您这里,请交这个人带走,这东西我要了。”盐商见信,惧且怒日:“这是伪物,我已将它打碎。”来人听罢,脸色大变,忙说:“我家贫穷,只留下这件宝物,本不应出售,只是因为太穷了,为糊口计才出让给别人,请您赶快还给我吧!”

盐商说:“此物确已打碎,怎么办呢?”那人说:“那次我已经说过,此物价值4000金,您怎么将它打碎呢?莫不是您老见我待用甚急,跟我开玩笑吧?”

白玉笔架

盐商在对方的追逼下,只得将实情说出:“前者有客人来,说此物是你在宜兴订做的,有没有这回事?”“在宜兴造此物,确有其事”,来人边说边从怀中掏出一物,“我是贫家怀宝,想看东西的人很多,我怕有损失,所以才订做这件仿制品,以供众览,若说原物,正是几天前您打碎的那个。”

盐商目瞪口呆,无言以对。那人又说:“纵然它够不上宝贝。然家有敝帚,享之千金,这也是小人之常情。况且物未成交,您怎么能把它毁了呢?如今那位公子已经答应以5000金相购,我还得靠它活命呢。您毁了它,就是毁了5000金啊!怎么办呢?”盐商在对方的要挟下,无可奈何,只得付给对方3000金,这才把那人打发走。

稍微动点脑筋都会看出,那个出售玉笄的家伙实际上是设圈套用假玉笄向盐商骗取钱财。盐商中计,眼巴巴地吃了哑巴亏。

这一方面说明他缺乏对古玉的鉴别能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伪售古玉者心机之狡诈。

二、辨古玉要看时代风格

怎样才能辨别真古玉和假古玉?行家认为,关键在于把握历代玉器的时代风格,把握玉器时代风格则需要从质地、造型、纹饰、工艺诸方面进行具体的考察。

首先是质地。原始社会制造玉器大都是就地取材。红山文化的玉器取材于辽宁西部,选用的多是岫岩玉,良渚玉器现已在江苏找到矿源。在殷墟妇好墓中发现的玉器已经有了和阗玉。春秋战国以后,特别是汉代,和阗玉已成为玉器质料的主流。翡翠是清代才开始用于玉器的材料的。这些因素,是在鉴别古玉的过程中都应予以考虑到的。

其次是造型。对于同一种玉器可以一件一件地排列出来进行类比分析。从中发现每一种玉器的造型在不同的时代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玉带钩在春秋战国到汉代是大量存在的,以后历代连绵不断。现在又在浙江反山遗址发现了4000年以前良渚文化的带钩。那时带钩的造型和后来的就不一样。我们将这些带钩排列出来,就会明显地看出它们的不同特点。又如璧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商周时代就更多了。若排列起来观察,早期的和商周时代的璧多为素面,还有上刻符号的。春秋战国以后,大量的璧上有蒲纹、谷纹,云纹或兽面纹带。

再从器形上看,春秋以前的璧基本为圆形无廓。从战国到汉代突破原型,开始出廓。廓附加在圆形璧之上,纯粹是为了增加它的造型之美。璧在唐宋时还有,到了明清时代就都是仿制的了,韵味不足,器型也小,一看就不是汉代以前的那种气息和风采了。

第三是纹饰。玉器在纹饰上,各个时代也有各个时代的特点和面貌。如植物性纹饰出现的比较晚,汉代以前极为少见。春秋以前流行动物纹、雷纹、云纹等。汉代极个别玉器有柿蒂的纹饰。

之后,因写实主义加强,玉器纹饰的那种神秘感大大削弱,象生的纹饰大量出现。到了唐宋时代,禽鸟、折枝花一类纹饰已十分普遍。有人将玉器上常有的蟠螭、龙纹等加以排列,可以明显地看出各个时代的区别。

第四是工艺。玉器的工艺最容易透露出它的时代信息。比如原始社会在玉器上打孔是用对接的方法,对接往往不准,于是便在器物上留下台痕。早期的玉琮就是通过对接来穿扎的,孔壁有螺旋纹,可能是对接时角度和钻位发生变化造成的。这是在做工上。

另外,从所使用的工具来看,也能在玉器上反映出来。在原始社会,玉器的开片是用皮条(即绳具)沾硬砂研磨,因此有抛物线的痕迹。玉器有直痕,说明时代就晚一些。战国时代的生产工具进步了,玉器的制作不再是徒手进行,而是借助于金属和金刚砂之类,使得玉器愈加锋利,给人以锋芒毕露的感觉。比如谷纹壁摸起来就扎手。如果摸起来感觉是肉肉头头的,那就证明它是仿制的。

汉代使用游丝刻和毛雕等工艺技术,又为汉代玉器留下了痕迹。三、不要让假沁蒙住了眼睛鉴别古玉的真伪及年代,首先要掌握各个时代玉器的纹饰、造型和工艺特点。关于这些,我们在前面已经作了介绍,这里不再一一重复。值得一提的倒是古人的作工。古人制玉用心专精,学乙时间又长,得技艺精而功力深,日古风甚浓,故玉器做工纹饰考究,刀法纯熟流之作略低一筹。这是畅,今人伪制,无论怎样费尽心机,总比古收藏者首要把握的一点。

再有一点是要掌握古玉的沁色。所谓沁色,就是玉器埋于土中经过若干年代,受土里所含其他物质的作用而产生的颜色变化。

凡是收藏古玉的行家都要观察玉器沁色,以此作为断定其年代的重要依据。但由于古玉的沁色与其年代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作伪者大多在染制假沁色上下功夫。

从大量的古玉赝品来分析,伪造沁色大约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将玉件用火烧烤,使其颜色发白,即如同古玉中所谓鸡骨白色,但它的上面有火烧的细裂纹,真品上面没有,人称。伪石灰古”。二是把活羊腿割开,植入小件玉器,用线缝好,几年后取出,玉上有血色细纹,如同传世旧玉上的红丝沁,人称“羊玉”,但与传世古玉比较,“羊玉”显得干涩,不如真品温静。三是将狗杀死,乘狗血未凝,将玉件放入其腹中,缝好埋之于地下,数年后取出,玉表面产生土花、血斑,人称“狗玉”,但“狗玉”往往带有新玉的颜色和雕琢之痕。

四是用质地松软的玉制成器物,然后用乌梅水煮,时间长了,玉质松软的地方被乌梅水搜空,再用提油法上色,以此冒充“水坑古”,人称“梅玉”,“梅玉”的沁色显得造作、不自然。五是将玉件用浓灰水加乌梅水煮,乘热把玉取出,置于风雪中冷冻,则玉纹冻裂,裂纹细如发丝,用以冒充古玉中的牦纹,人称“风玉”。六是将玉器用铁屑拌之,再用热醋淬之,放置十几天后埋于地下,数月后取出,经过埋藏,玉为铁屑所蚀出现桔皮纹,纹中铁锈呈深红色并有土斑,宛如古玉,因此法为乾隆时无锡阿叩所传,故人称“叩锈”。七是用“硇提”之法上色,使颜色透人玉理,灰煮不退,与真色无异,只是天阴时颜色较鲜,天晴时颜色混浊。这些作旧手法,清代刘心瑶早在《玉纪补》中已有所揭露,后来人们多以他所提供的伪作特征去观察和识别传世的玉器。

清朝中晚期至民国年间,古玉的作伪更是多种多样。然论及手法,虽说层出不穷,但仍以制作假沁为主。如解放前北京一些小玉作坊常用油炸的方法做旧玉沁色,行家称这种假玉为“油炸烩”:

有的用雪茄水浸泡,使新玉表面呈淡赭色的沁:还有的将新制好的玉件埋于茅坑下,玉被粪尿长期浸泡,表面产生一层白雾,以充水沁。

更要引起收藏者注意的是,社会上还有“料仿”和“以石代玉”的骗术。“料仿”即是用玻璃仿造玉,因仿造水平高,故颇能骗人。但料仿品不会出现玉花、玉性、自然绺裂这些玉所固有的特征,并往往有气泡,不具备玉的温润和油质感。“以石代玉”即是用酷似玉的石头冒充美玉。因古人有。佳石如玉”之说,一些商贾匠人便钻这个空子,选择漂亮一点的石头雕成玉件,收藏者在购买玉器时要根据玉的特征,考虑其硬度如何,是否给人以润泽之感,进行细心的鉴别,不可盲目从事。

目前,国内开辟了不少古物市场,玉器也随之上市。据戎观察,市面上的古玉鱼龙混杂,里蔺既有旧时代的仿制品,也有出自清末民初玉作坊的伪品,更有大量新近伪造的假玉器,有的甚至本身就不是玉,更不用说是古玉了,真正有价值的珍品极为少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现在有不少制做假古玉的人用新的化学方法制成假沁,更使人真假难辨。对此。藏玉者收藏古玉一定要慎之又慎。

四、乾隆爱玉

清代不仅是我国古代玉器工艺发展的最高峰,而且玉器鉴藏水平也达到极高的程度。而在整个清代玉器鉴藏的全部进程中,乾隆皇帝弘历是位最积极的倡导者和最有力的推动者。

弘历既是对古玉收藏十分热衷的人,也是位颇有眼光的古玉鉴赏家。他亲自组织收集古玉,尤其是三代玉器,更是珍爱至极,清官遗存的古玉多数是乾隆时收集的。每得到一件珍贵玉器,他都题诗吟咏,或表达欣喜之情,或对古人制玉之术表示赞叹,或借物思古,有的还对古玉称谓和用途加以考释。有人作过统计,在乾隆御制诗中有咏玉器的诗近800首。故宫内有一《御制谷璧诗册》册页,在册页檀木匣内有一小圆槽,槽内存一小谷壁,册页内的54首诗全是清朝大臣咏汉玉谷璧的。册页有一序,曰:“谷璧一具,车口完全,想边幅磕损,被俗手刮去一面,改作荷叶形,命玉人还其旧贯,而系以诗。”由此可看出弘历对古玉的珍爱。

对收集到的古玉,弘历亲自进行分类鉴别,定出甲、乙、丙等不同等级,并让宫廷作坊内的雕刻高手配制精致的木匣或木托。一次,他在内府库房发现—件旧玉斧佩。这件古玉土渍尘蒙,一向不被人注意,以至被列为下等。弘历凭着他对古玉器高超的鉴赏能力和深厚的美学修养,马上断定了它的价值。

乾隆皇帝爱玉成癖,且精于鉴赏,很快为社会带来了一种藏玉爱玉的氛围,以至这种风气影响和扩展到乾隆朝以后朝野上下的几代人。据清代史料记载,有清一代若干收藏古玉的人均有一定的学识和身份。有的还撰写了有关鉴藏古玉的著作。这对于中国古玉器的研究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推进,并且也为古玉的鉴赏进入近代考古学领域奠定了基础。

五、判断“乾隆工”的要诀

由于乾隆皇帝爱玉及其积极倡导和“清三代”昌明兴盛等因素,玉器制作在乾隆时期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后人将那个时期制作玉器的高超手法和技艺称为“乾隆工”。

人们之所以称“乾隆工”好,主要是指它的作工细,而这个“细”又没有丝毫的匠气。就是说,“乾隆工”确实细腻,但无任何造作的痕迹,线条流畅,又趋于自然。“乾隆工”玉器作工给人的感觉完全是一种天然、柔美、雅静的流畅,细而不俗,刚而不火。比如玉器上的人物衣纹,如果细细观察就会发现,其作工哪怕是极细微之处都交代得特别清楚,线条走向又十分自然,没有一点儿马虎和牵强。以花卉为题材的“乾隆工”玉器甚至细到了连叶子正面与反面及向上翻卷的感觉都表现了出来,而且向背的转折点处理得特别柔和,绝无应付与浮躁之弊。我们评价书画常讲一句话,叫做“没有一点霸气”,“乾隆工”正是如此。

有人说:“乾隆工太高了,观赏乾隆工玉器简直是一种享受,让现在的人去做是无论如何也仿不出来的。”此话听起来似乎有些过分,却也反映了一种事实。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工艺高峰,乾隆时代能制作出如此“有匠心而无匠气”的高品位、高水平的玉件(也包括瓷器、雕漆等),现代人确实是难以做到的。因为在现代,无论是社会背景、外部条件、工艺水平以及人们的心理状态、着眼点和着力点都与那个时代大不相同。今天人们能做的事(特别是高科技产品),那个时代的人肯定做不出来,那个时代的高超技艺,今天的人也未必能做得好、仿得像。这是客观事实,并非。厚古薄今”。有人认为现今社会进步了,“乾隆工”和其它精湛的文物现代人都能做,而且只能是水平越来越高。其实,这也是收藏鉴赏观念上的一个误区。

作为收藏者,树立“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工艺高峰”的观念,真正把握各时代各种器物的工艺状况,认识“乾隆工”的手法和特征,对于提高鉴赏水平和收藏档次确有必要。如果你有条件,能购藏几件“乾隆工”玉器,那就更难能可贵了。

六、投资新玉机不可失

几年前,袁姓朋友以数万元人民币从新疆买到一件和阗玉摆件一八仙过海。这一重875克的新工玉件,雕琢精细,设计巧妙,八仙人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皮色呈咖啡色,薄如蝉翼,拿在手中,手感极其滑润。后来听说有人用高出原价数倍的钱想从袁先生手中购走此物,被袁先生婉言谢绝。

讲到玉器收藏,不外三种偏向:专收汉魏六朝以前的古玉,倾心于明清白玉、青玉饰和摆件;着眼于“新玉”,即现代玉器工艺品。

而在汉代前后古玉日趋稀少、明清玉价不断攀升的情势下,购藏新工玉器的确不失为投资保值的一种明智选择。

古玉固然是高层次收藏家投资集藏的宠物,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钱难以为常人所接受:且因古玉赝品充斥,买家极易受骗。

去年有位朋友花20万元买了一件汉代玉璧,经行家鉴定,断为河南的仿制品。而现代玉器制品则比古玉价格低得多。一般收藏者购藏“新玉”,既可满足爱玉之好,又可升值保值。

“新玉”精品代表了当今时代玉雕工艺的最高水平,同古玉珍品一样,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如《中国和阗玉》一书列举的13件玉器便是建国以来北京、上海、扬州等玉器厂用和阗玉琢制成的玉器珍品的一部分,有气势宏伟的山子,也有传统的瓶、炉、古董等,还有多姿多彩的人物和动物。购藏这类“新玉”,其升值保值前景自然不可估量。

受亚洲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玉料、玉器交易的暂时性低潮引起的玉价跌落,也为投资“新玉’带来机遇。

据天津沈阳道古物市场的商人说,经常有南方人带来一些玉佩上门推销,每件百余元至千元。这些玉件多为和阗玉制做,玉质好,作工也不错。有的似出白扬州老玉工之手,与四五年前某拍卖公司拍卖的上万元乃至数万元一件的明清白玉牌子几无两样。明清玉器业经数年炒作,价已不菲,而这类工料俱佳的“新玉”仅为明清玉件售价的十分之一,买上几件,是决不吃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