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爱孩子就让他做自己
26738800000023

第23章 这些事,让孩子自己做主(1)

有位国外的教育专家,从事教育工作与研究多年,在提到孩子的能力培养时说:“孩子其实非常有能力,只要他们想做,他们无所不能。”作为父母,我们必须相信孩子,让他们自己做主,学会独自处理问题,学会认识自身和他人,从而变得有主见、有创造力。

让孩子自己做主,是一个从小逐渐训练的过程,就像孩子学走路一样,难道会有这样的父母,为了不让孩子栽跟头,就让他们永远睡在襁褓里不成?!现实中许多父母不敢让年龄已经很大了的孩子自己做主干一件哪怕很小的事,当孩子渐渐长大离开父母这支“拐杖”之后,他们就变得无所适从,甚至寸步难行。不是他们没有能力,而是父母一以贯之的“命令”、“包办”使他们独自做主的潜力退化、萎缩了!这样的家长扼杀的不仅仅是孩子的自立自主精神,更是他们应对未来竞争的自主创新能力!

作业要自己独立完成

自从孩子上小学开始,很多家长的生活便发生了巨变:朋友聚会推掉,娱乐活动取消,除去上班,业余时间围着孩子团团转,要给孩子听写生字、检查错题、讲解孩子不懂的数学题,和孩子一起背诵语文课本中精彩的段落……孩子的作业写到9点,父母要忙到10点。这样的父母在大多数人眼里是负责任的好父母,其实这样做对孩子独立精神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害而无益。

不可否认,孩子刚上学时需要父母进行必要的辅导,父母也有责任辅导孩子的作业,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父母陪伴孩子写作业就失去了原来的意义。

一项调查显示,孩子在做作业时最不愿意父母做的事情有如下几项:

·名为陪伴,实为监视。有些家长为了不让孩子三心二意,就坐在旁边“监视”,这种心理可以理解,但这样“监视”却会引起孩子的紧张情绪,反而不利于其学习。

·自作高明,指指点点。有些家长在孩子做作业时,一旦发觉作业有些差错或不会做时,就马上指出来,这样做容易妨碍孩子独立思维能力的发展。

·唠唠叨叨,没完没了。有些家长在孩子做作业时,希望孩子做快一点,不停地在旁边唠叨,不停地提醒,这样容易造成孩子的反感情绪。

·限制自由,暴力威胁。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完成作业,采用威胁的方法。“不做完作业,星期天不许其出去玩。”“作业做不好,就不要吃晚饭了。”此方法令孩子表面上服从了,时间长了不利于好习惯的养成。

·乱做比较,不懂赏识。有些家长总是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做比较,说别的孩子作业写得如何如何,这种做法也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令孩子灰心丧气。

除以上行为外,有的家长因为溺爱孩子,竟然代替孩子做作业,这更是一种不能提倡的行为。

有个女孩的妈妈是教师,其他孩子都很羡慕她,只有她自己很烦恼,因为她做作业的时候,妈妈时常会过来检查。当出现错题错字时,妈妈就会严厉地批评:“今天上课老师刚讲的内容,你怎么就做错了呢?上课认真听了没有?”“这个字去年就学了,怎么还不会?”“我早就告诉你,写作业的时候,不要东张西望,你怎么就不能做到专心致志呢?”诸如此类的唠唠叨叨让这个孩子感到心里特别不舒服。就这样,当每次妈妈“监督”她写作业的时候,孩子都战战兢兢、小心翼翼,生怕出现什么差错,遭到妈妈的批评和唠叨,因而在写家庭作业时无法放开解题的思路。

这个女孩后来说:“其实作业中的大部分错误我都能通过自我检查找出来。如果妈妈不盯着我写,在独自完成作业时我会觉得更轻松,正确率也更高。我真的渴望妈妈能给我独立完成作业的自由!”

父母陪孩子写作业的初衷无疑是善意的,希望通过自己的付出能对孩子提高学习成绩有所帮助,但在孩子看来,这样的付出实在是“费力不讨好”,因为大多数孩子和那个小女孩一样,渴望能够自己做主,独立自由地完成家庭作业。

家长盯着孩子写作业,非但不会受孩子欢迎,而且对孩子独立精神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害而无益。

其害处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家长陪在孩子身边,盯着孩子写作业,时间长了会让孩子产生依赖情绪,懒于动脑。也许有些家长会认为对孩子进行及时辅导很有必要,但“太及时”了就会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他们会形成这样的心理定势:“反正有父母在,有不会做的题也不用着急。”这样容易让孩子养成不肯动脑去自己解决问题的坏习惯。当父母一旦有事,不能陪在身旁,孩子的作业质量往往会大大降低,丢三落四,错误百出,有时甚至无法完成作业。

其次,家长盯着孩子写作业会给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种强迫感、压抑感。这一点,成人也会有如此体验,如果自己做事,旁边有人盯着就会紧张,有时该做好的事情都做不好。

最后,父母倘若总是坐在孩子身边盯着孩子写作业,会导致孩子产生这样的心理错觉:作业是为了父母而写,读书也是为了父母,以至于有的孩子在写作业时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不会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过程中也丧失了主动性。

老师之所以布置一定分量的家庭作业,除了引导孩子巩固新学的知识外,更希望培养孩子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锻炼他们自己动脑、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家庭作业应该是孩子自己做主、自己完成的事。

孩子独立完成的作业,往往能反映出他们学习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老师可以从中有针对性地查缺补漏,指导孩子深入地掌握知识。但是,如果父母对孩子的作业内容进行过多的辅导,甚至帮孩子做出答案,就会掩盖孩子学习的真实情况,使老师很难通过作业准确地评估孩子学习中的漏洞和不足,孩子没有真正搞懂的东西就会被掩盖过去。

很多家长也许遇到过这样的怪事:孩子考试中做错的题,在家写作业时都会,于是乎就责怪孩子考试时不用心。殊不知,除了考试因素之外,孩子的家庭作业是在父母的引导和帮助下完成的,并非孩子的真正实力。其实,是父母自己蒙蔽了自己的眼睛。

我们都知道爱因斯坦和小板凳的故事:爱因斯坦读小学的时候,有一次上劳作课,同学们都交上了自己的作品,唯独爱因斯坦没交。直到第二天,他才送来一个做得挺粗陋的小板凳,老师看了很不满意,说世界上不会有比这更差的小板凳了……爱因斯坦却没有气馁,他不慌不忙地从课桌下面又拿出另外两个小板凳。他举起左手的那个说:“这是我第一次做的。”又举起右手的那个说:“这是我第二次做的,刚才交的是我第三次做的,虽然它还不太好看,但总比这两个强一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小小年纪的爱因斯坦,就表现出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独立探索事物本质的学习韧劲。这些才是我们每一位父母应该注重的东西。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一定要懂得“授鱼不如授渔”的道理,用启发、引导等方法来提高孩子发现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智慧父母的教子心经

1.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

安静、和谐的环境会让孩子心静,假如爸爸在看报,妈妈在看书,孩子在写作业,这样的氛围该是多么温馨啊。可是,如果孩子在屋里写作业,妈妈在外面把电视的声音放得很大,或者爸爸与朋友一起吆三喝四地玩麻将,那么,孩子怎么能安心专注地写作业呢?

2.给孩子限定时间。

很多孩子在家里写作业因为没有时间限制,就拖拖拉拉,让人看了着急。对此如果父母不管,孩子的作业可能写到很晚,或者以后养成拖沓的坏毛病,所以,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作业量给孩子限定完成作业的时间,让孩子在写作业时紧张起来,就能按时完成作业了。

3.制订作业计划。

由于无数的课外活动和运动安排,孩子也许不能总是在每天的同一个时间段做家庭作业。然而,不管是刚放学后还是刚吃完饭后,做作业的效果都是很不错的。但不要等到睡觉前再做家庭作业,那时他会感觉太累而无法集中精力。

家长最好和孩子一起制订作业计划。在假期里也严格执行,让孩子逐步养成学习、生活有条不紊的好习惯。

4.鼓励孩子做完作业后自查,以确保作业质量。

家长应该鼓励孩子自己检查作业,可以让孩子说说错在哪里,为什么会出现差错,这样能帮助孩子汲取教训,避免今后再犯。如果孩子能自己检查出错误,家长一定要大加赞赏。

5.给孩子适当的奖励。

如果孩子按时完成作业,而且效果不错,父母可以给一些奖励,比如,买个足球或者周末出去旅游等,以帮助孩子把良好的习惯坚持下来。

自己的兴趣自己定

美国匹兹堡大学语言学家斯特娜夫人在谈到自己的教子经验时说:“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完全的入迷。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感兴趣的事。孩子对他着迷的事会掌握得极快。”可是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父母却常常反其道而行之,孩子喜欢足球,父母偏要他去学绘画,孩子喜欢围棋,父母偏要他去学英语……总之,父母认为有益的事就让孩子去做,而不管孩子愿不愿意。现实中这样可笑的事情几乎天天都在发生。

有一对夫妇,生了一个男孩叫刘必胜。这对夫妇观看了一场由丹麦12岁的音乐“神童”演奏的钢琴音乐会,除了羡慕不已,他们还下了决心,也要将儿子培养成为一名钢琴“神童”。

他们省吃俭用两年多,终于攒下一笔钱,为儿子抬回了一架钢琴。他们的儿子一生下来就对音乐不感兴趣,乐感也非常差,但是父母逼着他必须培养弹琴的兴趣。

妈妈每周两次陪着小必胜到钢琴教师家去学两个小时。为了对儿子练钢琴能起到监督作用,只有一点点简谱底子的父亲还去“加强班”进修了两个月的五线谱。

然而,纵使父母费尽了心机,但一看到钢琴就头大的小必胜练琴时如上油锅。为了让儿子坐到钢琴凳上,用他妈妈的话说,“不打一顿,也得数落10分钟。”即使是这样,小必胜对钢琴仍然没有丝毫感情。他天天都在想着和小伙伴们去绿茵场上痛痛快快地踢上一整天的足球。

因此,对父母整日强迫着他学钢琴、练钢琴,小必胜的逆反情绪越来越烈。终于有一天,这种逆反的情绪像一座“小火山”一样爆发了——他从厨房里拿出一把雪亮的菜刀,“咣咣咣”将那架钢琴劈了个“伤痕累累”!

这就是父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压抑孩子真正的兴趣的后果!

一般而言,父母强加给孩子的“兴趣”有三种:一种是他们认为能对孩子的将来大有裨益,能赚到大钱的“兴趣”;一种是“赶时髦的兴趣”,如看到人家的孩子都在学钢琴,就让自己的孩子去发展钢琴特长;一种是他们自己童年时期的某种爱好,由于当时条件不允许被搁置或落空了,现在条件允许了,便想通过孩子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很显然,前两种其实是父母自己的意志,后一种其实是父母的兴趣。如果父母不考虑孩子的天性和特质,以强迫的手段将自己的兴趣和意志强加给孩子,很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其实,做出这种不理智举措的父母没有搞清楚兴趣的真正内涵。

那么,兴趣的真正内涵是什么呢?心理学家是这样定义兴趣的:兴趣是人们探索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外界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动机。人们对有兴趣的东西表现出巨大的积极性,并产生某种肯定的情绪体验。

也就是说,兴趣是孩子从事某种活动的原动力,真正的兴趣能对孩子所从事的活动起到支持、推动和促进的作用。这种推动不是外部动力(如家长的命令、督促)在起作用,而主要是孩子自身对某种活动有着强烈的爱好,总忍不住地、自觉地、积极地去获得它、探索它,并用持之以恒的毅力创造性地去实现它。真正的兴趣有积极、肯定的情绪特征。

回过头来再看“小必胜练钢琴”的事例,小必胜是自觉的吗?不是!他没有表现出对音乐的强烈爱好;是积极主动的吗?不是!他是在父母的呵斥声中极不情愿地坐上钢琴凳的;是肯定的情绪吗?更不是!在强烈的逆反、否定情绪的驱使下,小必胜终于将菜刀砍向了使自己备受折磨的钢琴。

所以,不尊重孩子对自己兴趣的选择,强迫孩子从事实质上他们丝毫没有兴趣的活动,会给孩子造成一系列的负面影响。首先,增加了孩子的压力和精神负担,扼杀了他们真正的兴趣以及可贵的创造性;其次,降低了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再次,由于没有兴趣就没有原动力,从而很难获得从事某项活动的成功,容易使他们丧失自信心,从而使他们对自己产生错误的认知。总之,家长将自己的意志和兴趣强加给孩子,“牛不吃草强摁头”,对他们的身心会造成严重的伤害。

孩子到底对什么感兴趣呢?其实他们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通过自由自主的活动,他们能认识到什么是自己适合的,喜欢的,擅长的;什么是自己不适合的,不喜欢的,不擅长的,由此达到准确的自我认知。

孩子的兴趣往往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他们的兴趣很单纯。作为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不管他喜欢绘画,还是喜欢音乐或者是什么在父母看来毫无用处的项目。

让我们看看毕加索的父母是怎样对待孩子的兴趣的:毕加索讨厌课堂上老师教的那些枯燥的东西,他的眼睛总是盯着老师头上的挂钟,盼望那该死的指针能走得快一些。

“老师,我要上厕所。”

“不是刚上课吗?”被打断讲课的老师很不耐烦,“去吧!去吧!”

毕加索走出教室,东瞅瞅西看看,实在无处可去,便又走回了教室,但没过一会儿,他又坐不住了:“老师,我能为你画像吗?”他脱口而出。

“什么?你给我画像!”老师气坏了,瞪着他说,“去吧,去吧,上厕所去吧。”

毕加索在课堂上捣乱的事被父亲知道了,父亲并没有批评他,问道:“孩子,你真的想画像?”毕加索说:“是的,我讨厌上课,只想画像!”父亲说:“好吧,我送你去学画像,但是,你要答应我除了学画像,其他的科学文化知识也不要拒绝学习。”

父亲把毕加索送到了当地有名的美术学校。对于美术,毕加索所表现出的耐力是惊人的,他可以一连画几个小时不放画笔,与在小学课堂上的表现判若两人。看到孩子对美术所表现出来的热爱,父亲便决定让毕加索一直在美术学校学下去,不再把他送到那个他只想旷课的学校。

最终,毕加索在绘画事业上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对某种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热爱,这是一种天性,说明孩子在某方面有着别人所没有的潜力和优势。

作为父母,应该支持孩子对他感兴趣的东西进行学习、探索和研究,而不是粗暴地干涉。

智慧父母的教子心经

1.承认孩子有爱好的权利。

在遇到这种问题时,做父母的就是要承认每个人都可以有个人的喜爱和兴趣。作为孩子,他们也有自己爱好和兴趣的权利,自己不应该随便干涉。如果孩子的兴趣和自己的想法冲突,请放弃自己的想法。

2.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