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有他们特别喜欢的东西,在今天多彩多姿的生活里,孩子的个性和兴趣应该得到充分的发展。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这种喜欢、爱好能使孩子的情绪有所寄托,使他们感到踏实、安定。因此,家长一定要尊重他们的兴趣。
3.开发孩子的兴趣潜能。
孩子对某事物的兴趣蕴含着他们在这方面的潜力。重视孩子的兴趣,对孩子的兴趣进行培养,可以发挥孩子的潜力,使孩子在这方面有所作为。法国一个著名的解剖学专家小时候就对动物解剖感兴趣,他上小学的时候,曾经把校长家里的狗解剖了。那个校长非但没有责怪他,反而称赞他的这种探索精神。校长的鼓励使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兴趣。后来,他成为一名世界著名的解剖学专家。
由此可见,在平时的生活中,家长要用心去观察、发现孩子对某些事或物特别感兴趣,尽量创造条件使孩子的兴趣发展下去。如有的孩子总是喜欢拆、装玩具,这说明他对机械制造感兴趣,也许他在这方面有天赋,我们就可以为他提供条件,支持他去玩、去探索,让他体会其中的乐趣,使其兴趣得以深化。
总之,父母要尊重每个孩子的个人兴趣。务必记住,孩子的兴趣之苗一旦破土而出,就一定要精心呵护,而不要让其因“杂草”淹没而枯萎,更不要随意破坏。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使孩子的智能得到最大限度、最持久的发挥。
崇拜谁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当孩子的房间贴满了某个人或者某个团体的画报;当孩子的口中不断地冒出某个公众人物的名字;当某公众人物一出现在电视等媒体上,孩子就像充了电一样兴奋;孩子千方百计去了解一个公众人物,总是追寻着他(她)的脚步——孩子有了自己崇拜的偶像了!
孩子崇拜偶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追星”,这让大多数家长头疼不已,甚至因此亲子之间矛盾重重。为什么呢?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父母看不上孩子崇拜的偶像。
有位母亲就公开说:“周杰伦有什么好的,唱歌发音都不准,走路都不会好好走,真不明白孩子为什么会喜欢他?”多数家长希望孩子崇拜一些政界、商界精英,反对孩子崇拜文艺体育界的明星,认为这些人大多是昙花一现,没有崇拜他们的必要。
二是孩子追星的方式让父母无法接受。
有的孩子对自己的偶像崇拜到了如痴如狂的地步,可以说,除了睡觉,几乎满脑子想的都是自己的偶像,以致影响到了自己的学习。上海市某小学一个三年级的男孩,发疯般地崇拜台湾歌星林志颖,他除了唱林志颖的歌之外,也学他的做派,模仿他的服饰,甚至连他的发型也模仿得惟妙惟肖。本来这个孩子的学习成绩在班里是名列前茅的,但由于后来整天沉溺于对林志颖的盲目崇拜,成绩急遽下降了。
不能否认,现在的孩子追星确实与父母那个时代崇拜伟人有所不同了,现在孩子的偶像以明星居多,崇拜追求的方式也激情得多。
根据调查统计的数据,在初中生的心目中,选择娱乐明星作为偶像的约占受访人数的40%;选择著名作家、艺术家、历史名人的约占30%;选择国家领导人的约占10%;选择当代文化名人的约占5%;选择老师、长辈的约占3%;没有偶像的约占12%。
在调查问卷中,娱乐明星周杰伦成为广大初中生心目中最具代表性、普遍性的偶像。学生们喜欢他的原因是:“他长得帅,有个性,唱歌好听,也会写歌。”
与初中生不同,高中生选择娱乐、体育明星的比例更大,占了近70%,周杰伦、蔡依林、东方神起、SuperJunior、成龙、科比、艾弗森等是学生较为喜欢的偶像。虽然高中生喜欢的娱乐明星类型更多,更加多元化,但是,周杰伦还是牢牢占据了“青少年第一偶像”的宝座。在高中生中,崇拜体育明星的学生占受访人数比例相较初中生明显增加,其中以NBA球星最具代表性,刘翔、姚明等国内著名运动员也备受追捧。
为什么孩子这么热衷崇拜偶像呢?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对强者的崇拜,是孩子成长的需要。对于处于成长期的孩子来说,树立一个可以模仿的偶像似乎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塑造自我的一种方式。很多孩子都有自己的偶像,偶像的人生观、价值观甚至能对他们产生影响。
20世纪50~60年代的中学生几乎都崇拜保尔·柯察金,他们均会背诵那段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忆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临死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他们吟诵着这段名言长大,吟诵着这段名言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孩子有崇拜强者的需要,在他们的精神世界里需要追随他们的榜样,所以当一些明星取得了一些成就,再加上媒体宣传造势,形成了“光环效应”,他们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孩子们崇拜的偶像。
家长们可千万不要小觑偶像的力量,偶像能给孩子巨大的精神力量,是他们成长中可模仿的现实标本,偶像可以给孩子带来许多变化。
初三的晓晨是东京旅馆乐队的忠实粉丝,这个德国的摇滚乐队的队员以其英俊的面容和创作、演唱才华吸引了晓晨,“喜欢他们没有影响我的学习,反而给了我很多学习的动力,我想努力考上好高中,学好英语,争取高中就出国留学。”“有时上课会想打瞌睡,但一看到桌子上东京旅馆乐队队员的头像,我就能打起精神,因为想要靠近他们,就必须好好学习。”
东京旅馆乐队还从来没有来过中国内地,这让晓晨既期盼又失落,与其等待偶像来中国,不如自己努力学习去国外留学,就能在现场看偶像的表演。
现在已经上大学的小伟,初中时喜欢上了湖人队的篮球明星科比。科比身上追求梦想、专注、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是小伟喜欢他的原因所在。“他总是第一个到场训练,最后一个离开。有一次湖人队拿到总冠军,记者问他暑假有什么计划,他说,第二天就要开始训练。”小伟说,“科比初中就将进入NBA作为自己的目标,刚进入NBA,他就毫不掩饰自己的梦想——要成为NBA最伟大的人之一。在2003年经历强奸案风波之后,他跌到了谷底,但他用7年的时间慢慢站了起来,现在湖人队的球员都认可他是球队的老大。”
中考前,小伟所在的重点班会补习到下午6点多才下课,一下课,小伟就奔向篮球场打两小时的球才会回家。打篮球让小伟变得性格开朗、积极。科比不畏困难、严格要求自己的精神也影响了小伟,“每当遇到挫折,‘假如是科比遇到的话,他会怎么做’已经成了我的下意识想法,‘科比一定会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这样想着,我就会想办法去战胜困难。”
当然,现在有的孩子追星到了一种疯狂的境地,对自身的学习生活产生了消极的影响,这就需要父母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去认识这个问题。
明星之所以成为明星,在他们那一领域必然有其过人之处。明星知名度高,为世人所熟悉、喜爱,但我们必须让孩子明白这些明星之所以能够成功,也是付出了相当的努力的。因此,我们要根据孩子们对明星的崇拜心理,让孩子明白歌星、影星成功背后的努力。帮助孩子们选择一些德艺双馨的明星榜样,用他们的精神和事迹去激励孩子。
总之,父母一定要正视孩子的追星行为,要利导之,善疏之,而不是信誓旦旦地试图一堵了事。
智慧父母的教子心经
1.孩子有崇拜偶像的权利。
崇拜偶像是孩子的心理需要,也是孩子的权利,父母不要去干涉。很多家长发现孩子崇拜偶像就生气地说:“你怎么可以喜欢这样的人呢,太无聊了。”建议家长千万别跟孩子这样说,应该给孩子选择偶像的权利,先接纳孩子的决定。
有位家长说得好:“我发现孩子很喜欢歌星,如周杰伦、东方神起等,喜欢他们的歌。不单是我孩子喜欢,她周围的同学都很喜欢。他们只是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听听,放松放松,不是坏事。刚开始我也认为会影响学习,但后来我自己也听喜欢的音乐,感觉听了以后心情挺放松的。所以,只要不在上课和做作业的时候听,我也不干预。孩子毕竟是孩子,有时自控能力是差一些,所以大人在适当的时候应给予提醒。如果她喜欢听,你干预,她反而会有逆反心理,倒不如好好引导。比如告诉她,用耳机时间太久会影响听力,声音太大,也会影响听力等。”
2.想办法理解孩子崇拜的偶像。
有时候,父母对孩子崇拜的偶像一点都不了解,只知道干涉,无疑会引起孩子的反感,所以,父母首先要做到了解,比如孩子爱看NBA,家长也可以陪着孩子一起看,理解他的偶像,找到共同的语言。这样也为下一步引导孩子做好准备。
3.给孩子一些正面的引导。
比如“你为什么喜欢科比?”帮助孩子找到偶像的优点,“你喜欢他什么地方呢?”“妈妈很喜欢有这样特质的人,你应该怎样做才能有他这样的特质呢?”问这几个问题就可以帮助孩子找到提升自己的动力。
著名心理学博士、情商专家张怡筠说:“其实崇拜偶像最原始的目的是一种正面的力量,就是‘有为者亦若是’,意思是我希望像偶像一样好。有些孩子崇拜成功人士,模仿他身上的一些优点,比如周杰伦很听妈妈的话,蔡依林一直很努力等,孩子要是都看懂了偶像身上的那些优点,并向他们学习,是一个很大的自我提升的动力。”
有位母亲这方面做得很好,她说:“我不会担心孩子崇拜偶像,要去看正面的影响。我女儿喜欢张靓颖,我就告诉她,人家英文歌唱得多好呀,要向她学习,把英语学好。后来我女儿真的很努力学英语,现在英语成绩不错。”
另外,父母要引导孩子处理好追星与生活、学习、交往的关系。不能为了拿到偶像的签名或者是看一下自己心中的英雄,就骗父母的钱或者逃课,甚至放弃自己的学业,严重地影响自己的生活。要明确追星只是自己的喜好或一种精神寄托,不是生活的全部,更不是生活的意义所在。
允许孩子在街头施舍
星期天,张琳和妈妈回姥姥家,一路上高高兴兴地唱着歌,当走过一个地下通道时,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伸着手颤颤巍巍地向过路的行人要钱,张琳用可怜的眼神看着这位老人,手不由自主地把5元零花钱拿了出来,可是妈妈却一拉张琳的手,迅速地走了过去,小张琳只能扭回头不停地向那位乞丐张望。
生活中,这样的场景经常出现,童心是善良的,但是很多时候被父母无情地扼杀了。父母们自有自己的道理,现在很多人利用人们的同情心骗人,尤其是某些乞丐,不缺吃喝,家里盖起好好的房子,就是因为贪图安逸,所以才上街装可怜,乞讨骗人的。这种现象在生活中确实存在。
可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与培养孩子的爱心、同情心相比,这些其实算不得什么。
看看著名教育家老卡尔·威特先生是怎样做的:
有一天傍晚,老卡尔·威特拉着儿子小卡尔·威特的手,像往常一样,边在乡间的林荫道上漫步,边耐心地解答儿子永远也问不完的问题。
在林荫道的一个拐弯处,一个衣着褴褛、须发蓬乱的流浪汉与父子俩擦肩而过。这个瘦骨嶙峋的流浪汉引起了小卡尔的好奇和关注,他仰起头来问老卡尔·威特:“爸爸,这个叔叔为什么要流浪呀?他在寻找什么东西吗?”对于儿子的提问,老威特惯常的做法是让他自己先思考一会儿,所以,便没有马上回答。
然而,这一次,小卡尔并没有像往常那样反复追问父亲,而是挣脱开老威特牵着他的手,快跑着追上那个流浪汉,亲切地问道:“叔叔,请问您为什么要在外面流浪呢?您需要什么帮助吗?”流浪汉看到这个只有5岁大的孩子向他提这样的问题,不由愣了一下,随后苦笑着说:“我想我现在最重要的是有一个面包充饥。”说完摇了摇头,又继续蹒跚前行。他也许以为这么小的孩子不会帮助他的。不料小卡尔急忙对流浪汉说:“叔叔,请您等我一下。”说完就飞快地向家里跑去。
流浪汉停下来,和老威特攀谈了起来。没过多久,小卡尔手里捧着两块面包,上气不接下气地跑了过来。将两块面包递到流浪汉的手上,并恳切地说:“叔叔,请您收下这点面包吧,这是我和我的家人送给您的。”
小卡尔的举动让这位流浪汉深受感动,他的眼眶有些湿润,嘴唇有些哆嗦地说道:“我终于又体会到人世间的温暖和爱心了。”
看着流浪汉的身影消失在苍茫的夜色中,老威特微笑着点点头,对儿子表示赞许,他问小卡尔:“儿子,告诉爸爸,你为什么会有送给流浪汉面包的想法呢?”小卡尔说:“因为你曾对我说过,行善的人才能接近上帝,我相信你和妈妈都会赞成我的做法,对吗?”
今天,当你的孩子也像小卡尔·威特一样,主动地走上前去,询问那些乞丐、流浪汉的疾苦,并且施舍给他们钱财或者食物或是一瓶矿泉水时,为人父母者应该给予他们支持和赞扬,并为自己有这样的孩子而由衷地欣慰。因为这样的孩子具有人世间最可贵的美德——同情心。
但是,这样美好的情感需要父母的呵护与培养。
最好的教育当然是无声的、没有痕迹的,所以父母要注意从生活的细微处抓起,在孩子不知不觉间培养他的同情心。
智慧父母的教子心经
1.对于孩子的善良行为予以支持。
凡是孩子在生活中的善良行为,如:给乞丐零花钱,帮助残疾人或者给灾区捐款等,父母都要无条件地支持。尽管有时孩子的行为不太妥当,但是他们的善良和同情心应该得到保护。我们在孩子的心里种下一颗善良的种子,将来就会收获一片爱的树荫。
2.引导孩子体谅他人的心情,培养同情心。
如果孩子能够体谅他人,能将他人的感觉内化为自身的感受,就能够激发孩子的同情心。这正是现在很多孩子所缺乏的。有位老师讲了一个案例,说在幼儿园做“关于儿童同情心”的实验研究时设计了一个情境:老师站在窗台上擦玻璃,假装没站稳,从窗台上摔了下来。然后观察孩子们的反应。结果呢?孩子们全都哈哈大笑,没有一个人去扶老师……这真是令我们震惊。
所以,日常生活中,需要父母有智慧、有方法地去引导孩子。
3.父母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榜样。
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富有同情心,能体贴别人,那么作为父母的你首先应该是个富有同情心、能体贴别人的人。懂得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伸出援助之手,懂得助人为快乐之本。平时父母要把自己做的善举讲给孩子听,在生活中父母要有意识地把自己同情别人的举动让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支持孩子收养小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