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爱孩子就让他做自己
26738800000006

第6章 给孩子空间,让他体验成长(1)

孩子的成长需要自己的空间,他们需要独立地面对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们必须成为自己故事里的主角。如果父母以各种理由挤压本属于孩子的空间,阻碍或者代替孩子去做很多事,剥夺孩子亲身体验、自我实践的机会,就会养成孩子依赖别人的性格和习惯。孩子的成长是他自己的事情,父母必须要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们尽情地去创造奇迹。

让孩子自由发展,不过多干涉

在中国,多数孩子感觉自己的生活是“不自由”的,因为父母对孩子实行尽可能的控制。小时候,孩子的活动被限制在卧室或起居室内,或限于母亲的身旁,充其量不超出母亲的视线。孩子想到户外去自由活动或到邻居家找同伴玩耍总是不被允许。稍大一点,孩子学习什么、做什么事情、交什么朋友……父母都要一一干涉,父母在孩子面前摆出绝对权威的架势,强调孩子要听话、要服从,用各种清规戒律约束孩子,防止和制止孩子的独立行动。

在公众场合,我们经常看到父母对孩子发出各种指示和禁令,如不许淘气,不许闹,不许乱跑,坐着不许动,手不许这儿摸那儿摸,身体要坐直……没完没了地指责和纠正。

有个10岁的小男孩要求独自到同学家去玩,父母毫不犹豫地拒绝了。理由是孩子不能离开他们的视线。

可是,有一天晚上,父亲实在拗不过儿子的请求,答应他可以到小区广场找同学玩,并且约好9点钟必须回来。结果,儿子自己竟然也做到了,看他满头大汗地闯进家门,父亲问他们晚上都做什么了,儿子兴奋地说:“玩捉特务。”

令父亲意外的是,当天晚上,听着妈妈的故事睡了10年的儿子忽然告诉父母他要自己睡,并且毫不犹豫地把妈妈的枕头送到了爸爸的房间。

偶尔的一次放手,父母愁了很多天的事情,轻松解决了。

有了父母的呵护,孩子才能健康快乐、无忧无虑地成长,但呵护绝不是把孩子牢牢地“攥在手心里”。孩子需要自由成长的空间,在那里,孩子想做什么,由自己决定,独处也好,静思也罢,伙伴嬉戏、交友聊天、上网游戏、漫步赏景,哪怕是静静地发呆……他的身心和谐地发展,他自身各种素质能力的不断提高,他对生活和周围世界的感知和认识不断加深。

台湾著名作家刘墉说,他原来教育儿子的时候扮演过一段强权的角色,对儿子的事安排得面面俱到。但后来他发现这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儿子做事不负责任的习惯。而且父母的过度包办也让孩子变得没有礼貌、不懂得珍惜。刘墉的儿子比女儿大17岁。刘墉称对女儿的教育心得正是在对儿子教育失误修正后的补偿。刘墉会放手让女儿去做她想做的一切事:女儿可能夜里两三点了,还在洗澡、听音乐;可能即使考试没考好,依旧唱歌、拉小提琴。他没想过要女儿读哪所大学、学什么专业,只要她自己感觉快乐就好,不需要她去挣得世俗眼中的“成功”,只愿她能永远做个快乐的天使,将来找到一个好的伴侣,受伤的时候还可以回到父母身边来得到应有的慰藉。

你是不是个过度干涉孩子的父母呢?请参加以下的测试,评估一下自己的教育行为。注意,你选择反映的是“我实际上是这样”,而不是“父母应该怎样”。

评分标准:1=从不,2=偶尔,3=经常,4=总是。

1.孩子做的每一件事情我都很关心。

2.我对孩子非常严厉。

3.我总是左右孩子该穿什么样的衣服,该打扮成什么样子。

4.我很关心孩子晚上干些什么。

5.我对孩子喜欢的朋友比较挑剔,考察得很仔细。

6.我要求孩子回到家里时,必须说明他刚才或现在正在做的事情。

7.我很关心孩子和什么样的朋友来往。

8.孩子的饮食是我每天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9.孩子喜欢去的地方,我会找机会去了解和打听。

10.我对孩子严格规定了他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且我不会让步。

测试分析:

15分以下:你对孩子的限制很少,基本上是不管。孩子会觉得非常自由,常常会失去对自己的控制。你应该和孩子交流一些对于社会行为的看法,及时表达自己对他行为表现的看法。

15~25分:你的孩子是轻松的,你给了他足够的空间来发展自己。如果你和孩子共同讨论孩子的选择和决定,那么你就是一个更为优秀的家长。

25~35分:在孩子眼中,你是一个顽固的家长。孩子觉得和你交流有压力,感觉总是在仰视你,因为你们没有平等对话的条件。在孩子逐渐长大的过程中,你应该适时地让他独立地面对生活,如安排自己的时间、购物、择友等。

35分以上:你限制了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在亲子关系上,孩子没有和你交流讨论的余地,而且孩子有很多事情不愿意被你知道。这是过度干涉孩子生活的一个后果。你为孩子设计得太多,小的时候,可能是孩子的服从,而将来可能换取的会是孩子无声的反抗。

如果你不幸就是一位“控制欲”很强的父母,那么,从现在开始就要适度放开手,自己轻松了,孩子也自由了,孩子能力也得到了正常的发展,这样一举两得的事情,为什么不做呢?

智慧父母的教子心经

1.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勇敢地让孩子离开自己的视线。

很多父母之所以把孩子控制在自己的视线之内,是因为害怕孩子出现各种问题,主要是心理在作怪。我们必须明白一个道理:在父母温暖的羽翼下,孩子不会长大,要给孩子自己成长的空间。所以,父母首先要在心里说服自己,孩子必须自己去面对这个充满未知的世界,即使遭遇挫折,也会成为他们成长的助力。

2.要从心里尊重孩子,考虑孩子的心理感受。

家长一定要认识到,孩子是个独立的生命,具有平等的人格和尊严。父母要将孩子放在平起平坐的平等高度认识孩子、处理问题、关心孩子。因为孩子的心态如何、思维如何完全是孩子自我的主观需要。家长不可能完全体察到孩子内心世界的各种微妙变化和心理需要。家长有责任说服、教育孩子,却不能武断地进行干涉。

3.凡事和孩子商量,相信孩子。

当孩子提出自己要外出旅游或者违反父母意志放弃课外辅导课的学习时,父母不要一口否决,要让孩子充分说出自己的理由。如果你觉得孩子的计划可行,就要无条件地支持,要相信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已经有了初步的判断力。

不要让自己的理想束缚孩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父母也不例外,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很多父母年轻时的理想都渐渐地离自己远去了,但是每每想起来,又心有不甘。孩子的出生,给父母们又带来了希望,于是,父母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到孩子身上,希望他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弥补自己的遗憾。

比如:如果父母没有考进理想的名牌大学,那么他们就希望孩子是这所大学的学生;如果父母因为家庭条件不好,没有机会接触钢琴、绘画等“高雅”艺术,那么他们就希望孩子成为另一个肖邦、另一个齐白石。也就是说,父母是不成功者,就寄希望于孩子获得成功,于是就送孩子去学弹琴、学书法、学绘画、学戏剧等并施加压力,使之不落后于其他孩子。这些做法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很普遍,用一位家长的话就是:“不能让我们的遗憾出现在孩子身上。”但是,父母从来就不去关心孩子究竟是怎么想的。

我们这样做是为了孩子,还是为了自己,我们的心里很难分辨清楚,但是,我们这些带有自己强烈主观色彩的功利性的做法是让我们的孩子难以承受其重的。

一个在世界游泳比赛中获得了冠军的男孩,当记者问他夺冠的感想时,他却说:“我并不喜欢游泳,这个冠军是为我父亲得的。现在我满足了他的愿望,明天我就去做我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了。”这件事很耐人寻味,实现的不是自己的理想,哪怕在别人眼里再成功,人生依然没有乐趣。

有时候,父母的行为几近逼迫,没有给孩子选择的可能,让孩子一味地不停地朝着我们指引的方向前进,他们在父母的逼迫下,做着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有的孩子内心甚至会产生抵触心理,很多孩子因此一生都不快乐。

李超现就读于武昌某重点高中二年级,在旁人的眼中,他是个听话、懂事的孩子。李超的父母年轻时因为家庭条件不好,初中都没有毕业,一直在一家不景气的工厂里上班,现在又双双下岗,可争强好胜的父母总希望孩子将来能有出息。虽然李超的成绩一直不突出,但他们尽力满足孩子在学习上的一切需求。中考那年,李超的分数只过了普高线。父母不顾亲友的反对,毅然把房子卖了,拿出四万块钱把李超送进了一所重点高中借读。由于底子不好,李超学习起来特别吃力,心中深感自卑。特别是每次家长会后,母亲都会当着他的面痛哭,这让李超加重了自责,压力也越来越大。高一一次大考后,李超私自外出了一天。之后,每次考试结束,李超总会离家出走,时间也从原来的一天延长到两三天,回到家的李超也不愿多说话。李超的母亲很着急,于是向青少年心理辅导中心求助。

饱尝生活艰辛的李超父母将自己的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卖房子让孩子到重点高中借读;孩子的成绩不好时,又以痛哭的方式希望警醒孩子。而李超原本打算读中专或学技术,好早点儿出来工作以分担父母的负担。家长对孩子有期望是能理解的,但用自己的想法去束缚孩子就会得不偿失。

在美国有一位华裔父亲,整天带着一张印有他孩子大幅照片的报纸,他的孩子在美国青少年最著名的一个科学奖中获得金奖。他为孩子的成就无比骄傲,而后却叹息道孩子成人以后和他断绝了一切关系。无可否认的是,逼迫式教育虽然可以提高孩子的才能,却往往以牺牲孩子的心理健康为代价。

在教育孩子方面很有成就的童话大王郑渊洁说,要把光宗耀祖的重任扛在自己肩上,而不应该把这个任务转嫁给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道路、自己的理想,他们会为自己的理想而付出加倍的努力,但这个理想必须是他们自己认同的,而不是父母强加给他们的。

在一次教育心理研讨会上,一位家长向专家提问:“为什么孩子想的和我想的不一样,为什么他总不按我的要求去做呢?”专家回答说:“如果孩子和你完全一样,那他就会和你一样穷。”全场大笑。当然,这位专家是在用一种幽默的方式告诉家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轨迹,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喜好,用我们的标准去衡量孩子是不对的,更不能用我们的喜好去批评孩子或者强行改变孩子。

我们来看这样一个故事:

美国著名科学家多伊西出生于1893年,当时正值美国严重的经济危机时期,大批的工人失业,生活得很艰辛。但一些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却相对稳定,于是为了孩子长大以后有份让人羡慕的工作,多伊西的父亲便想让儿子长大后成为一个工程师。

从多伊西的中学时代开始,他的父亲就严格要求他学好学校相关的功课。但是,多伊西爱好广泛,尤其对生物、化学和物理等方面的课外读物有着极大的兴趣。因为多伊西的成绩一直不错,因而父亲对多伊西的兴趣爱好倾向也没有横加干涉。

到多伊西17岁考大学那年,父亲不顾孩子的坚决反对,固执己见,让多伊西报考了伊诺斯大学工程学院。多伊西虽然热爱生物化学,不喜欢这门专业,但拗不过倔犟的父亲。他只能硬着头皮走进了大学的校门。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多伊西只勉强得到每门及格,这让系里的老师们感到诧异,因为多伊西是个勤奋、认真、聪明的学生,成绩怎会如此不尽如人意呢?

于是,一位导师找到多伊西谈心,导师问他:“你平时相当勤奋,为什么功课的成绩这样糟糕呢?”

多伊西坦率地告诉导师:“我对学校规定的功课没有兴趣。我平时看的书大多不是必修和选修课程。”他还告诉导师,“报考工程学院是我父亲的主意,他认为这个专业在社会上有竞争力、容易立足。但是我的兴趣确实不在这方面。”

导师便将多伊西的这一特殊情况向校方汇报。不久,在学校的帮助下,多伊西就如愿以偿地转到自己喜欢的应用科学院的生物化学专业去试读。他的父亲知道后,虽然不同意,但也不好再强加干涉,只能听之任之。

后来,年仅21岁的多伊西就获得学士学位,并于1943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他向父亲证明了自己的选择是多么的正确。如果没有后来的选择,多伊西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平庸的工程师,而绝不会成为一个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天才。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丛玫瑰,一棵苹果树,一株葡萄,都是能给人带来愉快的有生之物”,我们不能强迫玫瑰长成苹果或葡萄,我们也不能强迫葡萄长成玫瑰或苹果。只要孩子的选择是善的,既对社会有益,自己又有兴趣,我们就没有理由不给予尊重、鼓励和支持。

智慧父母的教子心经

1.别让父母的理想成了孩子的心理负担。

父业子承是我们的传统,于是许多父母忽视了子女的真正想法,总是想当然地以为子女就该去完成父母的理想,却不知这样可能会给孩子的一生带来危害。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种强迫性的行为会让儿女丧失掉自己做决定的能力。就算有些反叛精神的孩子也总是陷在亲子关系的紧张中,这样的孩子很容易走极端、自闭、抑郁,他们会感觉到自己不被重视,甚至对人生的很多方面有绝望感,想要独立,但又无法真正独立地面对生活。

当父母发现自己把理想强加到孩子身上,试图用自己的想法代替他的想法时,你应该知道:孩子总有一天会离开自己的。

一个艺术治疗师曾经说过:“面对孩子的心灵世界,我们一定要谦卑,再谦卑。”所谓谦卑,就是暂时放下自己,要深入到孩子的内心世界,尝试抛开自己的一切成见,对孩子说:“你感觉到了什么,能告诉我吗?”而不是处处拿自己的意见来压住他。作为大人,在提出你的意见和建议的时候,可以告诉他:“这只是我个人的观点,可能会对你有帮助,但最终还是要你来做决定。我完全相信你能够自己做好!”

2.给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

当一个人面对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时,能够不受别人的支配自己做主,是一个人的权利和能力。

美国人为了让孩子感到自己是自己的主人,无论是父母还是教师都没有特权去支配或限制孩子的行为,在孩子一生成长的大多数情况下,师长都不能代替他们对客观进行选择。比如,家长带孩子外出做客,主人若拿出食物给孩子,美国人最忌讳提早代替孩子回答“不吃”、“不要”之类的话,也不会在孩子表示想吃的时候对孩子呵斥。他们认为,孩子想要什么或想看什么本身并没有错,只要孩子有这个需要,就有权利自主选择,任何人都没有理由来替孩子选择,而只能根据情况适时适当地做出解释和说明,以作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