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爱孩子就让他做自己
26738800000007

第7章 给孩子空间,让他体验成长(2)

孩子终归要走出父母的视线,开拓比父母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如果孩子自小没有选择的权利,没有体验选择的滋味,他今后又怎么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迎接各方面的挑战和竞争呢?所以,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上,作为父母请多给孩子一些选择的权利。孩子对于自己的选择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责任心,并在责任心的驱使下,努力克服困难,以走向成功。这样既可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也培养了孩子战胜困难的顽强意志,形成遇事冷静、有主见的良好心理素质。

赏识孩子的“破坏”行为

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年轻的父母已经接受了新的教育观念,但是我们的孩子依然生活在父母圈定的各种条条框框里,一旦越过,就会受到父母的斥责,“你这孩子太淘气了。”“把屋里的东西收拾好,赶快去写作业。”“好好的玩具拆得乱七八糟,明天不给你买了。”当孩子的破坏行为一旦超过父母的忍耐度,还会招来狂风暴雨般的打击。

曾经有这样一个报道:一个小学生听老师讲蚯蚓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即使被截成两段的蚯蚓也可以活下去,并可能分别再生长出完整的蚯蚓。小姑娘对此很好奇,一定要弄个明白。于是挖来蚯蚓截成两段放在窗台上养起来。她母亲发现后非常生气,狠狠地打了她一巴掌,并把蚯蚓扔出窗外。

国家教育部一位领导同志曾经沉重地对这件事发表评论说:“这位母亲完全没有想到她的这一巴掌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我觉得这一巴掌很可能就打掉了一个女科学家。”

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有许多父母只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破坏”所产生的所谓“不良”后果上,而忽视了孩子“破坏”背后深层次的东西和孩子在“破坏”中所表现出的优点和值得赏识之处。甚至还有许多父母对孩子的“破坏”行为采取了错误的教育方式,这给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产生了严重的后果。

俗话说“淘丫头出巧,淘小子出好”。在很多情况下,“淘气”是孩子聪明、富于想象力和创造性的表现。他们的“破坏”、“越轨”都是在探索未知的世界,我们应该保护好孩子的这种行为,积极地进行引导,给他们提供适合的环境,让孩子在破坏中学习、在破坏中进步。

智慧父母的教子心经

1.面对孩子的“破坏”行为,家长要冷静、宽容。

不要一看到孩子把玩具拆坏了或者把家里搞得乱七八糟就生气、呵斥孩子。这样的“破坏性”其实是值得鼓励的。儿童教育专家说,把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拆开是孩子学习探索的一种表现,他们不是故意去破坏一个东西,而是因为他对这个东西感兴趣,想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比如很多男孩喜欢把玩具拆开,去看看车子里面到底是什么、车子为什么会动等,他是沉浸在自己喜欢的事物里面,并努力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寻找答案。

对于孩子这样的“破坏”,家长对孩子要有宽容的心态,因为破坏的过程就是个学习的过程。不要严厉地批评孩子,也千万不要说“不许再把玩具拆了,不然下次就不给你买了”等这样警告和威胁的话。因为家长的批评和威胁很可能会扼杀孩子可贵的探索精神。

2.家长要积极鼓励并参与孩子的“破坏”行动。

因为孩子“破坏”的过程是一个手、眼都在活动的过程,能够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鼓励孩子适当地“破坏”就是在鼓励孩子的创造力以及对更多事物的探索兴趣。所以,当家长看见孩子把玩具拆了,应该蹲下来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这里面是什么啊?”“怎么会动呢?”“你能不能把它还原呀?”……引导、帮助他们一起寻找答案,然后再跟孩子一起把拆开的玩具恢复原样。这样才能让孩子在“破坏”中学习到更多的东西。

3.父母在鼓励孩子“破坏”的行为之余,还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来引导孩子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多提些问题让他们去猜、去想,比如,闹钟滴滴答答地走,家长可以问,闹钟为什么会响,为什么会走呢?皮球为什么一拍就能跳得很高,如果把气放了,还能跳那么高吗?在问题提出后,家长要主动带领他们从“破坏”中寻找答案。

总之,面对孩子的“破坏”和“淘气”,父母不仅不要感到生气和难过,还要给予赏识和鼓励。父母要善于从中看到孩子的创造性、想象力和求知欲,然后通过赏识和鼓励,让孩子在破坏中获得知识、掌握做事的方法,以使其更好更快地成长。

冷观孩子的冲突,这是人际交往必须面对的

在生活中,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是很平常的事情。“妈妈,小强抢我的玩具”、“爸爸,晓彤跑了,不和我玩了”、“张宇打我了”……这些事情时有发生,让父母头疼不已。

怎样处理孩子之间的冲突,却考验着家长们教育孩子的水平。

首先,在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时父母要保持冷静。

有些父母总是怕自己的孩子吃亏,孩子一有冲突,第一时间就冲上去把孩子保护起来,甚至向另一个孩子或者家长大兴“讨罪之师”,其实这大可不必。在《父与子》上有一幅漫画:两个孩子不知道因为什么扭打在一起,两个爸爸闻声赶来,把孩子拉开。当爸爸们又争得面红耳赤、大打出手时,两个孩子却跟没事人一样又在一起高高兴兴地玩上了。所以,父母要意识到,孩子之间的冲突是交往中的小插曲,没必要兴师动众。

其次,父母要意识到,孩子正是在与同伴的冲突中学会交往的。

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吵吵闹闹是上帝赐予孩子的礼物,孩子们在吵闹中长身体,长智力……”孩子可以在冲突中学习、成长,为今后融入社会做好准备,而这一切都不是父母单纯的说教可以代替的。教育家蒙台梭利有一句名言:“我听过了,我就忘了;我看过了,我就记得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即使孩子没有很好地解决冲突,亲历失败的经验也是一种积累。所以,父母不要以“爱孩子,保护孩子”的名义让孩子失去这样一个学习的机会。

张濛放学回家后就郁郁不乐,妈妈问他为什么,他说“今天选班长,我投了王子俊一票,而没有投给我的好朋友肖鹏。放学后,肖鹏不理我,还故意叫走了我身边的同学,以孤立我,因此我很伤心。”妈妈听后,没有说什么大道理,只是说:“你做得对,你有权表达自己的意见,但是我相信,你和肖鹏依然是好朋友。”

果然,第二天,张濛就和肖鹏和好了,妈妈问他怎么解决的,张濛说:“我有一道数学题不会做,课间坐在教室里发愁,肖鹏看见了,就主动过来帮助我,现在我们两个人之间没事了。”

社会交往技巧并非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一种习得的能力。冲突情境对孩子的社会交往技巧既是一种考验又是一次有效的练习。在每一次的冲突中,孩子在得知同伴的反馈和结果后无形中会比较,逐渐学会用不同的技巧去应对不同的情境。

很多父母好心办坏事,一心一意帮助孩子解决所有问题,到头来反而害了孩子。有个孩子,因为他是家里唯一的男孩,父母又极其重男轻女,所以,他是在父母和姐姐们的极度呵护下长大的。每次他与同伴发生矛盾时,父母都会出面帮他“摆平”。这样的做法养成了这个孩子依赖父母,爱给同伴告状的坏习惯。在集体生活中,他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容忍别人,于是很多同学不愿意和他在一起。有一天,班里组织春游,老师要求自由结组,结果只有他一人找不到伙伴。出现这个结果,他的父母要负很大的责任。

因此,当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时,父母要及早放手,让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主,靠自己的智慧去解决与同伴之间的冲突和纠纷,这才是父母最明智的做法。

正如一位教育专家所说:“优良的品质是家长给予孩子最宝贵的财富,培养孩子沟通能力以及让孩子学会做人是家长最艰巨的任务。孩子起冲突的时候,要让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学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

智慧父母的教子心经

1.千万别用成人的想法和标准去给孩子的行为下定义。

孩子们考虑问题的方式是不同于成人的,像偷了人家的羽毛球拍,或者用砖头砸人之类的事,在大人们看来是性质很严重的问题,而在孩子们的眼里,也许并不是什么天大的事情。

但是,很多芝麻大的小事却往往因大人的干预而演变成真正的冲突。当然对于大一些的孩子来讲,在玩耍时会起争端,家长也没有必要马上出面调解,应该给孩子多一点时间和机会去解决自己的问题。如果事情平息了,可以在孩子心平气和时分析事情的起因,引导他(她)做出合理妥当的处理办法。相信做父母的如果有规范的行为和严格的道德准则,那么孩子一定会是个通情达理的好孩子。

有位妈妈就说得很好:“当孩子间发生冲突时,我认为应采取不掺和的态度。因为往往两个家长在为孩子的暂时冲突吵得不可开交时,孩子们已经跟什么都没发生一样又和好如初了。我看到我的孩子和别的孩子发生冲突时,就在一旁静观事态发展,总是过一会儿两个孩子又在一起玩了,如果我的孩子有不对的地方,过后我再给她指出来,她都能虚心接受。没有大人的介入,事情往往更简单。”

2.让孩子自己解决冲突和纠纷,是提高孩子交际能力的途径。

孩子有孩子的世界,任何人不能代替他们成长。孩子之间的冲突是成长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也是孩子适应社会所必需的,所以不必对其干涉,让孩子自己解决比什么办法都好。每个孩子说到底都属于社会,总有一天他会走向复杂的社会,到那时人际间的各种冲突远比现在小伙伴之间的纠纷要复杂得多。做父母的不可能永远充当孩子的“保护伞”。

其实,孩子间的冲突和纠纷是孩子锻炼处事本领的绝佳机会。孩子们正是通过辩解、说理和争吵了解自己和他人,学会进攻与忍让、斗争与妥协的艺术,学会如何去面对胜利与失败。在解决与伙伴之间的冲突的过程中,能更好地促使孩子独立自主地思考,使自己的交际能力不断提升。

挫折是孩子成长的助推器

每一位父母都是爱孩子的,所以千方百计为孩子创设各种优越的条件,为孩子的成长铺平道路,不愿意孩子受一点苦,更不愿意孩子遭遇挫折,哪怕是小失败、小挫折都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