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世界部落文化
26741900000014

第14章 中国部落文化(13)

流传在土尔扈特的神话也有很多,如关于天地形成、人类起源、民族迁徙、部落战争和爱情的神话等。如有的神话中说天地开始时没有人,天神和地神用木头各造了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给他们喂了野鹿的奶,他们就活了;给他们喂了野马的奶,他们就长成了勤劳的大人;给他们喂了野牛的奶,他们就有了灵性;给他们喂了羚羊的奶,他们就善良了;给他们喂了天狗的奶,他们就勇敢坚强了。后来这对男女共生了25对孩子,就有了25个部落,这就是人类的祖先。这个天地的神话反映了土尔扈特人早先的生活情形。

土尔扈特人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的传记尤为真实而准确,如部落中的不少人能讲和鄂尔勒克、书库尔岱青、阿玉奇、敦多克达什、渥巴锡等列祖列宗,这些史迹仅靠口头流传,却一代代地传了下来。

回归祖国的伟大壮举

在他们流传的故事中,在最著名的要数其部落回归祖国的伟大壮举。明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为了躲避势力日益强大的准噶尔部的威胁,土尔扈特部落西迁至额济勒河(今俄罗斯伏尔加河)流域游牧。虽然摆脱了准噶尔部的威胁,但好景不长,他们很快又坠入了沙皇俄国的统治之下,土尔扈特人的处境更为艰难。俄国不仅迫使他们称臣,而且还直接干预其汗位的继承等内部事务。引起了他们的强烈不满。1761年土尔扈特部首领敦罗卜喇什去世,其17岁的儿子渥巴锡继承汗位。渥巴锡继位后,沙皇俄国更变本加利地奴役和控制土尔扈特人,缩小他们的牧场,征调大批土尔扈特兵,与土耳其人进行战争,让他们为俄国卖命,使数万土尔扈特人丧生战场。苦难深重的土尔扈特人民在热切盼望早日摆脱沙皇的统治。在此情况下,渥巴锡与其他首领会商后毅然决定东返故土,回归祖国。实现他们及土尔扈特部人民多年的愿望。

1770年(乾隆三十五年),渥巴锡成功地麻痹了沙俄当局的警觉,开始集结部众,作好东归的准备工作。1771年1月5日,他们采取乘敌不备,先发制人的策略,派精锐部队突袭歼灭俄国驻军。然后率部3万3千多户,17万余人分成三路启程东返。他们迅速穿过冰封的乌拉尔河,进入大雪覆盖的哈萨克草原。摆脱了俄军和哥萨克骑兵的追击。半年后,经过长途跋涉,历经种种磨难,付出巨大牺牲的土尔扈特人终于到达新疆伊犁,回到了向往已久的祖国。

清政府在得到消息后,也立即派官员率军队前往伊犁迎接渥巴锡及其部众,并将其安置于伊犁附近,予以赈济,后又划定牧场,使其得以休养生息。

为褒奖土尔扈特部回归,1771年9月,乾隆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接见渥巴锡等人,并封其为卓里克图汗。

土尔扈特人的回归,为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次史诗般的壮举,及他们在这次壮举中所表现出来的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顽强不息的斗争意志,将永载史册。

部落状况与生活习俗

土尔扈特部落的家庭结构以父亲为家长,一般由父母及子女组成,妻子听从丈夫,子女服从父亲,但家中事务还是比较尊重妻子的。青年男子成婚后,可在父亲的蒙古包附近共同游牧,也可以在一起吃饭,一起生活。成年男子到有了子女后,父母往往让他们另立炉灶。农区和半农半牧区也有几世同堂的,往往以壮年男子当家理事,年长男子仍为家长,决策家中大事。

部落中的男女订婚时,首先由男方父母带着礼品或派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女方父母如果有意成亲,就假意让女孩的其他亲属做主,并一一说出主要亲属的姓名,男方父母或亲属就带着礼品去女方亲属家献哈达。如果对方同意就收下哈达和礼品,不同意就退回。过些日子,男方还会去求亲,直至女方亲属同意为止。如果女方早订有主或坚决不同意,要向男方亲属直接说明,以免男方再求。

土尔扈特人很少有离婚的、有“棒打不离蒙古包”之说。如果夫妻离婚,子女全部归男方;如果丈夫提出离婚,女方可以带走娘家陪嫁的财产;如果女方提出离婚,任何东西不得带走。土尔扈特人对于孤儿、孤女、养子、养女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不歧视和虐待,要给养子成亲,要分给遗产,要给养女陪嫁妆,并将这一切视为神圣的职责。

土尔扈特部落的节日有8个,其中最重要的节日是查干萨尔节和那达慕节,重要的祭祀有5个,其中最重要的祭祀是祭天和祭祖。查干萨尔节即春节,也叫白年节,蒙语“查干”是白,“萨尔”是月,把正月叫白月。土尔扈特人以白色为高雅、吉祥和纯洁,故称为白年节。此节源于元代,那时到了农历正月初一,部落的首领要穿白袍,各氏族酋长要向他献白马,散白银,赠白哈达。

土尔扈特人民自古以来就是殷勤而好客的,前来拜访的客人,无论是认识不认识,也不管是哪个民族哪个地方的,也不管会不会说蒙古话,都会受到热情的欢迎、真诚而又热情的接待。土尔扈特部落见面施握手礼。但是一般年轻人见到老年人不施握手礼,行点头鞠躬礼,并问“您好,健康平安吗?”老年人对青年人说“您好”,并简洁回答自己的健康状况。如到晚上,有人到土尔扈特人的蒙古包投宿,主人会予以留宿。土尔扈特部落古有定规,谁若傍晚不留投宿的客人,便可以报告氏族头领,这个家庭就会受到惩罚。

土尔扈特部落由于生产和生活在高原,经常观察天体的自然现象,了解到不少行星的运动变化,并由此决定他们放牧的地点、时间。如果他们看到东边出彩虹,认为天会晴朗,就把牛羊赶往远处的草地;如看到西边出彩虹,必定有雨;如早晨看到太阳不太明亮,当天要下雨刮大风,就要畜群赶到避风处放牧。他们晚上骑马外出,往往以北斗星定方位,还把北斗两旁的两颗星叫牛星、马星,晚上他们根据北斗七星的方位和牛星、马星移位换班看守畜群。冬天他们看到启明星就把畜群赶出棚圈。晚上守护畜群的人看到启明星知道天快亮了,也是人最易打瞌睡、狼最易偷袭羊群的时候,他们就会特别警惕。

土尔扈特的传统医生一般都是在喇嘛庙培养的,并从小就开始培养。到喇嘛庙的男孩7岁当满金(主要负责给医生干些活),10岁时,喇嘛们挑几个最聪明的小满金培养成格林(跟护士差不多),并借助蒙藏文医典让曼巴(医生)带着他们给人看些小病,经考试会使用50个方剂,会看30多种病,会采制300多种蒙药后,要送到和静永安寺,或伊犁承化寺,或青海的塔尔寺,或西藏的哲布寺,或扎什伦布寺去学习3年后,才能正式成为曼巴。曼巴给人看病把脉,看眼舌闻味,听呼吸,一般不多问,然后给予治疗。

土尔扈特蒙医采用求诊、治疗、浴疗、泉疗给人民疗治疾病。曼巴血疗就是用针刺放血,共110个部位。针刺放血是用针在火上消毒后将静脉刺破,放出部分血液,使病毒排出体外,这种疗法在土尔扈特各部落普遍使用,治疗方法简便易行。据中外医学权威论证,此法最适宜吃肉较多的游牧民族,因游牧民族身体强健,肥胖者较多,血色素高,体内铁质过剩,通过放血治疗,对肥胖病、高血压、感冒、关节炎、肩周炎等病症治疗效果明显。

土尔扈特人喜欢马,对马有特殊的感情,放牧牛羊,上学购物,无不以马代步,他们从小在马背上长大,每户都有1—3匹好马。驯服烈马是土尔扈特男子最为骄傲而快乐的事,也是显示他们智能和勇敢的时候,因此土尔扈特人有“马上雄鹰”之称。他们认为有了好马,就会使他们和子孙们走南闯北,前程远大,创造光荣和辉煌。

自然崇拜曾是土尔扈特人的原始信仰,他们崇拜天、地、日、月、水、火,有些至今仍然遗传下来。特别是太阳,每当太阳升起,他们便祈求太阳给他们一天的好日子;每当遇见病情,他们就向上天和大地祷告,祈求大地给他们去灾降福。

土尔扈特人的舞蹈也很有特色,他们大多能歌善舞,用舞蹈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丰富多彩的生活,生动反映了他们游牧生活的特点。土尔扈特的舞蹈包括热闹的婚礼、欢乐的那达慕、喜庆的丰收、勇敢的角力、美好的爱情。另外也有模仿鹰马树花的美好形象和敌人与猛禽、灾害与困难进行斗争的;也有庄严肃穆、对比强烈表现善恶的宗教舞蹈。这些舞蹈都表现了土尔扈特部落人热情奔放、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鄂伦春部落:兴安岭之王

历史发展与文化概况

鄂伦春部落最早居住在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广阔地带,17世纪中叶由于沙俄的入侵,南迁到大小兴安岭一带,至今仍主要聚居在大小兴安岭地区,被誉为“兴安岭之王”。

鄂伦春部落在历史上曾有“使鹿部”、“使马部”之称,与达斡尔、鄂温克部族同被称作“索伦部”。鄂伦春的称谓是在清朝康熙年间正式形成的,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

鄂伦春部落自古以来从事狩猎生产,性情淳朴、坚强,以勇敢强悍著称。几乎所有的男子都是优秀的骑手和百发百中的射手,他们对各种野兽的习性和生话规律了如指掌,有丰富的狩猎经验。

一直以来,鄂伦春部落靠“一匹猎马一杆枪”过着单一的游猎生活,实行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制度,保持着浓厚的原始社会的痕迹。有猎物时,老、弱、伤、残者不但分到一份,而且还要多一些。

在生活上,他们则吃兽肉、穿兽皮、住“撮罗子”(俗称“仙人柱”,是用桦树皮搭的棚子),居住条件十分简陋。鄂伦春人死后有风葬的习俗,就是将尸体装入棺材里,头朝南放在距地两米高的树杈上;对得急病而死的青年或孕妇则实行火葬。直到20世纪40年代时,鄂伦春部落还是一个带有原始公社残余的游猎民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鄂伦春人的生活有了很大变化,他们在依山傍河的地方建造了新居,从散居的山里来到外面的世界。1953年,鄂伦春人实现了定居,一步跨越千年,结束了原始社会生活。

离不开歌舞的生活

鄂伦春部落传统的食物主要是野兽肉和鱼,其中食用最多的是狍子肉,其次是鹿、犴、熊和野猪肉。

鄂伦春人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通用汉文。作为狩猎民族,鄂伦春人创造了独特、完美的狍皮文化:头戴狍头皮帽,身着狍皮衣裤,脚穿狍腿皮靴,这些皮制服装做得实用、美观,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鄂伦春人性格豁达爽朗,喜爱歌舞。他们的民歌多为自编自唱的即兴歌曲,而舞蹈内容和动作也因生活地域及方式的特殊,形成了以模拟动物姿态和生活动作为主的特点。鄂温克族人民喜爱歌舞,不论居住在山上还是山下的人们,在劳动之余或节日之时,用歌舞抒发情感是大家习以为常的事。生活在农牧区的鄂温克族中,有着专供妇女们自娱的游戏性舞蹈《奴该里》。

舞蹈时一人为领舞,以一脚脚跟着地,紧接脚掌拍打地面的同时,另一脚踏地跟随的步伐贯穿于全舞,并不断即兴地变换各种模拟生活的姿态。如一手在额前搭凉棚,另一手反叉腰的“了望”姿态;全蹲双脚蹦跳,两手交替做一手叉腰一手揪自己耳垂,模拟“戴耳环”等舞姿和动作,然后由其他人边歌唱边模仿。为了加强舞蹈的欢快气氛和节奏感,领舞者还不时地带领大家呼喊“阿罕拜”、“得辉达”“罕达、罕达”等口号,使舞蹈更加刚健有力和富有情趣。动作速度的递增和模拟姿态难度的加大,定会有人逐渐跟不上领舞者的动作而败阵下来,受到事先规定好的惩罚。

鄂伦春族在庆祝狩猎丰收时,一定要跳模拟狩猎过程的《依哈嫩舞》。这个舞蹈可由双人或多人进行,动作的前半段由参与者模拟狩猎过程中的牵马、扬鞭策马奔驰、了望、下马、射击、拣拾猎物、返回住地等系列动作。然后,所有在场的人们伴着优美的歌声,围成圆圈做沿逆时针方向的侧步行进舞蹈,以此来表达人们的和谐生活与欢畅心情。

神造人的神话传说

在鄂伦春部落的神话中,他们认为人是由大神恩都利创造的,恩都利有化万物生灵的本领。在开天辟地以后,鄂伦春这个地方没人,只有飞禽走兽,恩都利看见天上有太阳、星星和月亮,看见地上有山川草木和飞禽走肉,就用飞禽走兽的骨头和上泥土,做了十个男人和十个女人。因为他先做男人,后做女人,做完了男人和飞禽走兽之后,造人所用的骨和肉不够了,就多和上些泥土做补充,所以后做的女人力气就小,不能干重活。恩都利一看男女力量差得太悬殊,这不行,他又女人身上添加一些飞禽走兽的骨、肉,结果女人的力量又太大了,连男人也比不上。后来恩都利又抽下一些飞禽走兽的骨、肉,把女人的力量减了些,这回男女的力气才相差不多。这些男女配合起来,就造出了许多后代。

传说中鄂伦春人刚来到世间时,他们不知道穿衣服,赤身露体,全身长毛,到冬天就冬眠,到春天才苏醒过来。野果吃不饱,有的就饿死了。于是恩都利捉来野兽给鄂伦春人吃兽肉。先给十只狍子,一天就吃光了;又给五十只狍子,也很快就吃光了;再给一百只狍子,很快也全吃光了。这下恩都利生气了,说鄂伦春人太懒惰,早晚总得饿死!怎么办呢?恩都利想了主意,教他们自己捉野兽来糊口,教他们一块打围,捉住野兽肉扒下皮,吃肉,用兽皮披在身上当衣服,这下鄂伦春人才吃穿不愁了。

开始时鄂伦春人还不知道用火,恩都利就教他们用火,他们觉得靠近火焰挺热乎,被山火烧死的野兽,吃起来很香,就留下以篝火为家的规矩,并且冬天靠着篝火过冬,再也不用冬眠了。鄂伦春人又打来野兽烧肉吃,烤肉也就成了他们最好的饭食,就这样,鄂伦春人一代传一代,世代在山里打猎,吃兽肉,穿兽皮,靠狩猎过日子。

虔诚的神灵崇拜

鄂伦春部落在古代信仰北方深山中的黑熊,其风俗已保留至今,那是他们敬仰的图腾。他们认为在远古时期鄂伦春人与熊有着血缘关系,因此把熊称为“祖父”和“祖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