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鲁人信奉创世神第一之神及他的配偶天上王女,他们相信大地、人类及动物的繁殖力都是天上王女赐予的。为此,每逢春天,女人们便祭祀王女,祈祷庄稼丰收、家畜多产、婴儿健壮等。
在祖鲁人的心目中,祖先的地位是神圣而至高无上的。他们认为父母与祖父母的灵魂具有恩赐幸福、惩处罪孽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它的作用甚至大于第一之神和天上王女。为此,祖鲁人经常通过适当的仪式以求让过世长辈的灵魂重返世间,萦绕在他们身边,成为看不见的家族成员。例如:克拉尔的家长为了自己的家族,常摆设祭品,与关心子孙的祖先“接触”,借此祈求幸福。祖鲁妇女也会在舞蹈中持盾扮成武士,祈求祖先神灵降临。
马塞部落:爱喝牛血的部落
历史发展与生活状况
马塞部落是个游牧部落,分布在坦桑尼亚北部和肯尼亚南部地区,人口约15万。据说18世纪时,含米特黑人为了寻找肥美的草原,从埃塞俄比亚高原南下,一支进入肯尼亚,形成今日图尔卡那族;另一支进入乌干达,形成今天的卡拉莫贾族;而进入坦桑尼亚的一支,则发展成为今日的马塞族。
马塞人是非洲的神秘部落,他们身材高大,臂力过人,额角宽阔,嘴唇厚实,五官端正,皮肤呈棕黑色。一百年前的马塞人曾经历过家园被毁的创痛。19世纪末,西方殖民者的到来打破了东非高原的寂静。经过多年的腥风血雨、较量拼杀,带着洋枪洋炮的英国人征服了这些千百年来称雄荒原的马塞部落。
肯尼亚于1963年独立,在此前半个多世纪的英国殖民时期,强悍、倔强的性格使马塞人很难接受白人统治。在其他部落不断涌向诸如内罗毕这样的新兴城市时,他们多是隐退山林、荒野,与世隔绝,基本上没有接受英国人的“教化”。
政体方面,马塞族整个部族没有统一的组织,只有几个独立自主的支族。各支族也没有大王、酋长一类官职,只有被称为“欧罗因彭”的祭司,负责求神保佑打胜仗和赐予丰收事宜。支族下分若干组,由举行过割礼和成人仪式的同代男子组成,组内按年龄划分为长老和战士两级。长老级遇事共同商议,有决策权;战士级则只负责执行。
几个世纪以来,他们的生活几乎没有发生什么变化:收入要平均分配,财产是公共的,服从部落首领的决定和安排。
奇怪的饮食习惯
马塞人对自己的饮食习惯有一种近乎迷信的执著。他们的主要营养几乎都来自牛,牛肉和牛奶是主食。年轻的马塞人在举行割礼成为马塞武士之前必须在野外露营狩猎。一个奇怪的习惯是马塞男子在吃肉时,女人不得在场。据说一旦女人看到马塞武士吃肉,食物就不能给他们带来充足的能量去战胜猛兽。除了牛肉和牛奶,牛血酒也成了他们珍贵的营养滋补品。
在生活和生产方式上,马塞人主要放牧牛、羊和少量骆驼、毛驴。他们以喝牛血、牛奶、吃牛肉为主。煮肉和用铁钎子烤肉是他们的美味佳肴,生血加些鲜乳是他们可口的饮料。煮过的乳作为药物只给病人饮用。
马塞人常把牛血当做传统的早点。当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他们把牛牵至篝火旁,将牛脖子用皮条勒紧,对准显露出的静脉刺上一箭,接以芦苇管,鲜红的牛血随即喷射而出,不到10分钟就会流满一牛皮罐,足足有1公斤。将罐里的血用箭杆加以搅动,再加入一倍的鲜奶便成了乳状的粉红色液体。围坐的主人们便端起牛角杯依次痛饮,这便是一顿丰盛的早餐。一般情况下,一头牛每隔五六周可以抽一次血,每抽一次血可供五六人饱餐一顿。因而一个仅有二三十口人的小部落就得饲养60—80头专门供血的牛。除牛之外,马塞人几乎不吃其他动物。
在马塞部落中,凡年龄在14—25岁的未婚男子作为战士都要应征入伍,住进克腊阿里军营。这种军营一般设在部落附近,将一些茅屋排成圆形,中间是一块空地,白天作操场,夜间作牛栏。他们在这里接受使用弓箭、标枪的军事训练和学习舞蹈。战士在成为长老之前不得结婚,但可享受性的自由。至于未举行成年仪式的少年,则只能在家里放牧了。
马塞人有良好的军事素质、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个个都是出色的猎手。为了保护放牧的牛羊,他们往往手执标枪,独身同猛兽进行搏斗。有的年仅13岁的儿童竟能孤身一人将凶猛的狮子刺死。但是,军营训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抢劫牛群和商队,以及保护自己的牛群不被抢劫。抢劫是马塞人的传统活动,因此他们以抢劫为荣。部落中被派去抢劫的人多是青年人,出发前全部落为之举行盛宴饯行;满载而归后,杀牛宰羊,载歌载舞为之庆功。这种抢劫不仅在部落、部族之间进行,有的甚至越过国界。因而邻近部落对他们甚感恐惧,常用“马塞”一词吓唬小孩,连举行仪式的祈祷词中都常有这样的句子:“愿我们任何人都不要遇到马塞人、狮子和大象。”
用牛皮牛粪建的小屋
马塞部落的房子主体结构是在平地上用树枝编成的圆形框架。男人们用树皮和干藤做的绳子将房屋架子搭好后,家庭主妇们就把牛皮、羊皮搭在顶部,再用湿牛粪抹在上面,太阳一晒,牛粪既轻又不硬,简直是绝好的天然建筑材料。
如果赶上雨季,他们就不断地往房顶上涂牛粪,因为长时间雨水冲刷,牛粪就会脱落。每到晚上村里人都将牛赶到院子中间,然后将院门也用干树枝挡严。这样既能积攒充足的牛粪,又能防备猛兽袭击牛群。为了保暖,牛粪屋盖得很低,多在1.6米左右,进出的门也很小。
传统马塞人的最大财富就是肥壮的牛群和无垠的土地。但随着土地的减少,一些马塞人也渐渐走出了牛粪屋到城市谋生。没有受过教育的马塞人在城里唯一能干的好像只有当保安门卫,在高原的寒冷和寂寞中为城里人守夜。然而,无论走到哪里,马塞人总也忘不了草原上的家,忘不了家里的牛群。
独特的装饰与风俗
在服装和装饰方面,马塞人也是色彩鲜明。他们不论男女都终年穿着红色的鲜艳服装,带着漂亮的大耳环和项链,与众不同的一个特点是男子头上也梳着无数条小细辫子,女子却光头。未成年的儿童一丝不挂,成年男女有时只在下身围一块兽皮、草帘或用皮纤维制成的“姆布吉”之类的东西遮羞。男子12岁、女子9岁时一律要穿耳洞,挂上重达半斤以上的皮饰耳环,任其下坠将耳洞撕裂成一个大长口子。另外,他们也喜欢将血和泥巴混合在一起,涂在头上。
马塞男子投入战斗或放牧时头上饰有狮子毛,手持锋利的标枪和带有涂着一道道色彩的牛皮套的盾牌,显得异常粗犷威武。战士有时用色彩鲜艳的鸵鸟羽毛做成大圆圈挂在头上,中间仅露出面颊。女子则将五光十色的串珠,制成7至10厘米宽的拼有各种花纹的扁平项圈,由大到小一层层套在脖子上作为头饰。其年龄越大,层数越多,颈部全被箍住,除颈部外,手上脚上也要戴上红、白、黑、蓝相间的各色串珠,她们认为这是最美丽的装饰。
牛羊的多寡是马塞部落贫富的唯一标志。牛羊越多的人,就越受尊敬,但他们从不夸耀自己有多少牛羊。要是有人想数一数他们的牛羊,或指一指他们的牛犊和羊羔,他们会勃然大怒,轻则骂你几句,重则揍你一顿,因为他们认为那样做会使牧畜中邪死亡,给他们带来不幸。
马塞人很爱干净,招待客人进餐往往也注意洗手,但洗手是用湿的和干的牛粪。一般情况下,用冒着热气的鲜牛粪在两手中上下搓,搓得差不多时,再用干牛粪擦擦,拍一拍,抖一抖,就算洗好了。因为马塞人认为牛是神灵赐予他们的神圣动物,牛身上的一切都是洁净的。
豪萨部落:热爱土地的部落
历史发展与生活状况
豪萨部落生活在西非几内亚湾沿海一带的国家中,如尼日利亚、尼日尔、加纳、贝宁,甚至在苏丹也有豪萨人。其中尼日尔的豪萨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55.7%。在尼日利亚的卡诺、卡杜纳、道拉、拉诺、比拉姆、扎里亚、卡齐纳、萨奎托居住着世界上绝大部分的豪萨人。他们属尼格罗人种苏丹类型。
豪萨人使用豪萨语,属闪—含语系乍得语族。族群中有多种方言,以卡诺方言为标准语言。19世纪前用阿拉伯字母书写,20世纪初改用拉丁字母。豪萨语受阿拉伯语影响较深;文字拉丁化后,又受到英语的影响。
关于豪萨部落的起源,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在很早以前,豪萨人就已经居住在富饶的撒哈拉了。后来由于气候剧变,使这里的土地干涸,大地逐渐变成大沙漠。豪萨人也不能再安居下去,于是他们就迁至撒哈拉南面比较富饶的地方,在那里繁衍生息直至今日。另一种观点认为在很久以前,豪萨人自加纳东部迁移而至,且与当地的加纳语有关。
豪萨人皮肤黝黑,从体形上看,他们与非州国家的其他黑色人种并不相同。豪萨男子通常个子不高,大多数在1.6—1.7米,体形偏瘦,大腹便便者较少见,因此他们常诙谐地称大腹便便者为有钱人。但豪萨男子的五官、头发等与其他黑人还是很相似的。从脸形上看,他们额头不高,眼睛黑亮,视力极好,据说与他们长期食用橄榄油有关。他们的鼻梁低、鼻孔大且有点往外翻,嘴唇很厚,头发曲卷,如同厚厚的头套,似乎很难长长,所以男子半年理一次发。
豪萨女人的发辫从头皮处编起,一边编一边拎起两边的头发加在辫子里,满头可以编十几条到几十条辫子,而且这些辫子可以组成各种图案。三四岁的小姑娘就开始编辫子,梳头时用形状如同手指状的梳子,把原来卷曲的头发梳开。看上去扯得很用劲,小孩子常常痛得大哭大叫,但母亲强迫孩子不准动,硬为她们编辫子。因为她们的头发在没有外力拉紧的情况下,生长极缓慢,为了便于打扮,就必须忍痛拉紧。
豪萨人主要从事农业,也有经商或从事畜牧业和渔业的。豪萨人说:“农业是消除贫穷的古老贸易,每个人来到世上都会遇到。”这足以说明了豪萨人对农业的重视程度。过去几乎所有的豪萨人都从事农业,甚至阿訇也不例外。豪萨人无论在何地都十分关心自己的亲戚,甚至全镇的人都亲同手足。在任何地方,豪萨人相遇时都格外亲热。
豪萨人几乎全部信仰伊斯兰教。因此,豪萨人的生活习俗具有伊斯兰教的特点。19世纪中叶起,豪萨人遭受英国殖民统治,受到严重的压迫和剥削,进行了长期的反抗斗争,1960年同当地各族人民一起赢得独立。
历史上豪萨部落曾长期实行酋长制。目前酋长仍在地方基层行政机构以及社会生活各方面具有相当大的影响。
“豪萨七邦”的故事
豪萨部落的历史中有一段带有神话色彩的“豪萨七邦”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位英勇善战的武士——巴亚吉达来到了尼日利亚的布尔诺市,受到当地酋长的热情接待。为了加强自己王朝的力量,酋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巴亚吉达。但巴亚吉达心目中的愿望是有朝一日推翻酋长,自己占据王位。
布尔诺的酋长逐渐明白了巴亚吉达的阴谋,就伺机杀害他。巴亚吉达见一切败露,便携妻逃离布尔诺到了比拉姆。休息几天之后,巴亚吉达留下怀有身孕的妻子,自己奔向其他地方。他遇到一位制刀的高手为他打了一把特殊的刀。一天半夜时他来到了都拉印,住进一位孤老太婆家,这时,巴亚吉达和他的马都渴了,便向老太婆讨水喝。老太婆家里的水被他和马一口气喝光了,他也没喝够,再要时老太婆说没有了,只能等几天。原来当地唯一的一口井被一条叫“酋长”的大蛇盘踞着,它只准许百姓们每周打一次水。为此,当地的女酋长都拉玛曾许诺,谁能杀死大蛇,她就把城镇分一半给谁,并与该人一齐统治都拉城。但是没有人能杀死大蛇。这天夜里,老太婆把这一切都讲给巴亚吉达听后,巴亚吉达便向老太婆要了水桶去井边打水。大蛇知道这天不是汲水的日子,就发怒了。巴亚吉达把水桶向上提时,大蛇就顺着绳子爬了上来。水桶提到井沿,巴亚吉达看到蛇盘在桶上,就毫不迟疑地拔出刀砍下蛇头,把蛇头收起来,打了一桶水回到老太婆家。
女酋长听说大蛇死了,马上下令寻找杀蛇的高手。于是老太婆把外来客的事情告诉了都拉玛。都拉玛派人叫来巴亚吉达,巴亚吉达出示了蛇头,都拉玛当即表示要履行诺言。但巴亚吉达表示他想娶女酋长,都拉玛没有反对。他们婚后生了一个男孩,取名巴乌。过了许多年,巴亚吉达去世了,巴乌继位。尔后,巴乌共得6子。当年巴亚吉达留在比拉姆的妻子生下的也是男孩,再加上这个男孩的儿子,共7个人。他们被封为七个酋长,卡诺、卡齐纳、扎里亚、拉诺、比拉姆、道拉和古比尔,即被称为“豪萨七邦”。
这个故事深深地影响着豪萨人,直到现在,道拉城还保留着一座据说是当年巴亚吉达进城时的土门。巴亚吉达汲水的那口井也还在,只不过用水泥砌了井沿,并盖在一间房子里,供前往参观的人汲水。
饮食习惯与风俗
豪萨人在饮食上一般以面食为主,平时最爱食用传统的“五色饭”,即用玉米面(黄色)、木薯面(浅黄色)、豆类面(咖啡色)、蔬菜(绿色)、西红柿(红色)混合在一起烧制而成的糕状或糊状食物。菜肴注重丰盛实惠,通常不喜欢太咸,喜爱辛辣味。他们对中国饮食特别感兴趣。传统饮食一般习惯于用手抓饭,社交场合偶尔使用刀叉。
长期从事游牧生活的豪萨人在饮食上通常都离不开牛奶和奶制品,至于宰杀牲口吃肉,那只是在喜庆佳节的时候才有。他们也偶尔用牛奶制品到农业区换来大米、麦面之类的粮食。
生活在农业区的豪萨人平时则以一种“多奥”的食物为主食,这种食物是用小米或高粱、玉米、木薯合煮而成。副食通常以牛羊肉为主,很少单独食用蔬菜,蔬菜产品诸如西红柿和葱头等往往是直接掺杂在牛羊肉当中。他们用餐时通常要分成三摊:男子一摊,女子一摊,小孩子一摊。一旦来了客人,也照样被分开,由各有关的主人陪同进餐。
豪萨人在施礼前,总习惯先用大拇指轻轻地弹一下对方的手掌再行握手。但在涉外商务活动中,他们通常省却了这一细微环节而直接与客人施握手礼。当地豪萨人的问候方式是不一样的,既不是握手,也不是拥抱,而是彼此用自己的右手使劲拍打对方的右手。若是晚辈拜见长辈,则要双膝稍稍弯曲一下,向前躬一下身子。
豪萨人的一些手语十分独特。他们用拇指和食指捻出“哒、哒”地声音,表示对谈论的话题很赞赏,完全同意对方的意见;如果把五个手指握成拳头再挥动手臂,则表示对某人的诅咒或谩骂;用手指头从自己的耳朵上由后向前很快刮过,往往表示“妙不可言”,或是“尝到了美味佳肴”,或是“听到了朋友出的妙计”;他们举起右手,把除了大拇指以外的四个手指握起,眼睛注视对方并挥动手臂,表示“极大尊敬”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