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马萨伊人一直在东非平原上过着游牧的生活,迁徙于平原之间,为他们的牛羊群寻找新鲜的草料。然而近三个世纪以来,伴随着东非的变化,马萨伊人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当白人殖民者来到马萨伊人生活的这块土地后,其他部族很快就接受了西方的文化、医药、科技、生活方式或教育制度,但直到今天马萨伊人仍我行我素。虽然站在内罗毕的高楼大厦上就可以看到马萨伊人活动的区域,但这个部落仍然维护着他们自古流传下来的武士制度,傲慢、敏捷、掠夺成为这个部落的代名词。
马萨伊人以蔷薇或荆棘等树枝围成一个圆形的院子,沿院子四周修筑住房。晚上的时候,院中间用来关拴畜群。
最大的爱好是行走
行走是马萨伊人最大的爱好。马萨伊人普遍都是1.80米以上的大个子,他们中极少有驼背的人,这得益于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是游牧部落,但放牧时不像其他部族那样骑着马,有些马萨伊人甚至骑着摩托车放牧。他们放牧的是牛,牛奔跑的速度不快,马萨伊人因此养成了走着放牛的习惯,走到哪里就住到哪里,行走成为他们生活的主题。
从未从事农耕生活的马萨伊人几乎不吃什么蔬菜,他们以牛奶、肉类等作为主食。可是马萨伊人血脂含量仅为普通人的1/3,在体力方面也远远超过一般人,这是因为行走有效地消耗了脂肪和体力。另外,对人有益的高密度蛋白脂含量高还能预防动脉硬化、使肌肉的弹性增加,可有效防止身体疲劳和功能老化。
最近几十年,马萨伊人活动的地区也开始出现村落,但这些村落的建筑都非常简陋,这样的房舍根本拴不住马萨伊人的脚步,他们常常是说走就走。即使那些改变了游牧习惯在某个村落定居的马萨伊人,仍然喜欢步行,经常步行去离村落数十千米以外的市场,一走就是几个小时,连续走上几天几夜是常有的事。
科学家们发现,这个部族虽然将现代医疗科技拒之门外,但他们极少生病。最令人称奇的是,马萨伊人根本不知道背痛和关节痛是怎么回事,因为他们从来没有遇到过这些问题。科学家们通过多年的研究发现,马萨伊人的生活起居与非洲其他游牧部落比起来并没有明显差异。联系到他们极少患背痛和关节痛这一事实,一些科学家们对马萨伊人的行走姿势产生了浓厚兴趣,进而有了重大发现:马萨伊人应该是世界上最会行走的人,正是善于行走,他们才不怎么生病。
在行走的姿势方面,马萨伊人是全世界人学习的榜样,因为他们是世界上最擅长行走的人,这不仅仅因为他们超群的行走步数,更重要的是其正确的行走姿势。马萨伊人的脊柱与现在一般人的S形弯曲脊柱有所不同,为直的“一”字形。这是马萨伊人走路姿势既优雅、又挺拔的结果。马萨伊少女每天都要光着脚到5千米外打水,平均每天行走的步数至少有1.7万步。由于她们走路姿势正确,所以脊柱笔直,腰身挺拔,形体健美。
据专家分析,马萨伊人的行走姿势非常科学,走路时总是挺直腰板,目视前方。每走一步,其身体重心都沿着脚后跟——脚外侧——小脚趾附近——大脚趾顺序移动一次。这与一般人直接用全脚掌着地的走法截然不同,这种姿势最大限度地利用了那些以前被“闲置”的肌肉。当他们步行和跑步时,身体活动的肌肉更多,消费的热量也就越大。这种行走姿势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对健康十分有益。由于血液循环顺畅,摄氧量增加,心血管中的废物被迅速地排除,呼吸更加通畅,促进了身体的新陈代谢。
身材健美的马萨伊武士
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是被当地人称为“莫兰”的马萨伊武士,他们几乎个个身材修长、英俊潇洒,堪比健美先生。马萨伊武士曾经在几个世纪的时间里称雄东非,他们对定居的生活方式、钢笔、长裤、耕作等一切和平的生活方式均持蔑视态度,他们唯一喜欢的东西就是剑,并视牛群为生命,保护祖辈留下来的牛群是马萨伊武士的骄傲和职责。
马萨伊武士经常四处抢夺其他部族的牛群,因为根据他们的民间传说,他们的神将世界上的牛全都赐给了马萨伊人。尽管如此,马萨伊武士仍然赢得了其他民族的尊敬,因为他们的确太勇敢了。如果发现狮子偷吃牛,马萨伊武士不仅不会后退,反而会将狮子团团包围,直到用矛将狮子活活刺死为止。可以说他们将人类的无畏精神发挥到了极致。其实,马萨伊人不仅勇猛无比,还相当英俊,他们全身虽然肌肉强健,但身材柔韧无比,协调性几近完美。
在成人仪式上,将成为年轻勇士的马萨伊男孩要剃掉长发,由母亲帮助他们修整装饰,把被祝福过的牛奶倾倒在他们的头上,这样易于剃刀削剪。他们的母亲、姐妹和亲属,排成队、唱着歌来祝贺。
仪式中由勇士头领做为庆典司仪,他围上狮子皮,用羚羊角吹奏出忧伤的音乐。因为他必须将所有人的罪孽承担下来,这样其他勇士就可以干干净净地走向成人之路,然而他自己将被终生诅咒。
在庆典过程中,勇士被派往野外寻找藏有白赭石的地点,看谁先找到,之后他们会举行传统的立定跳跃,这是要展示自己做为马萨伊年轻勇士的力量到底有多强大。
班图部落:非洲人口最多的部落
历史发展与文化概况
自有记载的历史以来,班图人就生活在非洲大地上,以打猎、放牧、打渔为生。古时的班图人曾建立了刚果、布干达、卢旺达等一系列国家。殖民统治时期,班图人各族分别受英、葡、比等国的控制与奴役,土地也被殖民者抢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班图人各部族大多已经独立。
在目前,班图人已是赤道非洲和南部非洲国家的主要居民,又称班图尼格罗人,属尼格罗人种的年轻支系,主要分布在北纬4度以南,包括刚果盆地、大湖地区、赞比西河和林波波河流域。其地界北和西都起于比夫拉湾,东至朱巴河下游(号称班图线),南达好望角,存在于22个国家中,是非洲最大的种族集团。
班图人主要有尼亚卢旺达人、隆迪人、马夸人、巴刚果人、祖鲁人、马拉维人、绍纳人、科萨人和卢巴人。在目前的班图人部落中,100万以上的部族有40个,500万以上的部族有9个。班图人语言均属尼日尔—科尔多凡语系尼日尔—刚果语族贝努埃—刚果语支,自成一大语群,旧称班图语系,下分7个分支:西北班图、东北班图、刚果班图、中央班图、东班图、西班图和东南班图。
考古资料证明,班图文化的真正发祥地在东非大湖及刚果河下游地区。公元1世纪东非班图人掌握了制陶术,3世纪已知冶铁技术。7世纪中央班图人掌握了炼铜技术。10—12世纪出现一系列国家:基塔拉、布霜果、莫诺莫塔帕;稍晚又出现刚果、隆达、布干达、巴卢巴、卢旺达、斯瓦西里等国。
原始班图人为农耕部落,在迁移扩散中,吸取了尼罗特人和库希特人的畜牧文化,以及俾格米人和科伊桑人的渔猎文化,发展了渔牧混合经济。
社会生活与风俗
班图人在生产方式上以农耕为主,大多数部落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以赞比西河为界,以南的班图人大多从事畜牧业,兼营农耕;以北的班图人主要从事锄耕农业,种植玉米、粟、高粱和豆类等。部分地区手工业水平较高,沿海地区贸易发达。赤道非洲各族受到奴隶贸易的劫掠,人口一度大减。圆柱形的茅屋和蜂巢式的泥屋是班图人典型的居住形式。
班图部落各支的社会构成情况不同,刚果班图人、中央班图人和东北班图人中有母系氏族存在,其他各支则按父系续谱和继承财产。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在班图人中广泛流行,赤道东部沿海地区的各族信奉伊斯兰教,其他地区的人则信仰基督教。
班图人大多实行一夫多妻制。部分地区男子行割礼,也有的地方存在年龄结群制度。东非和南非的一些从事畜牧业的班图人喜饮鲜牛血,但不吃鱼。
尼罗特部落:支系众多的非洲部落
尼罗特人又称尼罗人,该部落主要分布在尼罗河上游及其支流的广阔地区,往南直达维多利亚湖,包括苏丹南部和乌干达北部,以及肯尼亚、扎伊尔、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和埃及等国。尼罗特人属尼格罗人种尼罗特类型,语言均属尼罗—撒哈拉语系沙里—尼罗语族,自成尼罗特语支。按照语言特点,尼罗特人可分为两大支系:一是丁卡人、努埃尔人、卢奥人等;一是巴里人、洛图科人、马赛人等。
尼罗特人大多信奉原始宗教,部分人信奉伊斯兰教,属逊尼派。尼罗特人居住地属热带草原,密集的雨量和长期的干旱相交替。他们主要经营农牧混合经济,辅以捕鱼、狩猎和采集。普遍养牛,并把牛看做财富的标志。
尼罗特人皮肤黝黑,头发卷曲,嘴唇厚,鼻翼宽,上腭凸出,成年男子平均身高1.80米左右。现普遍保存氏族部落结构。在欧洲殖民者入侵以前,许多地区还处在原始公社制末期,有的虽已建立统一国家,但是社会结构松散。
目前,尼罗特人中的丁卡人和努埃尔人仍按父系续谱,有比较严密的政治机构;希卢克人曾建立王国;巴里人、洛图科人等也按父系续谱,大多分为较小的政治群体,有按年龄结群的习俗,掌管土地的长老和求雨的巫师起领导作用。
近代以来,尼罗河上游及其支流的广大地区成为欧洲奴隶贩子掳掠奴隶的地方,从此,尼罗特人面临亡种灭族的厄运,社会经济遭受极大破坏。19世纪末,尼罗特人居住地区被帝国主义国家强行瓜分,破坏了尼罗特人之间的统一和团结,造成今日尼罗特人分散在许多国家的局面。
两脚趾部落:与世隔绝的“龙虾人”
在非洲的津巴布韦以及博茨瓦纳境内稠密的灌木丛林地区,生活着一个部落,他们过着一种完全与世隔绝的简单游牧生活,而他们与其他民族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们的脚不是五个脚趾,而只有两个脚趾,并且整个脚的前部看上去像鸵鸟的脚爪,因为造成这种情况的是“龙虾脚爪综合症”,也就是说他们的脚和龙虾的脚爪形象十分类似,所以他们有时也被称为“龙虾人”。他们就是两脚趾部落。
关于两脚趾的由来有个传说:很久以前在津巴布韦西南的一个土著部落中,第一个两脚趾的婴儿诞生了。当时部落中的人吓坏了,都以为这个孩子是被神灵降罪,为了赎罪就很快杀死了他。之后一年,同一个母亲又生下了第二个两脚趾的孩子,他同样也逃不脱被杀的命运。可是当这个不幸母亲的第三个两脚趾婴儿降生时,人们开始觉得这不是降罪而很可能是上天的赐予,是神灵决定让部落里的婴儿一开始就长成这个样子,所以他们终于让这个孩子活了下来。从那时起,越来越多的两脚趾孩子出现在部落中,同族们便逐渐摆脱了不安和恐惧,认为这些两脚趾的孩子和五个脚趾的孩子没什么不同。而且十分有趣的是,并不是所有两脚趾家族的孩子都会是两脚趾人。
尽管两脚趾部落的人对自己怪异的肢体抱着一种平常心态,但他们还是引起了医学界的高度重视。南非约翰内斯堡的威特沃特斯兰医科大学解剖系主任菲利浦·蒂比阿斯教授,经过长期的观察和临床研究,终于向人们揭开了两脚趾人的谜底。原来,这种变化既不是神灵的惩罚,也不是自然的选择,而是一种变异性疾病,在医学上称为“龙虾脚爪综合症”。这种病的个别案例在世界各地都有记录,但是唯独在非洲的这个地区,这种病变成了一种普遍的现象。菲利浦教授说:“这是一种简单的显性基因造成的遗传变异。携带基因的本体不会发生变异,而父母中只要有一方携带这种基因,就会在下一代的身上造成遗传变异。在受这种基因控制的胎儿的孕育期中,具体说是在非常早的胚胎形成时期,这种显性的等位基因就开始干扰了四肢分裂的普通形式,于是在四肢刚刚开始分裂时就形成了不是五个而是两个脚趾。”
对于赞比西河谷的大量两脚趾人的存在,菲利浦教授解释说那是因为在部落内部选择结婚对象的直接结果。因为这种显性基因如果只发生在一对或几对夫妇中,很可能由于下几代人的再次选择而消亡。
两脚趾部落的人都是黑皮肤,身体也都十分健壮。他们的脚虽然从跖骨的部分就分成两部分,每一部分长成一个巨大的脚趾,然而它的坚强有力丝毫不逊于正常人的脚。
颇尔部落:爱好骑马的部落
颇尔人是一个古老的游牧部落,自古生活在喀麦隆北部的瓦扎平原上。据传说,颇尔人的祖先来自以色列,很久以前他们途经埃塞俄比亚来到这一地区。现在在喀麦隆北部生活的颇尔人有几十万人。他们的祖先在长期的迁徙过程中发现了身材矮小的苏丹马,这种马耐力很强,且性情勇猛,是一种理想的战马。颇尔人依靠这种马曾创造过本部族的辉煌,并在非洲中部地区长期称雄。现在,好战的颇尔人已经放下了武器,开始过上定居的和平生活,但爱好骑马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
颇尔人对坐骑的酷爱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们对马爱护备至,视如家人,平时都舍不得骑,只有重大节日时才骑马。因此马在颇尔部落中的用途一是在酋长加冕礼上和宗教节日里进行比赛和表演;一是追赶敢于偷盗牲畜的窃贼。
在孩提时期,颇尔人便要学习《可兰经》,经中记载着:“真主创造了马,以让我们看见所不知道的东西。”在他们眼中,每一匹战马都是部落酋长赐予的“神圣礼物”,只有父亲死后才能将马传给儿子。实行一夫多妻制的颇尔人让马住宽敞舒适的单间,而几个妻子往往挤在一间狭小的房子里。
因为爱马,颇尔人对坐骑的鞍具十分讲究,选材不仅用最好的兽皮,还配上各种各样的饰物。颇尔族的年轻人要学会同马分享粮食,与马一起睡觉,用传统方式将马精心打扮。他们还要像马戏团的驯兽师那样教马学会直立、下跪、卧倒、走碎步等,以便在节日比赛中能战胜对手。只有经过这番训练之后,年轻人才能获得驾驭坐骑的权利。
图尔卡纳部落:以头发为美的部落
图尔卡纳人是生活在东非的游牧部落,又称特索人,主要分布在乌干达、肯尼亚西北部和苏丹共和国东南部。他们属尼格罗人种苏丹类型,为尼罗特人南支之一。约在1700年前后由尼罗河上游迁入现在的居住地。图尔卡纳人使用图尔卡纳语,属尼罗—撒哈拉语系沙里—尼罗语族。他们相信万物有灵。
目前的图尔卡纳人仍存在部落组织,但比较松散,酋长权力不大,一般以家族为活动单位。部落内部有两个军事性质的集团:一名“豹”,一名“石头”。每个男子从出生之日起就从属于集团。如父亲是“豹”的成员,儿子就参加“石头”集团。在家庭承继上一般行父系继承制和一夫多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