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世界部落文化
26741900000040

第40章 世界部落文化(25)

哥特部落曾是古代欧洲的一个蛮族,属于从日耳曼部落中分离出来的一支,也是诸日耳曼部落中人数最多、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的一支。据说该部落来自波罗的海的葛兰岛,后占据南多瑙河盆地和黑海沿岸的土地,因被第聂伯河相隔,遂被划分成东哥特和西哥特两个独立的部落。

西哥特部落的人勇敢善战,他们于公元2世纪时定居于今天的罗马尼亚地区。在公元376年,西哥特人又在匈奴人的压迫下,从今天的罗马尼亚南渡多瑙河,虽然当时他们的男子与妇孺的人数总共约有6万人,但却打败了来自君士坦丁堡的强大的罗马军队,并一度定居在多瑙河南岸。之后他们又向意大利挺进,409年,西哥特人在国王阿拉烈的领导下劫掠了罗马城,然后往北迁徙到高卢地区,其势力最后扩展到整个西班牙,在这里他们还建立了王国,统治了很长时间。

在公元5世纪后期,法兰克人在克洛维的率领下把西哥特部落从法国本土驱赶到了比利牛斯山以外的地区。随着克洛维去世,其法兰克王国也出现分裂,使西哥特人暂时得以喘息。但后来他们渐渐被西班牙和罗马文化同化。

公元711年,阿拉伯人的军队从北非渡海而来,仅用了4年的时间就把最后一个哥特王国消灭,最后他们同伊比利亚半岛的居民混为了一体。

东哥特部落也于公元3世纪穿过巴尔干半岛来到意大利,并于公元493年占领意大利;到了公元552年,东哥特人在意大利战败,又继续往东迁移到黑海的西北岸,公元555年被拜占庭帝国吸收。在公元6世纪的后期,当意大利被伦巴底部落入侵后,东哥特部落也大多被消灭,幸免于难者崩散为小群体,渐渐融入其他部落之中。

纵观欧洲的历史,哥特部落是首批能够劫掠罗马城的武装力量,光凭这点便令后世难忘;而古代欧洲的秩序也因此开始瓦解。幸运的是,哥特部落很欣赏罗马城的建筑并加以维护,让许多罗马文化得以留存下来。

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的哥特艺术与哥特部落的关系并不十分显著。哥特艺术是指一种特定的艺术风格,出现于12世纪晚期,起源于法国的巴黎附近,主要体现在建筑与绘画上。哥特风格确实借鉴了哥特人及罗马时期的建筑和雕塑技术,但又革新成完全对立的美学观点。哥特艺术风格在建筑上主要运用飞檐扶壁,为的是使墙体负担大为减轻,并且在墙面上开大幅的玻璃花窗,雕塑十分精美。哥特式建筑(主要是教堂)在外观上高耸入云,内部空间上也很大方,兼具挑高的中庭带来的升腾感,以及光线从玻璃花窗透射出的迷离感,建筑整体在视觉上既高昂伟岸,又优雅纤细。

维京部落:影响巨大的北欧海盗

历史发展与文化概况

维京部落曾是日耳曼人生活在斯堪的那维亚半岛地区的一支,也称诺曼人。维京人人口不多,却是欧洲历史上影响很大的一个种族。他们的足迹北达格陵兰、冰岛以及俄罗斯腹地,南及地中海南岸温暖的亚历山大港和西亚的耶路撒冷,西抵不列颠、爱尔兰,东达北美洲东北部。他们凭着当时欧洲最出色的航海技术,在这些地方耕种、放牧、交易,并且到处拓殖和贸易,建立了瑞典的比尔卡、丹麦的赫德比、挪威的考庞等商业城镇。加拿大的圣劳伦斯湾也曾有维京人的殖民地,近东的拜占庭曾有精锐的维京人雇佣军团,英格兰、爱尔兰、法兰西都有他们的占领区和政权。高峰时,超过3000人的维京移民定居在格陵兰岛西海岸的300多个牧场上。根据税收记录,公元1095年冰岛的维京人口曾达到77500人。

维京人留下的烙印今天还看得到。现代英语中最常用的词汇中有900多个来自维京语,英国东北部的600多座村庄至今还沿用维京地名;法国诺曼底的很多地名源自北欧的村落;在俄国,人们互称“先生”时,说的还是维京人古老的词汇。

维京部落一直被人们认为是北欧海盗,他们从公元8世纪到11世纪一直侵扰欧洲沿海和英国岛屿,其足迹遍及从欧洲大陆至北极的广阔疆域,欧洲的这一时期被称为“维京时期”,在英语中,“维京”这个词的意思就是在海湾中从事某种事,但另一种说法认为是来源于古英语,意思是“进行贸易的城市”,因为后来部分维京人定居到不列颠岛,并和当地人进行贸易。

由于后来斯堪的纳维亚人沿着俄罗斯的河流从事商业活动,直到拜占庭帝国,并在河流沿岸设立殖民地定居,所以后来将来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商人也称作维京,北美洲的斯堪的纳维亚人也被说英语的人称为维京。实际上并不是所有斯堪的纳维亚人都是海盗,他们和其他地区的欧洲人一样也是农民、渔夫和猎人,他们为了防止海盗入侵也成立了舰队,因此,将所有的斯堪的纳维亚人都称为维京会造成混淆。

生产方式与生活习俗

维京人的基本生活方式是农耕,他们的农庄以家族为单位。但他们并不是自给自足的小农,他们还下海抓鱼,抓一种北大西洋盛产的鳕鱼,严酷的环境和落后的生产方式,使维京人的文化处于相当原始的状态。

维京人是尚武的,神话、英雄史诗都在人们的口头上流传。他们的神谱中有两大神系,最崇高的主神名叫奥丁,属于埃西尔神系,与雷公索尔为伴。他创造了世界上的一切,并拥有全部的知识,但最重要的是他是战神,主宰生死。另一个被称作瓦尼尔的神系,由弗雷和他的妹妹弗雷娅组成,相对温柔些,主管繁殖和财富。他们的原始信仰宣称懦夫将被送进寂寞的地狱,而勇敢战死的人则升入乐园瓦尔哈拉,那里有喝不完的蜂蜜酒,吃不完的奶酪。因此维京战士都发誓将追随他们的大神勇敢战斗。

维京部落的人过着家族式生活,往往好几代人生活在一起。他们彼此忠诚,家族中的一员受了欺负,全家人就一起去部落大会要求公正。如果一名男子被杀,他的家族多半会要求得到金钱或是土地的赔偿。如果部落大会认为他们确实有权力做出这样的要求,凶手的家族爽快地付了赔款,那就万事照旧;但如果死者的家族觉得裁决有欠公正,不服裁决,被杀者家族就会私下里杀死对方的一名成员,于是怨怨相报,没完没了的世仇成为其古老家系的一种传统。

维京的女性谈婚论嫁由全家人决定,但她有权力从列出的清单中挑选一名。婚后她还保有以前的财产,并且在丈夫出远门时负责照看家里的土地。离婚很简单,夫妇俩发表一个声明,当着公证人的面说清他们离异的原因。有些理由看来很可笑,比方说有丈夫抱怨他的妻子老是穿裤子而不是裙子等等。

维京部落的孩子们则与长辈住在一起,直到他们成年后,出去加入另一个家庭。在这之前,男孩子学习耕作、战斗技巧和航海术,以及工具和武器制造;女子则学习纺线织布,制作黄油与奶酪。

大多数维京人平时是农民,他们住在乡间。维京人只有少数几个重要的港口如约克和博卡,更多的维京人与其家族一起生活在小农场上,并且所有的农场几乎都是一个样子。主建筑是幢长方形的屋子,考究一点的,会额外增加一些独立的小屋,充当牲口栏和手工作坊,农夫在作坊内自己制造工具和武器。厕所同时也是浴室,北欧维京人喜欢洗蒸汽浴。

在维京人早期的长屋中,只有一到两个房间,全体家庭成员就在一间屋子工作、生活。并且与饲养的牲口混居在一起。这样的屋子一般有20米长,6米宽。正对着进门的地方,是一个火塘,全家做饭或者取暖都在这里。这间屋子同时也是储藏室。每面墙上固定着木质的长椅,白天坐、晚上睡,底下还堆放着各式杂物。每户人家有一到两张高背椅,只有一家之主才有资格坐这把椅子,或是来了什么特别尊贵的客人。除了见过世面的国王以外,他们没有床的概念。

条顿部落:最早度“蜜月”的部落

条顿部落是古代日耳曼人中的一个分支,公元前4世纪时分布在易北河下游的沿海地带。这一部落从欧洲北部的日德兰半岛(大致是现在丹麦的所处位置)开始了漫长的迁移。公元前2世纪下半叶,条顿人与日耳曼人中的另一支森布里人组成部落联盟,越过阿尔卑斯山脉侵入罗马帝国境内,从而揭开了日耳曼人与罗马人冲突的序幕,这是日耳曼人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此后,条顿人大举向亚平宁半岛北部推进,公元前102年被罗马军队击溃,只有极少量的残部逃回北方,后来他们逐步和日耳曼其他部落融合。

英语中的单词“Teutonic”(条顿)几乎和“Germanic”(日耳曼)是同义的。中世纪的条顿人是现在德国人的祖先。后来,虽然条顿人几乎被异族完全征服过,但他们的文明遗产却能够一直保留到今日。现在,人们常以条顿人泛指日耳曼人及其后裔,或是直接以此称呼德国人。

据说“蜜月”这个词就是来自古代条顿人的生活习俗。“蜜月”的英文词honeymoon中的honey本意为蜜蜂,moon为月,翻译成“蜜月”,自然使人感到特别的甜蜜。

公元前4世纪时,条顿人居住在欧洲易北河河口近北海沿岸一带。条顿人的青年男女在结婚时有一种习惯,从举行婚礼那天开始,每天都要饮几杯用蜜制作的糖水或酒,用来象征幸福及美好。同时还要出外旅行,旅行时间为30天,恰好是一个月,因此他们就把婚后的第一个月称“蜜月”。这种习俗后来逐渐传遍了欧洲各地,并很快风行世界。

还有种说法是“蜜月”这个词起源于古代条顿族的“抢婚”,丈夫为了避免妻子被对方抢回去,婚后立即带着妻子到外地去过一段旅行生活。在这段旅行生活中,每日三餐都要喝当时盛产的由蜂蜜酿成的酒,人们就称这段日子为蜜月。后来欧美一带便把婚后的第一个月称作蜜月,渐渐地蜜月一词流行到世界各国。人们还把新婚后一个月的夫妻偕同旅行,称之为度蜜月。

现在,“蜜月”已成为新婚夫妇迈向幸福生活的前站,并不一定以30天为期,而是根据新婚夫妇的生活环境等情况而定。婚假里,可串亲访友,可去旅游胜地旅行,刻骨铭心的美好时光,都是新婚夫妇终生难忘的,这可以说是条顿人留给全世界的遗产。

不列颠部落:不屈的家园捍卫者

不列颠部落又被称为布列吞部落,有关它们的来历和定位一直存有歧义,有人认为他们是英国最原始的居民,有人认为他们是早期的移民,目前很多人认为他们是在古罗马人入侵不列颠时居住在古不列颠岛的凯尔特部落之一。

公元前55年夏,不列颠人与高卢总督、罗马最杰出的征服者恺撒进行了一场激战。经过了一番激战不列颠人被打得狼狈逃窜。之后,不列颠人签订了有利于罗马的和约。次年,恺撒再度入侵不列颠,但他的运气似乎仍然不太好,风暴毁坏了他的船只延缓了他前进的脚步,而不列颠人的杰出领袖卡西维罗尼斯的出现给予了罗马人更为沉重的打击。不过恺撒终究以自己杰出的才能将不列颠踩在了脚下,当他带着不列颠交出的人质返回高卢时,不列颠已作为一个地区成为罗马帝国的附庸。

公元407年,罗马驻防不列颠的军队叛变,叛军领袖君士坦丁率部进入高卢,到公元410年罗马皇帝荷诺利正式宣布放弃不列颠,到公元442年罗马戍军完全撤出。于是不列颠短暂的恢复了统治,然而好景不长,伴随着“蛮族”入侵的“春风”,盎格鲁—撒克逊人也侵入不列颠,不列颠人进行了顽强的抵抗。

经常被人们传说的亚瑟王就是在此时出现的,他是不列颠人反抗蛮族入侵的杰出代表,但是最后不列颠人未能阻止诸多日耳曼部落的入侵,于是他们第二次成为自己家园的奴隶。其后不列颠人一部分融入盎格鲁—撒克逊人当中形成今天的英格兰人;一部分在威尔士保持了独立,直到金雀花王朝的爱德华一世时才为其征服并为英格兰人所同化;还有一部分进入苏格兰,与当地土著形成苏格兰人及独立的苏格兰王国,直到克伦威尔时才彻底并入英国。

伦巴德部落:有尚武精神的部落

伦巴德部落又称伦巴底部落,也是日耳曼人的一支,1世纪时他们居住在易北河下游一带,5世纪初迁至多瑙河中游,后因其他部落的侵袭,首领阿尔博因率部于公元568年进入拜占庭帝国统治下的意大利,占领伦巴底和托斯卡纳等地,建伦巴德王国,后又攻占帕维亚并在那里定都。

伦巴德人在意大利北部建立的伦巴德封建王国,其疆域大体包括近代的伦巴德以及威尼西亚、利古里亚和托斯卡纳的大部分地区,首都为帕维亚城。伦巴德人是最晚入侵欧洲的部落之一。在约公元600年时,他们只侵入到现在的瑞士及意大利的北部和中部。但他们的小王国也维持了200多年。

伦巴德部落有尚武的精神,这一文化特色在其艺术创作中有所反映。伦巴德人在入侵中杀死了大批罗马显贵,没收了许多大、中奴隶主和教会的地产,并向保留地产的罗马人索取三分之一的收获物作贡赋,从而促进了意大利北部奴隶制生产关系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这时伦巴德部落的血缘公社也开始瓦解,建立起以地域划分的农村公社——马尔克分社。土地可以买卖、转让和抵押,农村公社内部逐步两极分化,大部分社员失掉份地,与原罗马的自耕农一起沦为半自由的佃农。

另一方面,伦巴德部落的军事贵族夺占大量土地,成为大地产所有者,这必然引起中下层人民的不满。为了调和人民内部的矛盾,国王罗塔里于公元643年主持编纂了《伦巴德法典》,此后各代国王陆续增补,形成伦巴德人习惯法的汇编。

盎格鲁—萨克森部落:现代英国人的祖先

盎格鲁—萨克森部落是指中世纪及以前生活在不列颠岛的一些居民。他们的祖先来自欧洲大陆,是日耳曼人中的盎格鲁人和萨克森人。但大不列颠岛的土著居民则是来自比利牛斯半岛的伊比利亚人,他们以创造了巨石文化而著称。后来,凯尔特人中的不列颠人、别尔格人等从大陆进入大不列颠岛,同化了土著居民,他们共同形成了盎格鲁—萨克森人的最早基础。

之后,住在朱特兰岛(现丹麦南部)上从事捕鱼和农耕的朱特人先抵达不列颠,在东南部建立了肯特王国。后来从德国北部来的使用短剑的撒克逊人在埃撒克斯、苏塞克斯和威塞克斯建立了王国,统治期从5世纪末至6世纪中期。萨克森人又名撒克逊人,原属日耳曼蛮族,早期分布于今日德国境内的尼德萨克森地方。

6世纪后半叶,同样来自德国北部的盎格鲁人在东盎格利亚、麦西亚以及诺森伯利来定居,也分别建立了王国。经过长期的混居,逐渐形成了盎格鲁—萨克森部落,据说现在大部分的英国人就是盎格鲁—萨克森人的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