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20岁后,斯巴达男青年就正式成为军人。30岁时才结婚,但每天还要参加军事训练。60岁时退伍,但仍是预备军人。斯巴达女孩7岁仍留在家里,但她们不是整天织布做家务,而是从事体育锻炼,学习跑步、竞走、掷铁饼、搏斗等。斯巴达人认为只有身体强健的母亲,才能生下刚强的战士。斯巴达妇女很勇敢和坚强,她们不怕看到儿子在战场上负伤或死亡。一个斯巴达母亲送儿子上战场时,不是祝他平安归来,而是给他一个盾牌,说:“要么拿着,要么躺在上面。”意思是说,要么拿着盾牌光荣胜利归来,要么光荣战死被别人用盾牌抬回来。
斯巴达人轻视文化教育,青少年只要求会写命令和便条就可以了。斯巴达人要求他们的子弟语言简明,直截了当,从小养成沉默寡言的习惯。他们的说话就像军事口令一样。有一次,一个国王威胁斯巴达国王,要斯巴达听从他的命令,否则把斯巴达夷为平地,斯巴达国王的回答是:“请!”这种简洁的回答后来被称做斯巴达式的回答。同样,斯巴达人轻视文学艺术、自然科学。因此在斯巴达城里几乎看不到一座宏伟的建筑物,斯巴达人也没能将其艺术品传到后世。
古斯拉夫部落:喜欢过节日的部落
历史发展与文化概况
公元前1000年,古斯拉夫部落就生息在中欧和东欧的广阔平原上,最早分部在奥得河、维斯瓦河、第聂伯河中游一带,后来逐渐向周围扩展,西抵易北河,东至顿河,奥卡河,伏尔加河上游,北达波罗的海,南至喀尔巴阡山。他们使用一种共同的斯拉夫语。古文献把他们称作维涅德人,从6世纪起才开始使用“斯拉夫人”这个称谓。斯拉夫一词也许最早是由罗马人和日耳曼人命名的,据称最初日耳曼人将大批被其俘获的斯拉夫人售予罗马人作为奴隶。久而久之,“奴隶(Slave)”音译就是“斯拉夫”,这个名称便反过来成为对诸斯拉夫民族的称谓。
公元1世纪左右,逐渐扩大的古斯拉夫部落逐渐分成东西两支,6—7世纪时,该部落又形成南支。共同的斯拉夫语消失,形成东、西、南三种语言。东斯拉夫语又称古俄语。东斯拉夫人逐渐向现在东欧平原各部扩张,6世纪时居住地扩大到西起德聂斯特河,东抵第聂伯河以东和黑海北岸,北达维斯瓦河一带。他们曾与操突厥语的里海西北的阿瓦尔部落(即中国历史上的柔然部落)结盟,阿瓦尔人称他们为安特人,意为“忠于盟誓之友”,后来拜占庭人也把其称为安特人。安特人在8—9世纪时分成30多个部落,这些部落结成3个主要的部落联盟群体。
三支斯拉夫人群体都有许多部落,在北部群体中,斯洛文人分布在现今的斯洛文尼亚,克里维其人分部在现今的斯摩楞斯克市和坡落茨克市一带;在东部群体中,维亚吉奇人居住在如今的梁赞市一带,拉季米奇人居住在现今的哥梅利市、克里挈夫一带,谢维利安人居住在现今的契尔尼哥夫市一带;在西南群体中,波利安人居住在第聂伯河沿岸及其支流(从普里皮亚季河口到罗西河)下游一带。另外还有德列弗利安人在波利安人西部,乌里齐人在波利安人西南部,以及德列哥维其人、杜列伯人等。
9世纪上半叶,在第聂伯河中游和伊而门湖地区的斯拉夫部落出现了早期国家组织,后来成为基辅罗斯的基础,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古罗斯部族。13—15世纪,古罗斯部族分化成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三个民族。居住在奥长河与伏尔加河之间以及伏尔加河以北的东北罗斯部族,形成以莫斯科为中心的俄罗斯民族。居住在普里皮亚特河与西德维那河之间的西部罗斯部族,形成白俄罗斯民族(因喜穿白衣得名)居住在南部的罗斯部族形成乌克兰民族(17世纪中期开始沙皇俄国把他们称为小俄罗斯人)。这三个民族各自有了独立的民族语言,即东斯拉夫语支、南斯拉夫语支及西斯拉夫语支。东斯拉夫语支及南斯拉夫语支使用西里尔字母,但有一例外,塞尔维亚语和克罗地亚语是同一种语言,由于宗教的原因,塞尔维亚语用西里尔字母书写,克罗地亚语用拉丁字母书写,两种字母可以自由转写。斯洛文尼亚语用拉丁字母书写。西斯拉夫语族使用拉丁字母。
文化影响和生活习俗
古斯拉夫部落是很多民族的前身,现今对斯拉夫民族各支系划分的通行的看法是:西斯拉夫民族包括:捷克人(被认为基本己日耳曼化),斯洛伐克人,波兰人;东斯拉夫人包括:俄罗斯人,白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南斯拉夫人包括:克罗地亚人,塞尔维亚人,斯洛文尼亚人,马其顿人,保加利亚人,而阿尔巴尼亚人和波斯尼亚人是在巴尔干半岛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征服和统治期间同土耳其人混血并且伊斯兰化的斯拉夫人。
斯拉夫人后来主要信仰东正教,使用东正教历,文字使用特里尔字母而非拉丁字母。但并不统一,其中阿尔巴尼亚人和波斯尼亚人信仰伊斯兰教,而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由于历史上长期受到奥匈帝国统治而已改信天主教。
远在古代时斯拉夫人已有农历,东斯拉夫多神教徒的祈祷时间按农历和农时季节有准确记载。1年分为12个月,每月都有俄罗斯和斯拉夫名称。月份划分依据太阳周转,因为太阳在斯拉夫人祖先的观念和信仰中居重要地位。
斯拉夫人有很多的节日,可以说是个喜欢过节日的部落。一年之初是1月1日,“圣诞节”延续12天,包括旧年末和新年初。此时青年人隆重送别旧岁,迎接新年。俄语称此活动为唱圣歌。下一个斯拉夫人共同的节日是“谢肉节”,这是送别俄罗斯冬天的喜庆节日,是迎接太阳、在春播之前祈祷大自然的节日。基督教教会曾反对这一节日,但未能将其取消。春天的第一个节日在5月1—2日庆祝,这时庄稼开始发芽。5月4日是东斯拉夫人庆祝太阳神日。这一天房屋以树枝装饰,在小白桦树上系彩带。下一个春夏季节的节日是6月24日(夏神节),这是最隆重的节日。人们对水表示崇敬,姑娘们把花环扔进河海湖泊,并给白天鹅喂食。对火也表示崇敬,夜晚在山丘上点燃篝火,男女青年在火堆上跳越。7月20日是斯拉夫人祈祷活动中最暗淡、悲哀的一天。这一天不唱歌、不跳舞,只向威严的神灵贡献祭品以求保佑丰收。
斯拉夫人有很多的规矩,比如:隔着门槛是不能握手的。相传,古代斯拉夫人把夭折的孩子、亡故的长辈埋在自家门槛下,认为死者的灵魂会保佑全家平安无事。在俄罗斯人的心目中,门槛是极为重要的地方,所以不能站在门槛下握手。
多利安部落:希腊城邦的创建者
大约在公元前1100年,一支属于印欧语系的部落从北部进入希腊,并成为这一地区的主人,他们就是多利安部落。从公元前1200年开始,迈锡尼文明的众多城邦被毁灭,最终以至于线形文字也失传了,同时许多技术也在此期间失传了。迈锡尼文明毁灭通常认为是由于希腊大陆上多利安部落的入侵导致的,多利安人大约是从巴尔干半岛西北的马其顿和狄萨利亚向南方的伯罗奔尼撒移动,并最终毁灭了迈锡尼文明。显然迈锡尼文明比多利安人更先进,而多利安人是如何组织起强大的攻击能力也不清楚。
而另一种可能是迈锡尼文明被更先进的文明所毁灭,而多利安人是乘机迁入的。因为此时在小亚细亚半岛上的赫梯王朝是一个强大的文明,但是同样是在大约公元前1200年时,赫梯王朝也被迅速毁灭。赫梯与埃及新王国的战争最终是以和平协议结束的,赫梯王朝很可能是被崛起的亚述帝国所毁灭。因此迈锡尼文明的覆灭有多种可能:一是多利安人的入侵;或者是赫梯军队的远征;或者是亚述军队的远征。
多利安部落在希腊称霸的时代在历史上又被称为荷马时代,因为我们除了从荷马的作品《伊利亚特》和《奥德塞》中对其略窥一斑外,我们对这个时代就一无所知了。荷马时代的多利安人都是些好战的人,他们勇敢,坚定。我们可以从所有的相关记载中断定这种秉性为大多数荷马时期的多利安人所具有。
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750年这段时期内,多利安人将铁器制作技术带入了希腊半岛。在这期间,多利安部落的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政府是由部落国王和来自于贵族家庭中的智囊团来执政。
多利安部落进入希腊之后,希腊从此逐渐进入城邦时期,希腊文明也渐渐地发达起来。这时每个城市都有一个高耸的堡垒,叫做卫城,在这里城市中重要的居民可以避难或者朝拜上帝。在卫城以下的区域逐渐发展成为居民点和贸易区,他们和卫城共同受中央集权的统治,这样的一个群落称为城邦,政治一词就是由希腊语城邦演化而来。
伊达拉里亚部落:有独特文化个性的部落
历史发展与文化概况
伊达拉里亚部落在大约公元前8世纪中期时居住在意大利半岛北起阿诺河、南至台波河、西到第勒尼安海、东邻翁布里亚的地区,这一地区被称为伊达拉里亚。据考证,伊达拉里亚人为非印欧语人或前印欧语人。
伊达拉里亚人是意大利半岛原居民之一。最早记录伊达拉里亚人的是古希腊人赫希俄德的《神谱》。关于伊达拉里亚人的起源问题,至今人们还未弄明白。一般认为他们于公元前11世纪由小亚细亚渡海而来,在意大利建立居住点。到了公元前8世纪,他们在意大利腹地占据了很大地区,建立了若干奴隶制城邦,至公元前6世纪,其城市文明已发展到很高的程度,城邦间经常结成同盟。
伊达拉里亚部落联盟的势力于公元前6世纪时达于极盛。其控制范围北达阿尔卑斯山,南及拉丁姆。统治罗马的塔克文王朝即为伊达拉里亚人所建立。他们还渗入坎佩尼亚,在海上与希腊人的移民城市和迦太基争夺霸权。公元前6世纪末,在库米与希腊移民城邦作战失败,渐趋衰微,其后终为罗马所灭。
伊达拉里亚人有着自己的语言——伊达拉里亚语,语法结构不同于印欧语系。但是,伊达拉里亚语使用的是古希腊语字母。伊达拉里亚字母是希腊字母与拉丁字母的媒介。其文字约产生于公元前7世纪,已发现6000多种铭文,内容都是宗教性质的。有的学者认为:伊达拉里亚人使用的是地中海西部的希腊语字母,在公元前750年后,这种字母由希腊一些岛屿上的卡尔基斯人在意大利康帕尼亚建立的殖民城市库迈传入。
伊达拉里亚文化的起源是意大利本土的青铜文化、铁器文化的渐进发展与东地中海城邦殖民文化的结合而成的,它们所产生的是铁器文化中晚期的伊达拉里亚文化的飞跃式发展模式。伊达拉里亚人的起源决不是由单一的本土因素或殖民因素决定的,因而伊达拉里亚文化既同上述两种文化,即本土文化和东来文化有着必然的联系,又显露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个性。
伊达拉里亚部落对罗马的早期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政治制度和城市化建设方面。古典作家所记录的罗马王政时期,至少有三位罗马王为伊达拉里亚人。罗马在政治、经济、宗教、艺术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全面地接受了伊达拉里亚文化。
伊达拉里亚文化的基本发展走向是:韦兰诺瓦文化早期基本上是意大利半岛本土的铁器文化,在其向南发展的过程中与来自地中海东部的文化结合起来,从公元前8世纪中期,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伊达拉里亚文化。伊达拉里亚文化是从早期韦兰诺瓦铁器文化中产生的飞跃式发展的结果,而早期韦兰诺瓦文化则是伊达拉里亚文化产生的基础。
生产生活与风俗信仰
公元前7世纪,伊达拉里亚部落就建造出了有围墙的城市。从房屋建筑的不同,可以推知已有社会分化的现象。伊达拉里亚流行“庇护”制度,被征服诸部落的人在不同程度上依附于卢库蒙(伊达拉里亚部落最高统治者),担负赋税和劳役。奴隶已成为一个社会阶级,人数很多,或者是拐卖而来,或者是战争俘虏。
城市的统治者称拉尔斯(相当于市长)。全境大约有12个城市,组成自治城市联盟。联盟设代表会议,领导者称季拉特。季拉特又是最高祭司,有12个扈从。军队有骑兵和重装步兵,还拥有大批战船。武装力量由贵族统率。社会上还保存着某些氏族制残余,尤其是母权制的残余。
伊达拉里亚部落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同时经营畜牧。他们排干沼泽地,改良土壤。繁杂的灌溉工程要求大规模的劳力协作,农村公社组织因此保存下来,这一点与埃及相似。留下来的许多排水工程也标志着农业生产的发达。
伊达拉里亚部落的手工业和商业在公元前7—前6世纪就已发展起来。伊达拉里亚制陶和冶金技术都相当精巧。地下发现的腓尼基、埃及、希腊和迦太基的产品,说明当时的对外贸易相当广泛。伊达拉里亚人输出青铜制品,与意大利各部落也有频繁的商业关系。
从伊达拉里亚人墓葬的壁画来看,他们在宴饮、舞蹈、赛会、服饰方面都受到东部地中海文化、特别是希腊文化的强烈影响。但与希腊文化不同的是,伊达拉里亚部落的妇女在社会生活中享有很高的地位,她们可以在聚会和宴饮中与丈夫平起平坐,墓葬的铭文中也常常有母系的姓氏出现。然而,这又与作为希腊文化渊源的米诺斯文明重视妇女地位的情况相似。因此很多学者们认为:这是伊达拉里亚社会生活中受克里特和迈锡尼文化中母权制遗风影响的表现。
伊达拉里亚人信奉启示性宗教,即通过祈求神谕和解释神谕来指导宗教和世俗生活。伊达拉里亚人认为:女神维哥娅掌握着启示命运的权力,他们将这位女神的启示方法整理为三部著作:《祭司书》从作为献祭动物的内脏,特别是肝脏的观察结果中预见未来;《闪电书》从闪电中分析神启;《仪规书》解释各种求神的仪式和规定。
伊达拉里亚部落的大祭司负责解释神谕。考古学家在皮亚琴查发现了伊达拉里亚部落用于占卜的青铜制动物肝脏模型,上面所刻的铭文和图案表明,伊达拉里亚人还将动物肝脏的形状和结构等同于宇宙的结构。利用动物的内脏,特别是动物的肝脏进行占卜的宗教活动,在约公元前4000年代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尼亚的神话传说中就出现了。这种占卜法于公元前18世纪在亚述地区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约在公元前14世纪传入小亚的赫梯。此外,伊达拉里亚人三主神提尼阿、乌尼和米涅瓦的一庙三龛供奉方法同克里特—迈锡尼文明供奉神的方式是一致的。
哥特部落:瓦解古代欧洲秩序的蛮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