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世界部落文化
26741900000048

第48章 世界部落文化(33)

佐埃部落现有150人左右,分散在原始森林中的4个村庄里。佐埃人居住的村庄间相距数十甚至数百千米,他们要互相见上一面非常不容易。佐埃人的社会结构分散,尚未形成一定的组织形式,村里家里都以长者为大。现在,佐埃人的居住模式有两种:一是定居,在自然条件较好、物产较丰富的地方从事简单的农业生产;一是居无定所的游猎生活。由于鸟、兽、鱼数量越来越少,大部分佐埃人选择定居生活,用木、石制成工具进行农业生产,种植木薯等。为了保护佐埃人,巴西严禁外人进入该地区。

佐埃人的生活环境和其他生活在热带雨林中的人一样,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由于终年天气炎热,佐埃人长年赤身裸体,有时用树叶花草蔽体。唯一不同的是,据专家考证,不论男女,佐埃人成年时(其实也就10岁出头)父母要为子女举行隆重的成人仪式。父母精心准备了用白色树枝做成的小木棍,在孩子的下嘴唇处由上往下插,直到木棍穿透下嘴唇能吊在下巴下面。他们认为这样一来,男人更有阳刚之气,女人更加摇曳多姿。这种穿唇的小木棍随着年龄的增长要进行更换,最长的有16厘米。佐埃人一生中差不多要换3次木棍。

佐埃人的生活简单原始,在生活中遵守他们自己制订的规矩,人也很随和。他们居住的地域辽阔,因此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捕捉猴子、采摘水果、种植木薯和甘薯。弱小的佐埃人虽然与其他部落关系密切,但是并没有被同化,始终保持着本部落的特性,这也是印第安人发展史上的奇迹。

皮纳哈部落:不懂数字的丛林神秘人

皮纳哈人居住在巴西亚马逊的丛林里,在他们的语言中,根本没有时间、数字、色彩等词语和概念,也谈不上有什么艺术和历史记忆。皮纳哈人是世间唯一使用这种最原始语言的人群,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缺乏智慧。

这个与世隔绝的部族约有350人,是个非常特别的部族。他们的语言中没有任何词汇能表达数字的概念,甚至连最基本的计数数字也没有。一些专家相信这是世界上唯一一种没有数字的语言,并且他们的语言非常难于破译,在交流时他们有点像是在歌唱,有时更像是吹口哨和嗡鸣,而不像是说话。

曾有个叫埃弗雷特的人类学家设法教皮纳哈人学说话。在8个多月的时间里,他竭力将数字的概念传授给那些更加渴望学习外界语言的男人和女人们,以方便他们与前来这里拾坚果的其他土著部族公平交换。但在经过了好几个月的艰辛甚至是很痛苦的努力后,皮纳哈人当中几乎没有人能数到10,甚至连1+1这样简单的运算,看来也超出他们的理解能力。

皮纳哈人贫乏的语言不只是没有任何数字,而且他们看来甚至无法想象数字是什么。他们从来没使用过像“全部”、“每一”和“更多”这样的词语。他们有一个词“霍瓦”与数字“1”有点相近,但它的意思也只是“小的”,或者用来指少量,比如与一条大鱼相对的两条小鱼。

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心理语言学家彼得·戈登曾前往雨林深处,研究教给皮纳哈人掌握数字概念的技巧。他利用皮纳哈人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简单材料进行实验,他请他们按照他示范的样式,来排布电池,或者要他们数他手里有多少个巴西坚果,但实验结果表明他们就是无法理解数字的概念。

皮纳哈人的语言也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明确词汇来形容色彩的,装饰艺术的概念对于他们来说是陌生的,甚至连最简单的绘画也让他们摸不着头脑。据说他们也是世界上唯一没有创世神话的部族。在被问到他们的先人如何来到世间时,他们只会说,“世界是创造的”,或者说“一切东西都是被制造出来的”。

皮纳哈人的语言结构很简单。对于男人们而言,它可以归结为8个辅音和3个元音。女人们拥有全世界最少的“语音”,只有7个辅音和3个元音。他们的语言中也没有过去式,因为任何东西对于他们来说都是现存的,当它再也不能被感知到时,就完全不在意念中存在了。他们也没有完成式,比如:他们不会说“我已经吃过了”。

对于皮纳哈人而言,生活就是抓住现在时刻,享受此时此地的快乐。这种“及时行乐”文化以及在语言方面的种种限制,可以解释他们为何根本不去想和铭记自己从何而来,为何没有任何故事可以讲述。

这种文化的另一些特点,也不可否认地对皮纳哈人产生了影响。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方式深信不疑,因而无法去做那些别人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比如:当皮纳哈人想用一个图形来驱赶邪恶魂灵时,他们能画出一条直线,但要让他们写出数字“1”,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有专家认为皮纳哈人智力低下,但他们却知道丛林里每一个物种的名字,知道所有动物的习性,他们对自己的环境十分了解,也了解许多我们不知道的东西。

加勒比部落:被称为“食人者”的部落

加勒比部落是拉丁美洲印第安人的一支,主要分布在亚马逊盆地、圭亚那高原、加勒比地区以及中美东部低地,属蒙古人种印第安类型。加勒比人分为海岛和大陆两支:海岛上的目前已所剩无几,使用阿拉瓦克语,属印第安语系阿拉瓦克语族;大陆上的现散居圭亚那、委内瑞拉和巴西等国,使用加勒比语,没有文字。

加勒比人的故乡最早在南美大陆欣古河与塔帕若斯河上游。约在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前1世纪,一部分人乘独木舟迁往小安的列斯群岛,排挤并同化当地的阿拉瓦克人。西班牙殖民者到来后称其为“食人者”,因“食人者”与“加勒比”发音相近,故得此名。

17世纪,在英、法、荷争夺小安的列斯群岛的战争中,加勒比人几乎被全部灭绝,目前仅在多米尼加岛和圣文森特岛尚有少数幸存者。圣文森特的加勒比人同逃亡的黑奴通婚,形成所谓“黑加勒比人”。18世纪末,约有5000名黑加勒比人被英国迁往洪都拉斯的罗阿坦岛,随后又散居于中美东部的一些国家。

在印第安人中,加勒比人最早遭受西班牙、葡萄牙等殖民者的掠夺和屠杀,他们勇猛善战,具有长期反抗外来入侵的光荣传统。加勒比人多数人信仰精灵和巫术,少数人信仰天主教。有丰富的神话传说,宗教礼仪相对简单些。

加勒比人流动性较大,分布地域也很广,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农业以栽培木薯为主,并从事采集、狩猎、伐木、捕鱼和畜牧。社会组织的基本形式是毗邻公社,尚保存相当浓厚的母系氏族残余。一般住在小村落里,各村均有一名实权不大的酋长。

瓦奥拉尼部落:世界上最孤独的部落

瓦奥拉尼部落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孤独的部落,因为他们的世界就是亚马逊西部盆地地区潮湿、虫蛇横行的只有两万多平方千米的雨林,并且这个神秘的部落几乎从未走出过这片孤寂的雨林。

瓦奥拉尼部落人口稀少,自然条件不允许他们产生过多的人口,因此部落自古以来就在厄瓜多尔雨林的腹地中过着砍倒大树进行耕种的土地、赤裸着身体在森林中用他们的吹箭筒和浸过毒的箭猎杀猴子和鸟类来获得必要食物的生活。

瓦奥拉尼人的物质极其匮乏,生活环境相当恶劣,但他们的精神世界却是一片没有被污染的绿洲,时至今日他们仍然保持着其祖先留传下来的语言、习俗和精神世界。

直到20世纪中叶,瓦奥拉尼人依然与世隔绝,外部世界的人们甚至不知道他们的名字,只称呼他们为“奥卡斯”(野人的意思)。他们对所有外来者也都抱有敌视的态度,1956年时,又因为其部落成员杀死了5个美国传教士而获得了残暴的名声。不过自那时起,大多数部落成员都搬到一块保留地中居住,并在那里逐渐接受了现代的生活方式。但现在仍有100名左右的瓦奥拉尼人遵循古老的生活方式,逍遥自在地居住在属于他们的雨林之中。

大洋洲部落

澳大利亚土著部落:荒原上的跋涉者

众说纷纭的历史起源

澳大利亚土著部落是指在欧洲白人发现澳洲大陆以前就生活在这里的部落,他们一直是澳洲大陆的主人。但是关于澳洲土著部落的起源,人们的说法不一,所以他们的身世至今还是一个谜。现行的一种流行观点认为:早在距今两万年以前的最后一次冰川期到来时,从新几内亚岛上渡海来到澳洲大陆上的原始人便是澳洲大陆最早的土著人。当时大洋的许多部分被冰雪覆盖,海平面下降,在澳洲大陆与新几内亚岛之间的托雷斯海峡一带的部分海底露出海面,形成了一条陆桥,澳洲土著部落的祖先就从这里来到了澳洲大陆。

另一种说法认为:根据对在澳洲大陆发现的最古老的人类头盖骨的年代推测,澳洲土著的祖先是原始高加索人种,大约在距今2万年以前他们生活在亚洲中部地区,但他们是怎么来到澳洲大陆的,目前还解释不清楚。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澳洲最古老的先民出现于距今4万年前的远古时期,他们来自南太平洋美拉尼西亚群岛中的一些岛屿,来到大陆后开始生存繁衍,终成澳洲最早的部落。

澳大利亚土著人的身体特征很奇特,他们皮肤为棕黑色,长一头波纹状的黑发,鼻子很宽,嘴唇很厚,尤其是眉骨突出,眼睛深陷而发出犀利的目光,与非洲黑种人略为相似。

原始而独立的部落状况

1770年,英国航海家库克船长到达澳大利亚东海岸的时候,那些土著人还不知衣服为何物,几乎终年裸体,有时或以树叶遮体,或以兽皮裹腰。但他们却有很多装饰品,比如:羽毛、贝壳、花束、草冠、石制或贝壳制的项链和手镯等。

从他们以狩猎和采集为主的经济模式和生产工具来看,这时期的澳洲土著部落还处在原始社会的落后状态。他们没有农业和畜牧业,过着边走边打猎和采集野果的生活,但也只是用木棍和石块进行狩猎和采集,只靠采集野果就能填饱肚子,也不驯养家禽,他们猎旱龟、蜥蜴、蛇、鸸鹋、袋鼠等等,他们的生产工具有石器、木器和捕鱼及盛物用的纤维编制物,如鱼网、网袋;缝补用的骨针和钓鱼用的骨制鱼钩等等。他们对植物的特性了解很深,用现代人的观点来看,他们个个都是生物学家。有人曾深入昆士兰州土著人群落,发现他们食用241种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籽,并能利用24种毒草投入水中毒鱼。

不但了解植物,他们对动物很了解。他们懂得吃蚂蚁蜜来强身,并在夏天用清水泡蚂蚁,制作出一种清凉可口带酸味的汽水来解暑。在澳洲中部沙漠地区有种旱蛙,肚中可长期贮藏水,每到干旱季节,他们就杀蛙取水取肉。并且他们认为自己烧烤的袋鼠肉最好吃,据说他们仅从袋鼠的脚印就知道它的年龄、是否怀孕、是否健康。

因居无定所,只是不停地游荡觅食,故他们的住所也十分简单,通常是搭几个棍子棚上些树叶就是房子。但他们知道什么地方可以找到水,什么地方可以找到吃的。他们用木棍敲一敲树干便知道里边有没有水;木棉树开花了,便是鱼汛到了。他们不会造弓箭,却发明了飞去来器。并且他们早已懂得钻木取火或击石取火,也早已懂得将猎物烤熟或将谷物磨成粉和水揉团烤熟而食之。而且不会制陶,也没有金属制品。

在欧洲移民到达之前,这里的土著部落分散居住在澳洲大陆的大部分地区。每个部落讲一种或几种语言,总共有数百种截然不同的土著语言。在不同地区,他们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他们善于适应环境,富于创造性,并掌握着简朴而很有效的技术。他们的部落也是一个有组织的系统化社会,从范围上看,澳洲东部、西部和南部的大部分部落多属父系社会;其余地方则多属母系社会。他们对一切生产资料包括领地和劳动工具均实行公社公有制,只有防身武器归个人所有,所获猎物和食物一般按公社全体享用的原则在氏族成员中进行分配。并且有着自己的部落制度、生活习俗、家庭模式、宗教信仰和文化艺术等。

虽然他们为外界所知已有几百年,但直至目前,他们仍有500多个部落群体,每个部落群体又分成许多股,每股二三十人,各自在自己的地盘活动觅食,他们称自己的地盘为“家园”,每股都严格地守着各自的家园,很少来往,也各不相扰。因为各自独立的生活状态,他们也就有500多种语言存在。在他们的意识中,他们没有国家、法律、军队的概念。在各个小股里,老人拥有相当高的权威,因为他们具有丰富的经验,并且他们往往是几个老人凑在一起就决定了当天的行动。

因自然条件的生存状态的限制,澳大利亚土著部落的人口增长缓慢。到欧洲白人殖民者来到之前,澳大利亚土著人也只有30万人。但欧洲殖民者到来后,掠夺了不少土著人的土地,并强迫他们改变采集和打猎的生活习惯,使他们人口进一步锐减到4万人。一直到今天,他们的人口还没达到原有的水平,只有20万人左右。

独立发展的文化艺术

澳洲土著部落是一个善良、温顺的部落,他们世世代代居住在地球南端,就是在这种与大自然抗争的漫长过程中,他们独立地创造了自己的文化。澳洲的土著文学一般也是靠口头相传的方式而保存。通常有神话传说、歌谣、咒词和童话等。其主题多关注人对生与死、自然环境与精神意念的理解与思考。他们主要喜欢咏唱歌谣,土著的神话传说也多为诗体散文。

澳洲土著人的音乐和舞蹈也别具特色。他们的音乐一般以歌唱为主,通常由歌咏者和伴奏者代代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乐器主要有一种硕大的迪杰勒度竹笛和一些打击乐器组成。一般说来,土著人没有乐器协奏和独奏的表演方式,他们对乐理几乎一窍不通,但却有强烈的节奏感。

五花八门的婚姻习俗

澳洲土著部落的婚姻习俗极为古老和原始。不同地区的部落其婚俗也五花八门,但归结起来是等级婚姻,对偶婚、群婚、婚外制等在各部落中很流行,而且婚姻亲属制关系密切,并有掠夺婚姻存在。

这里的每个氏族部落禁止同一氏族部落通婚,都要向其他部落氏族寻找配偶,而且并不是简单的由甲部落一男子娶乙部落一女子为妻,而是规定甲部落的男人只能同乙部落中同属一个婚姻等级的女子结婚。但在澳洲,这种外婚制受到亲属制的影响,因此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婚嫁仍然很普遍。

在夫里耶拉部落,一个男子可以和他的母亲兄弟的女儿结婚,也可以和他父亲兄弟的女儿结婚。在卡拉德杰里部落,一个男子允许与母亲系的舅表姐妹结婚,但不允许与父亲系亲属结婚。在阿兰达部落,男子可以和外祖母兄弟的孙女结婚,也可以和外公的姐妹的孙女以及祖父母的兄弟孙女结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