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世界之最全知道(图文本·珍藏版)
26801600000013

第13章 地理篇(3)

孟加拉湾是热带风暴孕育的地方。一般认为,这种风暴大多发生在南、北纬5°—25°的热带海域。产生在西太平洋,常常袭击菲律宾、中国、日本等国的叫台风;产生在大西洋,常常袭击美国、墨西哥等国的叫飓风。每年4—10月,即当地夏季和夏秋之交,猛烈的风暴常常伴着海潮一起到来,掀起滔天巨浪,呼啸着向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的河口冲去,风急浪高,大雨倾盆,造成了巨大的灾害。1970年11月12日,孟加拉湾形成的一次特大风暴袭击了孟加拉国,30万人被夺去生命,100多万人无家可归。

石油含量最多的海湾

波斯湾,亦称海湾,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内海之一。海湾位于亚洲西南部,是介于阿拉伯半岛和伊朗之间的一片狭长的海面,全长970千米,宽56—338千米,面积约24.1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40米,最深处102米。海湾往东通过霍尔木兹海峡与阿曼湾连接,出阿曼湾南口,通过阿拉伯海进入印度洋。

海湾四周,从东向南,围绕着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巴林、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阿曼8个国家,被称为海湾国家,或海湾地区。

波斯湾属亚热带气候。终年盛行西北风,风力变化无常。夏季炎热少雨,常有风沙尘霾,能见度低,秋季有暴风,冬季多云雾。年降水量:阿拉伯半岛一侧不到125毫米,伊朗一侧275毫米。表层水温:东南部24℃—32℃,西北部16℃—32℃。盐度37‰—41‰,西南局部海域达50‰—70‰。海流为逆时针方向环流,湾口流速3—4节,其他海区0.5—1.6节。潮差1.5—3.5米。

海湾地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产区,它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有“世界油库”之称,其石油蕴藏量占全球的2/3。其中,伊拉克1998年已探明的石油储量达1125亿桶,仅次于沙特,居世界第二位,天然气储量约3.1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总储量的2.4%,因此这一地区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

波斯湾的石油出口量占世界的60%以上,是世界最大的石油输出地区。石油源源不断地流向日本、西欧和美国等地,滚滚而来的石油美元也使得海湾昔日的贫困国家转眼之间跻身于世界富国的行列。

波斯湾地区在地质历史上是气候温暖的浅海环境,水生动植物丰富并有大范围良好的储存构造,具备了形成和储藏石油的最佳条件。波斯湾地区不仅石油资源丰富,而且开采条件也十分优越。石油分布集中,平均每个油田储量达3.5亿吨以上,为超级大油田,并且多分布在海岸附近的海上和陆上,因此输油管运输距离短,原油外运方便。油田的地下压力高,油井多为自喷井,占油井总数的80%以上,因此其生产成本是世界上最低的。

最长的海峡

连接两个海或洋的较狭窄的水道称为海峡。海峡是海洋上重要的交通要道。莫桑比克海峡位于非洲大陆东南部和马达加斯加之间,长达1670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海峡,呈东北斜向西南走向。

据地质学家研究,约在1亿多年以前,马达加斯加岛是和非洲大陆连在一起的。后来地壳变迁,岛的西部下沉,才形成了这条又长又宽的海峡。海峡两端宽中间窄,平均宽度为450千米,北端最宽处达到960千米,中部最窄处为386千米。峡内大部分水深在2000米以上,最大深度超过3500米,深度仅次于德雷克海峡和巴士海峡。

莫桑比克海峡内海水表面年平均温度在20℃以上,炎热多雨,夏季时有因气流交汇而产生的飓风。由于水深峡阔,巨型轮船可终年通航。海峡盛产龙虾、对虾和海参,并以其肉质鲜嫩肥美而享誉世界市场。

莫桑比克海峡是从南大西洋到印度洋的海上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特别是苏伊士运河开凿之前,它更是欧洲大陆经大西洋、好望角、印度洋到东方去的必经之路。由于重要的地理位置,莫桑比克海峡历来为殖民者所垂涎。从十六世纪起,葡萄牙、荷兰、法国、英国先后染指该地区,之后,莫桑比克和马达加斯加沦为葡萄牙和法国的殖民地。

莫桑比克城更是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发现时期的古老港口,它曾经在海洋交通史上起过重要的作用。从该港口出发,铁路与非洲内陆的铁路网相连接,可以横贯非洲大陆南部,直抵安哥拉位于大西洋岸边的港口。这不仅使得莫桑比克海峡成为沟通印度洋及大西洋最便捷的交通要道,而且也使海峡地区成为殖民者向东非和亚洲侵略扩张的基地。

现在,海峡地区各国的经济日新月异,并以其优美秀丽的风光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莫桑比克海峡的经济价值日益凸显。

最宽的海峡

海峡是海洋上重要的交通要道。它的宽度,从几百千米到几百米的都有。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德雷克海峡,是世界上最宽的海峡。它位于南美洲南端与南极洲的南设得兰群岛之间,东西长约300千米,南北宽达970千米。

16世纪初,西班牙占领了南美大陆,为了切断其他西方国家与亚洲和美洲的贸易,他们封锁了航路,严禁一切他国船只的来往,使太平洋变为西班牙的私海。这时,英国人德雷克的贩奴船在西班牙受到攻击,德雷克侥幸逃脱后,为了报复就成了专门抢劫西班牙商船的海盗。

1577年,德雷克在躲避西班牙军舰追捕时,无意间发现了这一海峡。这一发现,为英国找到了一条不需要经过麦哲伦海峡就能进入太平洋的新航道。从此,该海峡就以其发现者——英国的弗朗西斯·德雷克命名。

德雷克海峡是世界上最宽的海峡,同时,德雷克海峡又是世界上最深的海峡,其最大深度为5248米,如果把两座华山和一座衡山叠放到海峡中去,连山头都不会露出海面。

德雷克海峡是世界各地到南极洲的重要通道。由于受极地旋风的影响,海峡中常常有狂风巨浪,有时浪高可达一二十米。从南极滑落下来的冰山,也常常漂浮在海峡中,这给航行带来了困难。

德雷克海峡以其狂涛巨浪闻名于世——由于太平洋、大西洋在这里交汇,加之处于南半球高纬度,因此,风暴成为德雷克海峡的主宰。海峡内似乎聚集了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所有飓风狂浪,一年365天,风力都在八级以上。即便是万吨巨轮,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也被震颤得像一片树叶。这片终年狂风怒号的海峡,历史上曾让无数船只在此倾覆海底。于是,德雷克海峡被人称之为“杀人的西风带”、“暴风走廊”、“魔鬼海峡”,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死亡走廊”。

巴拿马运河开通之后,德雷克海峡运输航道的作用日渐式微。然而,随着南极大陆对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的关系越来越重要,世界各国对南极的关注也与日俱增,纷纷赴南极进行科学考察与探险。德雷克海峡,这条从南美洲进入南极洲的最近海路、众多国家赴南极科考的必经之路,也因此被赋予新的战略意义。可以预见,随着人类对南极大陆科考与开发的深入,德雷克海峡的战略地位必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最曲折的海峡

在南美大陆和火地岛之间,有一条十分迂回曲折的海峡——即麦哲伦海峡。它的西段呈西北—东南走向,中段南北走向,东段又从西南折向东北,自西至东,拐了一个直角弯。中、西段的海岸也很曲折。两岸陡壁耸立,海岬、岛屿密布。峡中风大多雾,潮高流急,多漩涡逆流,海上时有浮冰,不利于航行。所以这里一直是一个人迹罕至的海域,大西洋和太平洋被分隔在海峡两边。

16世纪,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自信在此终有一条通往“南海”(太平洋)的航道。他于1519年9月20日率领一支般队开始航行。到达南美洲东海岸后,没着海岸前进,在第二年10月21日进入他要寻找的海峡。经过一个多月的艰难航程,战胜了死亡的威胁,终于在11月28日驶出海峡,进入风平浪静的太平洋,为第一次环球航行开辟了胜利的航道。后人为了纪念麦哲伦对航海事业作出的贡献,把这段海峡称为麦哲伦海峡。

麦哲伦海峡全长592千米,宽窄悬殊,深浅差别也很大。最宽的地方有33千米,最狭处仅3千米左右;最深处在千米以上,最浅的地方只有20米。当年麦哲伦率领船队在海峡航行时,夜晚曾见南边岛屿上升起一个个火柱。这是印第安人点燃的烽火,因此这个岛屿也就被称为“火地岛”。火地岛是海峡南边的最大岛屿,面积4.8万平方千米,东部属阿根廷,西部属智利。

麦哲伦海峡的一些港湾可停泊大型舰只。因为航道曲折艰险,自从巴拿马运河通航后,来往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船只一般不再经过这里。

船只通过最多的海峡

英吉利海峡是大西洋的一部分,位于英格兰与法国之间,长约560千米,平均宽为180千米。西通大西洋,东北经多佛尔海峡连北海,是国际航运要道。潮差较大,有丰富的潮汐动力资源,也是重要的渔场,历史上曾在此发生多次军事冲突和海战。

英吉利海峡亦称拉芒什海峡,和其东北的多佛尔海峡(法语称加来海峡),都位于大不列颠岛和欧洲大陆之间。东北与北海相通,西南与大西洋相连。面积8.99万平方千米,呈东北(狭窄)—西南(宽阔)走向,形如喇叭。

多佛尔海峡和英吉利海峡总长约600千米,大体上以法国的塞纳河口到英国南岸的朴次茅斯为界,西南是英吉利海峡,东北为多佛尔海峡。前者东窄西宽,平均宽约180千米,最宽处达220千米;后者最窄处为英国多佛尔到法国加来以西的灰鼻岬,仅33千米,英吉利海峡平均深度为60米,最深处172米,多佛尔海峡的平均深度为30米,最浅处仅24米。

英吉利海峡和多佛尔海峡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峡,战略地位重要。国际航运量很大,目前每年通过该海峡的船舶达12万艘之多,居世界各海峡之冠。历史上由于它对西、北欧各国家的经济发展曾起过巨大的作用,人们把这两个海峡的水道称为“银色的航道”。

英吉利海峡(包括多佛尔海峡)实际上是分割大不列颠岛和欧洲大陆的狭窄浅海,也是欧洲最小的一个陆架浅海。大不列颠岛原与欧洲大陆相连,后受阿尔卑斯造山运动影响,多佛尔海峡两侧开始褶皱和断裂,海峡地区下沉,海水逐渐上升,造成现在的海陆分布轮廓。至今这两个海峡所在的地区仍在缓慢地下沉。

英吉利海峡的沉积物主要是沙砾和陡崖崩落的石块,有些地段是裸露的白垩纪和更晚年代的致密岩层。多佛尔海峡两侧海岸都由白垩系岩层组成,岸壁陡峭,极其险峻。两岸岩石受海水冲刷,使岸壁崩落,海岸后退。据统计,海峡宽度每100年约增加1米。

海峡区气候冬暖夏凉,气温年较差小,常年温湿多雨雾,日照甚少。1月气温最低,平均约为4℃—6℃;7月最高,约17℃。在多佛尔海峡的法国海岸一侧,全年有200多个雨日,年降水量约800毫米;在英国海岸一侧年降水量要少些,每周雨日也有3天。海峡地区多雾,经常灰雾茫茫,又加白浪滔滔,严重影响舰船的航行。

该海峡地处西风带,又是大西洋与北海进行水交换的主要通道。主要的海流为北大西洋暖流的支流。该支流使大西洋海水自西南通过海峡区流入北海;而东北风会引起西南向流,使部分北海水流入海峡内。温、盐特性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冬季表层盐度高而水温低,夏季表层盐度降低而水温却升高。

石油运输最繁忙的海峡

霍尔木兹海峡位于西亚的阿曼半岛和伊朗之间,霍尔木兹海峡是盛产石油的波斯湾的门户,在战略上和航运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波斯湾沿岸产油国的石油,绝大部分通过这个海峡输往西欧、澳大利亚、日本和美国等地。

这些产油国除了伊拉克和伊朗外,还有科威特、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巴林和沙特阿拉伯,它们一共负担着西方石油消费国的60%的供应量。由于它是油船来往的重要通道,如果将这一海峡封锁住,西方世界的主要石油来源就被切断了,西方的工业、交通等就会陷入瘫痪。因此,人们称它为“西方世界的生命线”。

该海峡的得名,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公元1100年阿拉伯人在海峡中的霍尔木兹岛上建立了霍尔木兹王国,海峡由此得名。

另一种说法是,霍尔木兹岛是波斯萨桑王朝第四位国王的名字,“霍尔木兹”在波斯语中意为“光明之神”。还有一种说法是,远在古希腊时代,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派大将霍尔木兹雅率舰队出没于此,并在海峡中的一个无名岛上停泊。后来为了纪念这位舰队统帅,便把他的名字“霍尔木兹雅”作为海峡和那个无名岛的名字。以后,这个马其顿人的名字慢慢阿拉伯化,变成了今日的“霍尔木兹”。

此外,也有人认为“霍尔木兹”一名来源于葡萄牙人。

霍尔木兹海峡东西长约150千米,最宽处达97千米,最狭处只有48.3千米。海峡的最深处为219米,最浅处为71米。海峡中多岛屿、礁石和浅滩。海峡地处副热带,属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表层水温年平均为26.6℃,最热月(8月)达31.6℃,最冷月(2月)为21.8℃。高温、干燥增强了海水蒸发,而年降水量只有300毫米,结果增大了海峡内海水盐度。

海峡和波斯湾盐度大于阿曼湾,产生了海水密度梯度,引发阿曼湾盐度较小的海水通过海峡表层流向波斯湾,而波斯湾盐度较大海水通过海峡底层流向阿曼湾。霍尔木兹海峡自古就是东西方国家间文化、经济、贸易的枢纽。

特别在海湾地区成为世界石油宝库之后,霍尔木兹海峡成为石油运输最繁忙的海峡。每小时约有12艘油轮进出海峡,平均每5分钟就有一艘油轮通过。海峡上,油轮首尾相接,浩浩荡荡,非常壮观。每年有占世界出口总量一半以上的石油从这里运出。从霍尔木兹开出的油轮,一部分经红海、苏伊士运河或好望角运往西欧、南北美,另一部分经马六甲海峡或龙目海峡、望加锡海峡运往日本,还有一部分直接运往澳大利亚等国。

最长的河流峡谷

峡谷是河流强烈的下蚀(切割)作用造成的峡而深的谷地。世界最长的河流峡谷是雅鲁藏布大峡谷。雅鲁藏布江下游,江水绕行南迦巴瓦峰,峰回路转,做巨大马蹄形转弯,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峡谷。

据国家测绘局公布的数据,这个大峡谷北起米林县的大渡卡村,南到墨脱县巴措卡村,全长504.6千米,最深处6009米,平均深度2268米,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曾被列为世界之最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深1800米,长440千米)和秘鲁的科尔卡大峡谷(深3203米),都不能与雅鲁藏布大峡谷等量齐观。

最深的大峡谷

最深处达5382米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地球最深的大峡谷。

据介绍,研究人员不辞艰险,曾多次深入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考察,对这里的地质、地貌、植被和水汽通量等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