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的猴子
在南美亚马逊河流域的森林中,生活着一种世界上最小的猴子——狨猴,又称指猴。它是一种外貌及行为似松鼠的小猴,由于它体小尾长,停息在极为细小的植物枝上,而且行动敏捷,常在树林间穿东奔西,蹿跳自如,因此,当地叫它“松鼠猴”、“鸟猴”等。经动物学家研究,确定它的科学名字为侏狨或倭狨。
在全世界已知的大约200多种猴子中,当推侏狨最小了。新生猴只有蚕豆般大小,重13克。一只侏狨长大后,身高只有12厘米多一点,体重在48—79克之间,平均约60克左右,还没有一只松鼠大。因此,侏狨不仅是世界上最小的猴子,而且还是最小的灵长类动物呢。
侏狨的个子虽小,但是尾巴却很长,一般可以超过20厘米,在行动时起第五肢的作用,能够缠握树干树枝,适应森林中的生活。这种猴子喜欢捉虱子吃,且生性温顺,因此饲养它们便成为当地印第安人的嗜好。
最懒的猴子
蜂猴体型较小而行动迟缓,是较低等的猴类,体长32—35厘米。两只小耳朵隐藏于毛茸茸的圆脑袋中,眼圆而大。四肢短粗而等长,第二个脚趾还保留着钩爪,尾短而隐于毛丛中。体背棕灰色或橙黄色,正中有一棕褐色脊纹自顶部延伸至尾基部,腹面棕色,眼、耳均有黑褐色环斑。
蜂猴栖于热带雨林及亚热带季雨林中,完全在树上生活,极少下地,喜独自活动。行动特别缓慢,只有在受到攻击时,才有所加快,故又名“懒猴”。白天蜷成球状隐蔽在大树洞中或在树枝上歇息,夜晚出来觅食,以植物的果实为食,也捕食昆虫、小鸟及鸟卵。一年四季均能交配,怀孕期5—6个月,多在冬季产仔,每胎1仔。幼仔稍大后会攀附在母亲背上随母亲外出觅食活动。
蜂猴动作虽然慢,却也有保护自己的绝招。由于它一天到晚很少活动,地衣或藻类植物得以不断吸收它身上散发出来的水汽和碳酸气,竟在它身上繁殖、生长,把它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这可帮了蜂猴的一个大忙,使它有了和生活环境色彩一致的保护衣,很难被敌害发现。因此,它又得了一个雅号:拟猴,意思就是它可以模拟绿色植物,躲避天敌伤害。
最耐寒的鸟
提起最耐寒的鸟,人们很自然地会想到憨态可掬、惹人喜爱的企鹅。的确,企鹅栖息在南极大陆,常年冰雪覆盖,平时的气温都在零下40度至70度。在这样的环境里,别说其他的鸟类,就连以耐寒著称的北极熊也受不了。在南极的冰天雪地里,企鹅生活得自在悠闲,刺骨的寒风吹来,它们根本不在乎,照样入海捕鱼,游戏玩耍。更令人惊异的是,在零下60度的酷寒环境里,它们还产卵育雏,繁衍后代呢!
企鹅能够抗御严寒,是和身体的特殊构造分不开的。它全身都是鳞片状的羽毛,腹部白色,背部黑色,看上去活像个穿着大礼服的绅士。除了又密又厚的羽毛,它皮下脂肪也很厚,有了这身特殊的保温设备,企鹅就能在南极的冰天雪地中自由自在地生活了。
企鹅的繁殖习性很奇特。雌企鹅产下卵以后,把卵交给雄企鹅孵化,自己便到海洋里觅食去了。雄企鹅是很尽职的父亲,它把卵放在自己的脚面上,用腹部的皮肤把卵覆盖起来,久久地站在风雪中,用体温来使卵孵化。整个孵化期长达60—80天,在这么长的日子里,雄企鹅任凭刺骨的寒风吹打,仅靠自己的脂肪来维持生命。直到小宝宝出世,吃得又肥又胖的雌企鹅回来,它把小企鹅交给母亲之后,才算完成了使命。这时,它便急忙拖着虚弱疲惫的身体,奔向大海,忙着捕捉食物,补充营养。
最早的鸟类
最早的鸟类化石,迄今已发现了六个个体,而且保存完美,这些鸟化石即“始祖鸟”,是世界上最早的鸟,距今1亿多年了。自1861年发现第一个化石标本,至今只发现于德国巴伐利亚索伦霍芬附近的印板石灰岩中。当时,这里是一个热带浅水珊瑚礁泻湖,偶然的机会,始祖鸟跌落在水中,保存为化石。由于这里的石灰岩质地致密细腻,适于石印材料,因此成为一个采矿坑。
第一个标本于坑深20米处采到,骨架完全,羽毛秀丽,形象逼真,前翼有爪的残留,尾椎骨很长,嘴内长有牙齿,因此显示了爬行类向鸟类进化的过渡性质,成为生物进化史的难得的实例。
最大的鸟类
鸵鸟是现在世界上生存着的最大的鸟,可是它们却不会飞。鸵鸟坚硬的脚爪补偿了这一缺陷,鸵鸟每小时可以奔跑70千米。鸵鸟的腿长而健壮,它的双翼却很小。由于它们像骆驼那样,可以在热带沙漠中奔跑,所以它们被称做“鸵鸟”。
鸵鸟生活在非洲草原和半沙漠地带,在鸟类中,它的确可以称得上是“巨无霸”。成年鸵鸟身高足有2.7米,身长也有2米,体重可达130多千克。就连产的卵也非同一般,是世界上最大的鸟蛋。蛋体直径约有14—15厘米,重1.5—2千克,看起来小西瓜那么大。即使一个体重50多千克的人站上去,也不致把蛋壳踩碎。
鸵鸟不但个子大,模样也很滑稽。它身躯肥大,腿长脖子长,一颗不大的脑袋上长着一张又扁又宽的短嘴。一双大眼睛透出机警的神情。因为身体太重,翅膀退化,鸵鸟已经不会飞行,但是长年累月的奔跑,使它练成了一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铁脚掌。它用这副铁脚掌跳跃时可以腾空2.5米,奔跑时一步可以跨出8米远,最高时速可以达到70千米。一怒之下,它用这副铁脚掌,可以把人踢伤,甚至踢死。
有一种“鸵鸟政策”的说法,说是鸵鸟平时胆子很小,遇到危险时,就把头钻进沙堆里,自己什么也看不见了,就以为别人也看不见它,以此来躲避危险。其实,这是一种误传。鸵鸟的胆子确实不大,但是它们有强大的自卫武器——那双健壮而有力的腿,可以向任何进犯它的敌人反击,用腿踢敌人。再加上每只脚上有长达17厘米的脚趾去抠抓敌人。有时鸵鸟确实把头插入沙子里,但那决不是害怕,只是想吃点沙子,以帮助食物在胃中的消化。鸵鸟一般以有浆汁的植物为食。
尽管大自然的进化剥夺了鸵鸟飞翔的权利,它们还是凭借强有力的双腿,在生存竞争中争得了自己的生存空间。
鸵鸟经人们驯养后,很听使唤,非洲人常用它来放牧羊群。窃贼被它发现,它便马上迈开长腿,飞奔过去,把窃贼赶跑。有趣的是,有时候它看到汽车从羊群边驶过,也会把汽车当成窃贼,在后面穷追不舍。
鸵鸟身大力强,除了放牧,它还能载人运货。非洲人常常骑着它出门。
最小的鸟类
在所有动物当中,蜂鸟的体态最美,色彩最艳丽,是世界上最小的鸟。小蜂鸟是大自然的杰作:轻盈、迅疾、敏捷,优雅、华丽的羽毛——这小小的宠儿应有尽有。它身上闪烁着绿宝石、红宝石、黄宝石般的光芒,它从来不让地上的尘土玷污它的衣裳,而且它终日在空中飞翔,只不过偶尔擦过草地;它在花朵之间穿梭,以花蜜为食。
蜂鸟的体形太小,骨架不易保存成为化石,它的演化史至今仍是个谜。现在的蜂鸟大多生活在中南美洲,在南美洲曾发现100万年前的蜂鸟的化石,因此科学家认为蜂鸟是源自更新世。然而在德国南部,科学家却发现了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蜂鸟化石,距今已有3000多万年的历史,由此可知,蜂鸟的祖先远在渐新世的时候就已经出现。
各种蜂鸟分布在新大陆最炎热的地区,主要在南美洲,它们数量众多,但仿佛只活跃在两条回归线之间,有些在夏天把活动范围扩展到温带,但也只作短暂的逗留。
尽管蜂鸟的大脑最多只有一粒米大小,但它们的记忆能力却相当惊人。来自英国和加拿大的科研人员最近发现,蜂鸟不但能记住自己刚刚吃过的食物种类,甚至还能记住自己大约在什么时候吃的东西,因此可以轻松地重新找到那些还没有被自己吃的东西。
据报道,自然界中的蜂鸟都拥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它们不但能清楚记住自己曾采过哪些鲜花的蜜,甚至能判断光顾这些花朵的大概时间,进而根据不同植物的重新分泌花蜜的规律来寻找新的食物。这样,当蜂鸟再次出动的时候,就能做到不去“骚扰”那些花蜜已经被自己采空的植物了。研究人员指出,这些惊人的举动让蜂鸟成为唯一一种能记住“吃东西地点和时间”的野生动物。此前,科学家认为,只有人类才会具有类似的判断能力。
在鸟类动物中,最小的蜂鸟体积比虻还小,体重只有2克,卵重0.2克,和豌豆粒差不多。它的喙是一根细针,舌头是一根纤细的线,它的眼睛像两个闪光的黑点,它翅上的羽毛非常轻薄,好像是透明的,它的双足又短又小,不易为人察觉,它极少用足,停下来只是为了过夜,它飞翔起来持续不断,而且速度很快,发出嗡嗡的响声。它双翅的拍击非常迅捷,所以它在空中停留时不仅形状不变,而且看上去毫无动作,像直升飞机一样悬停,只见它在一朵花前一动不动地停留片刻,然后箭一般朝另一朵花飞去。它用细长的舌头探进它们怀中,吮吸它们的花蜜,而且仿佛这是它舌头的唯一用途。
蜂鸟喜欢有花植物(尤其是红色花),包括小虾花,倒挂金钟(又名吊钟花),钓钟柳类的植物等。蜂鸟采食这些植物的花蜜。它们也是重要的传粉者,特别是对那些长筒花来说。大多数蜂鸟也以昆虫为食。
人们看见蜂鸟狂怒地追逐比它大20倍的鸟,附着在它们身上,反复啄它们,让它们载着自己翱翔,一直到平息它微不足道的愤怒。有时,蜂鸟之间也发生非常激烈的搏斗。
雄鸟不参与筑巢,由雌鸟单独筑巢,蜂鸟的巢是杯状的织物,通常悬挂在树枝上、洞穴里、岩石表面或大型的树叶上。蜂鸟一次产两个非常小的白色的卵,但是与鸟的身材比起来还是比较大的。卵的孵化期通常为15—19天。
蜂鸟的飞行本领高超,也被人们称为“神鸟”、“彗星”、“森林女神”和“花冠”。
寿命最长的鸟类
鸟类一般寿命只有十几岁,安第斯神鹰虽其貌不扬,甚至有点丑陋,但它却以强健的体魄、粗犷的翼展,赢得了“神鹰”的赞誉。
安第斯神鹰产于安第斯山区,生活环境非常广阔,它是新大陆最大的猛禽之一,嘴形锋利,多食腐肉。与世界上大多数鸟一样,安第斯神鹰的雄鸟比雌鸟大,被誉为世界上“难以相信的巨鸟”。它展翅时翼面可达7平方米,这是其他鸟类所不及的。
安第斯神鹰的一般寿命长约50年。据报道,伦敦动物园曾饲养过1只来自南美洲的安第斯神鹰,在饲养员精心的养育下,它足足活了73岁,这只“老寿星”打破了本家族的最高纪录。
飞得最高的鸟类
据科学资料记载,目前世界上飞得最高的鸟类就是大雁。它的平均飞行高度为1万米,据可靠资料记载,我国西北部高山湖泊地区的夏候鸟——斑头雁,又是大雁中的登高冠军。每年夏季斑头雁从印度起飞飞跃世界第一高峰——喜马拉雅山脉的珠穆朗玛峰,到达迁徙目的地——西藏。
科学家们在印度发现斑头雁,它们迎着夏日炎炎的太阳,拍打着双翅直冲云霄。估计当时的高度在17680米左右。这个高度在同温层内,空气最稀薄,温度恒定,对一般的鸟类来说就是死亡区域,而斑头雁却能在“死亡区”内飞翔自如。
飞得最快的鸟类
飞得最快的鸟是尾部有脊骨的褐雨燕,关于它的时速有两种报道,1942年前苏联报道时速为170.98千米;而1934年,在印度东北卡查山地区的一次3.22千米的飞行中,用秒表测出这种褐雨燕的时速高达276.47—353.23千米。
雨燕和一般秋去春来的燕子大不相同,前者为小型攀禽,其最大的特点之一是4个脚趾全部都朝前;后者为鸣禽,足趾三前一后,两者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目。
雨燕的种类很多,中国共有7种,其中最常见的是北京雨燕,常集成大群于高空疾飞捕虫,营巢于一些中国式大屋顶的古建筑阁楼里,故又有楼燕之称。另一种金丝燕,在繁殖期以唾液腺分泌物筑巢,巢即为著名的滋补品“燕窝”。这些都是飞得极快的鸟类。每到雷雨之前,它们更加活跃,常常尖声连叫,箭也似地直插云端,勇敢地迎接暴雨的来临。
雨燕是长距离速度飞行的冠军。但有些猛禽,如鹰隼一类的隼形目,在俯冲捕食的一瞬间,其速度也是惊人的,时速常可达297千米以上。此刻,你就能听到由于隼的疾飞,翅膀扇动空气而发出的唿哨声。
最能捕鱼的鸟
鸬鹚是水鸟名,俗叫鱼鹰﹑水老鸦。羽毛黑色,有绿色光泽,颔下有小喉囊,嘴长,上嘴尖端有钩,善潜水捕食鱼类。渔人常驯养之以捕鱼。
鸬鹚是鹈形目鸬鹚科的1属,有30种。除南北极外,几乎遍布全球。我国古代就已驯养利用,为常见的笼养和散养鸟类。野生鸬鹚分布于全国各地,繁殖于东北、内蒙古、青海湖及新疆西部等地。
该鸟体羽黑色,并带紫色金属光泽。肩羽和大覆羽暗棕色,羽边黑色,而呈鳞片状,体长最大可达100厘米。嘴强而长,锥状,先端具锐钩,适于啄鱼;下喉有小囊,喉部有大白点。生殖期中,胁下有大形白斑,头及颈密生白丝状羽。后头部有一不很明显的羽冠。幼鸟的下体黑色,杂以白羽。眼绿色,嘴端褐色,下嘴基部灰白色,而裸区及喉暗红色,脚黑色。脚后位,趾扁,后趾较长,具全蹼。
鸬鹚是鸟类中优秀的潜水明星。它们主要以小鱼和甲壳类动物为食。鸬鹚在捕猎的时候,脑袋扎在水里追踪猎物。鸬鹚的翅膀已经进化到可以帮助划水。因此,鸬鹚在海草丛生的水域主要用脚蹼游水,在清澈的水域或是沙底的水域,鸬鹚就脚蹼和翅膀并用。
在能见度低的水里,鸬鹚往往采用偷偷靠近猎物的方式到达猎物身边时,突然伸长脖子用嘴发出致命一击。这样,无论多么灵活的猎物也绝难逃脱。在昏暗的水下,鸬鹚一般看不清猎物。因此,它只有借助敏锐的听觉才能百发百中。鸬鹚捕到猎物后一定要浮出水面吞咽。所以,在我国南方和印度的江河湖海中能见到渔民们驯养的鸬鹚在帮助渔民们捕鱼。
渔民们放出鸬鹚之前,先在鸬鹚的脖子上套上一个皮圈,这样,就可以防止鸬鹚将捕获的猎物吞下肚子。鸬鹚捕到鱼后跳到渔民的船上,在渔民的帮助下将嘴里的鱼吐出来。鸬鹚很贪食,一昼夜它要吃掉3斤重的鱼。一条35公分长、半斤重的鱼它能一口吞下。
鸬鹚广泛分布于亚欧大陆及非洲大陆的江河湖海中。人们常见的是江河中的普通鸬鹚。其实,鸬鹚的种类也很丰富。它们虽然都属于鸬鹚,但是相貌和习性各有特色。生活在加拉帕哥斯群岛上的加拉帕哥斯鸬鹚和广泛分布在亚洲和非洲的大鸬鹚都是十分有特色的品种。
野生鸬鹚平时栖息于河川和湖沼中,也常低飞,掠过水面,飞时颈和脚均伸直。夏季在近水的岩崖或高树上,或沼泽低地的矮树上营巢。它常在海边、湖滨、淡水中间活动。它的飞行力很强,除迁徙时期外,一般不离开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