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功魔法(完全智慧手册丛书)
26878100000010

第10章 每天都可以成功(6)

天才就是努力。被誉为19世纪两个伟大人物之一的海伦·凯勒,在一岁半时由于身患重病,她失去了视力、听力和发音能力,面对着盲、聋、哑三重痛苦,后来在她的家庭教师苏莉文的教育下,奇迹般地学会了英语、法语、拉丁语和希腊语,1900年,20岁的凯勒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哈佛大学。当时凯勒向人们表示;“我并不哑!”她通过手势、点字学习发音,学到比常人还要多的知识,四年后,以优异的学习成绩从哈佛大学毕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接受大学教育的盲聋哑人。海伦·凯勒的奇迹引起了全世界的震惊,在当年举办的路易斯博览会特意安排了“海伦·凯勒节”。后来,海伦·凯勒藉助苏莉文的帮助,开始进行演讲。她几乎跑遍了美国的所有地方,并多次去国外作讲演旅行,以求得人们对盲聋哑人的理解和帮助。她的着作被译成50多种文字,风靡全球。

没有谁注定是平庸之辈,由于千百万年以来,人类进化所赋予每个人的特定遗传素质,由于每个人以自己独有的方式观看、倾听、接触、尝试和思考,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潜力,他们皆可因自己的天赋条件成为一个杰出的人才。正如心理学家拜恩所说的那样,每个孩子都是个潜在的“王子”或“公主”。就以盲、聋、哑为例,据研究,盲童比一般儿童的语文流畅力、变通力和独创力方面都显着地高,而聋人图形的创造力比常人强,同样,属于图形创造力的动作表达方面的能力,聋人的表现也高于常人。研究结果还发现,同样是10岁至16岁智商在50至80之间的儿童,那些接受为期20星期创造力训练的儿童,创造力的表现要显着地高。有生理缺陷和低能儿童尚且有其独特的潜能,而且也不乏成为俊才的先例,那么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孩子,有什么理由不能成为杰出的人才呢?

〔魔鬼的成功机制〕

是什么造就了一个杰出的成功者?幸运?才华?献身精神?当然它们都是重要的,然而你是否意识到当你追求成功时,大脑和神经系统就构成了一种奇特而又复杂的“成功机制”,就像一个自动瞄准的鱼雷式导弹,寻找出目标并引导其达到目标的途径。

“目的追求机制”帮你实现目标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克斯威尔·马尔兹曾经说过,这是一个看来奇怪但却是不容否认的事实;在“电脑”还没有发明以前,科学家们还搞不清楚人的大脑和神经系统如何“有目的地”工作,如何达到其目标。然而,当人们亲自动手建造“电脑”后,科学家不禁反躬自问;人脑是否也可能以同样的方式工作?人脑是否有一套比梦想的电脑或制导系统更具有威力,但根据同样的原则发生作用的辅助机制?著名的控制论科学家诺伯特·威那尔博士、约翰·冯·纽曼博士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

控制论科学上的新发现导致一个结论,人的大脑与神经系统构成一套供你使用的伺服机制,它的操作过程很像一部电脑和一种机械的目标追寻装备。你的大脑与神经系统构成一套目标追求机制,它自动地开动,达到一个特定的目标,如果你心里有一个目标,如果你具有实现它的强烈欲望,你的内在伺服机制便做为一种“导向系统”,自动引导你沿着正确方向达到既定目标,还可以像“电脑”一样,自动地解决问题,给出必要的答案,提供新的想法或者“灵感”。它或者像“扫描机”一样在储存的信息中扫描,或者“摸索”着寻找答案。它在这里选择一个意念,在那里找出一个事实,把一系列过去的经验加以联系,或者说,把它们结合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使你欠缺的地方得以弥补,完成你需要解决的问题。当这个答案浮现在你的意识中时,你可能正在思考别的问题,也可能在你疲倦极了,一度休息之后,突然之间出现了解决问题的“顿悟”,你立刻“认识到”这就是你所寻找的答案。

作家、诗人的所谓灵感,科学家、发明家的所谓顿悟,哲学家、思想家的所谓飞跃,平常人的所谓顿开茅塞,都是这种伺服机制工作的结果。关于灵感和顿悟问题,美国曾对1000多名学者做过调查,结果有80%以上的人藉助过灵感,出现过顿悟。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曾对许多创造发明家的自述经验进行研究,结果说明创造思维有如下四个阶段,即准备期、酝酿期、顿悟期、检证期。所谓酝酿期即冥思苦想总找不出主意,感到处处碰壁、灰心丧气地想撒手不管了,这是有意识的努力一度中断的时期。而所谓“顿悟”,并不是本人有意识努力得来的,它的出现,大都是正当转而注意别的事情,完全忘神的时候。

研究这些灵感、顿悟、飞跃是怎样产生的,各家有形形色色不同的解释,有的说那像造酒一样是一个自然过程,有的说那是生物的内在制导系统在起作用,也有的认为也许在我们意识深处有什么东西在起作用。但这些说法都没有讲清楚其真正的机制。倒是国际知名学者、美国堪萨斯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游伯龙和其研究生黄书德提出的人类行为模式,给我们弄清其机制以很大的启发。

在游伯龙、黄书德看来,人脑的功能和电脑的功能有某些相似之处,电脑有编、贮存(记忆)、计算、辨别和把成果取出(列印或显现在荧光幕上)的功能。人的行为虽然不像电脑那样,“目标单一,全力以赴”,但人的行为确实和上述提到的电脑功能有相似之处,例如我们通过学习和实践来编排我们的知识;我们随时贮存我们学到的东西;当需要时,我们的大脑通过注意力调度,寻求外在的有关信息,以求得最优化方案,通过内在的自我提示,去寻找和选择最有效的方法,目的是用最有效的方法解除压力。在压力没有解除之前,它永远指向“最终结果”,向目标运转。

运用你的奇特的目标追求机制,不要怕提出了自己完不成的目的,也不要为完不成目标而过于着急。B.罗素的经验是;“我发现,如果我要写一篇题目比较难的文章,最好的计划是努力加以思索——尽我一切可能努力思索,用几个小时或者几天,最后再命令工作输入潜在状态。九个月之后,我有意识地再回到这个题目,发现工作已经完成了。在我发现这个技巧之前,我往往因为毫无进展而连着几个月忧心忡忡。解决问题不能靠忧虑,那几个月的时间等于白费。现在,我可以将这几个月用在其他的追求上去。”

“二号自我”会使你获得最佳成就

“二号自我”是蒂莫西·盖尔卫在其畅销书《纲球运动员的内心竞赛》提出的一个概念,盖尔卫在纲球教练中发现,在打纲球时,“在我的内心世界里存在两个自我”,“一个在打纲球,另一个在告诉我怎么打法”。盖尔卫把这种自我分别叫作“一号自我”和“二号自我”。“一号自我”是空头理论家,它的能力是理解任何比赛或者任务的规则。它还是一个裁判,喜欢判定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二号自我”则是思维、感官、神经和肌肉的复杂结合体,没有它任何动作都无法完成。在人们所进行的任何努力中,关键就在于“一号自我”和“二号自我”之间保持一种正常的平衡。盖尔卫在球场上对自己和学生们进行试验后得出结论说,因为“一号自我”发出的一切指示批评、怀疑、惶恐,只能使“二号自我”感到困惑不安,因而影响最佳竞技状态的产生。只有让“一号自我”在适当的时候回避,那么这时人身体内部巨大的潜能便会发生作用。因之,就会产生奇迹般的结果。打球是这样,做其他的事也是这样。塞谬尔·施赖纳说,这种简单而又深奥的方法,“可以帮助你在体育比赛以及人生的所有竞争中获得最佳成就”。

脑生理学家布雷克斯里还从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功能上来研究盖尔卫的发现。他在其所着《右脑》书中指出;“虽然盖尔卫没有给第一自我和第二自我实行定位,实际上他非常明显地指出左右两个脑半球。两个脑半球都能分别控制身体的两半侧,但在打纲球时只有右脑才能对瞬间出现的变化莫测的空间情况作出快速反应。脑分裂实验结果表明,感觉力比较强烈能迅速处置突然情况的那个脑半球将起主导作用。在纲球训练中强调非语言知识,就能使右脑得到充分而合理的利用。

与此相反的做法是,向学员灌输许多用语言叙述的,以理论上论证击球的正确动作的知识,使学员的左脑自认为‘懂得多’,从而干扰自然的动作。

盖尔卫还采用‘分心法’尽量减少第一自我在训练时的活动。他要求学员在击球时根据情况大声呼叫,例如球落地时喊‘弹起来’!击球时喊‘打’!这样做的目的是使语言自我被占据,从而保证击球动作完全处在右脑控制之下。”

“积极暗示”能助你成功

在第二十二届奥运会男子体操比赛时,日本运动员具志坚每次出场时,总要紧闭双目,口中默念一些什么。在团体决赛中,我国体操名将李宁、童非,美国体操明星麦克唐纳·康纳斯等相继有失手,唯独具志坚一路发挥正常,最后夺得全能冠军。比赛结束后,有记者问具志坚;“你上场前口中默念的是什么?”具志坚却笑而不答,一时间,具志坚的“咒语”成了许多人关心的谜。其实,具志坚默念的内容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他的这种“默念”起了积极的自我暗示作用。

这种情况,竞技场上并不少见,一位多次荣获世界冠军的跳水运动员曾深有感触地说;“临赛前暗示的作用太重要了。我在跳台上准备起跳时,只要一想‘可别失败’那动作准砸锅。而只要一想“我能跳好’,就大都能成功地完成动作。”一位亚洲举重纪录保持者也对此深有体会,他说;“比赛中,当抓住杠铃时,思想上一犯嘀咕,动作就失败。而这时如果满怀信心,想好技术要领,动作就能成功。”

暗示是人类一种特有而又普遍的心理现象,它是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状态产生迅速影响的过程。暗示做为一种刺激信号,能引起人的反应。积极的暗示,具有镇定、集中、提醒等作用,起到放松、信心、成功等心理效用。积极自我暗示的用处很多,范围也很广。德国神经病学家休尔斯的自律训练法,日本富士山下的“经济斗志训练所”,都是通过语言暗示,发挥自己潜在能力,从而取得成功的方法。

J.B.莱恩博士认为,我们所谓的“天赋才能”,只不过是一种过程,是人的大脑以自然的方式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大脑不仅拥有解决问题的潜能,而且会自动达到目标,使我们在生活中取得更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