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功魔法(完全智慧手册丛书)
26878100000033

第33章 集中魔力训练(1)

1.没有兴趣时的集中术

——创造内、外动机以排除烦厌

妨碍集中力的最大原因,在于其对工作的“缺乏动机”。对读书、工作不感兴趣,无法发掘其中之意义,自然就无法集中注意力了。

——应用“限时效果”的集中术

订立一个目标,可以集中注意力在不感兴趣的工作上

“我从来不为了钱。或为在约定的期限前写完的义务,而随便找个主题写写。”这是俄国大文豪“杜斯妥也夫斯基”在写给友人的信上所一再反覆强调的。然而,事实上却完全与之相反。他是在受到债权人的催逼,以及受到合约的束缚下,才完成“罪与罚”这样伟大的旷世巨作。更有甚者,这还是在口述笔记下,才好不容易在限期内完成的。

拥有大量读者的日本作家人行法之介在其随笔杂文中,曾经叙述其在截止期限的压迫下,仍然毫无进展的痛苦心情。但是,他却也写着;“这样说来,是不是完全不受期限束缚比较好呢?—不,不能这样一概而论啊!”当我们身处于自己无能为力的紧要关头时,经常会充满了不能想像的力量,这也是人行氏在长时间的体验后的感觉吧!

的确,杜斯妥也夫斯基常不时地申诉着;“如果有更多的时间、更多的自由的话,或许可以使自己的理念有更完美的表达吧!”之后,同是文豪的安德鲁·纪德似乎识破这一般地认为;即使给他的时间再多一些,除了在幻想之外,并不能保证作品会更好、更辉煌些。相反的,也许只是将他陷入苦吟之中。也许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世界性的文学巨着。

像这种倾向,并不只有在哪个著名的作家身上才找得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乏相同的体验。在时间尚未到达底线之前,事事松手不挂心。即使是在最开始时就想提早完成、早一点行动,但是,仍是要等到时间紧迫、最后期限到了,才终于发挥高度的集中力。被赶至穷途末路,无可奈何地只好蛮干起来,因而才完成工作的实例在不在少数。

也许,凡人都有这样的倾向吧!我们不妨称它为“时限效果”在所谓“时限”这样不能改变的条件,予以严肃的制约,当心理被逼至绝境时,读书的意愿反而会提高,而使集中力得以发挥。

一些名人经常在电视、收音机中出现,那是一种必须在绝对不能更动的时间内,务必将自己想说的话扼要地说完的情况,精神必须极度的集中才行。不过,要在限时中,完整的表达自己想说的话,几乎是不太可能的。

通常的电视节目,排演的时间一定比正式演出的时间三十分钟要再多上十五分钟。这样,导演对所有的演员做出时限重点的集中,并且能整理出多余的废话,使之能恰好在时间之内播毕。

明确地定出时间的界限,紧逼着演出者的心理,使集中力提高到最大,这可以说是“时限效果”的成功例子。

由本例中可以看出;“时限效果”是可以充分发挥其效能的。特别是在面对自己不感兴趣的工作时,由于提不起兴趣来读书、工作,不妨强制性的给自己“时限”。也就是说,自己定下“何时完成”、“完成的程度”等,事先强制决定期限及目标。这也就是设定目标、透过外发的动机、进而激发对“不感兴趣”工作的意愿。

对讨厌的工作,可将计划的重点放在工作结束时间上我们所熟悉的某位作家,是在香港以勤快闻名,编辑们对他的评价也相当不错的男作家。我所知道的他,是年轻时对书桌叫苦的样子,但对他现在的运笔如飞、笔锋疾健也是相当佩服的。

当他还是新人时,只要有人邀稿,就整日守着书桌,铆足了劲地写。等到稍有名气之后,就不得不随着出版社的进度,接受些不感兴趣的工作。自然,不管如何努力,一天也只能写上二、三张稿纸,甚至还有一天也想不出一行的记录。于是,终日怀疑自己到底有没有写作的才能。然而,时间仍是无情地流逝着,明天,又是截稿日…“写不出来!”实在是无颜面对编老爷!抱着必死的决心、面对着稿纸拼命地想…不可思议地,刚刚还在为榨不出东西来而叫苦连天,现在笔却像做梦一般,飞快的动起来了。从此之后,他就非常相信自己那种“失火现场的蛮力”。再以后,当他面对自己不感兴趣的工作,绝不设定开始的时间,而只在心理上设下不得不完成的时间。

他的确是将“时限效果”应用到最大的限度,有意图地指定目标,把“开始”的时间全抛到九霄云外去。就我们自己的经验而言,守着“结束”的时间,要比守着“开始”的时间要容易得多了。那位作家就是把重点放在“结束时间”上,用这种方式,使自己能在出版社截稿时限之前,完成自己原本不感兴趣的工作。

就连公司开会,事先宣布与不宣布结束时间,即使在开会的时间上相同,其内容、效果却会有很大的差别。在计划会议时,如果能让与会人员明确地知道“结束时间”,那么,在面对令人头痛的议题时,全体与会人员也会兴起“在结束前解决问题”的念头,对议题的讨论也会更活泼化。为了使会议进行更流畅、更快速,主持会议的人不妨在会议进行中,夹进一些如“还剩一小时”、“比预定的时间晚了一点”、或是“进行到此”等的报告,如此将会提高全员的目的意识,而使会议效果更好。

像这样应用“时限效果”,不仅是对个人、对团体的集中力,也是同样具有提高的效果。

设立几个中间目标,在达到各目标之前的集中力会达到最高要能顺利应用我们所说的“时限效果”集中术,不妨看看马拉松选手的状况吧!

在田径赛中,体力当然是必备的条件。对马拉松选手来说,更需要的是坚强的精神力量。尤其是要独力完成四十公里的路程,是一种对自己进行超过想像以上严酷挑战的过程。

马拉松跑者的目标,当然是在终点线上,但是,他也不是在一开始时,就马上以四十公里为目标的。现代马拉松的观念中,有许多是将全程以五公里为一区间来分隔的。也就是说,设立几个中间目标,集中精神、调整步调,先越过第一个目标—五公里。顺利进行之后,再以下一个五公里为目标,渐渐的延长,最后终于完全克服四十公里的目标。

当我们进行某一工作时,在着手一段时间之后,到最终完成之际的效率是最高的。我想,这是大家都有过的经验。

这种现象,我们在心理学上称之为“初期努力”和“终未效果”。由这个角度看来,在开始和终了之间,一定有一段效率降低、集中力迟钝的期间,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中途松懈”的情形。

为了持续集中力,当然就得防止这种“中途松懈”的情况产生。因此,我们不妨像马拉松选手般,设立几个中间目标,以此来使集中力发挥。

人类的心理实在很微妙。再怎么提不起兴趣、再怎么不想动,而工作还是得做的。碰到这种情况时,就可以将“设定结束时间”这种意识上的设定方法,应用于集中力的发挥上。但是,若是只以整体的最终目的为标的的话,在心理上的距离就略嫌稍长,无法让人产生“好,就做吧!”这样的干劲。所以,预测几个有效的中间目标,经由这些中间目标的设定所产生的“引力”,才能使工作更有冲劲、更有活力。

换言之,如果在物理上、或是心理上都能事先知道工作的终结点的话,那就像是跑马拉松时,以每五公里为一区间来提高集中力一样。

这种方式可以缩短“初期努力”和“终末效果”的间隔,而能防止在读书、工作时,落入效率低落的“中途松懈”状态中。先顺利地完成一个中间目标,然后,下一个目标也会如同上一个一般,最后再走向终点目标,提高连续发挥集中力之可能性。

不过,中间目标的订立间隔也不宜过短,否则就会产生反效果。由于订立的时间间隔太短,反而使集中力的发挥受到阻碍也不无可能。

——应用“报酬效果”的集中术

具体化“完成工作,就可得到报酬”的意念众所周知,职业拳击手在比赛数月前,必须忍受严酷的节食计划。支持他们超越、克服这种痛苦的,不外乎是亲手握住冠军杯的光荣。此外,当食物的减量达到极限时,身体本能的欲望就会使自己更活动起来。

在节食计划中,有时会严酷到一滴水也不许喝,最后连骨头里的水份都被榨干的地步。到了这地步,一杯普通的水,甚至是千金不换的无价之宝呢!曾经在杂志上读到一位退休后,仍然活跃的前世界拳王提起;“即使是二千万元换一杯水喝我也甘愿。”“连厕所水都会想喝。”这类的话。因此,如果我们说,在比赛场上异常的集中力,是被赛后一杯水的“报酬”所激发出来的,就心理的角度上看,应该是不为过吧!

不只是职业拳击手如此,如果我们要提高读书、工作的集中力,那“一杯水”也会对我们发挥极大的吸引力。

工作再怎么努力的人,偶尔也会有怎么也提不起劲儿、怎么也使不上力的时候。碰到这种情形时,不妨在脑子里想着;等工作结束后就去喝一杯吧!或者是;等工作结束后就休息一天吧!给自己些许的“报酬”、“褒奖”,一定会在进行困难的工作时,达到力气百倍、效率大增的效果。这种以“报偿”来酬谢自己,借以提高作业效能的方式,在心理上称之为“报酬效果”。

以“报酬效果”来提高对某事物的意愿,是属于“外发的动机”。至于对那些即使是“工作完去喝一杯”的想法,也不能激发其工作意愿的人,就要尽可能的具体化想像自己事后所得到的报酬。

譬如说,在考试前不妨和自己约定好;考到某一个成绩之上时,就买一部自行车给自己。这时,就要仔细的想像那部自行车的样子,“是哪一种厂牌,颜色、配件要如何如何…”等等,将自己的想像具体化一些。当您想像着自己骑在上头那股拉风劲儿,讨厌、辛苦的考试,仿佛就因为它所带来的报酬而发出光芒。当这“报酬”的价值超过工作所带来的烦厌程度时,报酬效果的确实性就会增加。当报酬效果的确实性增加时,对工作课题的心理集中度比例就会增加,而后达成目的、克服现实的可能性,也就相对地提高。

在我们先前所提过,拳击手的例子中,他每天都渴望能痛快的喝一杯,当然脑中也会时时幻想喝下那杯水的快感,不禁就连带想起将水注入杯中,甚至是自己扭开水龙头那一瞬间的样子。像这样具体化的想像,对克服痛苦的节食作业,进而在比赛中发挥极大的集中力,是相当有帮助的。

在排入工作进度时,也要排入报酬的部份有位老师在某大企业演讲完毕,正要回家时,却在大厅被一名职员叫住。对方是担任公司的经理,每天要处理一大堆传票,每接近发薪日,就几乎得天天加班。他想和教师谈的,是他在处理日常业务时,已渐渐失去工作意愿,效率也一直很低落。

这位教师给他的建议是;区分自己的工作为几个阶段,自己给自己褒奖。传票当然是有不同的项目别的,所以,不妨在整理好某一项目时,就给自己来个小小奖励。譬如说,在完成第一部份时,允许自己停下来抽根烟。

完成再下一个部分时,就可以去喝杯咖啡,轻松一下,以作为自己的回报。

有时候我们对咖啡、香烟的需要及喜好,会成为分散注意力、影响工作的祸首。但是,掌握住这需求、喜好,使它成为努力工作的“报酬”时,就会使它变成对工作有利的东西。

这并不是我们专利发明的办法,美国的“最佳推销员”乔伊思·布拉萨斯,在他所着的“十日内增进记忆力”中,就曾经提出过这样的方法。

换言之,为了要集中对不感兴趣工作的注意力,而将工作区分成几个阶段。在这之中,外发动机的“报酬”,也应该是夹在中间,像三明治一般的。像这样应用“报酬效果”的集中术,才会更确实、更有效。

但是,在工作、读书的进度中,要安排“报酬”的进度时,有些地方得注意一下。

首先,是这个报酬必须在短时间内不会妨碍到工作的连续性。喜欢喝酒的人,若是订下了“完成这一部分工作时,可以喝些酒”这样的报酬时,在进度完成后喝酒,思考力马上变得迟钝,等于在工作途中就松懈、迟缓下来了。第二,是绝对不和自己妥协。具体地说,就是一旦开始工作后,除非真的完成工作,否则就不能领受报酬。在预定时间内完成当然没话讲,但若延迟了进度,就也不能得到报酬。怠惰、苟且之心人人都有,但是,一定要坚持住原则,否则,它将带来极大的心理负面作用。

工作完成到哪个阶段,报酬就给到哪个阶段。在目标达成后,就可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对工作的集中力之提高是很有效的。

面对困难的工作,可以利用“罚”和“假想敌”

一直到刚刚我们所描述的,提高工作的外发动机,是在工作背后置入“赏”的部份。还有另外一个完全相反的方法,也可以做为提高集中力的诱因,那就是在工作背后置入“罚”的部份。

譬如说,在每个人心目中,都会有一个自己绝对不能、也不愿输的对手,这个人就是您的假想敌。通常,有一个难缠的对手时,自己的实力也会随之而加强。

当一名强劲有力的竞争者就在面前时,人类的斗争本能就会受强烈刺激,同时,所有的注意力都会集中在“胜过对手”这一点上,无意识之间,就会产生出极大的力量。换个角度来想,这种对手的存在,不正可以用来使我们对讨厌的工作、没意思的考试,更集中注意力吗?

很多人在学生时代时,就曾彻底地在考试这回事上利用过“假想敌”。青春期的烦恼极多,讨厌读书、讨厌考试。不过,基于某种原因,人们通常都会在同校中寻求假想敌。

中学生的最大梦想,就是昂首阔步的在街上走着。于是,自我奋斗型的学生就常常想着自己落榜时穿着旧衣破帽,和那金榜题名的友人一起走在街上的样子。这只是纯粹的空想,但对集中注意力在乏味的考试却颇有效果。

我们说在考试、读书上,假想敌的利用是有其必要性的,不过,要提防自己落入无谓的妄想中所引起的反效果。

检视一些人的经验,则不难发现;面对自己觉得乏味、无聊的工作时,不妨想想自己假想敌的面孔—当然是不能输给他!击败强劲敌手的光荣、失败之后的悲惨面孔,都清晰的掠过自己的脑海中…我们前面曾说,在延迟自己的工作时,就应该有“罚”。而这“假想敌”的出现,在道理上是和“罚”相通的。

自己吓自己的存在之所以有其意义,是因为在没有竞争对手的情况下,上司也可以用来促使自己产生集中力。在某大出版社任职的H君就是一例,当交稿日被延迟了时,最先浮现在他脑海中的,是主编那皱着眉头的样子。所以,一旦迟交稿,在H君心中,主编的怒声会盖过他的操心,使他更急着赶稿。慢慢的,他的态度更强硬,带点儿胁迫意味的话都说出来了,到最后简直就有点像是恐吓自己。

一旦面对困难的工作,H君就开始想像上司严厉的样子,失败后必须承受的“罚”似乎就在眼前。由此,促使他全力的赶稿。这样全心投入的H君,在编辑者中,也许可以称得上是一流人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