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深先生接着说:一株植物的潜能获得充分开发尚且如此惊人,何况人类的婴儿呢?如果孩子生下来得到最优良环境的抚养和教育,哪怕人智力再多开发出0.5%,那也就成为“天才”了!
人类的潜能也是这样。这里,我们讲一讲关于印度狼孩的故事。
1941年,美国丹佛大学和耶鲁大学两位教授公布了印度狼孩的记录,轰动了世界:那是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西南山林里,人们发现一群狼,狼群里有两个人,披头散发,赤身裸体,跟随狼群奔跑和生活。当地人都很害怕,以为是妖魔。这时有个叫辛格的美国传教士去探险,追踪这群狼。有一天他真的发现了这群狼,里面果然有两只人形的“狼”——是两个女孩。辛格用武力驱赶了老狼,救出了那两个女孩。人们都认为,她们是从小不幸被母狼叼走,在狼窝里长大的。
孩子救回来后,也不知道是谁家的。估计小女孩大约3岁,给她取名阿玛拉;大女孩大约8岁,取名卡玛拉。她们虽被救回,可惜因为失去了人类的早教,人的一切心理现象已经全被埋没了。她们:一不肯穿衣服,强迫给穿上也不会脱,就用“爪子”把衣服撕碎。她们没有人的羞耻感。
二不肯吃熟食,也不吃五谷杂粮,专门吃生肉、生鸡,腐烂的肉也吃。她们喜欢喝牛奶,但要人泼在地上,她们在地上舔食。
三不肯睡床,也不愿盖被子,喜欢趴在地上睡觉,不怕冷;并且是白天睡觉,晚上活动,半夜里还爬到户外嗥叫。
四不会站立,更不能直立行走。
五不会说话,连人的声音也不会发;不但不会说话,而且也不会笑。
六是嗅觉灵敏,不出汗;喜欢黑暗,喜欢和狗、山羊接近……总之,她们的人性已被埋没,更谈不上什么智能!这完全是由于她们在脑的生长发育期失去了人类生活的环境影响,没有受到任何早期教育所致;相反她们却适应了狼的生活。这样她们身上人类的潜能自然就被埋没了,并且几乎不能补偿。
这就是一个失去早教、埋没人类潜能的悲剧。
我们研究古今中外名人名家的成长史,只要能找到他们早期发展的史料,就能证明他们高超的智能和优良的人格都与早期生活经验和教育有关。
智力发展的“递减学说”
奥地利动物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劳伦茨的动物实验场所饲养着许多动物,其中有灰天鹅。一次,他在观察小灰天鹅破壳出生时,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
小天鹅从蛋壳里爬出来,首先看见什么动物就把什么动物当妈妈。
如果出生时老天鹅在眼前,它就喜欢老天鹅;如果是母鸡孵它出壳,它就跟着母鸡走;假如出生时只有劳伦茨在看它玩,那么小天鹅就把劳伦茨当妈妈了。劳伦茨走到哪里,他的身后总跟着一群摇摇摆摆的小天鹅。劳伦茨去游泳,小天鹅也跳进水里,并且亲亲热热地啄他的头发、胡子。所以人们给劳伦茨取了个绰号,叫“长胡子的鹅妈妈”。
这件事使劳伦茨发现了“新大陆”。他又做试验,小天鹅出生时禁止别的动物去接近它,自己也只偷偷观察,这样小天鹅就只顾吃和玩。
过了几天再让别的动物去接近它,小天鹅就再也不要妈妈了,即使老天鹅去也不加理睬。经过反复试验,都是如此。于是劳伦茨把动物出生后最初的日子里能学会“认母”的这种现象称为“母亲印刻期”,错过这个时期就再也不能印刻,也不可弥补。以后,人们做了大量的类似试验,证明印刻期是存在的,如小鸡的认母期是5天,小狗学会挖洞期是7天,等等。人们又把这种现象称为“敏感期”、“发达期”或“最佳期”。
那么人有没有发展的最佳期呢?有的,例如孩子生下来不跟母亲在一起,半年以后就对母亲不那么亲热了。智能发展也是如此。国外许多人说,语言发展最佳期是2岁,认字最佳期是3岁,数字概念发展最佳期是4岁。还说一个人要真想成为天才小提琴手,就得在3岁时开始训练;要当钢琴大师,必须在5岁前开始学习……说法种种,探索而已,不可全信。但是有一点倒是心理学界的共识,那就是婴幼儿时期是智能发展最佳时期,错过这一时期那就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这个最佳期的理论,在世界上发展为一种叫智力发展的“递减学说”,即孩子年龄越小,智力发展的可能性越大;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智力发展的可能性就随之递减。
产生这一法则的原因是这样的,每个动物的潜在能力,都各自有着自己的发达期,而且这种发达期是固定不变的。当然,有的动物潜在能力发达期是很长的,但也有的动物潜在能力的发达期是很短的。
不管哪一种,如果不让它在发达期发展的话,那么就永远也不能再发展了。例如小鸡“追从母亲的能力”的发达期大约是在出生后4天之内,如果在这期间不让它发展,那么这种能力就永远不会得到发展了。所以如果把刚生下来的小鸡在最初4天里不放在母鸡身边,那么它就永远不会跟随母亲了。小鸡“辨别母亲声音的能力”的发达期大致在生后的8天之内,如果在这段时间里不让小鸡听到母亲的声音,那么这种能力也就永远枯死了。小狗“把吃剩下的食物埋在土中的能力”的发达期也有一定期限的,如果在这段时间里把它放到一个不能埋食物的房间里,那么它的这种能力也就永远不会具备了。
我们人的能力也是这样。最着名的例子是英国司各特伯爵的儿子:
司各特伯爵夫妇携带他们的新生婴儿出海旅行,行至非洲海岸时遇到大风暴,船被巨浪打翻,全船的人都遇难,只有司各特伯爵夫妇带着儿子爬上了一个海岛。那是个无人的荒岛,岛上长满了热带丛林。司各特伯爵夫妇很快就被热带丛林里的各种疾病夺去了生命,只留孤零零的小司各特。后来一群大猩猩收养了只有几个月大的小司各特,他就跟着这班动物父母成长。二十多年后,一艘英国商船偶尔在那里抛锚,人们在岛上发现了小司各特,他已经长成一位强壮的青年,跟一群大猩猩在一起,像大猩猩那样灵巧地攀爬跳跃,在树枝间荡来荡去,他不会用两条腿走路,也不会一句人类的语言。人们将他带回英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也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科学家们像教婴儿那样教导小司各特,力求他学会人的各种能力,以便他能够重归人类社会。他们花费了十年功夫,小司各特终于学会了穿衣服,用双腿行走,虽然他还是更喜欢爬行。但是,他始终也不能说出一个连贯的句子来,要表达什么的时候,他更习惯像大猩猩那样吼叫。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学习语言的能力的发达期是在人的幼儿时期。小司各特当时已经二十多岁了,他错过了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他的这种能力永远消失了。
以上事例说明,儿童的潜在能力是有着递减法则的。即使生下来具有100度潜在能力的儿童,如果放弃教育,到5岁时就会减少到80,到10岁时就会减少到60,到15岁时就会只剩下40度了。
现实生活中,我们如果留意观察人的成长,就会发现智能发展确实在迅速递减着。那些着名的戏曲演员,不论是唱京剧、越剧还是黄梅戏的,有好多被称为“五龄童”、“六龄童”,实际上他们五六岁就登台表演,而看戏、学戏是更早就开始了,一两岁就跟随父母进出排演场,受到戏曲的熏陶。
一个人学音乐、学美术、学外语、学方言、学游泳、学滑冰……统统都要在早期有所接触才好,接触迟了就难以深造。
小贴士:
那些“大器晚成”的人实际上都是“马鞍型”发展的人。他们都受过较好的早期教育(当然,这种早期教育不一定是读书上学),但由于中期家境不好,受条件限制,他们的发展处于休眠状态,后续教育跟不上而耽误了时日。后来环境转好了,或得到了机遇,他们早期播下的智慧种子在优良的非智力品质的催生下,如枯木逢春般地伸展枝叶,开出花朵,最后才一举成名的。
例如,齐白石早期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后因家境贫寒当了木匠,未能进一步深造,但早期获得的文化熏陶及美术爱好并没有泯灭,所以中年以后遇到机会就开始崭露头角,又恰巧得到了徐悲鸿的扶植,最后一举成为一代绘画艺术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