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孕育早教专家指导
2692300000093

第93章 习惯培养:给孩子鱼,不如教孩子钓鱼(2)

比如,当两个孩子发生争执或打架时,一般来说都会互相告状,争论不休。这种时候,父母应该让他们停下来,把他们分开并让他们各自单独呆一会儿,可能什么问题都能得到轻松解决。因为孩子之间不可能有什么深仇大恨,只是在一时气头上发生争执罢了。如果父母不将他们分开而是去给他们讲道理或是训斥,恐怕只会使矛盾激化,带来更多的麻烦。

当然也有这样的情况,孩子拒绝到自己的房间或指定的地方去。

有的孩子甚至还会蔑视父母的命令,不遵照执行。万一碰上这种情况,我认为父母仍然应该坚持把他带到指定的地方去,即使孩子哭闹,也要把他关进房里。父母要守在门外,在规定的时间之内不能开门。必须让孩子明白,任何对抗都是无用的,要让孩子明白必须面对这个现实,要让他懂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专家提示:处理小问题,体现父母大智慧

生活中,孩子总会表现出一些小毛小病,如玩得过火、爱挑剔等,这些小问题虽不严重,却常常也把父母们折腾地够呛,而父母在处理这些问题时,有的无奈地摇头,有些则不给孩子面子了。可尽管如此,教育的效果还是不明显,到了下次孩子又忘了。那么,有简单易行,效果又好的处理方法吗?

处理孩子小毛病的办法

“不,不,不给我买变形金刚我就不回家!”玩具店前,涛涛大声喊叫,无论家长怎样哄,涛涛就是不松口,执拗地坚持着。他常用这种方法向家长要东西,而且“拗”劲一上来,想干什么就得干什么。

对待孩子,父母要是非分明,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一切都要认真,这会对孩子产生良好的影响。不允许的事,开始就不要放松,这样对孩子就不会产生什么痛苦。有时答应,有时不答应,反而会给孩子带来痛苦。有些父母,他们经常出尔反尔,反复无常,不能始终如一。有时允许,有时却又禁止。久而久之,孩子的潜意识里就会产生父母的“禁律”是可以打破的观念。

要教育好孩子,父母必须对事物的好坏有一个始终如一的标准,无标准是教育孩子的大忌。父母言行一致、赏罚分明,会对孩子产生积极的效果。如果你要求孩子不说谎话,你自己就要以身作则;如果是事先与孩子定好的制度,父母就要慎重对待。

下面是一件令人深省的故事:

邻居张太太发现女儿的裙子被弄脏,而生气地冲着女儿大声责骂。

女儿大哭以后,她又以几块点心来哄孩子。

别人问张太太:“你为什么责骂女儿呢?”

“她总是这样经常弄脏自己的裙子。”张太太抱怨地回答。

别人问她给女儿点心的用意时,张太太哑口无言,不知如何回答。

小女孩当然知道她为什么会被母亲责骂,但不知道为什么挨了骂后她又得到了点心。母亲这样的做法,让女儿弄不清是非,对她的成长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父母要时常教育孩子,学习是为了他自己的成长,而家务活则是每个家庭成员必须履行的职责。如果孩子在完成任务时,有相当出色表现,可以给他一定的物质奖赏,还会带他去一个他向往的地方。

为了达到某种目的,3—8岁的孩子大都学会使用以下的4种“武器”:

第一种武器——哭闹。为了实现自己的要求,哭闹是孩子最常用的手段。而很多家长怕的就是孩子这一招。一旦孩子哭闹起来,家长马上缴械投降,不但无条件满足孩子的要求,而且常常“超额”完成“任务”。

第二种武器——哀告乞求。孩子是可爱的,当他向家长哀告乞求要某样东西时,没有几个家长抵挡得住他的温柔进攻。

第三种武器——死缠烂打。“持久战”的理论对孩子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他的目的是要用“磨”来让家长答应他的要求,而且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第四种武器——赌气噘嘴、不说话、摔东西、不吃饭……孩子赌气的时间,一般持续得较长,因为孩子已掌握了心理战的秘诀,没耐心的家长只好举手投降。

家长“应战”:

第一:心理准备。家长首先要有良好而坚定的心理状态。不要认为拒绝孩子会造成伤害,相反,这恰恰是对他最好的教育。要想培养一个优秀孩子,那么面对他最初的不合理要求,家长一定要坚决地说“不”,不能有丝毫心软。

第二:以退为进。家长可以先退一步。比如孩子想要一个不能给他的东西时,妈妈可以这样说:“这是妈妈的,妈妈现在不用,可以给你玩一下,不过明天你就得还给妈妈。”然后以退为进——第二天提醒孩子:“宝宝,把东西还给妈妈,以后想要的时候再跟妈妈说。”

第三:预先申明。孩子一般容易忘记预先的约定,所以一定要给他定个规矩,一旦孩子破坏了规矩就要按规矩处理。比如和孩子约定:

早上爸爸要上班,你必须按时起床,按时吃早餐,才能准时送你去幼儿园。如果你起床晚了,就只好放弃早餐,因为你要为你的行为负责。

一旦孩子赖床,就要把他的早餐收走,并告诉他:对不起,宝宝,我们有约在先,不能随意破坏。

有一次孩子起床太晚,当他来到餐桌前时,我们早已经收拾了餐具与早餐。孩子看着父母,想做解释,但妈妈先开口对他说:“真遗憾!我也很想把牛奶和面包留在你的位置上,但我们以前有过约定,我不能随意破坏它。这只能怪你自己。”

第四:说一不二。对待孩子的要求不能“先抑后扬”。“先抑后扬”

的做法会让孩子认为家长好“欺负”,从而无理要求越来越多,“级别”

越来越高,一旦家长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他就会产生偏激心理,造成意想不到的恶果。因此,拒绝孩子,一定要一以贯之。

家长对孩子说“不”之后,要耐心向孩子解释拒绝的理由,让他明白“不行”的道理。拒绝孩子而不给他被拒绝的理由,会让他觉得受了委屈,甚至产生焦虑、恐惧、烦躁不安和悲愤绝望的心理。虽然这种解释孩子不一定听得懂,但是至少能让他明白:家长拒绝他是有理由的。总之,拒绝孩子,起点是爱,终点还是爱。

小贴士:小故事,大学问

有一次,我们刚刚吃过晚餐,孩子想吃一块点心。

我没有给他,因为过多的吃喝会影响他的健康。

不到两岁的孩子就发起脾气来了,他躺倒在地上,哭闹不休。

他母亲看不过去了,连忙答应了他的要求,孩子的哭闹取得了胜利,他得到了那块好吃的点心。

当时,我没有表态,总觉得孩子的哭闹是一种对父母权力的挑战,并且在这挑战中他取得了胜利。

后来,我和孩子的母亲谈及这件事,并告诉她我的想法。

我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是不应该去迁就他的。这种迁就的恶果可能在小孩子身上表现得不是很明显,但因此会产生不良的影响。长此以往孩子长大后将会变成一个蛮横无礼的人。

由于他知道哭闹能得到他想要的东西,以后他还会哭闹,随着他能力的加强,他长大以后的方式就会变本加厉。

这种无礼将不只是针对他的父母,还会针对一切人。只要想得到什么,他都会以无礼的方式要求他人来满足他的要求。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实可以来证明,父母与孩子早期的关系会影响到孩子将来与人之间的关系。后来在我的家庭里,再没有发生过类似于哭闹而得到点心的事。

即便孩子再怎样哭闹,他也不会得到他不应该得到的东西。因为我要让他明白,哭闹是没有任何作用的。

让孩子自己解决自己的事

很多人认为孩子只有在某一个年龄段,才能做某一些事情。事实正好相反,父母更需要看重的是孩子在心灵中建立起宝贵的自信心。

孩子两岁时就主动地帮助母亲收拾桌子。每当客人看到孩子拿起一个盘子时,总会情不自禁地说:“小心,不要把它打碎了。”这时,父母可以会对好心的客人说:“没什么,他会收拾好的。”

好心的客人哪里知道,如果父母不许他去碰那些盘子,或许家里会永远保住那个盘子,但“不允许”一出口就会在他的信心上留下一个阴影,推迟孩子能力的发展。

因此,孩子尝试自己穿衣服时,不要因为经常把衣服穿反而嘲笑或责骂他,需要耐心地教他。父母还需要鼓励他自己收拾房间,房间收拾得是否整洁并不重要,对于孩子来说,只要他已经亲自动手,就足够了。在这些亲手整理之中,孩子在探索、在锻炼。

孩子犯了错误,或做一件事没有成功的时候,我们不应该用语言和行动向他们证明他们的失败。父母要知道,一件事情的失败只能说明孩子缺乏经验和技巧,并不意味着他本身的无能。

让孩子敢于犯错误、敢于失败,是父母的义务与职责。孩子和成人一样有能力去犯错误,也同样有能力去纠正和改正错误,而勇于面对错误才是极其可贵的。

只有这样的鼓励才能培养出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能力。所以教育孩子时,尽量给他做事的机会。遇到问题的时候,让他尽力自己想办法解决。

小贴士:孩子为什么不听话

家长对孩子伤害最大的10种言行:

第一恶言——傻瓜、说谎、无用的东西。

第二侮辱——你简直就是个废物。

第三责备——你又做了错事,真是遭透了。

第四压抑——住嘴!你怎么就是不听话呢?

第五强迫——我说不行就是不行。

第六威胁——我也不管你了,随你的便好了。

第七哀求——求你再别这样做,好吗?

第八抱怨——你怎么总是这样做?真让人没办法。

第九贿赂——你若是考回一百分,我就给你……第十讽刺——好啊,你连这也会了?够能耐的啊!

家长与孩子对话时,往往会将上面10条不断组合成新的形式“教育”孩子。比如责备带讽刺带威胁,“又考了一个60分,可真不错啊,你真挺能耐啊。怎么?还有脸哭?有本事考100啊!下回再不考好,你就别想出去玩!”这对孩子的打击力当然是比较重啊。

父母不要随便表扬孩子

对于孩子的善行,要加以表扬。但不要对孩子过多表扬。因为随便表扬,表扬就失去了作用。即便孩子学得非常好,用“啊,不错”

就可以了。当孩子做了善行时,也只是“好,做得好”。通过不同程度的表扬方式,让孩子明白父母的表扬对他来说是非常可贵的,这样他就不会自满。因为孩子一旦自满起来以后就难以纠正了。而自满很可能把一个很有潜能的孩子毁掉。

有个孩子叫晓刚,是一个自幼就表现出优越天赋的孩子,他一出生时就灵气逼人、聪明伶俐。人们都说这个孩子一定是个天才,他的将来一定极为辉煌。

这种说法没错,因为这个孩子在两岁的时候就表现出了音乐方面的天赋。

晓刚的父母为此专门给他请了家庭教师,试图在音乐方面给予他最好的培养。他确实非常聪明,老师教的一切他都能很快地学会。

四五岁的时候,他不仅掌握了基本的乐理知识,而且会演奏多种乐器,其中钢琴和小提琴演奏尤为出色。

晓刚的父母把他当成一个宝贝,生活的全部中心都转到了他的身上。他们逢人就夸奖自己的孩子。甚至当着众人的面,说晓刚的音乐水平已经远远地超过了他的老师和其他同时代的音乐家。晓刚浸泡在赞誉的海洋中,他完全陶醉了。

一天,他的音乐老师告诉他音乐学习上他有很多不足之处。虽然他的技巧确实不同凡响,但音乐的本身魅力在于内涵而不单单是技巧,晓刚在这点上显然还不到火候。

听了老师这一评价晓刚发怒了,他仇恨似地对老师说:“你以为我只会技巧吗?那些音乐的内涵我早已一清二楚。”

老师说:“但我明明发现你有这些问题呀!”

晓刚说:“那是什么问题,我就是那样理解这首曲子的,所以我就那么演奏。”

老师为了让他能够明白一些音乐表现方面的东西,开始给他做示范。碰巧老师在演奏的过程中犯了一个小小的错误,正好被晓刚发现。

“喂,你都弹错了。我亲爱的老师,就你这样的水平还能够教我吗?”他的语气带着恶意中伤的感情色彩。

老师气愤极了,虽然他认为晓刚才华横溢,但还是马上辞去做他老师的工作。

尽管晓刚的父母请他原谅孩子的做法,并尽量挽留他,可他仍然头也不回地离开了。这位音乐老师说,就在他离开晓刚的那一刻,突然感觉到他以往的判断是错误的,他觉得晓刚并不会像他以前所想的那样成为伟大的音乐家。

这位音乐老师说对了。事过多年,晓刚变成了一个酒鬼,他愤世忌俗,说世人不理解他这样的天才。

理智地杜绝孩子的恶习

孩子不听话怎么办?

孩子成绩不好怎么办?

孩子有不良习惯又怎么办?

小贴士:夸奖有方

不少父母对孩子的不良行为给予夸奖。比如孩子撒娇时,有些父母不是正确地加以引导,而是给予不恰当的呵护。这在无意之中强化了孩子不良行为。生活中,经常发现一些孩子的不良行为,比如打架、浪费、偷东西、撒谎……这时他们的父母通常只是打骂。这样做的结果只能产生负作用,事实上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有些父母认为可以完全用惩罚来制止孩子的坏行为,其实,这是一种错误认识。在孩子的眼中,这种惩罚都似乎是一种奖励。孩子认为这些行为引起了父母的重视,从而对这些行为印象更深。因为孩子往往会选择那些引起父母重视的行为,而不愿选择那些父母毫不理会的行为。很多孩子习惯于恶作剧,原因即在于此。父母关注什么行为,这种行为就会逐渐形成孩子的习惯。因此,父母应多加关注孩子的良好行为并给予及时、恰当的奖励,而对不良行为就要漠然处之,不给其加深印象的机会。

夸奖孩子的好行为越早越好,孩子年龄越小,实施起来效果越明显,也越容易。为了更好地实施这一方法,父母应该明确区分孩子的情感与行为。孩子的内心世界,如爱、高兴、生气等,是孩子独有的,父母往往捉摸不透,一般也只能望洋兴叹。但孩子感到高兴或生气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却是外在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父母可以给予正确引导的。因此,父母虽然难以控制孩子的情感,但是却可以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监控。因此,对孩子的夸奖,应针对他的行为而不是他的情感。

作为父母,主要是对孩子好的行为给予及时夸奖。对于孩子出现不良行为,父母不能着急。一但孩子偶尔有良好行为出现,父母就应该及时关注,并进行正面强化,巩固这种行为。久而久之,就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对孩子的夸奖,一般以情感与物质两种方式。情感方式往往比物质方式更有效。情感方式有表扬、亲吻、拥抱等口头或身体的行为。

这种方式对于父母来说是无穷的,千万不要吝啬。物质方式是一种补充方式,如给孩子他所喜爱的东西等。像孩子只要得到了奖励就会欢欣鼓舞,他并不会在乎奖励的多少。

对孩子的夸奖不能频繁、随便。如果太随意,那么他就无法知道为什么要夸他。每当孩子用值得提倡的方式做事时,要不失时机地给他奖励。让孩子以自己的行为去得到奖励,他就会继续表现他的良好行为。因为已经形成习惯,孩子就知道怎样做会博得别人的赞同,并为此而感到满足和高兴。

作为父母,要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不要揪住不良的行为不放。对于那些个性很强,精神旺盛,从不受别人指使的孩子更应该这样。

这一大堆问题确实令父母担心,但只要父母仔细地观察孩子,尽量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看问题,那么一切问题都可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