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胶东半岛鸟文化
26935000000012

第12章 明清特色(5)

清初著名诗人宋琬(1614~1673年)也是一位惜民爱民的官员。《登州府志》和《烟台人物志》均对宋琬的事迹做了专题的介绍。宋琬,字玉叔,号荔裳,莱阳人,清顺治四年(1647年)进士,授户部河南司主事。顺治十一年(1654年)宋琬出任陇西右道事(正五品),到任不久,当地发生地震,数万百姓无家可归。宋琬积极采取措施赈济百姓,而且还“出家财以恤其灾”。因宋琬赈灾有功,朝廷“钦赐蟒服,加一级。优升永平副使(正四品),管军饷”。后又升任宁绍道参政(从三品),顺治十八年(1661年)升任浙江按察使(正三品),史称“皆有三治”。就是这样一个勤政爱民的好官,康熙元年(1662年)因有人诬告他和家乡的于七(胶东抗清领袖)有联系,便被下诏入狱,两年后查无实据,才将宋琬释放。康熙十一年(1672年)宋琬“投牒自讼,冤始尽白”,才再次被朝廷起用,授四川按察使。宋琬从被诬告入狱到重新任用整整十年,但能昭雪也算是幸运。宋琬到任后兴利除弊,将豪强所占的城中空地和郊外荒田分给难民耕种,使他们安居乐业,受到百姓爱戴。第二年,宋琬因病去世。宋琬还是清初一位很有影响的诗人,他在许多诗中都表现了百姓的艰难生活,表达了对普通民众的极大同情,如《渔家词》一诗,诗人愤怒揭露了租吏的残暴和贪婪,反映了渔民的苦难,读之催人泪下。

王骘(1612~1695年),字人岳,烟台福山古现人。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进士,授户部主事,累官至户部尚书。他为官清廉、公私分明,在四川松威道任职时只带两名家僮,从不向百姓索取一粒米,一束草,日常费用皆取自家中。

《清史稿·列传》六十一记载,王骘任职四川时,京城兴建太和殿,工部下令向四川征运楠木等木材。王骘深知此举将给四川百姓带来苦难和劳役,毅然上疏求免,说四川几年来“祸变相踵,荒烟百里。臣当年运粮行间,满目疮痍。自荡平以后,休养生息。然计通省户口,仍不过一万八千余丁,不及他省一县之众,就中抽拔五千人入山采木,衣粮器具,盈千累百,遣发民夫,运至千里,近亦数百里,耕作全废,国赋何薇?”其忧国忧民、感人至深的疏词打动了康熙皇帝,得以恩准免征。川民感激他的恩德,便绘制了他的肖像祀于七公祠中。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王骘任江西巡抚时兴利除弊,严惩贪官污吏,设法减轻人民的负担。康熙曾表扬说:王骘“身为大臣,日费必取给于家,势有所不能。但操守廉洁,念念爱民,便为良吏”,还当场“赐帑金千”。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王骘升闽浙总督(正二品),他仍念念不忘百姓疾苦,上疏为民减负。王骘在疏中说:虽然百姓“民生渐裕,然征收之弊,尚为民累,钱粮明加火耗,暗加星星戥,部院司府道皆有解费。臣入境之初,火耗已减,解费尚存,即揭示提出积弊,尽草官役上下大小杂费。南昌、新建二县尚仍民党,具行革除漕运积年陋规,搜剔无疑”。疏中字字句句都能看出王骘惜民之真情,官至总督仍心系普通百姓,在封建社会官官相护的官场里实乃不易。王骘任闽浙总督时,百姓称他为清廉总督。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巡幸浙江,“赐(王)骘御用官服。谕日:‘尔任总督,实心任事,浙、闽黎庶称尔清廉,故特加优赉’。未几,召拜户部尚书”。因政绩突出,且清正廉洁,王骘被召进京任户部尚书(从一品)。康熙皇帝南巡时还赐给他一块匾,匾上刻有御笔题写的“养寿”二字和康熙大印。据烟台福山区文物管理所所长吕伟达先生调查,此匾至今完好无损,由其后人珍藏。清光绪七年(1881年)刻本《登州府志》卷三十九记载,王骘曾“三疏告休,皆蒙慰留”,并被皇上称为“真福德老翁矣”。王骘告老还乡时已82岁高龄,仍在家中以“有子能文何必贵,为官致富不如贫”来教育子孙。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农历五月二十二日,王骘与世长辞,山东巡抚闻讯上奏康熙帝,康熙立即颁旨按户部尚书规格赐葬于他生前购买的茔地小黄山,“祀乡贤祠”,并祀“江西、福建、浙江名宦祠”。现烟台小黄山北坡成了王家茔。每年清明节,福山区古现王家都要到小黄山扫墓祭祖。

徐士林,字式儒,文登徐家村人。康熙二十三年生于贫寒农家,因家贫开始并没有送徐士林读书,“士林幼闻邻塾读书声,慕之,跪母前日:‘愿送儿入塾。’乃奋志励学”。由于刻苦攻读,终有所成。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中进士,任内阁中书[辅佐皇帝办理国政的机关要职(正七品)],后升任礼部员外郎(从五品)。雍正五年(1727年)任安庆知府(从四品),雍正十年(1732年)又升任江苏按察使(正三品)。乾隆元年(1736年),迁河南布政使(从二品),后又任江苏布政使,乾隆六年(1741年)任江苏巡抚时病逝任上,终年58岁。

徐士林历康、雍、乾三朝,史书称其“爱民忧国,惟日不足。江南民尤德之”,“善治狱”,“有清”,三十余年“勤政敬慎”,是清代有名的清官。徐士林做官讲真话,不********,不阿谀逢迎。乾隆四年“高宗召对,问:‘道所经山东、直隶,麦收若何?’曰:‘旱且萎。’问:‘得雨如何?’曰:‘虽雨无益”’。这样的实话,既容易得罪地方大员,皇帝也不愿意听,没有点爱民忧国的情感和无私无畏的胆识是说不出来的。乾隆五年年底,江苏一带遭“海水灾”,徐士林立即上疏请求赈灾。乾隆六年春,徐士林再次上疏请求放粮给贫民,沛县受灾最重,徐士林请求朝廷“发藩库余平银籴米续赈”。徐士林在因病要求离职回乡的上疏中还念念不忘灾民的困苦:“江苏社谷积贮无多,去年秋成,惟徐、海被灾,余俱丰稔。臣饬诸州县劝捐十余万石,仍戒勿强派,勿限数,勿差役滋扰。”徐士林对灾民的一片真情也感动了皇帝,“上甚嘉之。寻以病请告,温旨慰留,遣医诊视”。徐士林又借皇上遣医看望他的机会上疏说:“淮北被水,二麦无收,急宜抚恤。臣不敢泥成例,已先饬发库帑赈济,俟察实成灾分数具题。”徐士林为了救济灾民,没经批准就发放了“库帑”,这弄不好是要砍头的啊。好在乾隆皇帝相信徐士林是为了他的大清王朝,也就顺水推舟地批准了,“上谕曰:‘如此料理,甚副朕视民如伤之念”’。后来徐士林病情加重,再次“疏请乞假”,乾隆皇帝批准了,行至淮安徐士林就病故了。徐士林病故后,乾隆皇帝极为悲痛,下谕痛悼道:“士林忠孝性成,以母老远离,不受妻孥之养,鞠躬尽瘁,遂至沉疴。及得假后,力疾旋里,以图侍母。临终无一语及私,劝朕以忧盛危名之心为长治久安之计。此等良臣,方资倚任。乃今溘逝,朕实切切含悲不能自己者也!”破例将徐士林这个地方官“祀京师贤良祠,赐祭葬”,与开国元勋和辅佐重臣同等待遇,并赐金井玉葬。一个封建官吏能为皇帝器重,又能察民情,确实难得,后来徐士林又被“祀苏州名宦祠”。

徐士林一生清廉,不贿上窃名,大有齐国即墨大夫遗风。《文登县志》也记载,士林“立身端方,历宦途不为干竭。其任京师,非公务未遂与公卿接比;为道府与督藩臬文,未尝一承馈送,其守身之严谨可知也”。民间至今流传着许多颂扬他的传奇故事,其中有一个给乾隆皇帝送礼的故事,说徐士林任江苏巡抚的时候,按当时官场通例,做地方官的每次进京或逢年过节都要献上奇珍异宝表明忠孝。徐士林在江苏这富庶之邦、鱼米之乡为官,更应该多多贡献珍贵礼品,可是徐士林偏偏不理会这件事儿,在任数年没给皇宫迸过一次贡。不但皇亲国戚、王后妃嫔指责徐士林不懂世故,就连乾隆本人也觉得徐士林未免太失礼了。天长日久,风也刮到了徐士林的耳朵里。这一年除夕之前,他也备了一份礼物,派人星夜进京城,献给乾隆皇帝,乾隆一看,竟是重新装裱的几本旧书。揭开总卷,取出徐士林的贺年奏疏,只见徐士林写道:蒙皇上天恩,对我破格擢升,……恭迎元旦,理当进贡方物。可是皇上知道,臣一身之外,寸丝粒粟,都是皇上所赐,黎民供给,我自己尚物供奉皇上呢?只是炯炯臣心,愿皇上像唐尧虞舜一样治理天下,国泰民安,万世无疆。由此,望皇上恕我赤诚之心进言。臣自幼学《尚书》,谨择典谟要义,写成数卷心得体会,具裱缮册,适逢元旦拜呈。只要皇上肯赏脸御览,对治国安民略有得意,臣就不胜荣幸之至……乾隆看罢奏疏,脸上的怒气早已消散,不住点头赞许。这个故事虽不见于正史,但与正史所载的徐士林生平作为相符,此也是民间对徐士林之褒奖,应信其有。

初彭龄,字颐园,山东莱阳人,后迁居即墨。《清史稿。初彭龄列传》记载,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初彭龄中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五十四年(1789年)任江南道御史(从五品),他上疏弹劾协办大学士(正一品)彭元瑞徇私为婿侄营事,致使彭元瑞被罢黜。又上疏弹劾江西巡抚(正二品)陈准贪污,也使陈准丢官。初彭龄不避权贵,耿直敢言,“风采振一时”并因此升为兵部侍郎(从二品)。

嘉庆四年(1799年),初彭龄出任云南巡抚。当时云南总督富纲报请皇帝,请求“罢官盐,该归民运民销”,皇帝下诏让初彭龄提出意见。初彭龄经过调查后上疏极力支持“罢官盐”,并在上疏中说:“下肖州县沟通井官,私买额外余盐,行销肥己”。“前巡抚刘秉恬遂令州县额销十万斤者加销一二万,以资办”;“盐道蒋继勋一官银尽买安宁等井私煎之盐,并发州县销售,欲以弥缝亏空”;“烟户无论男女老幼,皆应交课,穷困已报”。朝廷采纳了初彭龄的意见,“令灶户自煎自卖”,“又筹置堡田,免徭役加派,滇民感之”,此举得到了云南老百姓的拥护。初彭龄还上疏弹劾兵部侍郎、前云南巡抚江兰对水灾不奏,致使江兰罢黜。这都充分体现了初彭龄为民直言、重民务实的人品和官风。

嘉庆六年(1801年),初彭龄回京任职的途中,又上疏弹劾贵州巡抚伊桑阿“骄奢乖戾,苛派属员,剿石岘苗饰词昌功”的问题,皇帝“遣使勘实,置伊桑阿于法”。使伊桑阿得到了严惩。回到京城后,初彭龄被授予刑部侍郎一职。嘉庆七年(1802年),初彭龄又弹劾贵州巡抚常明“铅厂之弊,褫职治罪”,使常明撤职法办。接着又弹劾了云南布政使陈孝升等人,也使他们得到了应有的惩处。嘉庆八年(1803年),初彭龄赴陕西清查军需,又使包括陕西巡抚秦承恩在内的一大批官员受到了处罚。初彭龄为了大清王朝,也为了心中的那份正义,不顾个人安危,不怕得罪权贵,其为政之道是应该充分肯定的。但在封建社会的朝堂上,这样的官吏毕竟是少数,多数官吏对初彭龄这样的人是恨之、避之,一旦有机会,就群起而攻之。嘉庆九年(1804年),初彭龄因误听了湖北巡抚高杞的话,在弹劾湖广总督吴熊光受贿案时,有些问题没有很好地查实,与事实有出入,诸臣就群起而攻之,使初彭龄“下廷臣议罪”。好在嘉庆皇帝当时还不糊涂,“知(初)彭龄无他,不欲因言事加重谴,诏斥诸臣所拟过当,有意堵言事者之口。又念(初)彭龄亲老,免远谪,罢职家居”。只对初彭龄做了罢官回家、闭门思过的处分。不到一年,又起用初彭龄,“授右庶子,骤迁内阁学士(从二品)”。

嘉庆十一年(1806年),初彭龄调任安徽巡抚时,又做了一件为民伸张正义的事。寿州武举张大有为争夺一个女子,投毒毒死了本族的族侄张伦及一名雇工,张大有通过苏州知府周锷打通了湖广总督铁保的关节,以张伦和雇工被蛇咬、中蛇毒而死定案。初彭龄在认真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查清了事实真相,使凶手伏法,铁保等人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在官官相护的清廷,初彭龄能尊重事实真相,维护弱者利益,确实难得。

后来,初彭龄又弹劾了前山西巡抚成龄、山西布政使刘清、署按察使张曾献及府州县多人。因得罪官员太多,被“部议革职”,但最后嘉庆皇帝还是“诏宽之”降为四品官,“补鸿胪寺卿(主管朝廷礼仪),迁顺天府尹”。

嘉庆十六年(1811年),初彭龄又查明了历任及现任河防总督诸多失职问题,劾罢了一大批有问题的官员,因政绩突出,又被升任“工部侍郎,署浙江巡抚”。嘉庆十九年(1814年),初彭龄受命前往广西,查处广西巡抚成林,以“恣意声色,用度奢侈”的疏奏使成林去职抄家。初彭龄提升为兵部尚书(从一品),并兼署江苏巡抚。在清查各府、县国库亏空时,又弹劾了江宁布政使陈桂生、江苏布政使常格等,并剥夺了他们的职务。弹劾的官员多了,嘉庆皇帝又嫌初彭龄“性褊急,嫉恶过严,斥其轻躁,降内阁学士,召回京”。有的官吏又借机诬告,终使初彭龄罢官,“令闭门思过”。后来,嘉庆皇帝觉得对初彭龄这样的忠直大臣处理得太过了,又逐步起用。道光元年(1821年),初彭龄又被授礼部侍郎,后又任兵部尚书。道光五年(1825年)病故。史书称“初彭龄虽亦褊躁,然实政清操,蹶而复起,克保令名,宜哉!”说初彭龄为政务实,清正操守,所以能在屡次被贬的情况下复起,并保住自己的好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