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胶东半岛鸟文化
26935000000005

第5章 秦汉风景——亟待澄清是非的文化表述(3)

第四节 汉画像石

汉武继承了秦皇的衣钵,借助神权的力量来达到维护皇权的目的,“东巡海上,行礼祀八神。”但是,二者却有很大的差别。这差别不仅在于秦皇至死不悔,仍旧热衷于“长生不老药”,而汉武在临死前翻然悔悟,知道了神仙不可遇,乃虚妄之说。还在于文化观念上的巨大分歧。从文化的角度看,汉初治国,崇尚“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这对暴秦的强力帝王文化是一种否定,很有点“改弦易辙”的味道。也就是说,从汉初就有尊崇自然、否定无节制地榨取的文化倾向,也就是说,“鸟文化”无形中战胜了一次“龙文化”。待到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学说独步天下,几成“国教”,这时,鸟文化急剧演变成主流文化,成为“帝王之术”,不再仅仅是“龙文化”的一种补充,而是取而代之,已经成为“龙文化”的变种。历史就是这样,“鲁文化”很快遮蔽了草原文化的以力胜天下,而把忠、孝、节、义当成了天下四维。在胶东,由于历史沉积的“齐文化”太厚重,“鲁文化”虽然也在遮蔽,却不可能完全吞噬,所以就出现了“齐鲁文化”这样一种混杂的提法,笼统地称之为“礼仪之邦”。其实,“齐文化”与“鲁文化”是两码事。

汉代的“仙道文化”在胶东影响更为巨大,反映在墓葬上,就是汉画像石。在胶东的墓葬中,西汉墓葬数量最多,约占古代墓葬总数的三分之二。其中,福山东留公的汉墓已经引起了考古界的广泛注意。汉墓中的砖,多有雕刻,极有历史价值,被称为汉画像砖。它在人类文化学上的意义,显然是十分重大的。

众所周知,汉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有重要地位,从某种意义上可说汉文化就是中国文化。汉族是中国的主要民族,它是由古代华夏族和其他民族长期混血形成的,其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九十四。语言称为“汉语”,记录汉语的文字为“汉字”,汉儒把考据训诂的“朴学”称为“汉学”。今天,外国人仍称中国学问为“汉学”,把研究中国学问的人称为汉学家。

汉民族不仅有一部文字记载的历史,而且还有一个图像呈现的世界。汉画像表现了汉民族审美的意识形态,其中包含着汉民族文化的原型结构,更接近民族精神的核心。

汉画像亦称“汉画”,包括汉画像石、画像砖、壁画、帛画、漆画、玉器装饰、铜镜文资料。在考古学中的画像石、汉画像是一种象征型的艺术,它表现的是一种象征主义的,进一步说是一种宇宙的象征意义。不仅图像本身,从整体上分析是宇宙而且包括墓穴、祠堂、石棺、石阙的形制和图像,只有放在宇宙象征主义的视角中,才能得到解释,离开了整体性就会失去对汉画像艺术审美意义的真正理解。

汉画像表现的是汉民族初期文化精神的“镜像”阶段,民族内在生命本质的图像呈现。汉民族正是通过汉画像的镜像来获得民族内在生命的驱动力。一种装饰的艺术,表现却是一种生命意识的幻象。人只能生活在一个现实的世界,人不可能左右死后的世界,但却可以幻想一个死后的世界;人只能生活在大地上,不可能升入天界,但人化成仙,不死的幻想只是人对现实生活的眷恋。成仙只是人恐惧死亡的一种自我安慰。人是汉代人世界观的核心,天界、仙界、人界和鬼界,才是汉代人整个的宇宙。这一切都靠各种符号来加以象征的表现。

第五节 仙道文化——和谐理念的基因

如前所述,汉画像石与墓葬文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其中入化成仙则是一个重要的幻想世界。

死后成仙思想,繁荣了墓葬文化,并与社会时尚紧密联系,留下的图像和物品是后人探索古人思想演变的风向标,为研究汉代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这可以先看有关的汉画像石图案。

在汉画像石中可以发现,处于对现实的留恋和对死亡的恐惧,追求升仙成为当时的时尚和人们的重要精神支柱之一。汉人将仙人世界描绘成一个自由浪漫、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极其美好的理想世界,他们不仅梦想生时升仙,而且更希望死后能够升人仙界,使升仙思想成为汉代丧葬思想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他们所崇拜的一些动物形象就成为升入仙界的工具,像鱼、羊、鹿、蟾蜍、龙、虎、朱雀、龟等,都被披上了神秘的外衣,涂上了神异的色彩,变成了似是而非的神物。在烟台地区汉墓中出土的大量文物中,就有许多这些神物的生动例证,让我们领略到汉代人们斑斓多姿的升仙思想和神话世界。

试举鱼、羊二例:

第一,三十里堡古墓群位于烟台市福山区古现镇三十里堡村南的海滨丘陵地带,是胶东半岛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的一处汉墓群,出土有铜双鱼洗,洗是当时人用来洗脸、洗手用的,相当于后来的脸盆。l974年福山出土了一件陶制鱼形盆,整体造型呈扁长的鱼形,栩栩如生。上半部前端以凸型线条造成鼻、眼、腮等鱼头形,下半部前端微显鱼下颌形,末端呈鱼尾形。2003年,烟台市开发区汪家汉墓中用的是比较少见的鱼纹墓砖。有的是单鱼纹,一条小鱼在中间,活灵活现,两边是菱形纹;有的是双鱼纹,两条鱼相向而置,鱼头相交,鱼尾两边也是菱形纹,这显然已将鱼的形象图案化,反映了人们对鱼的形象的熟练运用。人们一般会用最喜爱的东西作装饰,由此可看出这位墓主人对鱼的喜爱至深。

为何上述墓葬中都涉及鱼的形象呢?这可能与汉代人们的升仙思想有关。汉代人认为鱼是一种升仙的工具,骑着鱼、坐着鱼拉的车都能升入仙界。鱼车、仙人骑鱼在汉画中也经常见到。

第二,大宋家汉墓群位于招城西北约30公里处,距辛庄镇大宋家村东南约l00米。其中一座墓为砖室墓,但基础部分、门、柱等均使用石料,石料上留下了珍贵的刻画。有一块画像石纵47厘米、横l97厘米,两侧是鸟衔鱼的图案,正中的主花纹即是一对硕大的羊头,下边串璧纹间还有一小羊头。瓦当上常有“吉羊”字样,也即吉祥,可见汉人是以羊为吉祥的象征的。汉代人祭礼中特别不能缺少羊,汉画像石上也常见羊车、人骑羊的画像,羊是祥瑞之物。

可见在胶东早期封建文化中存在着十分盛行、高度发达的仙道文化。指出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至少在三个方面具有特殊的价值:

一、它是和谐理念的基因

大家知道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封建社会,分裂过,但却始终是有序社会。这与和谐的理念关系甚大。在汉代之后的l000多年,曾经有过“盛行于胶东,风行于全国”的全真道,他们最先把和谐的理论系统化(后面详述)。仙道文化是道家理论的先驱和核心,可说是后来道教教义的基因。

全真道在胶东诞生,有着“地缘文化”的继承性。

二、生存智慧的浪漫化

汉初崇尚“无为而治”,是“老庄哲学”。刘姓统治者接受了暴秦的经验教训,不再对人们严酷控制,而是适当地给予“宽松”,所以才有了“文景之治”,汉代的社会有了较快的进步。这是道家学说在政治上的出色利用。道家学说作为一种文化,表现在人们的生存智慧上,就是适应环境,追求自由自在的“仙境”,不要强其所难,向大自然、向人们无穷无尽地索取,“和”为至上,求其豁达,追求自然,适可而止,不走极端,理性地对待自然、人生。有此,才有和谐。这是一种大智慧。老子是道祖,他的哲学在人类历史上影响巨大。影响了帝王,也影响了平民,盛行在汉初的仙道文化正是平民在运用老子的牛存哲学。

三、崇尚山水的审美观

仙道文化崇拜大自然,追求怡情山水的境界。推崇山水之美,陶醉在自然之中是一种境界。所有的仙境均是最佳山水,与此相关的就是早期的“风水”之学,中国的“堪舆学”是与道家学说相始终的,****于汉代初期。这点影响了中国的建筑艺术,一直到宋达到顶峰。在胶东,因为大自然的馈赠,独擅山水之美,所以追求怡情山水成为士大夫的共同品格,也影响了他们追求自由平等的人生信念。

典型的汉画像石

画像石上卧鹿图

画像石上羊头

鱼形盆

双鱼纹、单鱼纹

炎帝升仙图

炎帝升仙图

宫中舞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