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埠后的烟台,洋人洋货几乎垄断了烟台市场,中国造的“三光牌”啤酒,难以与洋啤酒抗衡,加上资金短缺,到1926年,醴泉啤酒厂濒临倒闭。“敢为天下先”的第一代烟台啤酒人,没有退缩,而是多方筹集资金,提高产品质量,终于战胜了建厂后的首次危机,使“醴泉”生存下来。1930年,因受洋货倾销的冲击,“醴泉”再次面临危机,为战胜危机,烟台啤酒人四处奔走,筹到资金20万,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使“醴泉”重振雄风,年产量达270吨,汽水l5万多箱。产量增加了,销路是关键,烟台啤酒人知道,中国啤酒的大市场在上海,市场竞争的焦点也在上海。此时上海已有洋人办的三家啤酒厂,烟台啤酒要与这些建厂早、势力大的洋啤酒厂竞争,其难度可想而知。
为了让烟台啤酒进军大上海,烟台啤酒人投巨资在上海作了声势浩大的宣传,上海“大世界””和南京路均有“烟台啤酒”的巨幅广告,同时举办了多种促销活动。例举其一,凡到“大世界”的游客,不但赠送印有“烟台啤酒”字样的毛巾,还可免费畅饮烟台啤酒,而且饮得最多者有奖。活动期间,到“大世界”饮烟台啤酒者人山人海,造成交通堵塞,游客们高举着印有“烟台啤酒”字样的毛巾,畅饮烟台啤酒,场面十分壮观,此次促销活动,轰动了整个上海滩。游客们齐声称赞:“中国啤酒比洋啤酒好喝”。“大世界”促销活动后,上海各报均做了绘声绘色的报道,l933年8月26日《申报》称:“烟台啤酒系泉水精制,
饮之适合卫生,本非以自来水制成者所可同日而语……”、“烟台啤酒质量醇美,请问饮过者均能证明。烟台啤酒定价特底,为提倡国货不惜牺牲”。那时上海的啤酒市场全是洋货,唯烟台啤酒是国货,所以经销烟台啤酒的商家,其广告牌上“国货”两字特别醒目,很令国人自豪。早在1907年,列宁就说过“电影是教育群众最强有力的工具之一”。所以烟台啤酒人在上海搞宣传活动期间,不失时机地拍摄了一部极具生活化和亲和力的电影广告片,影片主题是“烟台啤酒是快乐健康之母”,时为中国最早的电影广告片。由于烟台啤酒扬名上海滩,不但销量大增,而且引起海外华侨的关注,随后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华商均经销烟台啤酒,首开中国啤酒打人国际市场的先河。
1934年,经营烟台啤酒的上海义成公司经理去世,两万多箱啤酒款不能如数收回,因此无力返还中国银行贷款,1935年2月,醴泉啤酒厂被中国银行接管。烟台啤酒人遭此劫难,依然没有退缩,而是分头到天津、青岛、威海拉东聚资50万,如数还清银行贷款,使“醴泉”重新回归。在烟台啤酒人的潜心努力下,至l943年,资金翻了一番,啤酒产量达600多吨,而且销路畅通,价格陡增。
“三起三落,几经风浪”,这句话用在第一代烟台啤酒人身上,非常贴切。在旧中国,烟台啤酒人确实几经风浪和起落,最终站稳了脚跟,赢得了市场,成为享誉国内外的一大品牌,为中国啤酒史谱写了光辉的开篇。其早期的酒瓶和商标,已被烟台博物馆收藏,这些看似普通的酒瓶和商标,便是第一代烟台啤酒人“敢为天下先”创业精神的载体。
“一唱雄鸡天下白”,“换了人间”。在新中国,烟台啤酒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得到了空前的弘扬。20世纪50年代,因粮食短缺,使啤酒生产一度受到影响,而烟台盛产的果品则供大于求。1954年,烟台啤酒人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一为节约粮食,二为果农分担困难,以苹果、梨、枣为原料,用啤酒生产设备酿造果酒成功,被国家轻工业部肯定,1958年恢复啤酒生产。 啤酒原料——大麦空前紧张,价格上涨。烟台啤酒人审时度势,从本国国情出发,再次发扬“敢为天下先”的创业精神,于1986年研制成功以小麦为原料酿造的白啤酒,即麦氏啤酒,不但填补了我国啤酒品种的空白,而且倍受国内外消费者的赞誉。啤酒专家认为:“这个产品具有独特风格,在我国是个首创”。欧洲客人品尝后说:“烟台的白啤酒比欧洲的棒”。此后,麦氏啤酒不但畅销国内,而且远销欧美。
烟台啤酒人并没有满足于能同时生产黄、黑、白系列啤酒这个全国唯一,而是锐意进取、新品倍出。l998年1月,红啤酒研制成功并正式投产。同年3月,“舒波乐”(SUPER DRY)啤酒登市,为中国酿造“舒波乐”啤酒第一家。2000年8月,烟台纯生啤酒研制成功,系全省首家。目前,又先后推出国际名牌“舒波乐”超爽型啤酒、金烟台、银烟台等高档啤酒。随着“舒波尔”和烟台纯生啤酒的诞生,烟台啤酒已具备了世界一流的酿造水平。
1912年8月,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接受袁世凯的邀请赴北京会谈,途经烟台时发表了重要演说,提出“欲商业兴旺,必从制造业下手”。烟台啤酒人就是遵照孙中山先生的理论进行实践,并大获成功的制造业典范。
明星企业家曲继光董事长告诉笔者,烟台啤酒从1920年奠基“老虎岩”,从烟台第一名泉“老虎眼”淌出第一滴甘若醴”的啤酒起,到21世纪初双赢走天下,跻身于全国轻工200强,跨人全国大型企业行列,迈进全国啤酒第一军团。道路是漫长曲折的,也是令人自豪和回味无穷的。
以产业报国为已任,以诚、勤、智、信为理念的新一代烟台啤酒人,正怀着前所未有的豪情,继续弘扬“敢为天下先”的创业精神,酿造烟台啤酒的未来。烟台啤酒不愧为中国啤酒之光。
太平湾
天下太平,是古往今来人们的共同愿望,老烟台人把海湾和街巷以太平命名,便是这种愿望的体现,但纵观烟台近代史,从十九世纪列强入侵,到二十世纪初军阀混战,继之被日寇占领,烟台人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哪有太平可言。回顾那些以太平命名的海湾和街巷,可以使人们重温那段不太平的历史。
大约六千年前,芝罘岛连陆沙洲形成,从此有了芝罘湾,也就是后来的太平湾。芝罘湾不仅是哺育胶东史前文化的摇篮,也是我国古代海上交通的发祥地之一。芝罘湾自烟台山西侧向南,分段称北太平湾、南太平湾,再向西以西南河入海口为界,分称东太平湾、西太平湾,为了维护太平湾的太平,明洪武年问在太平湾畔建立了海防要塞——奇山守御千户所。到清代后期,太平湾开始不太平了。成丰十年四月十九日(1860年6月8 日),法国侵略者以三千兵力强占了太平湾。法军在这里安营扎寨后,大肆掠夺各种财富,洗劫临海村庄,并进行了集结兵力、扩充武装、劫掠沙船、侦察训练等一系列军事活动。法军强占太平湾是有预谋、有计划、有组织的,是侵略者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一个重要步骤。
《北京条约》的主要条款是增开天津为商埠和承认咸丰八年(1858年)签定的《天津条约》有效。《天津条约》有开放登州为通商口岸的条款,但英国侵略者看中芝罘岛太平湾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强迫清政府改烟台为通商口岸。同治四年(1865年)清政府允许在烟台山西侧建造海关公署和海关码头,次年耗银一万二千五百二十五两八钱八分的海关公署和海关码头建成,从此太平湾更加不太平了,因为海关大权全由英国人独揽,太平湾码头不但为侵略者的掠夺行径提供了方便,也成了外国商船走私的重要基地。日本占领时期,太平湾码头竞成了日寇的军火物资供应站。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太平湾流淌的是烟台人民的血和泪,太平湾记载的是烟台的苦难史。
水的变迁
水是生命之源,一座城市如果没有自来水,将会严重影响市民的生活质量。烟台是一座沿海城市,解放前一直没有自来水,老烟台人的生活用水,靠的是分布在市区大街小巷的300多眼水井。由于烟台市区临海,海拔极低,打出的井水硬度高,含氯量大,又苦又咸,根本不符合饮用水标准。在众多水井中,也有几眼甜水,如三道桥泉眼、老虎眼泉水、西沟街水井、曹家井等,但均在市区南部海拔高处的近山地带,多数市民是享受不到的。
没有自来水的年代,送水的行业应运而生,俗称“拉水的”。“拉水的”用板车拉着能盛7—10担水的大木桶,到水井灌满水后,再拉到用户门前,把大木桶里的水放人小水桶中,挑进用户家中倒入水缸里。但大多数穷人家,因支付不起“拉水的”工钱,只能自己担水吃。
1925年,英国人曾在芝罘屯建自来水厂,因水质苦涩,宣告失败。1930年,有个叫孙少政的工商业者,开办了一家金生水厂,亦因水质变涩而停产。l934年,烟台又有了一家福生水厂,该厂建在大海阳河西岸,拥有一眼水质良好的大口井,在井旁建了一座蓄水池,用水泵把井水吸到蓄水池,再用铺设的铸铁水管,把水引到码头,此水仅供停泊在港口的船舶和沿管线几家工厂用水,日供水量仅150立方米,对烟台百姓来说,只能望水兴叹。烟台人多么企盼有一天能通上自来水,喝上合格的水呀。
建国后,烟台市委市政府便把自来水工程列入重要议程,专门成立了自来水筹建委员会,在大范围里寻找水源。经多次勘察论证,在福山东陌堂村东,建成了第一座自来水厂,1956年元旦开始向市区供水,从此结束了烟台没有自来水的历史。
通水初期,只是在居民集中的街巷路口,设供水站,市民用水仍然要自己挑,即便如此,人们也很满足,因为烟台人终于实现了世世代代的梦想。记得刚通水时,奇山所城刘姓人家一位生于清同治年间的老太太,特意到供水站,接了碗自来水一饮而尽,连说:“好水,好水,还是共产党好啊!”尔后,烟台人又把纯净的自来水引进到每家每户,并实行了一户一表制。
十六字精神
“为国而死,为民而死,事成有名,事败有名。”
这是l936年烟台人雕凿在烟台山龙王庙前一石峰上的16个大字,这16个大字充分体了烟台人民的爱国精神,可称“l6字精神”。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烟台沦为半殖民地,洋人主宰着烟台的一切。1936年5月,“怒发冲冠”的烟台各界人民,在被列强瓜分殆尽的烟台山顶峰、用重修龙王庙、新建忠烈祠、雕凿“16字精神”的壮举,向列强发出了“还我河山”的怒吼。
重修龙王庙名为祈雨,实际上是警告列强,中国是龙的故乡,岂容列强逞凶狂。新建忠烈祠,让关羽、岳飞镇守烟台山,是为了振奋烟台人的精神。雕凿16个大字,体现了关羽、岳飞为国为民、视死如归的忠烈精神。关羽败走麦城被俘,他拒绝投降吴国,慷慨赴死;岳飞在风波亭被害前,留下了八字遗书“前仆后继、还我河山”。关羽死后被尊为伏魔大帝,岳飞死后被尊为民族英雄。他们“为国而死、为民而死”,死得忠烈,他们“事成有名、事败有名”万古留芳。
书写l6个大字的人叫张奎文、字彬忱,河北吴桥(一说南宫)人,系冯玉祥部下,1932年,由韩复渠派往烟台,任公安局长。l934年,烟台改为特区,张奎文升任特区行政专员兼公安局长。《重修龙王庙并忠烈祠碑记》上,刻有“首修:烟台特区行政专员兼公安局长张奎文”,还刻有5l家商会、公会捐款名单,公安局列在首位,说明张奎文不但书写了“16字精神”,还是工程的首要策划者和捐款带头人。
从一首民谣说起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跨人21世纪的烟台空前繁荣,烟台人民在这座锦绣的城市里,享受着充满阳光的幸福生活。但是烟台人民不会忘记公元l947年10月至l948年10月,国民党军队盘踞烟台一年,给烟台人民带来的苦难。一位叫杨多山的人力车夫编了一首民谣,形象地道出了当时的情景,这首民谣共7句,摘其4句于此:“物价天天涨,排帮买粮难。大粪满街淌,有灯没有电。天天修炮楼,用工民来担。满街胡子多,只怕抓丁团。”现分述如下:物价天天涨,排帮买粮难。l948年,国民党发行新纸币金圆券,刚开始6元金圆券可买一两黄金,3个月后就贬值贬得令人咋舌,买一斤苞米面要43万元,买一斤花生油要160万元,国民党市政府在鹿鸣园宴请其兵团司令李弥,一桌酒菜花了2亿5千6百6拾万元。金圆券几乎成了废纸,人们购物时,不用一张一张清点,而是一捆一捆出手,因为一大捆金圆券买不到一个烧饼。由于烟台周边均为解放区,市区粮源奇缺,因此出现昼夜排帮购粮现象,即便如此,也很难买到,饿极了的市民纷纷用家俱和衣物换粮吃,但一张八仙桌子仅能换回一斤多苞米面。
大粪满街淌,有灯没有电。国民党军队盘踞烟台一年中,经常拖欠拉粪工人的“粮薪”,使他们生活无着,只好饿着肚子去拉粪,由此引发了拉粪工人大罢工,有的拉粪工人把大粪倒在国民党市政府门前及几条大街上,以示抗议。在街上的垃圾箱周围,一时间大粪满街淌,臭气冲云天。l947年10月。l3日,国民党办的《烟台新报》也不得不对此事进行如实报道。当时发电厂缺煤,因此经常停电,到了晚上,全市一片漆黑,发电时,每晚也只能供3小时,市民们不得不使用煤油灯和豆油灯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