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老烟台风情
26936700000011

第11章 往事悠悠(4)

天天修炮楼,用工民来担。l948年3月,盘踞龙口、蓬莱、威海的国民党军队全部撤到烟台,妄图进行垂死挣扎,强迫市民为他们挖战壕、修炮楼。为修炮楼,他们强行拆毁了上夼村、西南村、东南台子村的大量民房,几乎砍光了全市大小树木。

满街胡子多,只怕抓丁团。有部老电影叫《抓壮丁》,抓的是“壮丁”,而盘踞烟台的国民党军队,不但抓“壮丁”,而是“老丁”、“少丁”统统抓,他们组织抓丁团,到处抓丁,有一天,抓丁团把丹桂戏院包围,抓走看戏的观众200余人。1948年5月初,700多码头工人被集中到一个贸易市场里,进行所谓“集训”,随后全部编入军中“服务”,消息传出,全市震动,一千多码头工人家属在贸易市场门前嚎啕大哭,索夫唤子,强烈抗议国民党军队的罪恶行径。那时,青壮年人根本不敢上街,为躲避被抓,纷纷留起了胡子,装成老人,可抓兵团不管有胡子的,没胡子的统统抓,连60多岁的老头也不放过。国民党的抓丁团,使无数家庭妻离子散,国民党军队败逃后,给烟台留下了无数的孤儿寡母。

徐半仙之死

1944年,日寇铁蹄下的烟台,发生了一起惨案,一位叫徐半仙的算卦先生,被日本宪兵队杀害于天后宫(大庙)广场,并残忍地割下他的头颅,悬挂在广场的旗杆上。烟台有句俗语“瘦驴叫声大”。l944年1月25日,行将灭亡的日寇在西沙旺建了一座广播电台,大肆鼓吹“大东亚共荣圈”。但是,还没等这头“瘦驴”叫出声来,就被我抗日游击队——烟台大队一举炸毁,并击毙了许多日本鬼子。一个叫宁冈的日本宪兵奉命到广播电台送广播稿,被我游击队员一枪把一只耳朵打烂,吓得宁冈抱头鼠窜,他还庆幸自己命大,如果子弹稍偏一点点,他的小命就玩儿完了。

宁冈是个中国通,能讲一口流利的中国话,一天他身着中式便装,来到小舞台街徐半仙的卦摊前,两眼盯着布幡上的“徐半仙”三个字发愣,徐半仙忙问:“先生何事?”宁冈说:“我要占卦。”徐半仙说“请问先生是求签还是测字?”“测字。”于是徐半仙拿出一张白纸铺在桌子上,让宁冈把要测的字写出来,宁冈提笔在纸上画了个圆圈。徐半仙说:“先生有何相问?”“问未来命运。”徐半仙审视了一下圆圈对宁冈说:“恕我直言,看来先生命运不佳。”宁冈一听连忙追问:“何以见得?”徐半仙说:“先生要测的这个圆圈是个零字,相书上注释为死圈,外不能进、里不能出、故命难久长。”宁冈本来认为自己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徐半仙竟说他“命难久长”,于是凶相毕露、大声吼叫:“这个圆圈是大日本国旗,你竟敢说是一个死圈。”徐半仙此时才知道,这个找他测字的原来是个日本鬼子,自知大祸临头,但他还是从容地对宁冈说:“对这个圆圈,我是按中国相书注释的,与日本国旗毫不相干。”宁冈骂了一声“八格牙鲁”转身而去。

第二天,徐半仙果真大祸临头,日本宪兵砸了他的卦摊,把他抓到宪兵队,可怜徐半仙在宪兵受尽酷刑后,被拖到天后宫广场砍了头。徐半仙的鲜血染红了广场的青石板,日寇的暴行激怒了烟台人民,誓与日寇血战到底。宁冈的下场果然被徐半仙言中,第二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告无条件投降,宁冈当然也逃不出他自己画的那个圆圈。

小楼轶事

遍布烟台山上风格各异的众多近代建筑,是珍贵的历史遗存,是研究烟台近代史的重要佐证。

多年来,经专家、学者、有识之士多方调查,潜心研究,众多帝国主义侵华遗迹已被认证,如外国领事馆、外国教堂、日本兵营、东海关税务司官邸、外国员工公寓等。而一些国人所建所用的建筑,尚未被具体认证。经查证,昔日福山首富赖芳圃和栖霞牟氏家族“日新堂”女掌柜姜振帼都曾住在烟台山上。

赖芳圃住过的那座二层小楼位于烟台山南半坡中部,座北朝南,砖石结构,****墙面,红瓦屋顶。此楼由何人所建,有待查证。但赖芳圃曾居于此,却是事实。赖芳圃何许人也?据1990年2月出版的《福山区志》记载:赖芳圃(1894—1942),名声扬,字芳圃,东北关村人,18岁入商界,1934年任福山县政府财政局长。l938的后,日寇侵占时期,先后任伪金库主任、烟台市宪兵副大队长、财政组长等职。

赖芳圃家从其父亲开始,即丰年囤粮,歉年卖粮,牟取暴利,兼并土地,解放前其家共有土地2000余亩。另外在烟台、青岛、济南、大连、天津、上海、哈尔滨等城市,开办作坊、工厂、钱庄、商号达170多处,时为福山县首富。1942年8月,赖芳圃乘人力车行至市区三马路,被陈昱的手枪队绑票。当伪宪兵大队追赶解救时,被手枪队“撕票”,起因是为了钱。

为了证实赖芳圃是否住在烟台山上这座小楼里,笔者特意访问了从台湾回烟台定居的王吸川老先生。王老先生年近90岁,当年与赖芳圃很熟。他说,赖芳圃确实住在烟台山上那座小楼里。

逢盛世此馆方兴

王懿荣发现甲骨文一百年

谨以此文纪念

王懿荣纪念馆建馆十周年

1999年,是王懿荣发现甲骨文一百周年,也是王懿荣纪念馆建馆十周年。建在烟台市福山区的王懿荣纪念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达到今天的规模和水平,成为优秀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缘于故乡人民对王懿荣这位历史圣贤的无限崇敬,也是各级领导、专家学者、纪念馆工作人员的心血共同凝成的。王懿荣的孙女、全国政协委员、天津教育学院王福重教授,目睹王懿荣纪念馆短短十年的巨大变化,深有感触地说:“我的祖先王懿荣纪念馆,达到今天的规模和水平,出乎我的意料,谢谢家乡的领导和父老乡亲,谢谢纪念馆的工作人员。”

伟大的学者、杰出的爱国主义者王懿荣,近百年来,一直受到故乡人民的怀念和崇敬,为他竖碑立传,永久纪念这位伟大的乡亲,弘扬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故乡人民的夙愿。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一夙愿不但未能实现,而且连保存完好的王懿荣故居和墓地,也被拆毁荡平。

1983年,《红旗》杂志第四期发表了题为《从爱国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评论员文章,文章说:“……陈天华、王懿荣为了向外国侵略者表示抗议,不惜蹈海或坠井白尽,显示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心。……留下的爱国主义精神像丰碑一样,永远矗立在我们心中,他们将永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所崇敬、所纪念。”《红旗》杂志评论员的文章,像春雷在王懿荣故乡震响,像春风吹进了故乡人的心田。人们奔走相告:“《红旗》表态啦,我们可以为王懿荣竖碑立传啦!”从此故乡人民开始走上筹建王懿荣纪念馆的历程。

为了获取有关王懿荣的文物和资料,县里首先派张允德、吕伟达(后任纪念馆馆长至今)两位文化干部赴北京考察。张、吕二人到北京后,首先赶往位于王府井大街外文书店西面的锡拉胡同ll号——王懿荣故居。遗憾的是故

居正在拆除,当年王懿荣率夫人谢氏、儿媳张氏壮烈殉国的水井,也正在挖掘机下消失。于是他们抢拍了残留故居的照片、背回了两块井砖,这两块井砖至今仍陈列在纪念馆里,它们曾镶嵌在北京锡拉胡同11号那口水井井壁上,曾目睹一个世纪前王懿荣一家三口投井殉国的壮烈情景是今l3人们理解历史的“钥匙”。

1983年底,福山县改为烟台市福山区,第二年区文管所与烟台市博物馆从王懿荣诞生地——古现镇一民居院内,挖出了埋在地下多年的王懿荣故居石狮一对,在古现镇李家村党支部书记李焕一的指点下,从王懿荣墓遗址附近的深沟里,寻回了残缺的王懿荣墓碑。石狮出土,仿佛使人们看到了“殷墟”,看到了“甲骨”,看到了夏商周的古老历史。墓碑重现,仿佛是文敏公出现在人们面前,他沉思着、微笑着、指点人们去追索悠远的过去。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王懿荣,了解王懿荣,为筹建纪念馆作舆论准备,1985年,福山区政府与烟台博物馆联合举办了《王懿荣手迹展览》,此后纪念馆的筹建工作进入实施阶段。鉴于位于福山区政府路南的王懿荣故居——“二宅子”已被拆毁,新建纪念馆又因多种原因短期内难以实现,因此,从现存的古建筑中选择一处可代用的馆址便成了当务之急。经研究,坐落于“二宅子”遗址以南,位于城里街的市级重点保护单位——卐字会旧址被定为馆址。卐字会旧址是福山城区唯一一处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群,占地1358平方米,拥有房舍55间,两进院落,时被区政府招待所占用,住有8户居民。对于福山区政府筹建王懿荣纪念馆的壮举,山东省文物局给予了大力支持,为落实馆址,争取早日建成纪念馆,1986年,山东省文物局局长刘谷同志专程到福山,与区领导协商,决定由区政府负责搬迁卐字会内的居民、让出招待所占用的房舍,由省文物局拨专款进行维修。

从搬迁居民、房舍庭院维修,到征集、布置陈列,历时三年,终于在王懿荣发现甲骨文90周年之际,正式开馆。纪念馆的建筑虽说不上雕梁画栋,却也青瓦、粉墙、红柱、金楹,给人以典雅肃穆的感觉。加之馆内陈列布置得体、内涵丰厚,成为一处规模小、名气大的纪念馆。纪念馆大厅上方悬挂的匾额“王懿荣纪念馆”六个鎏金大字,苍劲有力、熠熠生辉,出自当代书法大师、全国政协赵朴初副主席之手。大门两侧的木刻篆书楹联:

探骊得珠彪炳新学发夏史,

释生取义辉煌大节振民魂。

则为著名书法家、古文字学家康殷先生题书。纪念馆正厅,悬挂着全国书协顾问、著名书法家、王懿荣同乡权希军亲手书写雕刻的木制楹联:

刚正清廉为卫国保家当彪炳史册,

锦心慧眼识披图残甲得重现殷文。

还有启功、沈鹏、王学仲、陆石、刘炳森、费新我、武中奇、欧阳中石、刘艺、臧克家、胡厚宣、马少波、胡铁生、柳倩、孙轶青、王绪阳、单士元、耿宝昌、夏桐郁等遍及华夏的三百多位书画家、甲骨学家、历史学家、文物专家都先后为王懿荣纪念馆题词作画。著名书法家魏启后先生题书的楹联,便是纪念馆开馆后兴旺景象的生动写照:

得先生慧眼斯文不丧,

逢盛世群贤此馆方兴。

为了让更多的人们了解王懿荣,弘扬王懿荣精神,纪念馆的领导和工作员并没有呆在纪念馆内固守已有成果,而是走出馆外,走向全国,进行广泛联系,举行各种交流活动。仅在王懿荣诞辰150周年的1995年,就先后在烟台市博物馆举办了《甲骨之父,神州英烈——王懿荣》展览。与烟台市博物馆联合在南京举办了《伟大的爱国主义者王懿荣》展览。这一展览在位于朝天宫的南京市博物馆举办,展出的甲骨片、戚继光宝刀、殉井砖、进士卷、神主牌及王懿荣著作、书法、手札等150多件文物和当代36位书法大师为王懿荣题写的诗词等,在古都金陵引起轰动,《南京日报》、《金陵晚报》、《扬子晚报》及南京电视台等均进行了充分报道,《金陵晚报》报道的大标题为《甲骨之父王懿荣生平展令人感慨》。当年10月,纪念馆又自筹资金,在纪念建馆五周年的同时,成功地举办了《王懿荣发现甲骨文95周年学术研讨会》,各路专家学者云集王懿荣的故乡,献出了近年研究的新成果,内容涉及甲骨文字、甲骨书法以及摹刻、古文字研究、王懿荣研究诸方面。王懿荣的嫡孙,美籍华人王福埏携夫人专程回国瞻仰其先祖纪念馆。当年12月纪念馆馆长吕伟达主编的《甲骨文之父王懿荣》正式出版。

由于王懿荣纪念馆的影响越来越大,卐字会旧址已无法容纳越来越多的文物和研究成果,福山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把一所中学的校址——王氏庄园,让出来筹建新馆。建于l910年(清宣统2年)的王氏庄园,占地3600平方米,三进庭院,拥有宽敞高大的房舍60间,为王氏宗族王滨所建。将王氏庄园辟为王懿荣纪念馆,比新建一座纪念馆更有意义,因为它不但展示了清代建筑的风采,而且规模宏大,环境幽静,且给人以王懿荣“回归”的感觉。由于王氏庄园已破败不堪,学校迁出后,大规模地维修复原工程在山东省文物局的支持下正式开工,并在王懿荣发现甲骨文100周年前夕全面竣工,使王氏庄园恢复了昔日的风采,为王懿荣从蛎字会“回归”王氏庄园奠定了基础。紧接着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全力以赴,与区文化系统的专业人员一起,完成了陈列设计和陈列设施建设,进而以四个大型陈列室,运用高超的陈列手段,把王懿荣的生平业绩全面展示出来。进入后院正中的蜡像馆内,见到王懿荣、谢夫人、儿媳张氏栩栩如生的三尊蜡像,会使人顿生敬意,联想到一位哲人说过的话:“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蜡像再现的三位英烈,永远活着,活在王氏庄园,活在他们的故乡,活在人们心中。

1999年6月18日,设在王氏庄园的王懿荣纪念馆正式开馆,从此,王氏庄园的人文价值更加厚重了,王氏庄园所处的这方土地的山山水水更加风光了,因为“民族脊梁”徜徉于此。古往今来,在漫长悠远的中国历史进程中,正因为有着无数的王懿荣这样的“民族脊梁”,才使我们的国家从无数次危难中走向胜利,走向新生,才使我们伟大的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