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广东路东端路北,临近外滩有一幢古老的二层小楼,门牌广东路44号,这里便是昔日“上海客”的集居地之一。此外还有延安东路的长耕里,北京东路的衡业里,江西路的清远里等处,也是“上海客”的集居地,这些集居地全在靠近南京路的繁华地段。20世纪40年代,“上海客”开始把眷属接到上海,新中国成立后,除个别“上海客”举家迁回烟台,大多数人定居上海。“上海客”均已谢世,他们的后人都成了上海人。在广东路44号那幢小楼里,至今仍居住着“上海客”的后人。上海人有个观念:“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所以当有关部门动员“上海客”的后人搬迁到浦东时,他们始终不愿离开,他们说:我们不愿离开这幢小楼的原因,不仅是因为它所处的优越位置,更重要的是这幢小楼承载着老烟台“上海客”的奋斗史。
塑像慰忠魂
在芝罘区虹口公园内,有一座许端云烈士塑像,这是芝罘区14619名党员,于1991年8月,为告慰60年前壮烈牺牲的许端云烈士捐资敬立的。
许端云(1905-1931),今乳山市人,少年随经商的父亲到烟台读书,1924年考入益文商校(今烟台-9),在校期间积极阅读进步书刊,与进步同学一起办壁报,编演文艺节目,抨击时局,鼓励学生向邪恶势力斗争。1927年,被在益文商校秘密从事地下工作的****党员徐约之发展为****党员,从此许端云成为烟台地方党第一个党小组成员。1929年9月,****中央军委书记******派柳直荀到烟台工作,柳到烟台后向中央军委写了《烟台情况报告》,据此,中央军委派胡萍舟以中央军事特派员的身份来到烟台,先后建起****烟台军事特支、警察特支和地方特支,许端云任地方特支支部委员。
许端云任支部委员后,自筹资金为“****烟台特别支部”创办了《胶东日报》,藉以教育、动员民众,社址在虹口路北端东侧一幢洋楼里,由英国籍传教士马茂兰夫妇创办的仁德洋行负责印刷。英国路透社烟台分社就设在仁德洋行,经协商,《胶东日报》可转载路透社电讯稿,由于《胶东日报》版面新颖、内容丰富、观点鲜明、切中时弊,深受民众欢迎,发行量达6000份。三个月后,迫于当局压力停办,《胶东日报》的办报时间虽然短暂,却是烟台最早的党报,许端云功不可没。
1929年年底,******派遗特务到驻烟的刘珍年部队监既****党员的活动,并密令刘珍年逮捕共产党员。获悉******要逮捕****党员,特派员胡萍舟立即向中央作了汇恨,中央急派中央委员关向应到烟传达中央指示:凡公开身份的共产党员立即撤出烟台,留下的党员成立****烟台临时委员会,许端云被指定任书记。许端云临危受命,领导57名地下党员坚持斗争,被国民党视为活动力很强的共产党员。
1931年2月19日晚,许端云在三马路卿云里一号家中被捕,党组织竭尽全力进行营救未能成功。3月4日,许端云被押往济南。在济南,许端云多次遭受敌人的严刑拷打,锁骨穿透、脊椎打断,但他始终坚贞不屈,守口如瓶,他回答敌人只有三个字:“不知道!”1931年8月19日,许端云同志在济南纬8路侯家大院壮烈牺牲,年仅26岁。******同志说过:“成千上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
话说烟台铁路
一座城市如果没有铁路,势必制约其发展,在公路不发达的时代更是如此。我国的铁路,以清光绪2年(1876年),英商怡和洋行在上海擅筑的淞沪铁路(窄轨)为最早,但翌年即拆除。清光绪7年(1881年),唐胥(唐山至胥各庄)铁路筑成,这是我国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唐胥铁路虽短,却使唐山因有了铁路和开滦煤矿的开发而兴起。烟台开埠最早,却一直没有铁路,而比烟台晚开埠37年的青岛,由德国人修筑的胶济铁路,于清光绪30年(1904年)便全线通车。实际上,早在淞沪、唐胥铁路修筑前的清同治7年(1868年),英商福开森便开始策划在烟台修筑铁路,他向英国公使提议修筑烟台至潍县的铁路,目的是将胶东出口物产,快速低费运至烟台港转运,此提议无果而终。之后,日本曾两度争夺烟台铁路修筑权,未能得逞。胶济铁路通车后,德国又把目标转向烟台,企图获得烟台铁路修筑权,并正式向清政府邮传部申报。邮传部是光绪32年(1906年)始设的官署,以尚书及左右侍郎为主官,监督执行有关路、航、邮、电的政令。德国的企图遭到烟台商界、民众的抵制,联名上书邮传部,坚决反对德国插手修筑烟台铁路,迫于烟台商界、民众的压力,邮传部未批准德国的申报。
清宣统元年(1909年),盎斯洋行执事、华商谭宗灏召集烟台商界、学界开会,再次提出修筑烟潍铁路,会议认为:烟潍铁路关系到登莱商务之昌兴,烟潍路一日不兴,烟台港一日不振。从当时的《烟潍铁路规划图》(英文版)上可以看出,烟潍路的走向是:烟台——福山——蓬莱——龙口——莱州,至潍县与胶济铁路接轨。会议后正式上报邮传部,并许诺烟台商界承担部分股金,但邮传部以“资金短贫”未予批准。此时驻烟登莱青道道台徐世光提出“官督商办”方案,遭到商界反对。
就在烟台铁路修筑一波三折的时候,德国又向邮传部申报,要修筑烟台至青岛铁路,然而此时已是清朝末年(1911年),清王朝风雨飘摇、即将灭亡,根本无暇过问此事。民国初年,虽对修筑烟潍铁路作过专题研究,但无结果,所以烟台铁路的修筑问题,自1868年以来,一直是纸上谈兵,造成烟台境内终无“寸铁”。
新中国成立后,在烟台修筑铁路终于列入国家计划,l953年6月,兰烟(兰村至烟台)铁路开工,全长183.9公里,在兰村与胶济铁路接轨,l956年7月1日正式通车,从此结束了烟台无铁路的历史。
追忆“新世界”
“新世界”这个名称,在老烟台可谓家喻户晓,因为它曾是伴随烟台走向近代的一座大型综合商场。
“新世界”位于福建会馆东侧,临衢街(今胜利路)西侧,北临毓岚街,坐西向东,与福建会馆之间隔着一条南北走向的小巷,名毓岚东胡同。“新世界”始建于1928年,1931年竣工,由裕华钱庄经理刘英堂和利栈公司经理汪玉田合资修建,仿天津劝业场建筑模式,呈长方形,四周二层楼相联,中间为天井,楼上内侧有迥廊,屋面为可登临的平台,周边有护栏,正门朝东,副门朝北,建筑面积2240平方米,是一座很有特色的近代建筑,1936年,张荆山等人又投资将天井加修成四面有窗的顶棚,天井内修建两道天桥楼梯,使天井变成营业大厅。
“新世界”以租赁方式引进各类商铺,日用百货、服装鞋帽、烟酒糖茶、文化用品一应俱全,还有配眼镜的、修钟表的和专为女子理发的女子理发店。1933年后,在北楼楼上开设有三百多个座席的清莲阁电影院,1935年改为开明戏院兼放电影。l936年以后,南楼楼上也被辟为文艺演出场所,与北楼的开明戏院轮流上演京剧、评剧、曲艺、戏法(魔术)等文艺节目。楼顶平台也被充分利用,这里有拉洋片的,租看小人书的,打彩套圈的,卖民间玩具的。所以,“新世界”既是商业服务中心,也是文化娱乐中心,逛“新世界”曾是老烟台人的时尚。
1938年,日寇入侵烟台,“新世界”部分商铺倒闭,生意日渐箫条,特别是在楼上开设了大烟(鸦片)馆后,更加促使了“新世界”的衰败,此时期的“新世界”完全失去了往日风采。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烟台工商联合会决定让“新世界”重振雄风,成立了“新世界”商场管理处,l950年6月11日,“新世界”以新的风采重新开业,之后连续经营了40年。
1991年,因旧城改造,胜利路拓宽,历时60多年的“新世界”老建筑被拆除,商场搬迁到青年路北段路西新建的新世界大厦一至四楼营业,仍称“新世界”商场。2000年,“新世界”商场被婴儿乐集团兼并,2001年,新世界大厦被拍卖,从此,“新世界”这个名称,在烟台商海中沉没。
烟台设市以前
中国近代史记载着一座北方最早开埠、举世瞩目的商埠一烟台。烟台这个称谓虽然早在明初就产生了,但正式作为市名,则经历了500多年,设市以前是什么?简述如下。烟台地域原属福山县(今福山区),明万历l0年(1582年)以前,福山县设4保29社,万历l0年以后,4保沿之。29社调整为23社,烟台地域属东北保。东北保内的奇山所,因系军事城堡,不在保治之内,清康熙年间,废卫所制,奇山所划归福山县,清沿明制,仍设保社,奇山所并入东北保,改称奇山社。
清咸丰11年(1861年),清政府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委派直隶候补知府王启曾到烟台宣布开埠,开埠后的烟台是什么?仍未定位,人们只按习惯称烟台。烟台开埠第二年,登莱青道署由莱州移驻烟台,但不是烟台地方政府,烟台仍属福山县东北保。此时期,以天后宫(大庙)为轴心,出现了初具规模的商贸中心,俗称烟台街,烟台街商贸发达、海运昌盛、工业兴旺、文化繁荣,是烟台城市化的萌芽。清光绪34年(1908年),废保社制,改用区制,福山县共划20个区,将原东北保的奇山社、烟台街等,统称烟台区。民国时期,1913年设烟台镇守使公署,改烟台区为烟台警察特别区,(简称烟台特别区)仍为福山县属地。
1928年8月,号称胶东王的刘珍年率部进驻烟台,刘珍年盘踞烟台期间,统揽军政大权,此时期,史称军政统一的独立时期。
1934年,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渠下令,设烟台特别行政区,任命张奎文为烟台特别行政区专员公署专员、公安局长,直属山东省政府,自此,烟台脱离福山县。据1937年出版的《烟台大观》记载,烟台特别行政区的范围是,“东至卡子门,北至北海,南至塔顶,西至芝罘屯”。烟台特别行政区的范围虽然不大,却充满着现代都市氛围。烟台始称烟台市是l938年,据市史志办编《烟台百年大事记》记载:“1938年2月3日,侵华日军侵占烟台,4日,成立伪烟台市公署。”由于烟台市是侵华日军命名,故在烟台市前加“伪”字。l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天后烟台解放,正式成立烟台市人民政府,代理市长于谷莺。从此一座人民当家作主的烟台市,以其特有的风采,屹立在中华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