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老烟台风情
26936700000014

第14章 走街串巷(1)

古老的北大街

20世纪70年代拍摄的电影《侦察兵》,80年代拍摄的电视剧《秋海棠》,都选择烟台北大街为外景地,原因是北大街古朴的街貌和独具特色的临街建筑被拍摄者相中。北大街于清乾隆15年(1750年)建成,是烟台市诞生前最古老的街,历史上称为“烟台街”。l862年烟台开埠后,定名北大街,这条老街以建于明代的天后宫(大庙)为中心,向东西延伸,东到东河崖(今解放路),西至西河崖(今西南河路),全长1420米。北大街是烟台早期最繁华的商业街,这里有瑞蚨祥等绸缎庄10家,有生生堂等药房7家,有福昌泰等杂货店5家,有德顺兴造钟厂、瑞兴制伞厂等各类工厂8家,还有鸿记茶庄、百货、五金、糕点、酱园、饭庄、公司、商行、木瓦作坊等不胜枚举,烟台商会和一些行业公会也聚集在北大街,再加上与北大街纵横交错的菜市、草市、面市、饭市、鱼市、鸡鸭市、果木市等集市街道,使北大街成了烟台由鱼耕村落走向商埠城市的源头。

北大街商铺林立,竞争激烈,但买卖公平,货真价实,童叟无欺,信誉为先。据《烟台要览》记载:“至肆购物不需现钞,只留地址姓名即可将物携去,翌El自有人来按簿索值,谓之照帐”。瑞蚨祥的经营之道很有代表性,他们的作法是:笑迎顾客、热情服务、百问不烦、百拿不厌,欲购者帮助挑选,不购者以诚相待,还要彬彬有礼送到店外。昔日有民谣唱道:“北大街,东西长,中间有家瑞蚨祥,左边裁云锦,右边织衣裳,云汉天章正当央”。

位于北大街中心,供奉妈祖的天后宫俗称大庙,是烟台市区妈祖文化的起源。明朝后期,芝罘湾畔的渔民集资修建了这座庙,到清雍正年间,大庙后海已成为渔船商船的避风港,南北船帮的集散地,由于渔民船帮长期在海上作业,海神妈祖便成了他们的精神支柱,因此又集资对大庙进行了重建。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再度扩建,形成拥有房舍64间,由山门、钟楼、鼓楼、大殿、陪殿、寝殿、两厢、戏台组成的建筑群,前院正中有一铁铸大鼎。鼎上铸有建庙时间及捐资名号、数额等,时由华山派道士主持庙务。

到了清道光年间,以大庙为轴心,形成了商业中心,商户达一千余家。大庙还是“烟台街”的文化中心,每逢春节、元宵节、中元节及海神圣诞、仙逝之日,这里都要举行有周边村庄参加的文化活动,俗称庙会。大庙也是“烟台街”的金融中心,以银两易铜钱,以银两易银元的标准比价,均由设在大庙内的相关机构提供。

建国以后,北大街依然是烟台的商贸中心,并得到飞速发展,百货公司、供销合作社、新华书店和一些企事业单位,纷纷进入北大街,烟台首辆公交车,就穿行在北大街上。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北大街两侧的老建筑,逐渐被现代建筑所代替,到20世纪末,一条新北大街建成,虽走向未变,但却变短了,西端未变,东端只到桃花街为止,古老的北大街消失了,就连那座历史久远的大庙,也消失了,只有戏台幸存下来,至今仍屹立在大庙广场上。

朝阳街史话

鸦片战争以前,烟台只是一个商、农、渔业较发达的集镇,人称烟台街。

清咸丰八年(1858年)依据《天津条约》,登州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1861年,改登州为烟台,1862年,设海关正式开埠。此后烟台的大门洞开,西方列强接踵而至,在烟台取得了一系列特权,占据了烟台山上、山下这片风水宝地,使这一带逐渐成为洋人的乐园,一条为洋人、洋务买办服务的街,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建成,它便是今天之朝阳街。

早在明洪武31年(1398年),从烟台山到奇山所城北门,就有一条笔直的小路,那是守御官兵人走马踏形成的。

列强占据了烟台山后,便以这条小路为中轴线,由北向南在两侧盖起了风格各异的大小洋楼,楼里住的是洋人,他们在这里开洋行、经营洋货,夜晚,到夜总会里听洋乐、跳洋舞,街面上跑的是洋人坐的洋车,连街名都是洋的,被称为卡皮莱街和兹莫曼街。

有骨气的中国人,岂容列强独占这块风水宝地,于是一些民族实业家和工商业者,也进入此街办工厂、开商行、办公司、开钱庄,使这条宽不过10米,长不过600米的街面上,汇集了中外企业百余家。名气大的有盎斯洋行、大阜银行、福顺德钱庄、宝时造钟厂、永泰商行、裕中公司、泗兴印务公司、惠通轮船行、永丰泰家具行、克利顿饭店、同和成南味店、协立夫夜总会、福顺兴五金店、南洋大药房、亨德利钟表店、锦章照相馆、金城电影院、裕兴澡堂等等,从这些名称中不难看出,哪为中,哪为洋,亦可看出此街的繁华程度。l912年,此街洋名废止,改为体现中国文化的朝阳街,朝阳街是烟台从一个自然经济为主的集镇,走向近代的源头,因此它在烟台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旧上海十里洋场相比,毫不逊色。更因曾有伟人和名人居住于此而名垂史册。

1912年8月20日,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应袁世凯之邀,由上海赴北京谈判途经烟台时,就下榻在朝阳街北端路西的克利顿饭店。克利顿饭店由俄国人创办于1910年,其俄式大菜享有盛名,饭店大门开在拐角处,面向东北,可直观海上风光,孙中山先生就住在楼上,21日,烟台官商各界召开欢迎大会,孙中山先生在大会上作了重要演讲,与孙中山先生同行的南京临时政府外交次长魏宸祖,代表孙中山先生作了“欲兴商业必须从制造业下手”的演讲,此演讲对振兴烟台的民族工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会后,孙中山先生与烟台官商各界在克利顿饭店合影,留下了烟台近代史的重要资料。克利顿饭店也因接待了临时大总统而名气大增。

文坛泰斗,中国新文学运动第一代开拓者冰心先生,从三岁开始,便经常随家人漫步在朝阳街上,因为她于1903年随父亲谢葆璋来烟台筹建海军学堂时,就住在朝阳街中段路东的北洋海军采办厅。采办厅是清光绪14年(1888年)建成的北洋海军威海根据地的配套建筑,是一处三进六院的大型建筑群,距朝阳街仅百步之遥。

冰心的童年是在烟台度过的,她在烟台生活了八年,八年中有四年是在朝阳街东的海军采办厅度过,这段时间正是她启蒙识字、吸取知识的年龄。冰心父亲的办公室与宿舍连在一起,所以冰心常跟父亲到办公室来,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幅对联: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父亲曾指着对联对学龄前的冰心说:“你也学着认认字好不好?你看那对子上的山、竹、三、五、八、九这几个字不都是很容易认的吗?”于是冰心便按照对联上的字形写在纸上,这幅对联成了她开始认字的第一篇课文,一位杰出的民族英华、文坛泰斗就是从海军采办厅启步,穿过朝阳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难怪冰心要把烟台称为“灵魂上的故乡”,以至于后来她饱含深情地写了很多对烟台、对大海眷恋的散文、诗歌、小说。在她八旬高龄之后,又写下了名篇《烟台是我们的》,她在文中写道:“这‘我们’二字,除了十亿我们的人民之外,还特别包括我和我的父亲。”她曾说:“我对烟台的眷恋无法比喻。”“对于烟台的乡亲,我的眷恋是无限的!”

在朝阳街中段路东,有座坐东向西、中西合璧式的二层方形楼房,这是德国人建于l886年的盎斯洋行。是烟台开埠后开办最早、最大的洋行之一,有雄厚的资金,主要经营进出口、保险和航运等,是烟台进口西药和医疗器械第一家,从十九世纪末到--十世纪三十年代,盎斯洋行垄断了烟台的西药和医疗器械市场。盎斯洋行经营的出口产品有茧绸、绣花、花边等烟台手工业产品。盎斯洋行是近代烟台第一家从事花生出口的外国洋行,他们不仅在烟台经营出口,还深入胶东腹地从事收购,使烟台成为向欧洲乃至世界出口花生的最大港口。1933年,盎斯洋行代理荷兰领事,1935年德国领事馆设此(因位于烟台山上的德国领事馆毁于火灾)。

朝阳街南段路东,是中国造钟业鼻祖——宝时造钟厂,是民族实业家、威海人李东山先生投资创建的。李东山l5岁进烟台洋行学徒,18岁开办德顺兴五金行,经销日本座钟及另配件。l915年创建宝时造钟厂。

宝时造钟厂初期生产的座钟,除钟壳外,采用日本另配件,l920年完全自造,不但质量好于日本,价格也低于日本,且讲究信誉,保修到底,所以产品畅销全国,并打人东南亚市场。为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李东山先生便兴建了这座新厂房,1935年竣工。

朝阳街南端路东,是一座采用“老摩登”手法建造的独具特色的建筑物,它便是始建于l933年的金城电影院,1935年1月开始营业。金城电影院是宝时造钟厂老板李东山与青年会投资兴建的,在当时,它是朝阳街上乃至全烟台最时髦、最高的建筑,内部设施豪华,拥有800个单体坐椅,专映好莱坞、派拉蒙等外国影片,因票价昂贵,观众多为洋人和洋行职员,平民百姓极少问津。可以说:国人办的金城电影院,赚的是洋人钱。从此,朝阳街上又多了一座展示民族实业风采的建筑。

在金城电影院与宝时造钟厂之间,有座著名的照相馆,它便是建于1934年,l935年开业的锦章照相馆。因其拥有美国柯达公司出品的转盘照相机,照出相片质量好,很受人们青睐,并有了“要照相、到锦章”的传言。烟台市博物馆收藏的1945年10月中美谈判的历史照片,便是由锦章照相馆实地拍摄的。锦章照相馆这个名字也被记录在史册中。

朝阳街中段路西,有座造型别致的二层楼,它便是著名的同和成南味店,l930年建成开业,业主为浙江人,专门制作南方点心。经营的货物以南货为主,如笋干、火腿、腊肠、玉兰片等。

人吃五谷杂粮,生病在所难免。因此朝阳街便有了多家药房。与金城电影院对门的南洋大药房,是多家药房的姣姣者,是一座中西合璧式二层楼房,l930年始建,l933年开业,朝阳街上的药房,多以经营西药为主,因此,生病吃西药,必到朝阳街。

福顺德钱庄是一家民营钱庄,创办于l900年。二次鸦片战争后,烟台为华北著名的金融市场,福顺德钱庄专办汇兑及银号业务,分号遍布各地,1930年进入鼎盛时期,因此又投资在朝阳街中部路东,修建了一座体现近代烟台风格的中西合璧式的钱庄营业楼,至今楼貌依旧。

一条不宽不长的朝阳街,有叙说不完的往事,那一座座异国风情的洋楼里,曾记载着洋人、买办的发家史,那一座座造型各异的大门上,曾谱写着民族实业家的创业史。于1923年铺设的柏油路面上和l939年重铺的水泥路面上,曾留下了无数洋人的足迹和侵略者的铁蹄,也留下了中国人自强不息奋进的步履。

要知烟台近代史,必先认识朝阳街。鉴于朝阳街的重要历史价值,烟台市政府决定进行整体保护,朝阳街重现历史原貌,并成为一条独具特色的步行商业街,指日可待。

风雨大马路

供车马行走宽阔平坦的路称马路。1860年,烟台有了一条与海岸线平行、宽阔平坦的马路,又因是当时路中老大,被称为大马路。1910年改名东马路,但人们仍积习难改,称东大马路。l938年恢复大马路路名,南侧与大马路平行的威海卫路、大威海街则被依次命名为二马路、三马路。大马路始长660米,l912年后延伸至1308米,初为土路,l926年路面硬化。大马路不但是老烟台最大的路,也是相当繁华的路,人称工艺品一条街,因为这里是老烟台花边、发网等手工艺品生产经营出口的基地。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经济势力的渗透,花边、发网等手工艺传人烟台,外国人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组织加工生产,产品销往国外,从中牟取高额利润。在鼎盛时期,烟台从事花边、发网生产经营的洋行、商号、工厂多达l30余家,仅大马路就集中了30余家。为了维护发网工人的权益,l929年,时在军阀刘珍年部队的****地下党员彭雪枫,在大马路华成和发网庄,组织发动了著名的烟台发网工人大罢工,并取得了罢工胜利。

大马路上,除汇集了30余家专门从事花边、发网生产经营的洋行、商号、工厂外,还有闻名中外的张裕葡萄酿酒公司、****俄式面包的万国面包房,专营听装糕点的联合食品店等各类公司、作坊、商店。大马路还是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宗教机构、外国领事的集中地和民族工商业主、外国侨民的集居地。如春晓画社、崇正中学、卫灵女中、卫灵女中附小、英文日报社(仁德洋行主办)、晨星报社(路透社驻烟记者马茂兰夫人主办)、福民医院、忠德医院、芝罘医院、基督教浸信会教堂(又称豪尔迈斯纪念堂)等等不胜枚举。在总长不过l308米的大马路上,拥有如此众多的企事业单位,足以证明大马路昔日的繁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