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老烟台风情
26936700000021

第21章 民俗撷趣(4)

姜振帼是黄县人,生于l881年,嫁给l3新堂牟宗植的独子牟炎为妻,生男牟绍望,生女牟衍淑,丈夫30多岁病故,儿子到烟台不久也病故,女儿l9岁(1929年)嫁黄县丁百万后裔丁佑民为妻,第二年病故,她自己1939年病故,终年58岁。姜振帼不但年轻守寡,而且中年丧子又丧女,是一个非常不幸的女人,她虽然30多岁便成了日新堂的女当家,拥有支配万贯家财的权利,却是一个封建礼教的牺牲品,一个悲剧人物。她入住烟台山后,虽然享受着多彩的城市生活,感受着城市名流的体面,却难以抚慰她空虚的心灵。为了冲一冲积郁在心中的丧气,显示日新堂的气派,l933年春,她特地回到牟氏庄园,为早已故去的公公牟宗植、丈夫牟烫、儿子牟绍望操办了一场轰动栖霞、声势浩大的葬礼,耗费了银元一万多。

日新堂在烟台山山塔巷的房地产和它的女主人姜振帼一样早已逝去,如今山塔巷l号的门牌尚在,是一座四层住宅楼的单元号。烟台山上姜振帼曾租住的那幢小洋楼,经维修后风采依旧。

公公石.婆婆石的传说

烟台人都知道,芝罘岛前海东部有座公公石,后海中部有座婆婆石,它们是奇妙的自然景观,也是民间传说的载体。公公石矗立在礁石丛中,形似一老公公在眺望芝罘湾;婆婆石是一座距芝罘岛岸线320米的巨礁,形似一老婆婆盘坐在波浪中。遗憾的是与她相依相伴的老公——公公石,l970年填海时被砸毁。

公公石、婆婆石的形成,源于远古时代的地壳运动,由此演义的民间传说也流传了很久很久。传说古时候芝罘岛上住着一对可敬的老夫妻,乡亲们都亲切地称他们老公公、老婆婆,老公公是一位知识渊博的教书先生,教本岛孩子读书不收分文,老婆婆闻知乡亲有难,必定全力相助。他们膝下仅有一女,倍受二老宠爱,起名灵芝。灵芝在二老呵护教育下慢慢长大,不但容貌俊俏,而且知书达礼,经常帮助老父教岛上孩子学文化,协助老母帮助有难乡亲,因此一家三口深受乡亲爱戴。

芝罘岛上有个横行乡里的恶霸,他看中灵芝的美貌,便要强占为妾,于是派家丁把灵芝抢回家中。灵芝是一位有学识、有尊严的姑娘,岂能甘心受辱,聪明的灵芝趁风雨夜逃了出来,但她十分清楚,虽然逃出虎口,也难躲过独霸一方恶霸,于是她先到自己家门外,朝老父老母磕了三个头,然后攀着野藤登上了老爷山,纵身跳入茫茫大海中,灵芝姑娘以死的代价,保全了自己的人格尊严。闻知爱女投海的噩耗,老公公、老婆婆悲痛欲绝,他们一个跑到前海边,一个跑到后海边,面对大海哭喊着:“灵芝,你在哪里?灵芝,快回家吧!”边喊边向大海深处走去……

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老公公、老婆婆投海当夜,大雨倾盆、海浪滔天,把恶霸的家全部荡平,那个独霸一方的恶霸也葬身大海,奇怪的是岛上其他人家全都安然无恙。第二天芝罘日出,大海平静如镜,人们惊奇地发现,前海出现了一座礁石,恰似站立的老公公,后海出现了一座礁石,恰似盘坐的老婆婆。公公石、婆婆石的传说由此产生。

烟台山上的大石船

烟台山北坡陡峭的半山腰,悬着一块巨石,形似船,故称大石船。旁边矗立着一高高的石峰,形似船帆,这是远古时代地壳运动、岩层断裂形成的奇观。大石船顶部平坦,足有20平方米,逐渐变窄的底部仅有长不足一米,宽不足半米的石面与下面的小礁石接触,看若凌空无托、摇摇欲坠、惊险无比,但千年来,任凭风吹浪打,大石船岿然不动

自从人们发现了大石船奇观,相关的民间传说便应运而生。传说当年八仙过海的时候,铁拐李、吕洞宾首先来到烟台山海域,发现前方有两座礁石挡住航道,性情暴躁的铁拐李,举起铁拐朝一座礁石砸去,被砸碎的礁石,一部分沉人海中,一部分飞向烟台山,最大的一块横卧在其他礁石上。随后吕洞宾抽出宝剑劈向另一座礁石,把礁石劈成两半,一半沉人海底,一半飞向烟台山,矗立在铁拐李砸过来最大的礁石旁,两块巨石,一卧一立,卧者似船,立者像帆,从此烟台山便有了大石船奇观。

民间传说是中国老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是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由于大石船故事的广为流传,引起官员、文人们对它的关注。清乾隆27年(1762年),由福山知县何乐善编撰的《福山县志》中,就记载着:“有石似船形,在烟台山上。”早在康熙36年(1697年),福山知县祁国祚就把他题写的“造化奇观”四个大字刻在石帆上。在其下方,还刻有清代上杭县文人丁锦堂于“同治壬申冬月,由京师返棹之罘,观石船题句”云:一帆万里乘长风/壮志雄添海浪中/片石巍峨参造化/天工端不借人工。

在大石船的船帮上,刻有两首诗,一为清康熙贡士刘九标题写:谁将石壁劈成舟/屹立山腰海上头/纵有风涛惊不到/虽无桨舵势能悠/难供利客奔南北/止许高人宴夏秋/却笑胶舟游楚水/问王空自动齐侯。

一为清乾隆年间福山人王积熙题写:一片云根坠海隅,探奇遥认野航孤/侥岩刻露石为骨/试问张融住得无。幅幅刻石,铭记着先人对大石船的关爱,凡观赏到大石船的人,无不为大自然神工鬼斧的惊世之作而叹服,如果能登上悬空的大石船,一定会“壮志雄添”,并产生像古代散文学家张融那种“广越璋险无惧色”的豪情。

为“雄风海表”取证

由清朝北洋大臣李鸿章授意建造,于l891年竣工的烟台岿岱山炮台(俗称东炮台),其雄伟的拱门上,镶嵌着4块汉白玉石板组成的4字匾额,总长3米,宽1米,每块石板上凿刻一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联起来从左向右读为“雄风海表”,从右向左读为“表海风雄”。由于没有落款,对这4个字的读法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有人说:从左向右读作“雄风海表”是正理;有人说:从右向左读作“表海风雄”讲得通。可谓左说左有理,右说右有理,到底应该怎样读,一直没有定论。

对这4个字的读法,不能单从字义和结构上去判断,而要以史实为依据,特别要弄清此字的书写者是谁。经查阅相关资料证实,这4个字应该从左向右读作“雄风海表”。

依据之一:清雍正皇帝为湄洲妈祖题写过4个字“神昭海表”,并敕令福建水师提督复制三块匾额,分别悬挂在湄洲、厦门、台湾三处妈祖庙。乾隆年间,又复制一块,悬挂在仙游妈祖庙,至今保存完好。东炮台4个字的书写者,只是把雍正皇帝写的“神昭海表”,改“神昭”为“雄风”,成为“雄风海表”。“神昭”是称颂妈祖,“雄风”是称颂炮台。有人认为,我国横书的匾额是从右向左读,还是从左向右读,应以l919年“五·四”运动为分界线,之前写的均要从右向左读,这是不足为凭的,因为当代名人和书法家沿用从右向左的传统写法为数不少。20世纪70年代,叶剑英元帅为杭州岳飞庙题写“心昭天日”4个字,仍然是从右向左写。所以“五·四”运动前,有人从左向右写亦不足为奇。

依据之二:中国“冰心研究会”秘书长王炳根先生在其所著《冰心新传·烟台的海》中写道:“当我通过上书‘雄风海表’四个大字的拱门时,我就进了冰心先生所说的那个壮观而显赫的炮台。”文中写的“雄风海表”便是从左向右读,芝罘区奇山文化研究会的专家们,曾特意请教了王炳根先生此读法的依据,王炳根先生说:是冰心先生亲口告诉他的。

依据之三:近读《安家正文集》从中获知,东炮台4个字的书写者是李鸿章的幕僚、很受宠的****忠,建东炮台是奏准朝廷的军国大事,由知名度高有影响的名人书写匾额顺理成章。****忠(1845—1900),清末语言学家,江苏丹徒人,年青时即研究西学,l876年(光绪2年),被派赴法国留学并任清使馆翻译,回国后成为李鸿章的幕僚,参与洋务运动。****忠精通英、法语文及希腊文、拉丁文,所著《马氏文通》为中国第一部较全面系统的语文著作。****忠是汉语语法的发轫者,他率先把西方的语法理论引进中国,也是倡导汉字横排的第一人。

为了向世人昭示自己倡导的汉字横排主张,****忠在书写“雄风海表”这4个字时,特意从左向右写。“雄风”是称颂炮台的神威,“海表”是“海岸”的另一种说法。当年陪同在侧的烟台人安先锋,目睹****忠自左向右写了“雄风海表”四个大字,并告诉他自左向右读。

八角·八角湾·八角口

随着烟台海上航运事业的发展,位于八角湾畔的八角口,即将成为烟台联结世界五大洲的又一座现代化大码头。八角口西依建有阴主庙的磁山,东与建有阳主庙的芝罘岛隔海相望,八角口腹地广袤,八角湾水域宽阔,是一处天然深水良港。

八角口、八角湾均因“八角”得名,“八角”是个村名,始建于唐代,据《明世堂孙氏家谱》记载:唐贞观十八年(644年),唐太宗东征平辽,孙氏兄弟八人自辽浮海避难于此,从此有了一座只有八户人家的小村庄,故名“八家”。元至治年问,又有辽宁朱姓、附近官庄陈姓迁入,沿用旧村名。后因方言“家”与“角”音近,到明代万历十年(1582年),官文称“八角”,据此“八家”改“八角”。因“八角”一带是渔农兼营的宝地,后又有莱州丁姓、蓬莱刘姓和附近古现王姓、汤家汤姓相继迁入,村名仍称“八角”。

自从有了“八角”,村前的海湾称八角湾,临近的海口称八角15。八角15是人们进入八角湾捕鱼的海l5,因常有各地渔船在此停泊,逐渐形成一个小码头。后来,一些外地人定居于此从事商贸活动,使八角口由最初的捕鱼海口演变为拥有商号50余家的商贸码头,颇有小城风范。《登州府志》、《福山县志》均称:明天启年间,这里就是繁荣的商贸港口。烟台开埠后,八角口才日渐衰落。

据《福山区地名志》记载:八角乡政府所在地八角口,自古以来便是海防重地,明代这里建有守御百户所,旧城遗址尚存,与奇山守御千户所遥相呼应。明天启年间,一个叫刘鉴的在此任百户,统兵驻守八角湾,因驻地有一形似石屋的自然景观,故称石屋营,石屋营现已成为村名,村中有“百户刘鉴碑”。八角湾畔有个烽台村,即因明代在此建有“烽烟台”而取名烽台。八角湾东岛中部还有明代所筑“烽烟墩”,至今保存完好,系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八角湾的自然景观很多,著名的有鹰嘴石、老虎石、五哥石等。

随着八角湾规划蓝图的实施,沉睡了一个半世纪的八角口重新掘起,用不了多久,在烟台大地上,又一座与国际接轨的大码头,将屹立在黄海之滨,“八角”这个古老的名字将在全世界叫响,“八角”将敞开胸怀迎接八方宾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