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栖霞民间故事
26942900000107

第107章 吃“悟亮”饭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栖霞农村每年正月十六日都有吃“悟亮”饭的习俗。“悟亮”是栖霞方言,也就是心灵手巧的意思。吃“悟亮”饭在过去生活困难的日子里,是孩子们正月里最快乐的事情。

吃“悟亮”饭,首先要选好做“悟亮”饭的人家。进入正月,几个要好的孩子早就商议好了,今年去谁家吃这顿饭。一般所选人家的女主人人缘好,待人热情,又会做饭。孩子们选了谁家,女主人都会很高兴,满口答应,因为这说明这家人的日子过得好。

一个村子有几十个孩子,会分成几伙,一伙六七个不等,一般是一个门口的邻居、经常一起玩的孩子会凑到一起。到了正月十六日这天早晨,吃过早饭这些孩子就急不可待地拿着瓢、端着碗出了门,岁数大一些的“孩子头”带头,一起跑到吃“悟亮”饭的人家,说:婶子大妈,今儿晌午俺在您家吃“悟亮”饭!其实,孩子们要上哪儿去吃“悟亮”饭,这些婶子大妈心里早就猜个差不多,听孩子们一说,她们脸上都会挂着笑连声说:行呀,好呀,早点回来呀!

接下来的事情就是挨家挨户去要“悟亮”饭了。大人们知道每年这个时候孩子们要吃“悟亮”饭,都会提前准备一些菜呀、肉呀之类的,甚至有的自己家都舍不得吃,专等留给这帮孩子吃。孩子们每到一家,在门口就喊:“婶呀,大妈,俺今天要吃‘悟亮’饭,你给俺点什么?”这时候,大婶大妈就会从家里拿出豆腐、粉条、白菜、小米,倒进孩子们的瓢里碗里,家庭条件好的、大方一点儿的还会给他们一块肉。

等瓢呀碗呀都满了,米呀菜呀要得差不多了,就会送到给他们做“悟亮”饭的人家,让大妈大婶给他们炖一锅大菜,做一锅小米饭。趁这个时候,孩子们去大街上打一阵、疯一阵,就等着回去吃饭了。

饭菜做好了,婶子大妈就出门喊他们回家。热腾腾的饭菜早已端上了炕。粉条豆腐做成的大菜,一人一碗早已摆放在圈盘上,孩子们看好哪碗就端哪碗,表面上每碗菜的多少一个样,东西也差不多,可是碗里面却有秘密。原来在此之前婶子大妈在每一个碗底里分别放了不一样的东西:有的是一根针,有的是一个板栗,有的是一个大枣,有的是一个硬币,还有的是一块黑炭。各人挑了各人的碗,接下来每人盛一碗小米饭就可以开吃了。为什么要放这么多毫不相干的东西呢?原来这些东西各代表着不同的意思。吃到板栗表示有力气能干活,吃到大枣则是会说话嘴儿甜,吃到钱则说明你会挣钱有钱花,最不想吃到是黑炭,它表示心肠黑心眼坏,而最想吃到的则是那根针,它说明你是一个“悟亮”人。

说是吃“悟亮”饭,其实端起碗的时候每人心里都惴惴不安,就怕吃到有黑炭的那一碗。不论谁,一旦吃到黑炭,就一脸的不高兴,却也没有办法,而其他孩子则不用担心了,可以大口大口地吃饭了,等吃到针的孩子用嘴咬着针展示给大家看的时候,所有的孩子就会拍着手一齐喊:“悟亮”人,“悟亮”人……直喊得“悟亮”人有些不好意思才停下。当然,考虑到卫生的缘故,有的做“悟亮”饭的婶子大妈会先把那些黑炭、针、硬币之类的东西用碗反扣在圈盘上,谁也不知道里面扣的什么,然后每人翻开一个碗,一切就明了,这种方式好是好,不过太直接,少了一些神秘。

吃过“悟亮”饭还有一个重要的游戏要做。就是“坎盆”提“敲垫石”。先要说一下“坎盆”,就是用黄泥烧制的用来盛水的一种器皿,底是平的,身子是圆的,盆口处有提手,现在在一些农村还能找到。而“敲垫石”则是一种专门用来敲打洗过的衣服、把衣服熨平的一种长方形石板,厚度不足一砖,光滑平坦,现在农村几乎看不到了。

有了这两样东西还不够,还要做一个仪式,就是一起跑到祖茔上每人捋一把干茅草,回来放到一起烧成灰,之后把“敲垫石”抹上水,撒上烧好的草木灰,同时把“坎盆”倒进半坎水,放到“敲垫石”上,接着两个人一帮,用一根木棍插进“坎盆”的提手绳里,试着往上用力,靠着“敲垫石”与“坎盆”底间草木灰水的吸力把“敲垫石”给提起来。如果能提起来说明你今年将有好运,如果提急了,粘不到一起,“敲垫石”脱落了,也不管事,重新再试,直到每个人都把“敲垫石”给提起来。在孩子们的笑声中吃“悟亮”饭的游戏即告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