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青年双手握圆形平顶红伞,伞沿缀围多为黄色。八卦鼓纯为男女对舞,不加入任何毫不相干的人物,这就让八卦鼓舞具有了阴阳之分,乾坤之别,奠定了人物的基础。在道具的运用上也充分体现了“鼓”为主伞为副、阳刚阴柔相济的特点。
八卦鼓舞的基本步法为“禹步”。“禹步”就是夏禹之步(注:“禹步”是夏禹祭祀天地、山川、神祇祖先和求神问卜时所跳的舞步),其步法为前举左,右过左,左就右,次举右,此步法可快可慢,可强可弱,俗称“踩八卦”。其次,还有一种步法叫“滑步”,其步法为:左脚向前滑一步时,右脚向后虚点步,右脚继续向前迈一步时,左脚后虚点步,左脚向前一步时与右脚并立后双膝同时颤抖一次,如此反复。而“双滑步”在“滑步”的基础上,双脚同时滑出。另外,还有一种步法叫“连步”,其步法为正步准备,左脚在前上一步时,右脚继续再向前一步后,右脚跟上一步与左脚并立,屈伸。
“踩八卦”,其舞步基本特点为:轻、飘、蹲、转。其舞蹈的动作应掌握脚一弹,膝一颤、蹲、转。在整个舞蹈过程中,特别到了舞蹈高潮时,击鼓和持伞者还必须喊出(嗬、咳)或(呜、咳)的呼喊声。此时,乐队的笙、管、弦和打击乐与八卦鼓的敲击声热烈火爆,汇成震耳欲聋的声响,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
八卦鼓舞的步法是以八卦的八种“卦位”,以东西南北中“五个方向”为定向。“卦位”和“定向”按照“八卦”中的阳刚阴柔、阳实阴虚、阳开阴合、阳****小、阳强阴弱、阳明阴暗等,通过人体动作的动与静、大与小、左与右、高与低、上与下等的反差来体现舞蹈的灵活多样。同时,加大舞蹈中的节奏变化,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快慢强弱、长短高低等制约和展现舞蹈中的种种变化,形成了丰富多彩、激情热烈、振奋人心的艺术魅力。因而成为八卦鼓舞流传至今而不衰的重要因素。
八卦鼓舞队形变化较为简单,一般常常出现的有“八条街”、“双龙吐须”、“辫麻花”、“单串花”、“双串花”、“按波花”等。在队形变换中,都要以“圆”为中心,左旋必右转,转换进“圆”,“圆”中见转这一舞蹈动态的特殊规律。这就是八卦鼓舞极其鲜明的艺术特色。
八卦鼓舞多在每年的春节演出。腊月准备,正月演出,春耕前结束入箱。八卦鼓舞在本村演出时,先到本村的庙宇拜神祭祀,然后分别到本村的各家各户击鼓祝福。各家各户配备鞭炮、香烟、糖果欢迎答谢。同时,每年都受邀于外村甚至外县去演出。当地较大的“庙会”、“山会”、“乡集”等也去演出。有时也参加本县的一些大型活动,如“苹果节”、“国庆节”等节日。八卦鼓舞已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成为栖霞威望很高、影响很大的民间艺术形式,也是山东省众多的民间舞蹈中不可多得而又具有鲜明特色的道教舞蹈。几百年的沧桑巨变,使八卦鼓舞这一民间艺术之花,高高耸立于享有“胶东屋脊”之称的栖霞境内,并迎着时代的春风,使这一民间舞蹈的艺术之花开放得更加鲜艳多姿。
保护利用:栖霞已成立了多支八卦鼓舞表演队
头扎黄头巾,腰缠绿丝带,三尺大鼓悬于胸前,左手叉腰,右手击鼓,手腕转动,鼓槌飞舞,绸带翻腾,粗犷豪放,威风壮观,颇有气势;伴随着铿锵有力的鼓点,五颜六色的花伞穿插其间,飞速旋转,如影随形……
这就是八卦鼓舞。早的时候,每年的元宵节,还有赶山会的时候,上林家的村民们趁晚间好好地排练上十天八日,就可以拉上街头表演了。那时的表演队伍阵容远比现在要强大得多,形式也多种多样,阵容近百人的队伍,从村东到村西,浩浩荡荡,十分壮观。前面打头的是旗罗伞扇,后面就是八卦鼓,紧跟其后的是抬阁。所谓抬阁就是用木头扎成的木架子,架子上竖起了几根有五六米高的桅杆,上面用绳子绑着几个十几岁的孩子,在杆顶表演“唐僧取经”、“打渔杀家”、“天河配”等传统剧目,下面则由20多位壮年汉子抬着高阁缓缓前行。最后面还有秧歌、高跷、杂耍等。
八卦鼓舞的名气究竟有多大,上林家村一带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在200多年以前,在当初的福山和栖霞北部交界处有一个叫丈八泊的地方,这里有一个远近很有名气的太平顶山会,每年的八月十五前后,周边几百个村的百姓都纷纷放下手中的活儿,到山会上去看光景凑热闹。为了比试势力,很多村都自发组织起了自己的表演队到山会来唱大戏、扭秧歌,而最有名气的当属上林家村的八卦鼓舞了。不仅因为上林家的八卦鼓威风好看、花样繁多,而且他们村里还供奉着一个足以让其他表演队敬而生畏的“皇姑像”(就是皇帝妹妹的画像),所以,每年的山会,如果上林家的队伍不到,其他的表演队是不能上山的。
有一年,各个村的表演队都到齐了,就等着上林家的了。正巧福山刚到任的知县也上山来看热闹,一急就下令上了山。一会儿,上林家的表演队到了,一看所有的队伍都上了山,转身便回去了。临走时留下了一句话给知县,说:“知县不亲自去请,他们就再也不上山了!”知县了解清楚情况后,连忙步行往上林家赶。一路上知县又累又渴,也顾不得喝上一口水,后来走到曲家村头,实在渴得不行了,突然看到一湾清澈见底的潭水,便跪下身子饱饮了一顿,喝完后连声称道:“好水,好水,好凉的水呀!”于是,这个普通水湾便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凉水湾。到了上林家以后,知县先跪拜了皇姑像,然后又直说好话、赔不是。好说歹说,上林家的表演队才同意重新上山。从此以后,上林家的八卦鼓舞便更有名了。
上林家的八卦鼓舞一代一代地传了下来,打鼓的人也不知道换了多少代,村里那九面古香古色的大鼓却仍然还是那样结实好看,据专家估计至少应有上百年的历史。这些鼓的鼓面均为双面牛皮蒙面,直径约为50厘米,双面鼓面上绘有八卦装饰图,鼓帮为黑漆立彩涂抹,并装两铁环,以做拿带之用。不同的鼓有不同的图案,最典型的是“八仙”的八件宝贝:铁拐李的葫芦、汉钟离的芭蕉扇、蓝采和的竹篮、张果老的渔鼓、何仙姑的荷花、吕洞宾的宝剑、韩湘子的笛子、曹国舅的玉板,同时还配以牡丹、菊花、水草等,色彩鲜艳,形象逼真。如今,这九面鼓中有七面仍存于上林家村,一面存于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另一面存于烟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建国后特别是“****”期间,八卦鼓舞一度受到扼制。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1986年元宵节,栖霞市举行农村文艺调演比赛,上林家村的八卦鼓舞荣获一等奖。
为了将这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发扬光大,2003年,上林家村决定重新组建八卦鼓舞表演队,70岁的林永昌老人亲自披挂上阵,利用农闲时间手把手地教村里的年轻人练习八卦鼓舞。当年10月,栖霞举行第二届苹果艺术节,多支民间文艺表演队进城演出,上林家村的八卦鼓舞一露面就吸引了人们的目光,那热闹的场面至今让人记忆犹新。
2007年,栖霞聘请陕西的民间舞蹈专家吴老师对八卦鼓舞进行加工整理,在栖霞高级职业学校成立了近百人的八卦鼓舞表演队,购置了各式鼓、伞及渔鼓、牙板等道具若干。新编排的八卦鼓舞,节奏紧凑,气势恢宏,在当年的苹果艺术节上引起轰动。
之后,栖霞又依托老年体协,成立了中老年八卦鼓舞表演队,经常参加市内及各地重大活动的演出。
2014年,栖霞凤翔小学成立了一支少儿八卦鼓舞表演队,由三四五年级的小学生组成。
谈到八卦鼓舞的保护利用,栖霞文化馆馆长林炳义说:“八卦鼓舞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不能让它在我们这代人身上失传,要让它在栖霞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