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文化基础设施投入不足。近几年,我市进一步加大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多方筹资建成了文化广场、体育场、南山公园等一批文化设施,对全市的群众文化工作起到了较好的拉动作用,但是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室内文化设施紧缺,我们的剧院设施简陋,我们的电视录播设施落后。去年我们聘请烟台电视台,第一次对元旦晚会进行电视录播,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与其他县市区相比,晚会在质量和档次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博物馆是一个城市文化内涵的重要体现,在我们市至今还是一个空白。而作为支撑群众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馆、图书馆也十分简陋,亟需进行建设改造。按上级要求,县级文化馆至少要达到2000平方的面积,龙口、蓬莱等市文化馆大楼都在3000平方米以上,而我们的图书馆、文化馆大楼总共才1000多平方米。另外,我们的农村文化设施薄弱,全市200多处文化大院真正能很好发挥作用的不多,有的村甚至连一套像样的锣鼓也没有。正是由于投入不到位,设施不完善,我市连续多年创建省级文化先进县没有成功,而烟台各县市区目前已有8个省级先进县,有5个已成为国家级文化先进县。
5.缺乏明确具体的发展规划。要发展就要有规划,文化工作同样如此。虽然市里对整个文化工作有一定的中长期规划,但是有一些规划还是不到位、不具体。包括怎样创建国家和省级文化市,城区的文化设施建设总体规划,农村群众文化的发展规划,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这些都亟需建立和完善。因此,制定我市文化发展战略规划是我市政治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没有规划,我们的文化只能是无序的,甚至还会制约经济的发展。
三、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全力打造“文化新栖霞”
(一)更新观念,解放思想,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打牢文化发展基础
1.树立文化经济的观念,在加快发展中打造文化栖霞品牌。“文化经济”内涵丰富,涉及的范围广泛。只有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让文化融入经济,服务经济,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繁荣和发展文化,才能真正体现文化的价值和作用。“德棉集团”成立五周年,我市带着精心准备的专场晚会前去祝贺,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他们看来,这比我们带多少贵重的贺礼都要重。从这里就能充分体现出文化的生命力、影响力和感染力。因此,作为我们一个有着浓厚文化底蕴的文化大市,要在加快经济跨越发展的同时,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实际出发,加大文化投入,整合文化资源,挖掘民俗文化、名人文化、生态文化、道教文化、苹果文化、庄园文化,打造出与栖霞市情相适应的、有栖霞特点的品牌文化,以推动经济发展,这是很有必要的。
2.齐抓共管,建立和完善文化工作领导机制。市里应当成立由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任组长的文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全市文化工作的规划设计和整合指导,结合市情,提出文化发展目标,制定科学、规范的文化发展规划。宣传部门应当肩负起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任,大力塑造市民精神,提高市民素质,营造“文化栖霞”的良好氛围。文化局作为政府的行业文化主管部门,要积极挖掘整合文化资源,形成有栖霞特色的品牌文化,要举办好各种形式的群众文化、社区文化、广场文化、校园文化等,整体推进文化建设。社会各部门应积极参与文化建设活动,配合联动,形成合力。
3.打牢基础,加强队伍建设和阵地建设。针对文化专业人员数量少,素质不高的情况,要建立科学、规范的用人理念,多渠道开发和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采取多种形式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对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培训、指导,提高基层群众文化水平。在阵地建设上,市乡村三级应建立一套适合栖霞特点的投入机制,多渠道融资,引导民间资本向文化设施建设倾斜。在城市,着力加强文化场馆的建设和改造,在农村,采取集体出资和农民自己出资相结合的方式,加强文化大院和文化站点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4.强化宣传,增强“文化栖霞”的影响力。一是要利用媒体开展宣传,积极争取在中央、省市各类新闻媒体有关栏目介绍栖霞,宣传栖霞文化。去年我们在中央电视四台,推出了栖霞民俗文化的专题节目,收到极好的效果。要在当地电视台设立有关文化栏目。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要充分利用栖霞网页的功能,全面介绍栖霞。二是办好苹果艺术节宣传栖霞。去年的苹果艺术节我们办出了栖霞特色,在国内外引起轰动,应当抓住这一时机,趁势而上,加大力度,将我们的苹果文化推向全国。三是应当迅速制作宣传栖霞的专题片、画册,多渠道推销栖霞。
(二)坚持继承与创新并举,挖掘文化资源,打出文化栖霞特色品牌,提升城市品位
1.挖掘民间文化。栖霞民间文化丰富多彩,但是真正栖霞本土的一些传统文化还没得到有效挖掘。我们的跳花灯、八卦鼓舞、栖霞大鼓在我市民间流传数百年,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内容和形式独树一帜,是胶东民间文化的精华,但是目前正面临着灭绝的危险。在胶东,海阳大秧歌应该说是家喻户晓,成为胶东民间文化的杰出代表,多次代表烟台参加各类比赛,并被列入中央民族学院的必修课,海阳也因此而名扬海内外。我们应当借鉴海阳市挖掘海阳大秧歌的成功经验,对我市的民间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对民间文化进行整理、消化、加工,去粗存精,形成特色。特别是要充分发挥文化馆、吕剧团等文化组织的作用,深入农村挖掘整理,形成一种规范的、有一定品位和推广价值的艺术形式,在全市推广普及。
2.打造生态文化。发挥生态优势,建设生态文化,是实施“生态立市”的迫切需要。优美的山川,良好的生态为我们的生态文化建设提供了条件。我们周边的昆嵛山的开发、龙口南山的开发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我市的牙山、艾山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国路夼的生态资源与龙口的南山相比也有其独特的文化优势。要在目前开发牙山、艾山、国路夼、庵里水库风景旅游区的基础上,搞好全面规划,加大开发力度,做活经营文章,加大宣传包装力度,打出我们自己的生态文化品牌。“生态文化”是一个大概念,打造生态文化应当树立生态观念,培养市民的生态意识,结合生态文明村建设,通过举办“农家乐”等特色旅游,赋予生态文化以新的内涵。
3.做大名人文化。要围绕丘处机、牟宗三、郝懿行等文化名人,打造县域文化的新亮点。丘处机是栖霞最有影响的文化名人,他的道教思想不但在国内,而且在海外,特别是在东南亚,都有深远的影响,他的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在胶东应当占有一席之地。目前,我们着手修复丘处机故居——滨都宫,这对于挖掘和弘扬道教文化,推动旅游业发展,促进招商引资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牟宗三作为我国新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其开放的思想理念是对孔子儒家思想的新发展,要通过建立纪念馆、举办研讨会等形式,弘扬其文化精神和文化思想,以名人文化提升文化栖霞的品位的档次。
(三)坚持与时俱进,积极推进文化创新
1.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文化主管部门要改革原有的部门文化的管理体制,在对文化资源整合的同时,把经营性文化单位从自己的下属变为市场的主体,使其成为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法人实体。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从根本上转变政府的文化行政职能。从办小文化,转向管大文化,从管部门文化,转向管行业文化。要借鉴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创新体制和机制,按照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要求,推行全员聘任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真正形成调动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积极性的激励机制。
2.创新文化投入方式。文化既然是产业,在进行投入的同时,必须讲成本、讲产出,关键是讲效益。要在文化投入方式上进行改革。在对文化生产的投入上,应将单一的拨给经费的投入方式变为有偿制、借贷制、招标制或对成绩优异者给予奖励,甚至重奖等多种投入方式。这种从人头费变为艺术生产项目的投入方式,可以更好地促进人才在艺术生产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在对文化设施的投入上,要改变单一的政府投入的方式,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向文化领域转移,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投资谁管理的原则,扩大社会资本投入力度,形成社会文化社会办的良好氛围。特别是在农村,要提倡多种所有制办文化,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鼓励农民出资办文化,建立自己的“庄户剧团”,鼓励进行有偿经营,通过政府“输血”、社会“献血”、自身“造血”,进一步拓宽农村文化建设的经费来源渠道,
3.创新文化形式和内容。要举办多种形式的文化教育活动。通过编写栖霞文化史等形式,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农村和学校开展文化史教育,让群众了解栖霞文化,学习栖霞文化,宣传栖霞文化,从而进一步提升栖霞文化。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在城区,主要发挥文化广场的载体作用,举办大型晚会,开展文化比赛,组织健身活动。在农村,主要发挥文化大院和民间“庄户剧团”的作用,组织各类文化活动。要充分发挥传媒的作用,进一步提高电视文化的水平,让栖霞的晚会走上电视,让栖霞的文化走上银屏。
(四)提高市民素质,塑造市民精神,为建设“文化栖霞”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如果经济是一个城市的肌体,那么文化就是城市的魂魄。这个魂魄就是一种催人奋进的市民精神。一个城市没有凝聚人心、催人向上的市民精神,就失去了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在新时期,栖霞的文化建设更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精神,塑造市民精神,使之成为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
1.从实际出发,提出和确立市民精神。栖霞的市民精神是什么?要从栖霞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现实社会状态去思考和挖掘,在“勤劳智慧、淳朴诚信、友爱奉献”的栖霞精神基础上,开展市民精神用语征集活动,鲜明地提出市民精神的内涵,通过组织“市民精神论坛”、开展“做诚信的栖霞人”演讲、《栖霞之歌》大家唱等活动,让新时期市民精神得到广大市民的认同,用市民精神来凝聚力量,加快发展。
2.把塑造市民精神与公民道德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要采取多种形式,在全市上下树立起一批各个层面的市民楷模,让市民学有目标,赶有方向,要广泛开展以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市民文明素质和行为养成教育,不断提高广大市民的道德素质。同时,“道德一条街”、“文化一条路”建设应紧紧围绕市民精神的内容进行实施,通过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推进市民精神的普及和提高。
3.把塑造市民精神与建设学习型城市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建设作为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主要载体,广泛开展全民读书活动,逐步构造市民终身学习体系,以此来推动城市文化建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让市民精神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显现它的魅力。市属公共设施和文化场馆应免费向社会开放,知识讲座、报告会、读书会、知识竞赛等文化活动应经常举行,并吸引市民广泛参与,为学习型城市建设提供开放的外部环境。
2003年6月刊于《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