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栖霞民间文化的调查与思考
民间文化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文化、精神文化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俗事物。民间文化可划分为民俗文化、民间文学和民间艺术三大范畴。为了进一步弘扬民间文化,发展先进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目前栖霞市委宣传部和市文化局组织人员对全市民间文化进行了调查。
一、民间文化底蕴丰厚
千百年来,栖霞人在劳动实践中创造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民间文化形式,目前全市民间文化形式有音乐、舞蹈、美术、文学等达20多种,其中以秧歌、剪纸、花边、花饽饽等门类的传承人数量最多、流传最为广泛,以剪纸、抬鼓舞、穿花舞、草编等最有艺术成就。而八卦鼓舞、跳花灯、花边舞、栖霞大鼓、民歌、面塑、民间故事等门类现状堪忧,正濒临消亡。具体来讲,目前栖霞民间文化状况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门类齐全。栖霞民间文化艺术形式主要有民歌、舞蹈、戏剧、剪纸、花边、大鼓书、民间打击乐、庙后的八卦鼓舞、寨里的跳花灯(又称穿花舞)等。其中,民间文学中的神话、传说、故事、寓言、歌谣、谚语、俗语、歇后语、谜语等也十分丰富;民间艺术主要有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间说唱、民间戏曲、民间杂技与绝技、民间手艺等;民间美术主要有剪纸、刺绣、花边、泥塑、面塑、砖雕、石雕、木雕、布老虎、玩具等。
2.内涵丰富。栖霞的民间文化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发展的,不但内涵丰富,而且艺术品位和艺术价值很高,许多在海内外都有一定的影响。民间剪纸、花边都曾到国外表演,深受外国朋友的喜爱;专门用于婚庆等礼仪的花饽饽、铜盆饽饽在胶东一带也非常有名;流行于苏家店一带的面塑则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民间面塑艺人韩学英曾参加全国举行的面塑比赛和表演并获奖;苏家店集后村表演的《鹌子斗鳖》曾登上了中央电视台,在烟台市民间文艺汇演中获奖。这些都是我市民间文化的精华,极具开发价值。
3.分布广泛。我市16个镇、街道都有民间文化分布,其中以北部臧家庄、松山、寨里、中桥、亭口、庙后,西部的苏家店、寺口、观里、官道、杨础、西城,中部的城区一带分布广泛。臧家庄一带的民间剪纸、民间打击乐最负盛名。西部的苏家店、观里、官道群众文化活动异常活跃,民间剧团分布广泛,另外,面塑、花饽饽、民间绘画比较有名。东部的铁口、桃村,南部的蛇窝泊和城区等地的民间文学多种多样,特别是民间传说、神话传说十分丰富。唐家泊、蛇窝泊的大鼓书曾经风靡一时,同时,这一带的民间秧歌也比较盛行。
4.人才众多。这次文化普查的结果表明,目前全市各类民间文化中的领军人物达260多人,这些人才都是某一个门类中的佼佼者。估计全市各类文化人才在2万人以上。去年我市举行的民间剪纸比赛,参与人数达500多人。每年从各镇、街道选拔的优秀文艺表演队进城演出,参加人数达2000多人。在这些民间文化人才中50岁左右的中老年人占了绝大多数,30岁以下的年轻人目前也有不断增加的趋势,而同样真正对民间文化有造诣的老年人由于受各方面的影响也非常活跃,像现正致力于谱书撰写的李元章、林书华、牟日宝,民间文艺的刘忠、孙学刚,剪纸的牟桂英、林桂荣等目前都活跃在民间文化的舞台上。
5.氛围浓厚。随着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如今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空前繁荣,已有相当一部分村庄都成立了自己的文化活动队和业余文化剧团,或集体出资,或农民筹资,形式多样。从统计的情况来看,目前全市有一定水平的民间文化人才260多人,有一定规模的民间业余文化艺术团队已达120多个,参与人数近万人。群众文化生活得到有效改善,民间文化氛围日趋浓厚。
在栖霞的民间文化形式中,最具特色的主要有秧歌、八卦鼓舞、跳花灯、剪纸、大鼓书等。具体介绍如下:
栖霞秧歌:又称秧歌舞,在栖霞比较广泛,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内容多反映生产劳动、庆贺丰收和民间传说等。领队称“乐大夫”,演员称“秧歌角”,有锣鼓伴奏,并配以唢呐和丝弦,边唱边舞,生动活泼,别有风趣。
栖霞剪纸:栖霞民间剪纸历史悠久,形式多样,有窗花、门簪花、灯笼花、天棚花、纸盒花、纸缸花等,表达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憧憬,按形式可分为红花、染花、衬花三种。由于受生活习惯的影响,形成了东西各异的剪纸风格,东部的剪纸以线条纤细,精巧玲珑见长,西部则以构图奔放,线条粗犷著称。主要代表人物有栾淑荣、邹少娥、邹仁美、林桂荣等。
八卦鼓舞:是一种古老的舞蹈艺术,流传于栖霞东北部的庙后镇上林家村一带,一般四到八人,三尺大鼓悬于胸前,左手叉腰,右手手腕转动,鼓槌飞舞,绸带翻腾,粗犷豪放。
跳花灯:从明朝开始,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主要流传于栖霞北部臧家庄镇泊子村一带,舞者手持木制贴彩的四方花盆,盆中插四季花卉,边舞边唱“对花十二月”。特别是在夜间,管弦齐鸣,烛光闪耀,气氛热烈,艺术性和观赏性俱佳。
大鼓书:又称胶东大鼓,在栖霞流行数百年,主要有北路、东路和南路三个派别,代表人物是张振宝、冯玉香。“****”期间,中国音协副主席李纲曾到栖霞采风,对栖霞大鼓给予较高评价。当时的烟台文化馆长魏帮加到栖霞采访,写出了四篇介绍栖霞大鼓的文章,在《山东群众文艺》上连载。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目前栖霞民间文化挖掘整合、开发利用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
1.民间文化保护不够。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民间文化也被放到了一个可有可无的位置。对于党政部门来说,大部分精力都放到了经济建设上,忽视了对民间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开发;作为农民来说,由于缺乏了文化氛围,主要精力投入到了发家致富上去,从而使一些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民间文化趋向濒临消亡的地步。民间文化应该由专门的文联组织来抓,通过成立民间文化协会,将民间艺术人才组织起来,开展经常性的民间文化活动。但是近几年来,我们只是在八十年代后期成立了一个民间剪纸协会,由于种种原因,这个协会也已经解散。
2.文化资源挖掘不够。我市的民间文化丰富多彩,我们的跳花灯、八卦鼓舞、栖霞大鼓在民间流传几百年,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从内容和形式上看,都是胶东民间文化的精华,但是由于挖掘不够,这些本土的传统文化濒临灭绝。而我们周边的海阳市,多年来致力于海阳大秧歌的挖掘开发,目前海阳大秧歌成为胶东民间文化的重要代表,多次代表烟台参加各类比赛,并被列入中央民族学院舞蹈专业的必修课。20世纪80年代,在民间文化挖掘上我们做了一些工作,我市曾经对民间文化资源进行过整理挖掘,1984年组织了首次元宵灯会,评选出18件优秀作品,组织了盲艺人座谈会,挖掘栖霞大鼓书,组织民间舞蹈普查,但是这次普查是浅层次的、不具体的,栖霞文化的精华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挖掘。
3.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足。挖掘民间文化就是为了弘扬和开发利用民间文化,让民间文化服务百姓生活,服务经济建设。但是由于挖掘不利,我们的民间文化还没有真正地融入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开发利用上,我们已经尝到了甜头,前几年,我们组织了民间剪纸比赛活动,让剪纸这门艺术融入到苹果生产中,开发出了有极高文化品位的“文化苹果”,举办了首届苹果艺术节,从而使栖霞苹果的身价倍增。其实我们还有许多民间文化都有广阔的开发利用价值,民间文化可以成为一个很有开发价值和潜力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