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栖霞民间故事
26942900000079

第79章 郝家楼探秘(2)

郝家楼村石匠队队长郝仁吃过早饭,便招呼着郝兆良、高景忠、孙殿荣、郝兆军四名石匠一起出发,到南山北坡的采石场打石头。采石场位于离村二三百米的河边上,十多年前,村里便在这里开采过石头,所以是一个老采石场。几个月前,村里要搞水利工程,需要大量的石头,于是由郝仁牵头组织了郝兆良等四人一起承包了这个采石场。南山属于石灰岩,石头大多是青板石和乱石。采石需要放炮,放炮又有大炮和小炮。大炮的炮眼有一丈三四尺深,光放炸药就得五六十斤,甚至上百斤。大炮放过之后,还会有一些特大块的石头,就需要放小炮。每放一个大炮,清理毛石,往外运成品石头就需要一个多月,时间短也要十天半个月。

走在路上,郝仁心里就犯嘀咕,这采石场已经开采了两个多月,一切都正常,可是自从前几天放了一个大炮他便发现一些异常,就是打出的毛石特别多,有些石头看起来像石头却又不是石头,有的石头上面还有骨头一样的东西。他把自己的疑问说与郝兆良听,郝兆良也觉得奇怪。到了采石场,五个人没有马上干活,而是蹲在乱石堆里扒拉起来。昨天他们没有仔细看,今天一块一块石头地看,越看越觉得不对劲,带有大小骨头的石头越来越多。

这时,他们中年龄最小的高景忠,刚从学校毕业不长时间,突然一个念头在他头脑中闪现:“这是不是化石呀?”他的这一说法得到了郝仁的认可,可是郝兆良却不以为然,说:“什么化石!就是些破骨头,有什么稀奇的,快干活吧!”也没法鉴定,还是干活挣钱是正事。于是几个人便像没发生什么似的,又开始了紧张的劳动。

毛石很多,总也推不完,有人开始抱怨,说这一炮又瞎了,出不了多少好石头。就在这时,正在往车上铲毛石的郝仁突然发现铲下去的铁锨,挖出来的是黑炭状的石块。他又用锨把周围清理了一下,发现黑炭的面积很大。他急忙把几个人招呼过来,说:“看,这是什么东西!”高景忠首先开口,说:“说不上还真的是化石呢?”郝仁接着说:“我看这石头咱不能打了,到县里去问一下再说,说不上还真的是文物!”

第二天一大早,郝仁和高景忠从采石场里拣了两块大块的石头,装进尼龙口袋里,坐车来到了县文化馆。

在栖霞县文化馆,馆长祝学州热情接待了两位农民,在明白了他们来意后,他便把考古专家李元章招呼过去。李元章对每一块石头都仔细地研究了一番,并向郝仁询问了一些情况,然后十分高兴地对两位来访者说:“你们俩儿做了一个大好事,这是古化石,属于文物。你看这是鹿角,这里还有人工锯过的痕迹。”接着,李元章又叮嘱郝仁说:“你们回去以后好好保护现场,我们明天就去现场看一下!”

第二天,李元章与祝馆长一起来到了郝家楼。在采石场,李元章看到那被破坏得乱七八糟的现场,还有那些被损毁的化石,十分痛心地对村里的领导说:“不要再打石头了,这里要好好保护起来,等专家来了再说!”

在采石场,李元章又发现了一些形状各异的化石,还发现了许多钟乳石。由此,他断定这里肯定有溶洞,这些化石是在溶洞里的。于是他对郝仁说:“在我们栖霞发现溶洞化石,这是第一次,你们是功臣呀!”

四、北大教授进了小山村

栖霞郝家楼发现古化石遗址!

随着栖霞县文化馆的一纸报告,这一消息迅速传到了烟台、省和国家的考古部门,并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1987年,国家大型学术期刊《考古》杂志第二期发表了由李元章撰写的一则消息:栖霞县发现新洞穴。

此时,在北京大学考古系的办公楼里,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对这则消息产生了很大兴趣。他就是考古系主任、著名考古学家吕遵谔教授。他感兴趣的不仅仅是因为在胶东地区发现新洞穴这是第一次,更重要的是这个遗址的所在地离他的老家福山县仅有四五十公里。在胶东的群山中,有没有旧石器时代遗址?有没有人类化石?这是他一直关注的一个问题。早在六年前,他在山东沂源发掘最早的“山东人”头骨时,就希望将来能有一天也在家乡烟台有大的考古发现。这一天,终于来到了。

于是,一份关于对山东栖霞郝家楼古化石遗址进行考古挖掘的申请报告转到了国家考古部门。

报告很快被批准。可吕教授却一直腾不出身手,他的日程被安排得满满的。虽然这样,“郝家楼”这三个字却无时不装在他心里。

等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年,二年,三年……

1991年8月1日。吕遵谔教授终于带着他的两个研究生风尘仆仆地回到了家乡,与当时的烟台博物馆馆长王锡平、馆员林仙庭、侯建业等4人,还有栖霞县文物处文物科长高大美、离休干部李元章,一共9人组成考古发掘小组,开进了郝家楼。

8月,正是胶东地区最炎热的时候。吕教授顾不得休息,放下行李便与工作人员一起来到了发掘现场。他仔细查看现场遗留下来的一些化石碎片,然后一一询问了当时发现古化石遗址的每一位村民,并让研究生一一作了记录。凭多年的考古经验,吕教授认为从郝家楼南山遗址大量的古化石遗存,能够看出模样的有牛、鹿、猪的骨头,而且许多骨化石上有明显的砸击残断的痕迹。这表明在数万年前这里很可能就是一个人类聚居地,很有挖掘价值。

在吕教授的建议下,郝家楼村安排了15名年轻力壮的青年小伙子参与挖掘。在对现场进行清理后,考古小组开掘了2.3米×2.3米的探方三个,编号分别为T1、T2、T3。

工作条件非常艰苦。考古小组包括吕教授在内白天靠在挖掘现场,晚上回到郝家楼包装材料厂招待所,还要整理和研究白天的发掘成果。吃饭就更简单了,村里安排了一名叫孙娟的家庭妇女专门为他们做饭。这些发掘小组的工作人员没有一个叫苦,他们都希望在这里能够有一个大的发现,这个希望一直在激励着每一个人。

8月12日,发掘小组在郝家楼已整整工作了13天,共出土动物化石120余件。经吕教授等专家鉴定,大多为牛、鹿、猪、獾、犀牛等脊椎动物化石。这些兽骨大多都被全部折断,骨折断面处较为整齐,而且动物不能弄断的鹿角也有切断的痕迹,所以有人为切断的可能。但是,只可惜没有人骨化石与陶器、石器等文物。

同时,吕教授根据郝家楼一带的石灰岩地貌以及出土化石上广布的钟乳石分析,这里属更新世溶洞遗址。南山的地下一定有大型溶洞存在,这些溶洞就是我们祖先的天然房子,之所以没有发现人骨化石,吕教授分析,有两种可能,一是居住的古人类已迁徙,二是可能在溶洞更深的部位,如果进一步发掘肯定会有更新的发现,或是人骨,或是其他与人类活动有关的文物。可是如果进一步发掘,不但人力不足,资金也是个问题。于是,考古小组不得不结束第一阶段的工作,撤离郝家楼。

郝家楼考古发掘虽然未发现古人类化石,却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考古资料和一个悬念,那就是胶东地区究竟有没有古人类活动,这一切都为今后在胶东地区寻找古人类遗迹提供了新的线索。

五、栖霞共发现四处古化石遗址

栖霞位于胶东半岛腹地,境内有大小山头2500多座,河流114条,有“胶东屋脊”之称。这里石灰岩广布,剖面极佳,故地层上有栖霞灰岩之说。特殊的地理构造,也为古化石遗址的遗存创造了条件。

据考古专家李元章介绍,目前在栖霞共发现了四个古化石遗址,除郝家楼遗址以外,另外三处是东三叫遗址、东山院遗址、麻院山遗址。作为一位老文物工作者,李元章全部参加了这四处古化石遗址的挖掘。

东三叫古化石遗址位于牙山山脉西南的唐家泊镇东三叫村河西岸的一个黄泥岗。1975年春,该村社员在河西的黄泥岗上刨泥时,发现许多“龙骨”。文化馆闻讯后,即派李元章前往调查。该遗址南北长约100米,高约50米,文化堆积位于最底层,厚0.5~1米,暴露处有许多古化石和草木灰。文化馆将采集的标本选出一部分寄给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经专家鉴定是鹿化石,属更新世时期。

麻院山古化石遗址位于臧家庄镇的麻院山西麓。由中桥、东北桥村村民在此开山采石时发现。该遗址所发现的化石多被烟台某厂一工人收藏,后文化馆李元章采集一部分标本,存于文物库房。另外一处东山院古化石遗址位于苏家店镇东山院村西北隅五六十米处,亦即山阳院庙东北方七八十米处。那里是十多亩面积的塔林。塔林倒塌,形成了一方平台,高于周围的地面。农业合作化后,社员在这里采泥后,经常会挖出很多骨头之类的物件。但由于当时人们对文物保护意识很是不足,错失了研究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