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大鼓是大鼓书的一种,最初称“八板谱”,在很长一段时间,其演唱者均系盲人,故又名盲人调、瞎唱、瞎腔。
传说大鼓书的祖师爷是汉武帝时的东方朔。东方朔精通文史,足智多谋,能推会算。皇帝让他教了四个盲人徒弟学算命,大徒弟很用心,不几年便学会了,成了算命先生;二徒弟差一点儿,学得不太好,东方朔便教他说大鼓书;三徒弟就更差了,东方朔说,你去学着推磨吧;四徒弟最差,什么也不会,东方朔便说给你两把刀你去“叫街”吧。后来,聪明的算命盲人常常向说书的学习,这样又学会了算命,又学会了说大鼓书,所以直到现在,许多会说大鼓书的盲人都会算命。
大鼓书在胶东地区的发展历史约有250年。过去大鼓书在胶东地区非常普及,每个县都有说大鼓书的,名称也不统一,多以地名命名,比如栖霞大鼓、海阳大鼓、莱阳大鼓等。盲人们一年四季流走于村村寨寨之间,靠唱盲人调和算命维持生活。那时候,盲艺人们所演唱的大多是反映下层民众生活的一些段子。每个县说大鼓书的艺人都有一个盲人自治组织,叫“三皇会”,所谓“三皇”即天皇、地皇、人皇。三皇会主要由长、副、判、管、律、政、臣、理、拘、查十个职位组成。长即会长(俗称瞎官),每年农历五月五日召开一次三皇会,由会长负责召集,主要是整顿纪律,对违反会规的盲人进行惩罚。
1938年,胶东文协(胶东文化界救亡协会)成立,之后各县文协也相继成立。为了开展抗日宣传,文协派出人员广泛接触盲人及盲人组织,发挥他们的作用,动员民众抗日。胶东文协的梁前光等人自制了一个小鼓,走到哪儿便打起鼓来召集人,广泛访问盲人,向盲人学唱盲人调。1942年农历九月上旬,牙山地区解放,胶东文协派栖霞荆子埠人姜岩说服三皇会会长董曰清把盲人组织起来,宣传抗日救国,组织了18个盲人在亭口镇下门楼村和庙后山西夼村举行了为期17天的训练班。到1943年农历五月初四,姜岩在东栖行署根据地的唐家泊村召开了由49人参加的盲人三皇会,学习抗日新词,同时由姜岩宣布取消三皇会,成立“牙山根据地盲人抗日救国会”,董曰清为会长,下设四个组分头下乡宣传抗日救国。为此,栖霞也成为胶东地区最早把盲人们组织起来用大鼓书宣传抗日的地区之一。
1943年农历八月三日,胶东文协在牟平县留格庄村举办盲人救国会训练班,栖霞、牟平、海阳、乳山、莱阳等县共31人参加。四日上午,训练班开幕,胶东文协会长马少波及包干夫、汪启声参加会议,文协秘书高洁主持会议,尚武任训练班大队长,教育股长罗祖峰负责历史课,高洁负责时事课,江风讲创作,大家写稿,江风修改。训练班结束时,与会盲人每人说一段大鼓书,进行考试记分,栖霞人冯玉响说的大鼓书《栖霞林华龙下场》得了第一名。就在这个训练班上,由马少波倡议,文协决定将胶东地区的大鼓书统一称为“胶东大鼓”。同时决定由栖霞人王志部、刘志明,莱阳人鲍洪山,海阳人栾良桂4人持胶东文协介绍信分四路到胶东各县开办盲人训练班,取消三皇会,成立盲人救国会,由主任、副主任及宣传委员、组织委员、常务委员5人组成。八月二十九日,训练班结业,也给每名学员发了一个文协的介绍信,每人发了一本大鼓书新词,走到哪里找当地的教师教唱。自此以后,胶东大鼓在凝聚力量、动员民众、共同抗日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盲人们也从过去的要饭吃改为派饭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