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烟台大观
26952300000030

第30章 社会发展(1)

1.重要港口

烟台港口的建设史开端甚早,有人说早在唐代之前就是“东方丝绸之路”的起点,史书上的“转附”即今日的“芝罘”。即以近代而论,现代化的港口也可追溯到烟台、龙口。

然而——勿需讳言的是,烟台港口建设落伍了,用现任主者的话说,就是“欠债太多”,愧对了追物主赋予的那么多港口资源。

那些嘶喊“国际化大烟台”的人,昨天还在跟着上级大喊“学大寨”呢!他们懂不懂得“港多大、城多大”的道理姑妄不说,但是吞吐量远不及后来居上的青岛、大连,却是不争的事实。湛江有了新港,塘沽也有了新港,烟台的新港却在人家建成了几十年之后。可怕的是完全没有汗颜。

至于“港口意识”,“海洋型思维”等等软件的差异与损失,那更是难以估量的。

烟台港

烟台最大的港口。北距大连港89海里,西北距天津238海里;南距青岛港238海里、上海港520海里。隔海与朝鲜、日本相望。

2001年,烟台港共有泊位47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21个,年内货物吞吐量完成2190万吨,其中外贸吞吐量1105万吨。集装箱完成12万标准箱。旅客运量达到401万人次。

烟台港远在1861年被辟为通商口岸后就跟十多个国家有贸易往来,据《烟台港史》统计,1875年由烟台港结关出口的外籍轮船已达709艘次。1984年烟台被列为14个沿海对外开放城市后,更成为重要的对外窗口,现在有一百多条航线连结着五洲四海。

港口设施十分先进,是一个现代化的港口。随着“西港池”的建设成功,更增加了吞吐能力。

龙口港

位于莱州湾东北侧龙口湾内,距烟台86海里。

烟台境内最古老的港口之一。1914年1月,北洋政府决定开辟龙口为对外贸易商埠,1917年,地方采取官督商办形式,招股集资组成龙口兴筑公司建筑码头。1918年9月动工,1919年12月竣工,码头长300米。

2001年龙口港共完成吞吐量656万吨。其中外贸124万吨,滚装171万吨,集装箱51000箱,总收入接近一亿元。

开辟了日本关西、韩国釜山等集装箱航线。

蓬莱港

位于胶东半岛北端,蓬莱县老北山西侧,距旅顺港64海里,烟台港42海里。

蓬莱港由东西防波堤环抱而成。

1985年客货码头总长150米,有货场面积1.28万平方米,渔业码头位于客货码头南端,有灯塔、灯桩、信号台等助航标志;但毕竟不是一个大港。

随着旅游这一“黄金产业”的崛起,这里是出入长山岛的必经之地。每天都有数十个航班的轮渡往返于长岛与蓬莱之间。

三山岛港

位于莱州市区33公里三山岛村后,是一座渔商混合港。

1972年开始码头建设,可至1978年方主体工程竣工,建成的码头仅210米,20000吨以下的泊位仅5个,另有1000米的挡浪坝。

1981年开始扩建,到1988年年底,码头总长增加了240米,达450米,有20000吨以下泊位10个,货场面积1.2万平方米。

三山岛港是一座优良渔港,而且濒临风景区,发展前景很好。

庙岛港

位于庙岛东侧。

古系登州外港。据《蓬莱县志》载:“凡南北往来朝鲜、日本、大沽的船只,均泊于此,上水增薪,多达数百只。”唐、宋以来,既是我国四大港口要道之一,元代更成为南粮北运的枢纽。那时,这里帆樯林立、商贾云集,大者载运千余石,小者数百石,一队队满载皇粮官船,汇集于此,《登州府志》云:以海运复国者莫盛于之。“在古代的国际航线上,庙岛塘成为避风、锚泊、补给的天然良港。

在现代则成为渔船前沿集散地,每当春汛、秋汛鱼虾捕捞旺季,鲁、辽、冀、津苏的渔船云集,多达千只,进进出出的大小客货机轮络绎不绝。

海庙港

位于莱州市区北9公里姜家村北。

清末,海庙口为渔商混杂港口,渔船和商船多停泊在海口东侧。民国时港口一度十分兴盛,大连、天津、营口等地商船在此停泊,为东北到胶东富庶之地最短航线的终端,是物资集运的最佳泊地。1958年将港址迁至海口西侧,新建木质结构码头,改称海庙新港。可惜“大跃进”的年头敢吹“亩产万斤”,却只修简易的木码头,300吨的小轮船都得距岸3公里停泊,然而,由于腹地的经济基础使然,这里仍与羊角沟、天津、大连、龙口、烟台、青岛等地通航,成为莱州海上运输枢纽。

后经多次扩建,但仍不大。

长岛渔港

座落于南长山镇获沟村西侧海边。

1978年竣工,主体码头长428米,港池面积七万余平方米,可停靠1000吨以下船舶。

备有库房、大口深水井,年平均装卸鱼货8000吨。水产养殖品3100吨。供冰9000吨、水7000吨。

凤城港

位于海阳市南部。

1979年12月建成矩尺型石砌引堤,全长有1057米,宽16米,北端攘陆地,南端向西建成重力式混凝土方块码头一座,长100米,高潮时可停靠500吨级货轮两艘。位于码头东端的渔业码头,长56米,有助航灯桩一座。

凤城海滩有万米沙滩海水浴场;还有旭宝高尔夫球场。

当年太平湾码头及码头上的验货房

老烟台的码头工人

小舢板过驳转运旅客的情景

2.马路大街

马路大街是一个城市的血脉,不惟是市容的核心。人们往往过多地注意了“脸面”而忽视了“鼻孔”,所以用石头堆砌成败笔,有许多现在或未来成为“建筑垃圾”的东西。

没有文化个性是痢疾的命根。马路大街只是此病恶性发展的结果。好像“打摆子”,一个主者一个思路,投资与效益不尽相持。

烟台的马路大街曾经是最富个性的,甚至可以说独一无二的。尤其难得的是它与地域文化那么和谐地柔和在一起,使烟台具有个性的魅力而属于未来的世界。

只可惜这种个性已经和正在消失,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因为烟台地域文化中还有“追求时髦”的负面效应。

滨海观光大道

滨海观光大道是烟台的“香格里榭大街”,犹如“上海的外滩”,是烟台的“眼睛”。从市区北端烟台山开始,紧贴海岸,贯穿市区,直至养马岛。

沿途风光旖旎,一路都是“蓝色的祝福”。看海中自帆点点,黛岛耸峙,听海鸟啁啾,波涛细语,那种惬意已不可名状,再见一路繁花似锦,名树如翠,更是心旷神怡。

沿途有不少旅游景点,如东炮台,黄海娱乐城,更是值得一游的地方;沿途还有不少特色建筑,如瑞典领事馆、国际会展馆,组成一个“历史的长廊”,这里浓缩了烟台的历史,启迪你还在历史与未来的交会点上退想。

入夜,这条大道璀灿夺目。它的地面引进国际最先进的材料,它的路灯也运用了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夜幕垂挂,花灯齐放,火树银花,争光夺彩。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一曲无限浪漫的合奏。真的是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滨海观光路十分“耐读”。乘车漫游,一目十行,可把山光水色尽收眼底;举步漫游,沐浴海风,可将恬静情怀全揉心中。累了,可在海岸,也即道边的石凳上小憩,和大海对话,做宁静的幽思。

那时你才明白:什么是大海……

大马路

古老的城市都有大马路,以便顺序往下排:二马路、三马路、四马路,烟台的大马路当然是市区最早最宽的马路,他始建于1860年,全长1300米,是当时的“马路之最”。

不过,烟台的大马路是全国任何一个城市的大马路所无法比拟的,因为它是烟台“地域文化”的象征,是东西文化交融的结晶,是烟台这所城市区别于其他任何城市的“文化品位”。近代史上中国北方唯一的没有租界的“国际社区”。

在这条马路上,有着当时最大的洋行——英国人马茂兰开的“仁德洋行”;有着当时最大的教堂——美国牧师慕雅哥创建的基督教堂;有着几十座欧美式的别墅,造型各异,都融进了东方建筑艺术的特征,其中就有俄国领事馆、荷兰领事馆,还右毒焉称之为“洋人子弟小学”的““之罘小学”,以及日本小学。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决非租界,更非洋人聚居的地段。这里尽管洋风浓郁,甚至是最早通行公共汽车的路段,但却是华洋混杂,华人为主的主要繁华街道。这里集中了商号、洋行、医院、学校、会社、报馆二百余家,但活跃其间的绝大多数是中国人。烟台人在这里创造了全国独一无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融小洋楼和四合院为一体的“中西合璧”生存状态。是“城市学”难得的“特殊形态标本”。

老烟台的洋灰道

大马路东端

可惜现在已经难以寻找到它的遗址了。在“广场热”中也赶了“时髦”成为海滨广场。但是,烟台人有着难以泯灭的“大马路情结”,大马路消失之后,在偏远地带仍然会不时见到“大马路小吃店”、“大马路火锅城”之类的招牌。

南大街

是市区东西交通的主要干道,也是市区商业中心。

街名是改来改去的,叫过南大道、南大道街、南大街、跃进路等。1956年即成现在规模,六七十年代并入只楚路,现全长8390米。从此,四十年不变老面孔,直至2003年才开始变容。

解放前这里拥塞着商铺、作坊。民国初,曾在中部有一百业市场,是民众饮食、娱乐、商贸、农贸活动交易场所。市场内设“游仙楼”、“会仙楼”,演出曲艺、杂婴,很党币民欢迎。

建国后拓宽、整修的繁华南大街,有许多重要建筑,如烟台展览馆、百货大楼、劳动大厦、华联商厦,亚细亚大酒店、工人文化宫、文化广场等。

朝阳街

“老烟台”都知道朝阳街是烟台“洋味”最浓的一条街,它1923年就铺柏油路面,1939年设街下暗排水沟,是旧中国难得的一条既没有污泥浊水,也没有乞丐行乞的美丽而繁荣的大街。

1880年,德国商人首先在街北段开办盎斯洋行,此后中外商人蜂拥而入。值得国实业家李东山在街南段创办“宝时造钟厂”,成为中国机械钟表工业的发端。此后,这里又有了不少的钟表店、药品店,以及饭店、照相馆。这里的商业门面建筑是典型的“东西合璧”,向阳街面为西式造型,内部和店后却是中式结构。这点与烟台早期形成的商业区,例如北大街,一般无二;不过这里却大多是二层楼房,“样板”却是天津,体现着烟台“小楼文化”的特征。

当年的朝阳街

这条街上的药店以卖西药为主,兼卖中草药、成药。有南洋大药房、山东大药房、斯谊药房、震亚药房、北洋大药房、新华药房等。

这里还有着不少的银行,有人称这条街为“烟台的华尔街”;外国人也给它起过“洋”名字,叫“卡皮莱街”、“兹蔓蔓街”和“花市街”。

叫它“花市街”不仅因为它有夜总会跳舞场,有绝色“女招待”的协立夫饭店;还因为与它平行距离甚近的太平街是烟台的“红灯区”,那里有丰乳肥臀的舞女在咖啡馆酒巴里徜徉。朝阳街其实是烟台“可乐文化”的发祥地。

北大街

烟台是最早解放的城市之一。1945年编写的“八路课本”是中国最早的乡土教材,其中有一课就是《烟台最长的一条街一一北大街》。

北大街始建干1750年,该街中有座大庙,以大庙为中心向两翼发展,涌现出一大批老烟台著名的商家店铺,如瑞蚨祥、生生堂等,形成了烟台首条商业街。商贸范围涉及四周各县,街市兴隆发达,因而闻名遐迩,俗称烟台为“烟台街”,就是指的这里。这条街成为烟台商埠的中心,不仅因为1905年成立的总商会设立在大庙里。

现在的北大街因为改建已遗址罕见,仅有一座旧楼尚未拆除,改为“文物商店”。

古老的北大街

解放路

旧烟台东西长、南北短。南北通衢当以三里长的解放路为首了。原来是东河,民称东南河,与西南河相对,后加盖成为大道,1948年烟台第二次解放才更名如此。

这条路的北端在大马路西口处,建有我国著名的民族工业“张裕酿酒公司”。所以,公司往北直至海边路段曾被叫做“张裕路”。1930年,所谓“政府”在命名上巧立规章,不准地名如何、不准人名如何;下面也就巧出“对策”,于是“芝罘中学”改为“志孚中学”(烟台一中);“张裕路”就改为“璋玉路”,留下了历史的笑柄。

烟潍公路

铁路通车之前是烟台最重要的经济大动脉,为烟台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1920年11月始建,1922年1月全线修通。东起烟台,经福山、蓬莱、龙口、莱州,终点潍县,全长近三百公里。当时是全国三条好路之一,现被称为206国道。

烟威公路

连结烟台、威海的主要经济大动脉,为全封闭高速汽车专用公路,全长70余公里,两端出口均连接市区通衢。

沿途风光秀丽,大部路段从松林中穿过,是高标准的“生态公路”;接近威海,有中国最大的跨海大桥,景观尤其旖旎;威海出口处有“中央电视台威海影视城”更是观光游览的好去处。

早期的海岸路(今滨海广场)

3.现代建筑

尽管步履蹒蹰摇摆,但是烟台在向现代化城市前进。烟台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标志自然是众多的现代化建筑。

从海上眺望,尽管画面不能体现城市规划者的“艺术匠心”,但也得承认,林立的高楼群错落有致。批评者可以指责“一座碑、三炉香”(指挡在二马路口的某大厦和附近的三幢超高层住宅楼)但现代化的楼群却无疑是烟台城市化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