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烟台饮食文化纵览
26952800000001

第1章 序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观古而知今,彰往而查来。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不断发展和前进的历史,其文化也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和完善着的文化,她不仅是当代文化之根,也是当代文化之源。

历史是现实的痕迹,现实是历史的延续,文化又是历史的发展和创新。文化就像一条滔滔不息的长河,凝结着过去,承载着未来。它既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灵魂,又是一个国家繁荣程度的试金石,也是一个地区政治开明、经济繁荣、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晴雨表。因此,要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就必须对其历史文化进行系统梳理和研究,并以资借鉴,为实现未来的科学发展提供文化支撑。

中山先生曾经说过:“烹调之术本于文明而生,非孕乎文明之种族,则辨味不精;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中国烹调之妙,亦只表明进化之深也。”胶东地处美丽的山东半岛东部,占尽山海之利,人文历史鼎盛,历来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区域之一,属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为中国饮食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公元前21世纪夏朝时期,东夷各部落就活跃在胶东地区。勤劳智慧的先民在进入氏族公社以后,逐渐过上了定居生活,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也随之兴起。遍及胶东各县市区的原始人类遗址和出土文物表明,胶东原始的饮食文化,是一种有别于中原文化的东夷文化,其善烹海鲜的饮食风格,此时已经基本形成。春秋战国时期,胶东肴馔开始崭露头角,齐桓公的宠臣易牙就以“善和五味”而著称;汉武帝进兵山东半岛时吃到渔民腌制的鱼肠,有异香,遂赐名“鱁鮧”。《盐铁论》中也有“莱黄之鲐,不可胜食”的记载。南北朝时期,贾思勰在鸿篇巨著《齐民要术》中对黄河流域和山东地区的烹饪技法做了系统总结,反映了当时鲁菜高超的技艺水平;到了宋代,山东菜成为“北食”的代表,活跃于黄河流域,并向全国蔓延;到明清两代,胶东菜形成独特风格,自成一系,从齐鲁至京畿,从关内到关外,影响达及黄河流域、京津地区、东北三省,进而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菜系,并当之无愧地成为御膳支柱。民国时期胶东菜开始走出国门,成为中华饮食文明的杰出代表而扬名海外。

21世纪是文化制胜的时代,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就是留住民族的根。胶东饮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复兴而前行。只有清醒地回顾历史,弘扬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包容吸纳中西饮食文化精华,多元一体、多元共生,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未来,坚持自己的地域特色、维护本土文化的基本要素,加强对历史文化传统的挖掘和诠释,把地域性和时代性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具有自身风格、齐鲁韵味的特色文化。我们要深度挖掘胶东饮食文化的内涵,让其在新时期发扬广大。胶东饮食文化有“魂”,那就是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经世致用的救世精神、人定胜天的能动精神、民贵君轻的民本精神、大公无私的群体精神、勤谨睿智的创造精神;鲁菜文化有“体”,胶东菜馆、胶东菜博物馆、胶东菜美食风情街,都是能够体现胶东饮食文化的载体。胶东饮食文化的“魂”与“体”永远相伴而生、相伴而行,共同形成胶东菜无穷魅力。近几年来,在胶东饮食文化的引领下,许多大型胶东菜馆纷纷崛起,势必对胶东菜的发展与传播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食为味之体,味为食之魂。对各色食材的广泛采用、以味载道的中庸之理、烹饪技法的调和之术,无不体现出胶东文化的博大与宽厚。千百年来,胶东饮食文化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历经磨难而发展不止。从家常野味、海鲜小炒,到钟鸣鼎食、极品大菜,无不呈现出齐鲁风格,中国气派。这些都是胶东菜不断借鉴,不断吸收,不断创新的结果。但最近三十年来,胶东菜遭遇“六百年来之大变局”,似乎已是“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有人开始对胶东菜的实力产生了怀疑,甚至有人发出了“胶东菜不行了”的悲观论调,希望本书能对纠正此种认识有所裨益。我们既不要“事事不如人”的妄自菲薄,也不要“老子天下第一”的无知与狂妄。而应采取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态度,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胶东菜,卧薪尝胆,发奋图强,这样一来,胶东菜复兴的日子就指日可待了。

烟台欣和企业食品有限公司全国发展经理 盖海东

2013年7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