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烟台饮食文化纵览
26952800000002

第2章 烟台饮食文化(1)

东夷饮食文化考略

胶东半岛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半岛,其气候温润,陆生资源和海洋资源十分丰富,非常适宜人类居住,早在一万多年前,就有原始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在沿海以渔猎、采集为主要生活来源。大约距今七、八千年以前,胶东境内的原始人类进入了母系氏族社会,开始迁居到临海的高地,并形成一个个初具规模的村落。夏王朝建立以后,居住于胶东境内的部落被称为“东夷”或者“莱夷”。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东夷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风格,这种饮食文化影响久远,直到今天还在我们的生活中留有深深的烙印。

一、原始东夷人以采集和狩猎为主要生活方式

采集和狩猎是人类最早的生产方式,在胶东半岛这样资源丰富的地区表现的尤为突出。东夷人居住环境附近一般都有丘陵山地和茂密树林,依靠自然的恩赐,他们采集野生植物的根、茎、叶、果实作为食物。这一点,在现代考古学成果也得到了验证,考古人员在贝丘遗址的地层中发现了不少炭化的榛、橡等植物果实,还有多种多样石器,这些石器不仅数量较多,形状和打制方法也不尽相同,其中以石斧、小磨石、磨盘、磨棒、石球等最具特色。

二、渔业和捕捞活动形成了原始东夷人的饮食特色

胶东半岛大陆架比较平缓,随着潮起潮落,形成大量较适合于贝类生存的“滩涂”、“潮间带”。东夷人一般住在离海不远的高地上,开始可能是无意识的到附近“滩涂”拣些贝类、鱼类,并开始尝试食用,慢慢这些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海产品就成为东夷人不错的食物,开创了胶东风味以海鲜为主要烹饪原料的先河。据发掘出土的“白石村文化遗址”和“邱家庄文化遗址”表明,先民们当时除了主要以采集植物作为食物外,主要以捕捞海贝等海产品为食,他们食余的海产遗骸堆积如山,形成了具有明显沿海特点的“贝丘文化”。随着东夷人对海洋认识不断深入,他们把目光投向深远的大海,开始就近从山中攫取天然石块进行加工,再到沿海进行渔业生产活动。从考古发掘出土的鱼类骨骼分析,当时东夷人类捕获的鱼类不仅有鲈鱼、黑鲷等近海鱼类,还有真鲷等栖息海域较深的深海鱼类。更令人惊奇的是,当时东夷人已经了解了有毒鱼类的知识,并掌握了清除有毒部分的方法。例如,红鳍东方豚属于剧毒鱼类,因为它的肝脏、卵巢和皮肤有剧毒,吃时须先除去内脏和血液,洗涤干净,方可食用。从出土的红鳍东方豚鱼骨的实物来看,当时的东夷人,已经能够很好清除有毒部分,进行深加工后再放心食用了。

三、发达的农耕技术和制陶工艺是东夷人高超烹饪水平的标志

勤劳智慧的先民在进入氏族公社以后,逐渐过上了定居生活,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也随之兴起。东夷人当时种植的主要作物是水稻和粟。过去我们一般认为水稻的产地在江南水乡,所谓“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溽”,便是江南农耕作业的真实写照。但烟台栖霞杨家圈遗址出土的水稻遗存却表明,东夷人有可能也是最早发明水稻种植的先驱之一。因此,中日许多学者认为,日本的水稻源于中国,并指出“经胶东半岛东传日本”是其中最主要的传播路线之一,即经胶东半岛—辽东半岛—朝鲜半岛—日本九州地区。

在这一时期东夷人还发明了制陶。刚开始,他们只能制作古朴实用的陶器,后来又创制出美观绚丽的彩陶,到原始社会的中后期,东夷人又烧制出举世闻名的薄如蛋壳的黑陶,今人形容它“黑如漆,明如镜,薄如纸”,其工艺之高超令人叹为观止。1982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长岛县砣矶岛大口遗址进行了科学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黑陶器,以杯、豆、盘最多见,其风格拙朴典雅,厚重实用,是黑陶中的精品。

烹饪原料的扩大和饮食工具的改革创新,大大提高了境内原始人类的烹饪水平。有专家曾给远古的东夷人复原了某一天的生活场景:在一个和风微醺的晚上,皓月当空,半藏半露的草屋透出微弱的光。在平坦的场地上,女人们穿着用兽皮缝制的衣裳,男人们则在熊熊燃烧的篝火旁,一边翻腾着鼎里煮的猎物肉块,又从另一个陶鬶里盛出煮熟的鱼虾,他们谦让着用陶碗喝着新酿的果酒,一面大口嚼着烹煮好的肉和海鲜,兴高采烈地谈论着猎兽捕鱼场面—这一切都表明,当时远古的东夷人的烹饪及饮食已构成体系。

四、酿酒文化的兴盛标示着东夷饮食文化的发达

酒的酿造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以野果自然发酵的“天然酒”,随着农业种植技术水平的提高,东夷人的粮食有了剩余,慢慢学会了酿酒,即用发芽的谷物经过蒸煮和发酵,可以酿造出更为醇香的美酒,此谓“清醴之美,始于耒耜”。胶东各地都出土了大量龙山文化时期的酒器,主要有高柄杯、双耳杯、筒形杯及一些手制的小杯。由于龙山文化时期礼制初兴,这些酒器多为礼天敬地的礼器,因而以粮食酿造的水酒也成为当时礼祀活动中的不可缺少的玉液琼浆。可以这样说,东夷人的酿酒业是随着农业经济的繁荣而进步的,它是东夷饮食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五、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东夷人饮食特色的最终形成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东夷人的生产力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到商周时期,东夷人开始进入了奴隶社会,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其饮食文化发生了质的飞跃,形成了鲁菜胶东风味的趋形。

己国是山东东部的一个重要的古国,在古代文献如《春秋》、《左传》、《史记》中均写作“纪”,而在出土的铜器中多写作“己”。己乃本字,字形作“S”,就是一束丝的象形,纪是后来衍生的。己国在西周时即已立国,史载周懿王时,纪侯在周天子面前说齐哀公的坏话,导致齐哀公被烹,可见当时纪国在诸侯国中是有相当势力的。据出土的文物表明,纪国当时的饮食业非常发达,不仅有很高的烹饪水平,而且非常讲究饮食礼仪,“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从出土的纪国青铜礼器来看,主要有鼎、卣、汲壶、壶、盒等,特别是1972年12月,莱阳中荆公社前河前村出土的汲壶,其形颇似匏壶,上细而下粗,小口,同体饰华丽的波曲纹,腹面设三只按钮,为一种专用的汲水壶,壶底有绞索缘圈足,圈足内的平底上有铭文13字:“己侯作铸壶,事小臣以汲永宝用”。说明作器者乃是己国之君己侯,他将此壶赐给了自己的部下小臣。

商周时期胶东境内尚有东方大国莱国。据史料记载,周初,周天子封姜子牙于齐营丘,“营丘边莱”,“莱夷与之争营丘”,可见当时“莱夷”的势力还是相当强大的。由于“莱夷”的强烈抵抗,为了稳固经营东方的政治地位,所以当公元前567年齐灭莱后,姜齐的统治者采取了“因其俗,简其理”的政策,没有完全推行周朝的礼制,也是胶东地区的文化特色突出、延续时间长的重要原因。

总之,而今遍及烟台各县市区的原始人类的遗址和出土的大量文物,可以证明,原始东夷人的饮食文化,有其独具特色的发展渊源,是一种有别于中原文化的东夷文化,其善治海鲜的美食风格,此时已经基本定格。

秦始皇东巡对胶东饮食文化的影响

秦始皇嬴政(前259年—前210年),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雄才大略,志向远大,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经五次巡狩五岳及滨海地区,三次进入山东地区,其南经琅琊台,东到文登、荣成和芝罘,足迹遍布胶东各地。

一、秦始皇东巡原因分析

帝王出巡,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它肇始于黄帝和颛顼祖孙二人。《白虎通德论》卷三:“王者所以巡狩者何?巡者,循也;狩,牧也——为天下循行守牧民也。道德太平,恐远近不化,幽隐自不得所,考礼仪,正法度,同律历,计时月,皆为民也。”历史上凡是有所作为的帝王,都勤政出巡,如秦始皇嬴政、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魏武帝曹操、唐太宗李世民、明太祖朱元璋、清康熙帝玄烨、乾隆帝弘历等。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第二年(公元前220年)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出巡活动。公元前219年,巡咸阳、邹峄山、泰山、粱父、黄腄、成山、芝罘、琅邪、彭城、衡山、南郡、湘山、武关、咸阳;公元前218年,再巡咸阳、阳武、芝罘、琅邪、上党、咸阳;公元前215年,又巡咸阳、碣石、上郡。公元前210年,巡咸阳、云梦、丹阳、会稽、吴、琅邪、荣成山、芝罘、平原津、沙丘。

秦始皇五次东巡,三次车辚辚、马萧萧进入胶东地区,可见他对胶东等地的重视,其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方面:一是威服海内各种势力。《史记·高祖本纪》:“秦始皇帝常曰:‘东南有天子气’,因东游以厌之。”(“厌”通“压”,意为镇压。)秦二世更明确地指出:“先帝巡行郡县,以示强,威服四海。”另外,齐是“战国七雄”之一,历史上一直与秦国争胜斗勇。公元前288年,两国分别自称东帝、西帝,大有中分天下之势。虽然此后不久燕军的讨伐使齐国差点沦亡,但光复后的齐国仍然是“地方数千里,带甲数百万”(引《齐策》)。战国末期,齐国不助五国攻秦,国力得到了最大程度保存。公元前221年,秦国通过玩弄权诈外交手段灭亡了齐国,但齐地的人力物力却也藉此保存了下来,这与关东其它国家亡国之际几同丘墟的凄惨景象大不相同。二是考察民情,整饬风俗。顾炎武曾说:“秦之任刑虽过,而其坊民正俗之意,固未始异于三王也。”留心于风土民情,重视移风易俗,是秦国的优良传统。秦始皇东巡所立刻石中说:“维二十八年,皇帝作始……匡饬异俗,陵水经地。”“芝罘东观刻石”铭文中也说“维二十九年,皇帝春游,览省远方……黔首改化,远迩同度,临古尤绝。”三是控制齐地的盐铁以及丝织品的生产,并从齐地征调足够的粮赋。齐鲁之地是著名的丝织品生产基地,《史记·货殖列传》中说,“齐、鲁千亩桑麻”,《论衡·程材》篇中说:“齐部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襄邑俗织锦,钝妇无不巧。”秦朝建立之初,内事兴作,外事征伐,加之天灾频仍,粮食短缺十分严重。而齐地由于地处偏远,受战乱的影响较少,农业多年保持增长势头,秦始皇东巡,明显带有征调粮赋的任务。贾谊《新书·属远》中说:“秦不能分人寸地,欲尽自有之耳。输将起海上而来,一钱之赋耳,十钱之费不能致也。”《汉书·主父偃传》也说秦“运粮天下,飞刍挽粟、起于黄、腄、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四是寻求长生不老的丹药。毗邻神秘莫测的大海,传承东夷古文化的悠远深厚,派生出了飘渺离奇的仙山、仙人、仙药的传说,胶东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封建帝王向往的地方,使秦始皇踏上了荒诞不经的寻仙之路。

二、秦朝时期饮食文化发展状况

1、胶东饮食文化溯源

胶东半岛是我国最大的半岛,物产富饶,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早在一万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大约距今七、八千年以前,胶东沿海的东夷人进入了母系氏族社会时期。据发掘出土的“白石村文化遗址”和“邱家庄文化遗址”表明,先民们当时除了主要以采集植物作为食物外,还以捕捞海贝等海产品为食,开创了胶东菜以海鲜为主要烹饪原料的先河。他们食余的海产遗骸堆积如山,形成了具有明显沿海特点的“贝丘文化”。进入氏族公社以后,胶东地区的先民们还发明了制陶,到原始社会的中后期,烧制出了举世闻名的薄如蛋壳的黑陶。烹饪原料的扩大和饮食工具的改革创新,大大提高了原始人类的烹饪水平。遍及胶东各地的原始人类的遗址和出土的大量文物可以证明,胶东原始的饮食文化,有其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其善治海鲜的饮食风格,此时已经基本定型。夏王朝建立以后,胶东半岛属于青州,居住于胶东等地的部落被称为“东夷”或者“莱夷”。西周至春秋时期,胶东地区建立了以归城(今龙口市文基乡)为国都的莱国,制盐成为莱国重要收入来源,当时官府把百姓分为“民户”和“灶户”,“灶户”就是专门从事煮盐的人家,至今胶东还有以灶户为村名的村落。莱国的冶铁业也非常发达,据解放后出土的《叔夷钟》铭文记载,齐灵公灭莱后,因其大夫叔夷作战有功,赏赐他莱地300县、莱仆350家及“陶铁徒4000”,可见古莱国冶铁规模之大和采矿冶铁业之发达。管子治齐后,更是大兴“鱼盐之利”,据《掖县志》记载“清嘉庆初年,西由盐场灶房旧有盐锅二十余口……底平而色绿,口径四尺有余,相传为管仲煮盐锅”,可见当时胶东制盐已经成为庞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