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烟台饮食文化纵览
26952800000011

第11章 烟台美食概述(4)

话说莱阳卤鸡

莱阳地处美丽富饶的胶东半岛中部,占尽山田河海之利,气候宜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元代文学家张养浩赞之曰:“山川秀洁,井邑丰润,民气醇雅,氓庶勤耕,桑茧丝饶于他邑。”

莱阳不但以“千树梨花千树雪,一溪杨柳一溪烟”而扬名天下,更以当地所产昌山鸡而驰名中外。昌山鸡,山东著名家禽品种之一,主要产于莱阳境内,以昌山周边地区所产品质最好。昌山是一座海拔不高的堆积山,由于风化作用,表层为富含多种矿物质的细小砂粒所覆盖。旧时,居住于此的老百姓有散养禽类之习,其鸡流涉于村庄周围,以山野的草籽、野果、昆虫为食,并啄食昌山的砂粒以助消化。因此,鸡肉鲜嫩、营养丰富;蛋体个大、充盈透实,含有蛋白质和钙、锌等多种元素,特别适合病、产后虚弱和老幼的营养保健。虽现已圈养或规模养殖,当地农户仍以昌山砂粒作为养鸡辅料,用以增加营养,提高产蛋率。当然,对于昌山鸡品质优良的原因,还有不同的说法。莱阳知县浦悦楷所作的《莱阳竹枝词》云:“青鱼入市贱如泥,佳季登宴品亦低。毕竟文章声价贵,一腔墨水重莱鸡。”诗后注释道:“青鱼佳季为海鱼名。墨水河在(莱阳)城南20里,河旁多松,子落河中,鸡饮此水,肥美异常,莱鸡以此擅名。”这段注释清清楚楚表明了作者的观点。浦悦楷认为,昌山鸡品质超常的原因,是由于天天喝松子水的缘故。当然,此种观点未免有牵强附会之嫌,笔者觉得还是第一种说法稳妥可靠些。

昌山鸡是名产,用昌山鸡做出的菜就更不得了,蒸煮炖焖皆为佳肴,其中以莱阳卤鸡最具特色。据中国烹饪大师李长茂先生编著的《中国北方菜》介绍,莱阳卤鸡起源于清朝末年,与德州扒鸡齐名于齐鲁大地,享有很高的声誉。相传,莱阳卤鸡的首创者姓牛,初时是经营白煮鸡的。一次夜间加工白煮鸡,待原料全部入锅后,由于连日的生产经营,过于疲劳,昏昏睡去,第二天醒来才想起锅里煮的鸡,揭开一看,煮的鸡个个被卤汁包围着,用手一拽,肉质全部脱骨,非常酥烂。无奈只好拿到市场上论只出售。当地人从没有见过这样的鸡,便纷纷买来品尝,人人称赞味道特别清鲜,由此名声大振。但据目前笔者掌握的资料来看,莱阳卤鸡起源于清末的说法值得商榷。清末莱阳进士、朴学大师周悦让著有《倦游庵椠记》,其中《丛考》篇里有关于“莱鸡”的记载:“朱彝尊诗:浭酒连春碧,莱鸡蒸栗黄。云云,王阮亭诗:莱鸡紫蟹等闲看。云云,著者皆不言莱鸡之意,或讹刻为菜,此大非也。按莱阳县属昌山村地,居人多畜公鸡,年久者可重十许斤,美于他产。本不充贡品,而抚藩署吏,往往冒索,大为民扰。乾隆中,犹苦此役,后乃裁汰。王朱诗所云,即指此也。今外郡无人知此色目者也。识之,以备常菜。莱人至今犹以露鸡者称。露鸡即寒鸡也。煮鸡熟,其得寒,乃凝如霜露之欲结,因而得名。”从以上文字可以看出,莱阳昌山鸡在清乾隆年间就颇负盛名,一度还成为皇家贡品,省府州县各级官员垂涎索取,连康熙年间的大诗人朱彝尊和王士祯都品尝过,可见其脍炙人口。文中还透露出一个信息,莱阳卤鸡的发明当在清末之前,确切时间还有待考证。

文章写到这里还要说点题外话。笔者查阅了许多关于卤鸡的资料,发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烟台和青岛两地相距不甚远,卤鸡做法非常相近,但名字叫法却截然不同。烟台称之为“卤鸡”,而青岛呼之为“冻鸡”。笔者认为,如果从烹调技法的分类来看,还是“冻鸡”可能更妥当些。当然,一两百年来,约定俗成,莱阳当地一直称为“卤鸡”,我们也没有必要再为其“翻案”。

莱阳卤鸡的做法并不复杂,但成品鲜烂清爽,鲜美异常,为夏季时令佳肴。特别是卤汁,色白透明,格外吸引食客。原因是几次煮鸡用的汤胶质重,黏性强,故会粘鸡身上。最后选取了三种不同版本的“莱阳卤鸡”做法以飨广大读者。

做法一:(烟台商校陈学真先生主编《烹饪教材》1980年版本)

原料:净公鸡二只,鲜猪肉皮半斤,葱段二两,姜块二两,花椒半两,大料一两,清汤三斤,食盐二两,绍酒二分,味精半两,白矾适量。

做法:

1、将鸡从脊背割开,鸡脯相连,猪肉皮切成大方块,一并下锅用水一冲,捞出用清水洗净。

2、将鸡和猪肉皮放入锅内,加清汤三斤,再将葱、姜、花椒、大料、食盐、绍酒下锅,用慢火炖烂取出,剔出鸡骨,剁去鸡头,将鸡放在碗内,将猪肉皮、姜、花椒、大料捞出去掉。

3、将锅内原汤再加适量的水和少许白矾、味精烧开,撇去浮沫,浇在鸡碗内凉透即可。

特点:色白、鲜烂、清爽。

做法二:(青岛商校孙润书、王益三先生主编《菜谱》1979年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原料:净鸡一只,葱姜各五钱,精盐一两五钱,味精一钱,料酒二钱,花椒三钱,高汤五斤,猪肉皮二斤。

制作方法:

1、把鸡剁成五分见方的块,在冷水内浸泡一下后,放到开水锅内煮去血水,捞出控干,加上精盐、料酒、葱、姜(用刀拍碎)、花椒(用干净布包起来)。

2、把猪皮放入开水内煮一下,捞出用冷水洗净,刮去皮上的毛和黑点,放到鸡块盆里,加上高汤,放入笼内蒸烂。然后,捞去肉皮、葱、姜、料包,撇去浮沫,加上味精,对好口味,凉透成冻即成。

注:孙润书老师和王益三师傅将此菜称之为“冻鸡”。

做法三:(山东省城市服务技术学院李长茂先生主编《中国北方菜》2009年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

原料:净公鸡1只(约重750克),鲜猪肉皮150克,清汤1000克,葱段25克,姜块25克,花椒10克,大料15克,精盐9克,味精4克,料酒15克,竹棍一节,白矾适量。

切配:

(1)将鸡切去鸡爪、腚尖、翅尖、嘴尖洗净,将竹棍从宰杀鸡的刀口处横放入,使鸡腹撑开。

(2)猪肉皮褪去皮毛切成大方块。

(3)花椒、大料、葱段、姜块用洁纱布包住,扎住口,成为调料包。

烹调:

(1)将鸡和猪皮一起放锅内,加清汤1000克,再放入精盐、味精、料酒、调料包,用慢火炖烂取出,拿去竹棍,脊背皮朝下放大碗内。

(2)原汤捞出调料包和猪皮不要,烧开后调口,撇净浮沫,加适量白矾使杂质沉淀,滗取汤汁,慢浇入鸡碗内凉透,用圆盘扣住大碗,翻个倒盘内即成。

操作要领:原汤清汤时,应滤净杂质,加白矾进行处理,以保持汤清、透明的特点。

玉盘珍馐话海参

海参属棘皮动物海参纲,呈长圆筒状或蠕虫状,又名海鼠、沙巽、土肉,为我国著名的“海味八珍”之一,因其营养价值不亚于人参,故名海参。中国食用海参的记载最早见之于三国魏莹的《临海水土异物志》:“土肉色黑,如小儿臂大,长五寸,中有腹,无口目,有三十足,炙食。”到魏晋时期,海参开始成为筵席中的佳肴。晋郭玉璞的《江赋》中有诗句曰:“玉珧海月,土肉石华。”将土肉(今之海参)同“玉珧”“石华”等名贵食品相提并论,可见其身价之高,但当时如何烹制则不得而知了。

海参被真正归入海味珍品之列,是在明朝以后。据《明宫史·饮食好尚》记录:“先帝最喜用海参、鲍鱼、鲨鱼皮、肥厚猪蹄筋共烩一处,名曰“三事”,恒喜用焉。”到清朝时期,海参的美食价值开始得到张扬,如朱彝尊的《食宪鸿秘》载有制海参法:“浸软煮熟,切片入腌菜、笋片、猪肉炒用佳”,“或煮极烂,隔绢糟,切用或煮烂芥辣拌用亦妙,切片,入脚鱼肉更妙。”袁枚的《随园食单·海参单》中则录有“鸡参羹”的烹调方法:“切小碎丁,用笋丁、香蕈丁入鸡汤煨作羹。”《调鼎集》中还记述有“野鸡海参羹”,并强调制羹时要将物料切成末,煨烂。到清朝中后期,海参更演变成独具特色的美食名肴。据著名饮食文化学者王赛时先生考证,当时凡厨艺兴旺之地,皆有代表性的海参名肴出现,如山东的葱烧海参,嘉兴的木耳海参,苏州的蝴蝶海参等。这些风韵各异的海参闪亮登场,大大烘托了当时餐饮界气氛,许多酒店饭庄还靠海参打出名气。海参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餐饮界,成为我国山珍海味的首列食品。到今天厨师们更是把海参的食法、功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并从沿海扩展到内陆各地。

清代著名医学家赵雨敏在其所著的《本草纲目拾遗》中对海参的营养和滋补功效大加推崇,认为其“虽生于海,其性温补,功抵人参。”王世雄的《随园居饮食谱·鳞介类》中也说,海参“滋肾补血,健阴润燥,调经保胎。”今日中医学理论更认为海参味咸,性温,入心、肾二经,可补肾益精,养血润燥,能治精血亏损,虚弱身怯,阳痿梦遗,小便频数,肠燥便艰,还可用于止血、补血、调经、养胎、利产,是极有价值的高级滋补品。

现代营养科学研究成果表明,每百克食用干品含蛋白质75.5克,脂肪仅为1.1克,属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食品。海参中还含有较多的明胶氮,而明胶氮中包含硫酸软骨素成分,可以延缓肌肉的衰老。另外,海参所含的海参毒素能抑制S180及KREBS—A腹水癌的生长,并可治疗中风痉挛麻痹。更为有趣的是,2003年SARS流行时,有人认为海参具有预防SARS的功效。一时海参“洛阳纸贵”,胶东等地食用成风,至于所依何据,则无人考证。

海参主要产于中国、日本、朝鲜、韩国、美国等地,其中我国沿海产的约有60多种,可供食用的约有20多种,常用于烹调的品种有刺参、梅花参、大乌参、光参、克参、白石参、茄参等。以刺参、梅花参为最佳,有“北刺南梅”之说,其余较次。总之,海参以体形粗大,质重皮薄,****肥厚,胀性大,水发后糯而爽滑、富有弹性,无沙粒者为好。

海参以干制者为多,故需先进行涨发。其机理是利用海参所含的胶原蛋白能同水分子发生水化作用,使海参重新吸收水分,达到膨润柔软状态,利于食用和人体消化吸收。

目前,海参的涨发演变为鲜货涨发和干货涨发两种。鲜海参的发制工艺主要有蒸制法、高压法和煮焖法,较简便的方法是高压法:将鲜海参剖开放水,除去内脏,用80℃左右的开水烫一下,用凉水冲凉2至3小时除去腥味,再放入高压锅内煮8至10分钟,较老的煮20分钟左右,用冷水冲凉后,放入纯净冰水或蒸馏水中泡制。

干海参的涨发工艺主要有传统发制法、养制发制法和冰激发制法等,以冰激发制法较为先进。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洗涤:用清水洗净表面泥砂和盐分。(2)冰水浸泡:将洗净的海参放入泡沫箱内,用0℃左右的冰水浸泡72小时;也可放入恒温冰箱内,但每天必须换一次冰水至海参回软。(3)破腹取脏:将回软的海参,用剪刀沿腹部中线顺长剪开,取出内脏洗净,用清水浸泡2小时。(4)煮制:将海参放入开水锅中,保持微开进行加热,根据海参的大小、老嫩决定加热时间,小的、嫩的约10至20分钟,大的、老的约60至120分钟。加热过程中不停的挑选,将柔软而有弹性的海参拣出,未发透的海参可继续焖发至透。(5)冰水泡:将拣出的海参放入0℃的纯净水中加盖封存。

另外,海参制品中还有经特殊处理的海参,烤制海参和拉缸腌海参。

(一)烤制海参的发制:干制海参中有烤制品,其干制方法是:将鲜海参除去内脏,放入加盐的沸水中煮透,捞出来搓上干灰,放在钨丝床上烤干,此种海参外形与普通海参一样,但发制时不能用开水煮,只能用清水反复浸泡,每日两三次,浸泡两三天即可。

(二)拉缸腌海参的发制:拉缸腌海参是将鲜活海参去内脏,放到1:4的盐开水中,用慢火烧开水煮透,连参带水倒到缸内腌制凉透,如此煮腌三遍即可。这类海参用传统的煮泡发制方法即可。现在有将海参煮腌七八遍的,这种参只能用清水反复浸泡,以除净盐分为度。

宋琬《海上杂诗》赏析

宋琬(1614-1674),山东莱阳人,字玉叔,号荔裳,清朝初期著名诗人,与当时安徽著名文人施润章齐名,被誉为清初诗坛上的“南施北宋”两大家。他少年时代就勤奋好学,精通诗书,并显露文才。宋琬1647年中进士,先后出任户部主事、道台等官职,后来遭人诬陷,被捕入狱,过了三年的囚徒生活。获释后,被贬任四川按察使。仕途的坎坷,促使他转而钟情诗文,并写出了不少为世人称道的宏篇巨著。宋琬虽然多年为官在外,却心牵故土,他的诗文中常常流露出对家乡的思念,《海上杂诗》中就汇集了四首介绍登州海特产的诗,并加序言,虽仅文字介绍,却声情并茂,诗意盎然,不愧大家之作。

青 鱼

枕上春莺向晓鸣,

故园风物最关情。

青鱼白胜西施乳,

堪笑河豚浪得名。

宋琬寥寥数语即写出了青鱼在立春季节肉最肥美,甚至超过河豚。

青鱼属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青鱼属。俗称黑鲩、青鲩、螺蛳青,体扁长而略呈圆筒形,尾部侧扁,腹部圆,无腹棱。头部稍平扁,背鳍和臀鳍无硬刺,背鳍与腹鳍相对。体背及体侧上半部青黑色,腹部灰白色,各鳍均呈灰黑色。

青鱼个体大,生长迅速,为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其肉质肥嫩,味鲜腴美,尤以冬令最为肥壮。每百克青鱼可食部分含蛋白质15.8~19.5克,脂肪2.6~5.2克,热量96~125千卡,钙25~72毫克,磷171~246毫克,铁0.8~0.9毫克,硫胺素0.13毫克,核黄素0.12毫克,尼克酸0.17毫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