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引出了另一个话题:正宗还要不要的问题。我的一位师长曾笑谈说,中国人正宗的服装是长袍马褂,如果让你们现在换下西装革履,每天穿上长袍马褂,你们喜欢吗?确实,社会在变,时代在变,饮食也在变。因此,鲁菜的自我变革、自我更新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大势所趋。所以,鲁菜要抛弃所谓的“正宗”,走出一条与市场相结合的路子。在这里,我们对建波老师写的《味道不好·鲁菜何以动人》中,回大陆的台湾老人所遇到的问题,除了对老人表示一下遗憾外,我们认为其他都在情理之中了。我的另一位师长为写该文又谆谆教导我,任何事情都不能失之偏颇,片面追求正宗是不对的,但丢弃了优良传统,也就失去了鲁菜的根基,所以,发展必须解决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师长们的良苦用心确实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二、鲁菜的人才培养模式存有弊端。鲁菜讲究精益求精,很多精力耗费在细枝末节上,造成鲁菜厨师的培养周期过长,等到好不容易培养出来,茫然四顾,其他菜系的同龄厨师已经成名很久了。而且,鲁菜在菜品追求方面,强调技术功底,偏重于沿袭老路,缺乏对市场需求的调研,忽略了菜品的商业价值,所以,往往是事倍功半。
三、鲁菜著名品牌太少。应该说,目前鲁菜占据的市场份额并不少,但能拉动整个鲁菜向前发展的著名餐饮品牌太少,这就大大影响了鲁菜的号召力,阻碍了鲁菜拓展新的市场,这才是鲁菜的致命伤。如果要改变这种状况,鲁菜就要在经营结构、经营层面、经营区域、经营风格、经营模式等各个方面朝着适应食客需求的方向发展,创造出自己的品牌。品牌就是竞争力,餐饮品牌的创造更是鲁菜发展的取胜之道。换句话说,餐饮经营特色是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特色、无品牌的餐饮是没有生命力的。品牌是企业发展的利器,是扩大鲁菜影响的法宝,是铸造鲁菜辉煌的基石。我们要充分发掘鲁菜的精湛工艺,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融合,形成名优品牌,发挥名牌效应。
当今的餐饮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鲁菜不可能一统江山,成为霸主,但鲁菜应该成为一座令众人仰慕的高峰,这是我们每个鲁菜人的心愿,当然也包括建波老师和蒋琴老师。但那种认为鲁菜已到了世界末日的悲观论调,我们还是要坚决反对的,不知二位老师是否赞同?
百年老街与烟台名小吃
丹桂街是烟台市区的一条百年老街,始建于清朝道光三十年(1850年)前后,位于现今烟台胜利路北段以东,最早称为“一面子街”。1916年该街西面的“德林茶园”改称“丹桂戏院”,由此更名为“丹桂街”。1930年该街修建成水泥路面,1983年起,丹桂街由西向东被拆除重建,改名为“午台街”,为纪念百年老“丹桂街”为烟台做出的贡献,市政府决定在烟台东方电子集团东侧建成了南北走向的新“丹桂街”,但老“丹桂街”早年的繁华景象已是荡然无存了。
老“丹桂街”始建时,烟台尚为芝罘海边鲜为人知的渔家小镇,该街更是默默无闻。烟台开埠后,烟台港成为北方最繁忙的货运码头之一,国内外船只川流不息,八方人员蜂拥而至,商业店铺鳞次栉比,洋货国货琳琅满目,在此背景下,丹桂街慢慢走向繁荣。至上世纪三十年代,“丹桂街”已发展成为烟台文化娱乐的中心,这里设有丹桂戏院、光陆戏院、华安电影院、筱舞台、会友轩、青蓬阁等著名的娱乐场所,著名京剧大师周信芳1927年还在该街创办了“烟台梨园公会”,还先后邀请程砚秋、马连良、言菊朋、李多奎、叶盛兰、张君秋、袁世海等来丹桂戏院演出,著名西河大鼓女艺人筱舞曼演技出众,在此连演十年而不衰,唱红了烟台。
丹桂街不仅是烟台市区的文艺中心,也是商业闹市区,商业店铺一家挨一家,街上行人络绎不绝,并慢慢地以丹桂街为中轴,形成了一条名吃荟萃、佳味云集的美食小吃街,既有酒楼、饭馆、饮食摊点,也有肩挑手提、沿街叫卖的小贩,其经营风味各异,花样繁多,令人目不暇接。据老人们回忆,丹桂街的小吃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包子类。当时丹桂街的包子可谓五花八门,多种多样,有山东包子、福山包子、烟台灌浆包、牟平发面包、油煎包、狗肉包、驴肉包、羊肉包、菊花顶包等,其中以“丹桂街”筱舞台东辕门里头的两家包子铺最为有名,这两家包子铺的包子肉多、油多、个头大,鲜香可口,经济实惠,极受人们喜爱,再加上这两家包子铺门口各有一个堂倌在大声吆喝,以招揽顾客,这两家包子铺天天是客满为患。
面条类。“丹桂街”的面条品种和花样繁多,有福山拉面、大卤面、炸酱面、三鲜面、清汤面、烩勺面、炒面、凉面、家常手擀面等,其中“周家面馆”的杠子面和“太和馆”的炒面最具特色。“周家面馆”位于丹桂街南“盂兰会”附近,靠面板的墙上嵌着铁环,把调好的面团放在特制的面板上,用一根大杠子,一头插在铁环里,擀面的师傅按住另一头,用力反复擀压,直到把面团压成薄片,再用刀切成细面条,顾客进店后现压现吃,口味独特,为当时烟台有名的小吃。“太和面馆”经营的炒面也与众不同,它的炒面是用细面条过油,吃时用开水过后再炒,有虾仁炒面、鸡蛋炒面、肉丝炒面等,这种炒法在烟台也是独一无二的,当时很有名气。笔者曾揣想,这两种小吃现在若能得以恢复,估计也会顾客盈门,好评如潮。
海鲜类。当时在“丹桂戏院”附近卖海鲜的有十六、七家之多,从春天开始卖桃花虾、大对虾、爬虾、鹰爪虾、海虹、毛蛤、海蛎子、八蛸、笔管蛸、大蟹子等各种应时海鲜,附带卖零酒,其中以银楼门“盛月田海味店”最出名。它煮的海味火候恰到好处,技术高人一筹,服务质量上乘,带壳的海味,预先给顾客剥开,并把酱油、姜、醋等佐料配齐备好,为了掌握好海鲜的火候,他们不怕麻烦,比如煮笔管蛸,别人是一锅煮,“盛月田海味店”却是用筷子把蛸一个个下锅,这样煮出的蛸不掉头,鲜嫩可口,所以能在同行业中独树一帜。
肉食类。“筱舞台”附近的“黄金龙驴肉”,做的十分好吃,据说摊主原籍蓬莱,家中有锅四百余年的老汤,卤出的驴肉酥、烂、香,十分好吃,不知今天这锅老汤还有没有了?在今“午台街”东端,还有专卖汤锅的,一口大锅中煮着牛肉,牛下水,顾客随意挑拣,摊主给切碎,放在碗中,撒上葱花,舀上几勺热气腾腾的老汤,再花上五个铜板买一个火烧,喝一碗汤,真是一种美好的享受。
其它小吃类。有酥软烤饼、千层饼、片片、脑饭、鸡丝馄饨、三鲜片汤、坛子肉米饭、硬面锅饼、锅贴、焖子、凉粉、粽子、香醇烧肉、推车米糕、各式水饺等。当时“丹桂街”的小吃与今天的做法多有不同,譬如“肉火烧”,面皮用油浸过,馅用肉丁、木耳粒、海米、葱丁调成,包好后,先在平锅里煎,再用铲子翻来覆去地按压,务求煎透炸酥,再铲起来立放在长烘具上,送进炭炉再烤,直到饼皮酥脆为止。其它小吃亦是功夫独到,确实称得上风味名吃。
丹桂街当时除了有些物美价廉的小摊点外,还有一些独树一帜的小餐馆,像经营回民菜的“一分利”、“源合春”、“双合兴”,分别以羊肉包子、果子煎饼、清真点心著称;“如意馆”是专门经营素菜的;“儒林春”的“鸡丝面”最有名;“丰源居”的“坛子肉米饭”极讨客人喜欢;“复顺馆”的“叉烧肉”哄动一时;“东发园”的温卤面令人馋涎欲滴……
时光已逝百年过,丹桂街的小吃虽不能与当时“大乐天”、松竹楼“等一流饭馆的正宗鲁菜相媲美,却以其品类繁多、价廉物美,风味独特而久享盛誉,并历久不衰,直到今天仍给烟台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岁月悠悠,丹桂街的风味名吃何时才能再现?
食艺奇葩说面塑
面塑是以面粉为主要原料的造型艺术。其造型美观,色彩艳丽,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和民俗风情,极受人们喜爱,因而广泛流行于烟台的乡村民间,同“海阳大秧歌”、“花样剪纸”、“莱州玉雕”等并称为烟台的八大民间艺术。
烟台面塑制作由来已久,对于它的起源,烟台当地还流传着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呢!相传很久以前的三月初三,王母娘娘设下了蟠桃盛筵,邀请各路神仙前往祝寿,麻姑也接到西天王母的请柬。麻姑要到天上给王母娘娘祝寿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山下,众百姓为了感谢麻姑的恩德,一齐忙碌起来。他们想,麻姑此次前去祝寿,盛况空前,一定要带些稀罕的礼物,让众神开开眼界,让西天王母开开心,也好为昆嵛山周围的烟台百姓长长志气。他们磨了最细的白面,做了一个又一个的大寿桃,让麻姑带去献给王母娘娘。百姓的的一片盛情感动了麻姑,她收下后,在上面裱上各种各样的花色图案,又带上烟台昆嵛山所产的灵芝仙酒,辞别了众乡亲,驾起祥云上天赴筵去了。王母娘娘看到麻姑带来的礼物,十分惊奇也十分的高兴,就让麻姑给众人带回了天上的各种奇花异果,珍禽异兽,天池水珍。从此以后,烟台变成一方风水宝地。烟台的人们为了缅怀麻姑,慢慢就形成了做面塑的习俗。
其实,烟台面塑最早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据有关史料记载,秦始皇历史上曾三次登临芝罘岛,拜祭齐地八神之一阳主,祭祀用的供品中就有用面制作的牛、羊、猪等,首开烟台面塑之先河。其后,民间也多模仿用牛、羊、猪等动物面塑奉祀祖先。后来相延成习,面塑被应用在不同场合,逐渐演变成一种地方民俗。
面塑的制作融合了雕塑和绘画两个艺术门类,制作工艺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成形,也就是捏制过程,各种形状由此工序而定,充分反映制作者的造型艺术素养;二是彩绘,蒸熟后晾干皮,即可进行彩绘。这道工序最能体现制作人的艺术水平,水平高的人画出的图案栩栩如生,能够掩盖制作或蒸制过程中的不足。后来,为了减少面塑的复杂性,又发明了俗称“磕子”的专用工具——果模,这样做出来的面塑近似于浮雕艺术,既好看又省劲。
在烟台民间,制作面塑的题材很广泛,制作的时节也有讲究。烟台及周边地区素有“清明燕,端午蛋,正月十五捏豆面”和“做春燕,捏龙凤,描花画叶欢吉庆”的习俗。制作面塑的题材有岁腊贺春、结婚喜庆、满月百岁、烧七祭祀、上梁大吉等,尤以岁时节令为多。传统面塑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结婚面塑。品种包括鸳鸯一对、鲤鱼一对、肥猪一对、寿桃一对、如意一对、老虎一对、大桃一对。
二、三月三面塑。姑娘出嫁后,第一个农历三月三,由娘家塑一筐篓春燕带回婆家向亲人分发,愿这小小的燕子能给每位新婚的男子带去妻子的关心和问候,愿每对恩爱夫妻能白头偕老。燕子的个数不定,一般取吉祥的数字。
三、满月面塑。小孩出生一个月后,母亲要带着孩子去姥姥家,须做长穗(岁)一对,出门时在孩子的怀里放一放,取“长命百岁”之意。
四、百岁面塑。孩子出生一百天,由姥姥家“送百岁”,姥姥家做些小面塑带到孩子的奶奶家分发。品种一般都是花鸟鱼虫之类,但鱼是必不可少的,以取“年年有余”之意。
五、正月十五面塑。“正月十五捏面灯”,用豆面按照十二属相捏成十二种动物,当夜幕降临时,添油点燃豆面灯,将其分别放在粮囤、门枕、锅台和窗台上,祝愿生活蒸蒸日上。
六、七月七面塑。俗称“七月七磕巧果”,它是将揉好的面放在木制的印模里按匀,然后在面板上一磕即成,图案有鱼、莲子、桃子等。
七、过年面塑。每当农历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忙做大枣饽饽、团圆饼、寿桃等面塑,表示全家大团圆,日子过得年年有余。一般是做一对盘坐的圣虫、一对爬行的圣虫,十个大枣饽饽,另外还有放在水缸里的鱼、蟾,放在窗台上的猩猩、宝葫芦,放在面缸的小圣虫等。鱼表示年年有余,猩猩保佑家里的大人小孩身体健康,宝葫芦表示招财进宝,小圣虫表示家里的粮食吃也吃不完。
八、上梁面塑。农民建新房时,要制作“龙凤呈祥”、“蟠龙抬头”等面塑,寓意蟠龙抬头、凤落宝地;上梁时,还要由一个工匠手提装有小型面塑的圆斗,把小面塑、糖果撒向新房四周,让人们哄抢,使喜庆气氛达到高潮。
烟台面塑在千百年的流传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地域风情,也形成了不同的风味流派。烟台面塑的流派主要有莱州派、招远派和栖霞派等,其中莱州派做工纤细,描画精美,具有很强的抒情色彩;招远派的面塑粗犷豪放,敦厚质朴,注重食用;最具代表性是栖霞派面塑,由于受到牟氏庄园的影响,图案多取材于自然,手法洗练,造型严谨,庄重古朴,美观实用,是烟台面塑的杰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