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牟氏庄园的“三灶制”
崇尚“耕读世业,勤俭家风”和“大公大德,以德聚财”的牟氏庄园,历经三百余年而常盛不衰,其饮食文化体系结构谨严、完整,自成一派,且一脉相承,流传久远,影响广泛。据有关史料记载,牟氏六大家在鼎盛时期,家家实行小、中、大三灶制。牟氏自家人吃“小灶饭”,每天的饭菜不固定,一般是根据当家人的口味随时调节。逢年过节,伙食会更好一些。但一年中有几个节日还是要有意识的做野菜汤喝,或将包子馅中掺进鲜杨柳叶、干萝卜缨,以提醒家人别忘了勤俭持家的传统。帐先生吃的是“中灶饭”,中灶的饭菜略次于小灶,但其菜品和面食基本固定,逢集日和节日才有变化和改善。大灶饭是给长工、老妈子等下等人吃的,菜品、面食品种粗劣、单调,只有到逢年过节才有改善。由此可见,牟氏庄园三灶菜品模式各不相同,不但有民间的粗茶淡饭,还有钟鸣鼎食的极品大菜,如果我们能将其深入挖掘出来,既可适应不同阶层的消费需求,又可以创造巨大的极高的经济效益。
2、牟氏庄园的家厨和外厨:
牟氏家族是胶东的豪门望族,迎来送往、觥筹交错之事甚多,因此,牟氏庄园备有自己的家厨,除了承担内部人员的膳食制作外,主要是供应外客的饮食。当然,因为牟氏家族的应酬太多了,仅靠家厨难以满足需要,因此,牟氏庄园就在栖霞县城选定了几个著名的大厨,遇到迎接权贵和婚丧之事,都有外厨来协助完成。特别是20世纪40年代以后,牟氏家族逐渐看清了社会发展变化的趋势,预感到自己的末日已经为期不远了,因而开始舍得吃、舍得花了,各种花费明显增加。如牟墨林的第四个孙子牟宗彝每日午饭和晚饭都是四菜一汤,还用上了当时鲜见的火锅。当时,栖霞县城有一个名厨叫贾兰,菜品做得非常好吃,每隔一段时间牟宗彝就让他做上整桌的酒席供自己享用。贾兰实际上充当了庄园外厨的角色。当然,外厨做的菜品同家厨做的价格不可同日而语,在收支失衡、钱不够花的情况下,他们就卖地、卖田庄,这也加速了牟氏家族的衰亡的进程。
3、牟氏庄园饮食习俗
牟氏庄园地处“胶东屋脊”栖霞,较完整地保留了胶东等地的民风习俗,节令时序泾渭分明,饮食品种千姿百态、五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散见于民谣中的各种节日食品,不仅烘托了喜庆气氛,也大大增加了人们的生活乐趣。人们常说:“大年初一吃饺子——家家都一样”,其实胶东饺子的馅料,一家一个样,口味各不同,几乎是山珍海味、飞禽走兽无所不包。有种以八带蛸、猪肉、韭菜作馅的饺子,其味道之鲜,口感之好,令人叫绝。人们之所以“一年忙到头,忘不了正月初一这顿饺子”,除了因为“好吃不过饺子”之外,还与饺子形似元宝有关。饺子里边可以包硬币、花生、年糕、栗子、红枣、糖果之类的吉祥物,五更起来热气腾腾的饺子上桌,举家饱食新春第一餐,吃着硬币者,谓之“财源旺盛”;吃着花生者,谓之“长生佬”;吃着糖果者,谓之“生活甜蜜”。
另外,牟氏庄园还有一种特殊的习俗——放饭。作为胶东的头号大财主,巨额财富的拥有者,牟氏家族既有贪婪聚敛、吝啬节用的一面,也有慷慨捐赠、乐善好施的一面。牟氏六大家自清末民初形成后每天向当地贫民施舍粥饭的做法,就体现了牟氏家族乐善好施的一面。所谓的放饭,就是向当地的乞丐和佃户施舍食品,主要是大饼子。当时栖霞还没栽培玉米,大饼子是小米加黄豆磨成面做成的,椭圆形,每个重约1000克,口味极佳。牟氏家族从清末民初开始放饭,一直到20世纪40年代初。后来,有的家放不起小米饼子,便改放高粱米汤,每人一碗。牟氏家族施舍粥饭,不只是为了可怜穷人,他们图的是行善积德,图的是赚取好名声,防止乞丐、难民对牟家采取抢盗等不轨行为,以此来保证牟氏家族的长治久安。
4、牟氏庄园菜同牟府筵席
牟氏庄园在经历了三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完备的饮食文化体系和和特定的饮食文化习俗,给后世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成为我们今天可以开发利用的宝贵资源。
牟氏庄园菜是以胶东菜为基本的饮食文化风格,又揉和了宫廷菜的豪华大气、江南菜的纤巧细致、官府菜的的富贵典雅,成为独树一帜的庄园菜。
另外,牟氏庄园的筵席也独具特色,主要表现为菜品和筵席高贵典雅、名目繁多、种类齐全;宴饮礼仪谨严、繁琐。宴饮名目繁多,不但有胶东民间的普通家宴,更有豪门权贵的奢华豪宴。目前可以发掘整理的就有迎来送往宴、丰收宴、婚宴、寿宴、丧宴、祭祀宴、加官进爵宴等,不以一而足。
5、牟氏庄园的“花饽饽”
花饽饽,亦称面塑,是以面粉为主要原料的造型艺术。花饽饽源于栖霞民间,造型美观,色彩艳丽,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和民俗风情,深得人们喜爱,广泛流行于栖霞的乡村民间。后流传到牟氏庄园中,经过牟氏文化的熏染和锤炼,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色,成为胶东面塑的杰出代表。
6、牟氏庄园的自酿米酒
在明清时期,瓶装酒数量很少,基本没在社会上普及,包括像牟氏家族这样的大户人家,喝的都是自酿家酒。这种酒叫黍米酒,也叫大黄米酒,类似现在的老黄酒,但酒的度数远不及老黄酒高。所以几大碗几大碗地喝,也喝不醉。
由于日子艰辛,普通人家都是在春节前酿制一两泥瓶米酒供家人和客人节日期间喝,而牟氏庄园却因物丰钱厚而家家设有酒坊,一年到头酿造黍米酒饮用。其中,日新堂家酿造的黍米酒最好喝,引得家人和账房先生等都以喝黍米酒为乐事,就连县衙门及店铺的人员也时常到日新堂找酒喝。日新堂自恃土地多、黍米多,就白送黍米酒给这些酒客喝,但酒肴却需酒客们自备自带。这样一来,日新堂每年要支出36斗黍米做酒,可酿造黍米酒1500公斤。牟氏庄园各家的酒坊都设置在东西群房内,内有熬黍米的大锅和盛酒的大缸等。他们并不雇佣专门的酿酒工,都是让账先生或长工兼顾做酒。以日新堂为例,解放前四五十年中,都是由账房小先生负责烧火、铲米(熬米)和将粥挖进缸中。其余的工艺活,如兑曲、兑引子、发酵等,则均由主账先生尹同善去完成。日新堂的黍米酒格外好喝,且有舒筋活血、延年益寿的功能,就在于尹先生酿酒工艺不一般。据说,牟宗植的小妾刘氏晚年随儿媳姜振帼到烟台居住但老想回老家,就是因为挂念着回庄园喝尹先生做的黍米酒。她晚年每餐必喝二三两黍米酒,直到1946年82岁时病故于日新堂宅院。遗憾的是,刘氏死后不几个月,80岁的尹先生也病故于庄园,将他那套酿造黍米酒的绝技一并带进了古镇都南乱葬岗的坟墓之中,也给后人们留下了众多的遗憾。
7、牟氏庄园饮食文化风格
牟氏庄园占有六万多亩土地,十二万多亩山峦,物产丰富,品种繁多的农牧鱼林土特产品,为牟氏庄园菜的创立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如“栖霞三宝”的松莪、松蛹和驴肉在牟氏庄园菜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牟氏庄园菜品精致大气,彰显名门望族、儒家地主的气派;不仅注重口味,而且注重质感,做工精细,讲究原汁原味、明油亮芡;菜肴在鲜嫩、爽滑、醇厚、干香的基础上,兼具多味,南北皆宜,在注重“色、香、味、形”的同时,又增加了“料、器、养”的特点,也就是原料考究,器皿精美,营养丰富。
二、牟氏庄园饮食文化形成的原因
“忠厚开基,垂今十世,书香相继,绵软悠长”的牟氏世家,历代人才辈出,出将入相者灿若繁星。牟氏家族自明初入籍栖霞,到清光绪三十一年,全族共出进士10名,举人18名,各种贡生72名,监生4名;县官118名,州官22名,京官7名。杰出人物有南宫知县牟国珑、“代天巡狩”的监察御史牟恒、漕运总督牟昌裕……他们或居庙堂之高,或统治一方,起居饮食肯定要受到皇室宫廷和居官之地的影响。另外,作为栖霞四大望族之首的牟氏家族,族人遍及胶东及东北整个地区,出仕为官者遍及全国各地,迎来送往之事简直是家常便饭。但是,牟家毕竟是官宦世家,“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同官府的频繁来往,对牟氏庄园的饮食文化风格的影响不容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