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高高兴兴地带着射杀的大鲛回到众臣面前炫耀去了,老人的话早就抛到九霄云外。他连施****,杀戮无数,秦朝很快灭亡,但由老人发明的“烩乌鱼蛋”却扬名天下,成为烟台名肴。
汉武帝与加吉鱼
加吉鱼,学名真鲷,又称红加吉、铜盆鱼,烟台俗称呼之“兔子洞加吉”,头大口小,体色淡红。中国沿海均有出产,以登莱沿海所产为佳。据《史记》、《汉书》记载,汉武帝即帝位后,曾经八次巡幸东莱郡,历时二十三年。有一次,从长岛返回陆地时,汉武帝站在船头兴致勃勃地观赏着大海的美丽景色,忽然一条金红色的大鱼蹦到了船上。鱼为吉祥之物,汉武帝非常高兴,立刻让随员拣来观赏,并询问此为何鱼?大家面面相盱,无人能说出此鱼的名称来历。当时正好太中大夫东方朔亦在船上,汉武帝下令急招东方朔。东方朔急急忙忙来到跟前,仔细一瞧,这鱼他也不认识。这一下全船的人可傻眼了,汉武帝也面露不悦之色。东方朔不愧为见多识广、机智过人的大学问家,眼睛一眨,高声说道:“此鱼谓之加吉鱼!’众人非常诧异,齐声高喊:“愿闻其详!”东方朔笑迷迷地说:“今天是皇上的生日,此为一吉;此鱼自动现身,寓意丰年有余,又为一吉;两吉相加谓之加吉,那么此鱼就该叫加吉鱼。”大家听后齐声叫好,汉武帝也捻须称是。从此以后,真鲷鱼又叫“加吉鱼”。
加吉鱼肉多骨少,肉质细密柔滑,洁白鲜美,腥味极少。常用于清蒸、清炖、干烧等烹调技法。名菜有清蒸加吉鱼、清炖加吉鱼、干烧加吉鱼、红烧加吉鱼、橘汁加吉鱼等。其头富含脂肪,常用于回锅制汤,眼多胶质,腴滑适口,常被主人敬奉贵宾。旧时,吃剩的加吉鱼骨也常常被插成山鸡、山羊形状,以作席间之嬉。
加吉鱼生食更是难得的美味。中国人食鱼生的历史可以上溯到秦汉时代,当时上至皇亲国戚,下到平民百姓,鱼生是日常佐酒下饭的普通菜肴。据史料记载,西汉景帝的太尉周亚夫就特别喜食生鱼鲊。东汉刘熙在《释名》中云:“鲊,菹也,以盐米酿鱼为菹,熟而食之。”晋郭璞也在《尔雅》中说:“鲊,鮨属也。”当时的制法是把新鲜的鱼片经过多天的特别调理,无须加热,即可食用。到北魏时,山东更是食用成风,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述》中有较为详细地记载。胶东沿海出产鲜活鱼类,生食遗风流传至今。近几年来,生食之风有愈演愈烈之势,生吃海参、生吃赤贝、生吃海肠等,在烟台美食中大放异彩。
横戈马上建奇功 继光美食传千古
仙境蓬莱,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这里不仅有神奇变幻的海市蜃楼,巍峨壮丽的千年仙阁,更有传颂千古的清官廉吏,为民请命的仁人志士,征战沙场的英雄豪杰,戚继光就是他们当中杰出的代表。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明朝著名民族英雄,嘉靖七年出生于山东蓬莱。他自幼立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宏愿,在四十多年戎马生涯中,“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或在东南沿海扫灭倭寇,廓清海疆,或在北方练兵,使蓟门安然。他智勇双全,多谋善断,练兵有方,指挥戚家军“飚发电举,屡摧大寇”,堪称一代爱国名将。在常年的征战中,为了方便“戚家军”行军打仗,他发明许多“军营食品”,继光饼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种。
相传明朝嘉靖年间,戚继光率“戚家军”到台州一带追剿倭寇。一天早上,火头军刚要埋锅造饭,海边狼烟四起,哨兵急速来报,几十只贼船靠了岸,几千倭寇冲上来了!兵营里立即吹响号角,士兵们顾不上吃饭,都冲上前去奋勇杀敌。倭寇们一见到“戚家军”便溃不成军,丢下几十具尸体乘船逃跑。“戚家军”追杀一阵,兴高采烈地收队回营吃饭,哪料到倭寇乘“戚家军”回营吃饭时,又杀了个回马枪,冲到海边百姓家大肆抢掠。等戚家军再次赶来,他们把抢到的东西装到船上,趁落潮溜到藏身的孤岛上去了。此事让戚继光万分痛心,士兵们饿着肚皮,如何让他们去奋勇杀敌?有什么办法把饭菜带在身边,又不影响行军打仗呢?正在他愁眉紧锁时,忽然发现桌子上带孔的铜钱,眼睛不由一亮,能不能用米、麦等粮食做成当中有孔的饼,烘干后用细绳一串串穿起来,士兵们挂在腰间当干粮?第二天,戚继光便把自己的想法给火头军说了,火头军照着戚将军说的法子作了几千个有孔的饼,焙熟后缚成一串串的,提来给将军看。戚继光拿起一串挂在自己腰间,身边的部将都说这法子好。过了几天驻扎在海边的“戚家军”官兵腰里都挂上了这种饼,从此以后戚家军再也没有因为吃饭而贻误战机。后来这件事让嘉靖皇帝知道了,拿着这饼在手中看了又看,瞧了又瞧,又亲自咬一口尝了尝,味道非常不错,他笑着说:“这饼就叫‘继光饼’吧。”从此以后,“继光饼”的名称就叫开了,直到今天仍广泛流行于宁波、台州、温州、莆田、厦门一带。民间还流传着“继光饼谣”:“继光饼,象肚脐,倭卵登陆扰我地,害得百姓遭烧杀,全靠戚军来抵制;继光饼,圆又圆,送给戚军好上船,胜利回来平了乱,使我百姓好团圆;继光饼,香又甜,送给戚军当干粮。继光将军爱百姓,百姓敬他如天长。”继光饼食俗沿袭至今,蓬莱等地民间仍有少量制作,但制作形式已略有变化,如饼中搀兑白糖、饼面上不打孔等,此外还有一些衍生品,如有的继光饼沾芝麻,有的继光饼夹馅,不以一而足。
銮驾庄与“糟溜鱼片”
福山有个村庄叫銮驾庄,据说它是由于村里的厨师曾被皇后娘娘用半副銮驾请到宫中为皇帝制作“糟溜鱼片”而得名。
相传明代兵部尚书郭忠皋回福山省亲时,曾将一名福山王姓名厨带进京城。这福山厨师手艺高超,很快技压京城、声名远播了。有一天,皇帝朱载垕在宫中大宴群臣,郭忠皋就推荐这王姓厨师担纲主厨。王厨师施展浑身的手艺,每道菜都做得味道珍绝,令朱载垕龙颜大悦,喝得酩酊大醉,直到第二天日出三竿才醒来。朱载垕下令把这王厨师留在宫中,担任自己的御厨。
王厨师在宫中好多年,深得皇帝的喜爱。到了退休年龄,三番五次请求告老还乡,朱载垕拖了又拖,最后实在没有办法,就赏赐了很多珠宝银两,派人送王御厨回了家乡。数年后,朱载垕偶感小恙,不思饮食,惟独思食福山王姓御厨做的“糟溜鱼片”。皇后立刻派半副銮驾和大队人马赶往福山传召老御厨进宫。当时老御厨已经七十高龄,他丝毫不敢怠慢,立刻随銮驾赶赴京城。到皇宫后,施展多年的绝技,给皇上做出最爱吃的“糟溜鱼片”。说来也巧,朱载垕吃了这“糟溜鱼片”,病不知不觉就好了,又对王御厨大加封赏。从此,这“糟溜鱼片”就成为福山菜的名菜了,王御厨的家乡也被人称为“銮驾庄。”
“锅 黄鱼”的来历
在众多烟台名肴中,有不少是源于市肆、商厨和民间的,后经名厨高手不断锤炼提高,才成美馔佳肴,其间趣闻轶事颇多,“锅 黄鱼”即是一例。
据说明朝万历年间,福山有一郭姓豪绅,不但腰缠万贯,且对食道颇有研究。此君酷嗜鱼虾海珍,特聘一善治海馔女厨娘操灶。一日,厨娘膝下爱子病人膏肓,心中不免黯然神伤,操厨时心不在焉,做“油煎黄鱼”火候未到便端上桌,富绅一吃不熟,不免生怒,令其重做。女厨娘急中生智,将原鱼下锅,放清汤、葱姜、花椒、大料等调味料炖煨,待汁干熟透时重新上桌。富绅再食之,不但味甚鲜香,且口感软嫩细腻,很宜老年人食用,就问此菜是用什么方法做成。女厨娘此时仍挂记着躺在床榻上的孩子,就信口胡诌道:“ ”。从此以后,富绅就常叫厨娘做“ 鱼”吃,“锅 黄鱼”一菜因运而生。
“糖酥杠子头火烧”的来历
潍县杠子头火烧,一种最受旧时远行人欢迎的硬面食,因在制作时和面用水很少,面硬,用粗重杠木反复压制代替揉面,故名“杠子头”。传说此点心起源于潍县“留饭桥”镇。此处是明清两代登、莱两州行人赴京必经之路,过此无重镇,行人必须在这里带足半个月的干粮,“杠子头”火烧应这种需求而发展起来。在制作过程中,和面用杠子压过,下剂后又“炝面”,然后制成边沿厚、中间薄的圆饼,上烤炉时,再在中间挑起一个凸顶,用慢火烤成,十分坚硬,久存不变质,又因为中间凸起部分极薄,敲破成一小孔,以麻绳穿成串,挂在鞍边车旁很是方便。这种火烧,凉吃越嚼越香,热食用菜、肉烩制柔韧而不松散,又有一种特异香味。
荣成盛家火烧外地人称为石岛糖酥火烧,产地在荣成盛家村,距著名的海港石岛镇不到10公里。这种烧饼将面粉加酵面、糖、油及温水和好发酵,加碱揉好,擀成圆形,放平锅内烙烤,待烤成黄色时,刷一层油,翻过来再烤,两面都烙好之后,把火烧竖起来,夹上夹板,烙成六边形。出锅的火烧,一面特酥,一面柔软,中间白中透黄,层次分明,又脆又香,便于携带,便于贮藏,吃的时候不喝水也不会粘嘴,最受连日在海上作业渔民欢迎。传说这盛家火烧起源于南方,那边逃荒而来的人把做火烧的技艺带到盛家村,村民多是逃荒而来,家家做起了火烧生意,因此,盛家村别名“火烧村”。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烟台一代面点宗师曲永伦先生糅合以上两种著名火烧的优点,研制出“糖酥杠子头火烧”。一推向市场,便供不应求,大连等地的顾客专门乘船到烟台购买。该火烧曾获得山东商业厅授予的“山东省优质产品”和中国国际美食金奖荣誉称号,成为烟台名吃。
“八宝梨罐”的传说
八宝梨罐是烟台的一道地方名菜,说起这道菜还有些来历呢!
左懋第,烟台市莱阳人,明代崇祯四年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明朝民族英雄。他为人秉性刚直,敢于直陈时政弊端,力主贵粟重农,赈济京畿灾民。他的种种主张,皆被朝廷采纳。后南明王朝欲与清廷议和,左懋第持节出使北京。而清廷并无议和之心,到后即被羁押入狱。清朝统治者软硬兼施,左懋第宁死不屈,最后与随从及老仆一同在午门外从容就义,壮烈殉国。
据说,左公自幼天资聪颖,博学多才,是莱阳有名的大才子。有一年秋天,正赶上崇祯皇帝开科取士,左懋第踌躇满志,准备进京赶考。恰在此时,邻乡的一位举子因家境贫寒,得了肺病无钱医治,左公听说后,即刻送去银两救助,不曾料到自己亦被感染,回来后一病不起,咳血不庄。眼看大考之期将到,左懋第心急如焚。一天夜里,他好不容易爬起床,来到屋后花园,不免黯然神伤。忽然,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来到跟前,笑微微地对他说:“你不必难过,老夫有一偏方可治你的病。”左懋第一听,欣喜若狂,连忙跪在老人脚下,恳请老人相助。老人从怀中掏出几颗莱阳梨,“此梨有开胃、消食、化痰、清肺、止咳之功效,正好能治你的病,你一天啖食两颗,一月之后即可痊愈。”“可离大考之期只有一月有余了!”“老夫自有办法,三天后仍在这里相见。”说完老人就不见了。左懋第回到家中,将信将疑,拿出老人送的梨吃起来,果然三天后就有些力气了。到了第三天晚上,老人又准时来到左家屋后花园,手中提了一个罐子,老人说:“带上这个,后天你就可上路了,每日可啖两颗,到北京时不愁你的病治不好。”左懋第打开一看,全是去核的莱阳梨还加了山楂糕和各种各样的润肺水果。左懋第又跪倒在老人的脚下,“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请老人家留下尊姓大名,以便将来报答!”老人说:“告诉你也无妨,实不相瞒,老夫就是你们莱阳传说中的‘梨树王”!我看你心怀仁慈,又学富五车,将来必是国家栋梁之才,特来襄助,希望你不要辜负了老夫所望,好自为之!”说完后老人飘然而去。左懋第三天后带上老人赠送的梨罐上了路,走到北京刚好吃完,病也痊愈了。他抖擞精神,笔下生花,高中了进士,成了有名的大忠臣。后辈的莱阳厨师们听说了这个故事,就发明了“八宝梨罐”这道菜。
吉升馆与“大闹天宫”
吉升馆是福山历史上规模最大、最有名气的一家饭店。吉升馆厨师的技艺水平自不待言,其随机应变的本领亦高人一筹。刚开张不久,吉升馆就遇到一位刁钻古怪的客人,不是别人,正是烟台奇山所里有名的阔少爷——张家少爷。他走进店堂,向四周打量一番,然后大模大样地坐下来,高声喊堂倌过来。堂头慌忙迎上前去,恭问“客官要点什么菜?”“你们都会做什么菜呢?”“什么菜我们都能做。”“还挺狂的呢!‘大闹天宫’你们会做吗?”那时侯,开饭馆有个规矩,只要客人能说出菜名,你店家就得能做出菜来,否则就是砸了自己的招牌。这下堂头慌了,明白今天遇到闹事的主了。“客官请稍等,马上就上菜!”堂头急急忙忙跑到后厨同厨头商量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