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烟台饮食文化纵览
26952800000021

第21章 烟台美食典故(3)

俗话说得好,名店出名厨,这名厨就是不一样,厨头不慌不忙地说:“这好办,但你得去告诉客人,这道菜的价钱贵得很。”堂头一听高兴极了,急忙来到张家少爷跟前说:“菜很快就上,但价钱贵了点,要十两银子。”张家少爷一听,心中暗想,你这漫天要价说明心里有鬼。于是,不慌不忙掏出十两银子,“啪”地摔在桌子上,就等着上菜了。其实,此时厨头早就派人到海边去采购活蹦乱跳的鹰爪虾去了,同时又去买来新鲜的香菜。他先把香菜茎剪短,成一寸左右的段,然后跟活虾一起扔进沸腾的开水中,活虾突然受热,少不了一蜷身子,临死前就抱住了根香菜梗,然后厨头就命人一个个的精选出来,放一点佐料,做成一盘“大闹天宫”。“来喽!”堂头欢快地将菜端到了张家少爷跟前。这回张家少爷傻眼了,看那虾一个个抱着根“金箍棒”,倒很有点说词,你要是说不是,那么请问你说该怎么做?张家少爷眼睁睁的在吉升馆亏了十两银子,买了个大扫兴回去。从此以后,吉升馆更是名声大噪,食客如云了。

海肠子的传说

相传最初福山人到北京开饭店,只是单枪匹马在天子脚下闯世界,实在不容易。“同行是冤家”,当时竞争十分激烈。王府井大街上并排开着两家饭馆,一家是福山人开的,姓卢,就是后来名震京城的饭店业大老板卢姓的先人;另一家是当地人开的,姓王。两家的资本差不多,铺面也差不多,都是掌柜的亲自下灶,亲自端菜,兼有经理和伙计的双重身份,与厨师、“堂头”的关系都很好。因为两家雇的都是本乡本土的的人,人们就习惯地简称为“福山馆”和“大名馆”。起初,两家的生意差不多,可后来“福山馆”的生意越做越兴隆,而“大名馆”却每况愈下。许多老主顾走过“大名馆”门口,脚步不停,直奔“福山馆”走去,他们宁肯等上半天,也不肯光顾冷冷清清的“大名馆”。“大名馆”的掌柜受不了啦!亲自光顾“福山馆”,一尝人家端上来的菜,确实味道鲜美。一天,王老板专门宴请卢老板,称兄道弟的寒暄完了之后,王老板说:“兄弟有幸跟卢老板在一条街上为众人掌勺,赚点余资养家糊口,现在小店生意十分不景气,因为生意都让卢兄争去了。俗话说得好,有饭大家吃,兄弟现在只好向卢老板讨教了。”有道是“强龙压不过地头蛇”,卢老板哪里敢得罪王老板?立即笑脸相迎,“王老板言重了。有什么事尽管吩咐好了。”“没别的,我想送个伙计到贵店学学手艺,就算我沾了你的光。”明眼人都听得出来,人家这是堂而皇之“偷”手艺来了。卢老板却不敢不答应,在人家的地盘上,也只能“哑巴吃黄连”—认了吧。王老板选择了一个十分精明干练的伙计张明,外号“一见会”,无论什么事都是一见就会。张明到了“福山馆”,变得十分虚心,一点一滴都刻意模仿,炒出来的菜,和“福山馆”的大师傅炒出来的一模一样。王老板十分得意,张明的手艺已经到了可以乱真的地步。说来也怪,同样的菜让卢老板往桌上一端,味道立刻就不一样了,即使是张明炒的菜,卢老板往桌上一端,味道也是鲜美异常,而别人端的菜,就没有那个鲜味。王老板这下可傻眼了,谁让自己没长一双卢老板那样的手来?手长在人家的身上,这是没法换、也没法学的事。

其实这奥妙就出在海肠子身上。海肠子,特产于烟台,一种腔肠动物,因形似蚯蚓,犹如鸡肠之状,故名。海肠子虽然形态不美观,但肉质脆嫩奇鲜。每年冬天,卢老板返回老家度岁,趁机大宗收买海肠子,然后焙干,碾成细末,带回北京城。那时的堂倌也好,大师傅也好,腰间都围着块很大的巾子,卢老板把海肠子的细粉末藏在大巾子里,往桌子上端菜的时候瞅空撒上一点,味道自然就变了。当时没有味素之类的增鲜剂,这海肠子粉就充当味精了。

“福山馆”严守着海肠子的秘密,生意越做越红火,渐渐顶垮了其他同行,垄断了京城的酒店业,福山人开的饭馆也越来越多,形成了庞大的“福山帮”。

宋琬与“毛头丸子”

清朝莱阳籍大诗人宋琬出身于官宦之家,其父为明末进士,官至吏部郎中。宋琬自幼好学,勤奋攻读,于清顺治年间中进士,为官清廉。在莱阳,有关宋琬求婚一事,民间百姓中流传着一段有趣的故事。

宋琬少年时,其父为官清廉,虽为官宦子弟,仍衣着朴素,手不释卷,获邻家富商之女敬慕,两人私订终身。一日,宋琬随媒人一同到富商家提亲,富商不知宋琬身份,见是一衣着朴素之少年,误认为是村老野夫之后,不等媒人详细介绍,便当场拒绝:“一个毛头小子,既无万贯家财,又无功名利禄,想娶我的女儿,简直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听此言语,宋琬犹如万箭穿心,悲伤欲绝。正在此时,富商之女暗托侍女送来一方手帕,上书打油诗一首:“毛头小子莫灰心,状元自古出寒门。明朝定有出头日,张灯结彩迎君归。”宋琬明白心上人的一番苦心,更加勤读不辍,终于连中三元,被皇上钦点为状元。衣锦还乡这天,富商之女亲自用猪肉和粉条做成肉圆子,寓意毛头小子中状元,同宋琬一起端到父亲面前,富商羞愧难当,当场准许了此门亲事,使有情人终成眷属。宋夫人发明的“毛头丸子”,也由此而流传至今。

佳肴天成 妙手偶得—龙井手撕鸽的来历

“东北有三宝:人参、鹿茸、飞龙鸟。”飞龙鸟是东北著名的特产,其肉质细嫩,味美无比,自古就是野味中的上品,故有“天上的(飞)龙肉,地上的(肴)驴肉”之说。相传,清朝宰相刘庸是位刚正不阿的人物,经常当着众人的面指陈乾隆皇帝的缺点,乾隆对其十分头痛,总想找机会治治他,但此君行为端正,从不受贿吃请,乾隆拿他也无可奈何。刘庸只有一个爱好,特别嗜吃飞龙鸟。有一天,其门生故旧从东北捎来一只飞龙鸟,刘庸急忙令仆人收拾妥当,刚刚上火炖熟,就有家人来报,皇上驾到,刘庸匆匆率全家出门迎驾。乾隆刚跨进刘府大门,就有一股肉香扑鼻而来。此君乃天下第一大美食家,马上猜出是飞龙鸟的香味,立刻板起面孔说:“刘庸你该当何罪?”刘庸一想,自己在家偷煮龙肉,这不犯了欺君之罪吗?只好叩头求饶。乾隆也只是想借机整整他,就说:“献上来让联尝尝。”吃了一块,果然是美味无比。刘庸看乾隆吃得有滋有味,心里那个痛啊,又不敢言语。乾隆看到刘庸的馋相,故意说:“剩下的给联留着,隔天再来吃。”刘庸连连称是。乾隆起驾回宫了,刘家却全傻了眼:要是馊了可怎么办?其仆人急忙献计,听说用茶叶熏后可多保存数日,刘庸只好下令照办。数日,乾隆又来到刘府,故意问起飞龙鸟的事。刘庸急忙让家人献上。乾隆一尝,不但没变馊,反而更加美味无比,于是下令让刘家经常做飞龙鸟送进宫里。刘庸接旨后又对此菜加以改进,将飞龙鸟先卤制入味,再用龙井茶熏,放凉后直接手撕食用,更具情趣。此菜送到宫里,深得皇太后喜爱,遂成为刘府秘不外传的私房菜。今天飞龙鸟已成为国家保护动物,不能随意捕杀,聪明的烟台厨师改用乳鸽试制,亦是好评如潮,遂成为烟台地方特色名菜之一。

落水银缕丝 宴客品位高

“叉子火烧福山面,宁海州里喝脑饭。”福山拉面,烟台三大风味面食之一,亦称抻面,因源于烟台市福山区,故称福山拉面,在国内外均享有很高的声誉。

福山拉面历史久远,但到底源于何时尚待考证。据传,福山古代有一书生,娶了个美丽而贤惠的妻子,妻子不仅心灵手巧令人称羡,而且长了一头人见人爱的飘柔长发,色如墨黛,形似瀑布,煞是好看。两人恩恩爱爱,男读女织,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不想丈夫多次乡试不第,灰心丧气不求上进,整天和一些混混儿在一起,吃喝嫖赌。妻子苦口规劝,丈夫不但不听,而且反目成仇,将妻子打出家门。不久,丈夫便家道败落,流落他乡,沿街乞讨。

再说妻子,自被打出走后,便在城里一家面馆打工,擀得一手好面条。一天,她看到街上一叫化子很像自己的丈夫,便叫店小二把叫化子叫进来,给他一碗热面条吃,并叫店小二问叫化子是哪个乡哪个村的。问罢,果然是其夫君。古人云,一日夫妻百日恩,百日夫妻似海深。回想起当年小两口甜甜蜜蜜的生活,丈夫待她的许多好处,真是又气又怜,思绪万千,本想出来相认,但又怕其夫恩断义绝,把她忘了。在沉思中,妻子下意识地抓了一块面团,边抻边拉奇迹出现了,竟拉出二三尺长、如同发丝的细面条来。她突发奇想,何不用拉出的像自己发丝一样长的面条,来唤起丈夫对她的思念呢。第二天,她又看见叫化子来店乞讨,便叫店小二安排他坐下,自己拉了一碗细面条,又叫店小二送了过去。叫化子用筷子挑起又细又长、如同长发的面条,想起了长着一头长发的妻子,悔恨交加,放声大哭,悔不该不听妻子的规劝,流落到这般天地。妻子见他有悔过之意,便出来相认。

后来,妻子自己开了一处面馆,经营由她创出来的拉面,供丈夫读书。丈夫后来中了进士,被传为佳话。此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一对破镜重圆的恩爱夫妻,也学起了拉面,并不断改进、提高,形成了流传至今的福山拉面。

古时所有面食均称为饼,汉杨雄著《方言》中有“饼谓之饦”,早期的饦是将和好的面团托在手上,然后拉扯成条状或薄片状下锅煮成的。古代这种面食,堪称福山拉面之萌芽。明代程敏政在《傅家面食行》的诗中写到“傅家面食天下功,制法来自东山东。美如甘酥色莹雪,一匙入口心神融。”高度赞美了胶东面食品。据《福山县志》记载:座落于福山城东门里的“吉升馆”,就是因经营福山拉面而享有盛誉,早在清咸丰二年就有记载。烟台的“东顺馆”、“同顺馆”、“兴顺馆”等,都因经营福山拉面而被载入了史册。福山拉面因其独具特色先后传入北京、天津、上海及大连等城市。烟台开埠后,英、美、法、德、日、意等17个国家在烟台开办“领事馆”,福山拉面的制作方法随即传到世界各地。

到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烟台各大饭店均经营福山拉面,如“永胜馆”、“双胜馆”、“永宁馆等,据说当时是用香油浸泡过的砂陶碗来盛面的。五十年代前后,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马连良、谭富英、余少山、杨宝森等相继来烟演出,烟台京剧票友一般都在“蓬莱春”设筵款待,席间均要品尝福山拉面,食后他们无不称奇,并言传于人,使福山拉面更具盛名,因而当时有人把三鲜面、扁条面、龙须面、空心面,同京剧四大名旦相提并论。

福山拉面具有工艺性强、柔滑软糯、品种繁多、经济实惠等特点,包括和面、溜条、出条、下锅、开卤等许多工艺流程。其中溜条包括“丢荡”和“摔打”两种制法。“丢荡”法是将和好的面团运用两臂和腕力,使面团抻长后,再扭、叠、抻,然后出条。“摔打”法则是将和好的面团放在案板上反复摔打,再叠、抻,然后出条。面条成型后可分为带子条、灯草皮、柳叶条、扁条、韭菜扁、绿豆条、匀条、细匀条、一窝丝、大条、空心条、三角条等20多种条形。卤汁可分为温卤、大卤、三鲜、炸酱、麻汁、清汤、炝汤、半汤、烩勺、炒面等20多个种类。

闲话“油爆双脆”

据传,“油爆双脆”始于清朝中期,是久负盛名的传统鲁菜名品,向以制作讲究、技艺精绝、风格独特而为世人推崇。在馔肴名品众多的烟台,人们一向对美食近于苛求。在激烈竞争之中,极富创新精神的厨师便想到了有异于通常肉食菜馔的思路,选用人们平时不予看重、而以脆嫩见长的猪肚和鸡肫来制作菜肴。只因这两种东西所含水分相当多,故有“双脆”的美称。清代著名文人袁枚对“油爆双脆”给予极高评价,他在《随园食单》中说:“将猪肚洗净,取极厚处,去上下皮,单用中心,切骰子块,滚油爆炒,加佐料起锅,以极脆为佳。此北人法也”。可见,其时人们已经相当精于此道。有经验的厨师将猪肚和鸡(鸭)肫同烹,则味道更加鲜美。此馔的绝佳之处还在于颜色呈一白一红两色,交相辉映之下,更显美不胜收,可以大大刺激食客的食欲,不愧为色、香、味、形兼备的特色美食。

“油爆双脆”原名“爆双片”,从创制之日起便一鸣惊人,吸引了众多的达官贵人先品为快。厨师将猪肚和鸡肫切成薄片,入旺油即熟,口感既脆又嫩,所以人们习惯称它为“油爆双脆”。后来,南来北往的客商、美食家们将烟台美馔“油爆双脆”的大名传到了京师重地,北京很快也有这种美肴上市。如今,东北、江浙一带以及国外著名的中餐馆、宾馆均有这道极为著名的烟台风味名菜供应,油爆双脆更成为名噪海内外的中国鲁菜代表之一了。

王懿荣与“全家福”

全家福是鲁菜烟台风味的传统名菜,更是民间筵席中的“头菜”。据传此菜由清末王懿荣所创,在胶东等地广为流传。“全家福”有寓含全家幸福之意,它采用烩法制作,原料可根据季节变化灵活运用。以素料为主的称为“素烩全家福”,以荤料为主的称为“荤烩全家福”,以山珍为主的称为“山珍全家福”,以海味为主的称为“海味全家福”,也有集山珍海味于一体的“极品全家福”。它清腴醇厚,鲜美不腻,味道珍绝,深受美食家的推崇,成为烟台风味的代表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