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烟台饮食文化纵览
26952800000003

第3章 烟台饮食文化(2)

经济的繁荣,促进了饮食业的发展。旧时徐州有诗云:“雍巫善味祖彭铿,三坊求师古彭城。九会诸侯任司庖,八盘五簋宴王公。”雍巫,即易牙,又名狄牙,春秋时齐国人,传说他做的菜酸咸甘淡,美味适口,深得齐桓公赏识,官至宰相之职。王充《论衡·谴告》说:“狄牙之调味也,酸则沃(浇)之以水,淡则加之以咸,水火相变易,故膳无咸淡之失也。”易牙通过水、盐(咸)、火的调剂使用,就能做出酸咸合宜、美味适口的饭菜来。同时代的孔子,也提出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主张,同时还提出了许多饮食禁忌,“食饐而偈,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说明当时的饮食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孟子所谓的“鱼吾所欲也,熊掌,亦吾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告子章句上》)则从侧面说明当时上层社会已经开始追求美味佳肴的高级享受。

战国时期,胶东的饮食文明水平又有了新的提高。《黄帝内经》中说,“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晏子春秋·外篇》中也说:“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由此可见,当时胶东等地以原料、刀工、火候、调味、菜肴为基本要素的饮食文化体系已经形成。

到秦汉时期,胶东等地的冶铁、煮盐、纺织尤为发达,胶东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和通商港口,为饮食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汉武帝进兵山东半岛时吃到渔民腌制的鱼肠,有异香,遂赐名“鱁鮧”,桓宽所著的《盐铁论》中有“莱黄之鲐,不可胜食”的记载,汉宣帝时,大司农耿昌也曾提出“增海租三倍”的主张,这些都足以证明,到秦汉时期,胶东风味已经声名远播了。

2、秦朝时期全国饮食文化发展状况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其饮食业得到了空前的交流与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著名史学家翦伯赞先生在考证秦汉史时曾指出:“当其宴飨群臣之时,则庭实千品,旨酒万盅,列金壘,班玉觞,御以嘉珍,飨以太牢。管弦钟鼓,异音齐鸣,九功八佾,同时并舞”。就是乡饮酒和结婚宴席,也是热闹非凡,《盐铁论·散不足》中就记述了“今民间酒食,殽旅重叠,燔炙满案,臑鳖脍鲤,麂,卵,鹑鹌橙桔,鲐鳢,醢醯,众物杂味”。在这一时期,烹调技法也有所发展,如《盐铁论》中记载的烹饪技法就有10多种,“杨(有人认为应为炀,取前说)豚韭卵,狗摺马朘,煎鱼切肝,羊淹鸡寒,挏马酪酒,蹇捕胃脯,胹羔豆饧,鴣贲雁羹,臭鲍甘瓠,热粱和炙”。为保证宫廷的膳食供应,秦朝中央设置尚食令、尚食丞、太官令、太官丞等,负责皇家的饮食与相关礼仪。御膳的备办、传膳、进膳、用膳和赐食等都有一套严格的程序,不可紊乱,显示皇帝神圣的饮膳之制不可僭越。

《吕氏春秋》是由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著作,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其第l4卷《本味篇》,讲述的是伊尹以“至味”说汤的故事,吕不韦本意是说只有任用贤才、推行仁义,才能获取天下,却在不经意间总结了当时秦朝的饮食文化成就,从选料、加工到调味、火候等都作了系统而科学的论述,是研究我国秦代饮食文化的重要史料。“夫三群之虫,水居者腥,肉玃者臊,草食者膻。恶臭犹美,皆有所以。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合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不能喻。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

更难能可贵的是,秦朝时期已经完全掌握了食品保鲜技术,凤翔县姚家岗秦国雍城宫殿群发现的“凌阴”遗址,是专门用来储存冰冰块的地窖,冬天将冰储藏于窖内,供夏季消暑降温、防止食品腐烂所用。根据体积计算,这个冰窖可藏冰块190多立方米。

3、秦朝宫廷饮食文化发展状况

从前面的研究可以看出,到秦王朝建立之后,中国饮食文化已经进入新的时期,宫廷饮食更是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但是,由于当时秦王朝把皇家饮食视为机密,严禁外泄,古代文献中几乎没有关于秦朝宫廷御膳的记载,因此,我们要全面地了解秦朝宫廷御膳的全貌,就只能从周朝至汉朝之间流传下来的历史文献中寻找。下面从美食肴馔、饮食礼仪、卫生保健与养生三个方面详细阐述秦朝宫廷饮食的历史文化沿革。

(1)宫廷肴馔

强大的秦王朝不仅统一了文字、货币及度量衡,将天下富豪迁徙咸阳,促进了文化的融合,还进军岭南,开辟疆土,更以国都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广修驰道,为秦时期人们的饮食提供了丰富的食品资源,再加上秦始皇的不断巡游,使宫廷食用的珍馐美味大大增加,除了常食用的牛、羊、犬、猪、鱼、鸡、猪、鸭等外,还食用鹿、豹、熊、象、鳖、鲸以及天下九州所贡的名产美味。

总的来说,商周时期的粮食作物仍是战国秦汉时期的主食,但是比重有所变化,如商周时期文献中经常提到黍稷,到春秋战国时期则更多的是“粟菽”并重,但由于石磨的发明,改变了麦子加工主要用杵臼进行舂捣的历史,使麦子磨成了面粉,有可能成为早期的宫廷御膳中常用的原料,从而为贵族们制作喜爱的谷物美食创造了条件。

由于多年战争的破坏,以及农业生产的发展,耕地扩大,牧场减少,在饮食结构上发生了新的变化,普通百姓以粮食和蔬菜为主,肉食供给量相比周朝明显减少,但这丝毫不影响当时诸侯王贵的奢侈生活,更是在秦大一统和富商贵族的迁徙中,促进饮食文化向精致化的更高层次发展,出现了除“八珍”外的一些南方名菜(宫廷菜肴),如原楚国的烤乌鸦、蒸野鸭、鹌鹑肉汤、煎鲫鱼、炒雀肉、红烧甲鱼、挂炉羊肉、炸烹天鹅、红焖野鸭、铁扒肥雁和大鹤、卤汁油鸡、清炖大龟、油炸蛋馓、蜜沾粱粑、豆馅煎饼、蜜渍果浆、冰镇糯米酒、玉浆的酸梅羹等。

由于周王朝的衰败,出现了礼乐崩溃的现象,原周朝宫廷御膳中的“三羹五齑七菹八珍”及宫廷饮料(“六清”、“五齐”、“三酒”、“四饮”)已被各诸侯王的普遍使用,从孔子《论语》中有一句话叫“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庶不可忍”;和汉朝礼制规定,天子“饮食之肴必有八珍之味”,他们“甘肥饮美,殚天下之味”都可以得到推论。

食物搭配也有一定的讲究。食、羹、酱、饮四类饮食分别模拟春夏秋冬四季的气候,各有各的温度要求,食要温、羹要热、酱要凉、饮要冷。春天饮食应该多酸味,夏季多苦味,秋季多辛味,冬季多咸味,用滑性(古代的堇、萱、枌等)和甘味(枣、栗、饴、蜜等)的调味品调和。

在粮食与肉类的搭配上,牛肉适合配粳米,羊肉适合配粘黄米,猪肉适合配谷子,狗肉适合配小米,禽类适合配麦子,鱼肉适合配菰米。

(2)饮食礼仪

史料显示,先秦时期中国的饮食礼政已经相当完备了。自周朝起,在饮食方面皇室都是花了极大的人力物力的,建有庞大而完善的饮食管理与服务机制,尤其能遵从孔子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教诲。秦朝时间虽不长,但筵席还是有所发展的,特别是咸阳和巴蜀地区,饮食市场繁荣,民间的婚寿喜庆酒宴都操办得较为隆重。以食为重,追求饮食的享受性和娱乐性,是这一时期饮食的重要特征之一。从肴馔种类到烹饪品位,从进食方式到筵席宴飨等等,都对等级之别有着严格的规定。

菜品的摆放礼仪。在饮食的摆放上,也一丝不苟,要求把带骨的肉菜放在左边,不带骨的肉放在右边;饭食在左,羹汤在右;细切和烧烤的肉放远端,醋和酱类放近处;蒸葱放末端,酒和饮料放右边;如果另有干肉,弯曲的在左,挺直的在右。如果有烧鱼菜肴时,以鱼尾向着尊者,冬天鱼肚向着尊者的右方,夏天鱼脊向尊者右方。凡是用五味调和的菜肴,上菜时,要用右手握持,而托捧于左手上。

坐姿的礼仪。秦朝时宴饮的座次是很讲究的,绝对不可以乱坐。万一坐在了不该坐的位子上,是要受到责备甚至是处分的。始皇时期,在宴饮的座次主要是承先秦时期遗风而来,是尚左的,多以“东向坐”为尊的形式出现。而南面是皇帝的特权,从皇帝的角度来看,是左东右西。大臣及一般人只有面北称臣的份,从他们的角度来看,则为左西右东。皇帝的右即为民间的左,二者统一于西。

饮食礼节。宫廷饮食礼节规定的更加严密,尤其是与国君一起进餐,更要注重各种礼仪规范。特别是国君宴请群臣的燕礼,尊卑差别十分明显。按照通常共食的礼节,都由主人先祭,客人后祭,如果君赐臣食,臣可以不祭。但若君以客礼待臣,臣就要祭了,不过也得先奉君命,然后才敢祭。上菜以后,侍食的臣子,要代膳宰遍尝各味,然后停下来喝饮料,等国君先开始,才能吃。要是有膳宰代尝饮食,就不必品尝了,等国君开始吃就可以吃,但是吃饭也得啜饮以等候国君。国君请用菜的时候,就得一一尝一点,然后才能依自己的爱好来选食。凡是想吃远处的东西,必须先由近处的开始,然后才渐及远处的,这样可以避免贪多的嫌疑。如果国君还没有吃饱,侍食的臣子不敢先饱。国君吃饱了以后,臣下还要对国君劝食,但也只以三次为度。国君吃完离席之后,就把吃剩的饭酱拿出来分给随从的人吃。凡是陪侍尊者进食,都不得放肆,不得吃饱。

饮食器具。帝王的饮食用具也从先秦时代的青铜器为主,逐步向多元化发展,皇家筵席充分展现了彩陶的粗犷之美,青瓷的清雅之美,铜器的庄重之美,漆器的秀逸之美,玉器的隽雅之美,尤其是漆器种类繁多,家具有床、几、案、箱;炊厨用具有俎;饮食器有盘、盂、卮、樽、耳杯、勺、匕;妆奁器有奁、盒、梳、篦、鉴;陈设品有座屏;仿铜礼器有鼎、豆、壶、钫等,可见漆器种类之全,用途之广,而且这些都由专门的工匠精心制作,充分体现皇家的尊荣富贵。

以乐侑食。秦朝进食时,好以音乐歌舞助兴,用来渲染气氛,激荡情绪,增进食欲,引导程序,张大威仪。“以乐侑食”在秦朝时专门的乐师和舞臣执掌;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宴席参加者“以舞相属”的习俗以及“男女大防”的松懈,女性可以在公开场合中与男性一同宴饮。“以舞相属”是正式宴饮场合中的程序化礼仪,一般在宴席高潮时进行。其程序是:主人(帝王可舞也可由侍臣代替)先行起舞,舞罢,再属(嘱咐)一位来宾起舞,客人舞毕,再以舞属另一来宾,如此循行。舞姿上,“以舞相属”有一定的舞技要求,按照规定,舞蹈中必须有身体旋转的动作。在宴席上不舞或舞蹈而不旋是对他人的失礼行为。

(3)宫廷卫生保健与养生

这一时期又产生了医食同源的思想,从而为今后食疗学的创立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饮食卫生也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周礼》、《吕氏春秋·本味篇》、《论语·乡党》、《黄帝内经》等著作,都对饮食之道作了阐述。

卫生保健。饮食卫生上,人们已经注意到饮食定时、定量、清洁,认为饮食必须按四时变化加以安排。如帝王的进餐次数按礼制为每日四次,即平旦食、昼食、晡食、暮食。而冷藏井作为宫廷中重要设施之一,不但可以用来防暑降温,还主要用来贮存食品,可防止食物发霉变质。此外,为了确保饮水卫生,饮用井水和保持井水清洁得到严格的重视和管理。如水井,每年春天定期清除井内污泥浊物,甚至还设还设井台、井栏、井亭。

个人卫生主要表现在盥漱、沐浴等方面,如饮宴后用浆与酒漱口,显然对保持口腔卫生是十分有益的。还强调饮食之前“先盥其手”,且当时已使用唾壶,筵席上不得随地吐痰。另外王宫内还设有供洗浴的设施,当时沐浴并配合熏香或涂身,被视为一种待人十分恭敬的礼节。

饮食养生。饮食尚崇医食同道,食疗合一。体现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膳食结构,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配膳原则,严格执行月膳制度,注重五味调和。如秦国出现了菜园,称作具囿,里面种植各种菜蔬。随着秦的统一,与外地的交通往来日渐密切,秦人所食的蔬果种类也不断增多。再如因狗肉香气浓郁,又能补益身体,所以狗肉比猪肉更被看重,成为人们喜爱的食品。在燕礼上吃的也是狗肉,促进烹制狗肉的技术精益求精,用狗肉制作的名馔也推陈出新。

可见从御膳的备办、传膳、进膳、用膳和赐食等都有一套严格的程序,不可紊乱;属于显示皇帝神圣的饮膳之制不可僭越,这些无不标志着烹饪规模和饮食文化的巨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