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哪种原因,都必然有一个刺激源,成为他作出这些行为的动机。因为,只有动机的明确引导,才能使人产生相应的行为反应。就像有的人想在工作业务上获得优异的成绩,想要升职加薪,所以他才会心甘情愿地加班,主动面对工作上的任何困难;而有的人本身衣食无忧,工作只是为了娱乐,为了打发无聊的生活,他则不会给自己明确的工作要求,也不会为了工作牺牲自己的业余时间,所以他平常都会表现得态度散漫,不求上进。同一种行为可能有不同的动机,同一种动机,也会产生不同的行为。
每个人的行为动机都可以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所谓外在动机,指的是为了获得额外的物质奖励,以工作报酬为前提的劳动付出;所谓内在动机,指的是完全出于本人喜好,或者为了完成自己的目标而作出的行为。比如,一个小学生每天都在研究数学题,数学考试从来都是一百分,如果他是为了妈妈允诺给他的新玩具,而努力学习,就是受外在动机的驱使。如果他只是单纯地喜欢数学,每次研究数学题目都让他感到快乐,他则是受内在动机的驱使。当然,一个人作出某一行为的动机往往非常复杂,既包括内在动机,也包括外在动机。许多最开始由内在动机驱使的行为,最后也可能受到环境的影响,变成受外在动机的驱使。
在一个海边小镇的木屋内,住着一位老爷爷。在他的木屋前面,有一片光滑而平坦的空地,平时,总是有许多当地的小朋友到那里去玩。他们欢欢乐乐地玩耍,享受着天真的童年时光,时间久了,那一小片空地已经成为他们的大本营,无论是打弹珠还是捉迷藏,他们都会到那里集合。
小朋友们在空地上过得很开心,却给老爷爷带来了不小的苦恼。老年人喜欢安静,而且,他习惯在忙碌的上午工作后,在午后小憩一会儿。可是,这些精力旺盛的孩子,玩起来就没有一刻钟的安静,严重打乱了老爷爷的生活。气愤恼怒的老爷爷尝试过批评教育,也尝试过喊骂、驱赶,结果都无济于事。
一天,老爷爷想到了一个聪明的法子。当小朋友们再次来到空地玩耍时,老爷爷和蔼地对他们说:“我现在挺喜欢看你们在这玩耍的,看着你们高兴,我也感到很高兴。如果以后你们每天都来,我会每天给你们五块钱。”
小朋友们听了老爷爷的话,感到非常高兴。“老爷爷不赶我们走,还每天给我们钱,以后,我们天天到这儿来。”
第一个星期,小朋友们像平常一样玩耍,天黑时再高高兴兴地回家,临走的时候,收到老爷爷给他们的钱,心里更高兴了。到了第二个星期,老爷爷对小朋友们说:“最近,爷爷手头有些紧,钱不够用了,从明天开始,每天只能给你们两块了。”小朋友们听了这个消息,有些闷闷不乐,不过还是有大半的人继续在空地上玩耍。到了第三个星期,老爷爷又对小朋友们说:“爷爷现在生活非常困难,就算你们每天到这来玩,我也不能给你们钱了。”小朋友们听后非常生气,决定以后再也不到老爷爷那里玩了。
老爷爷的计谋果然奏效了。后来,那群小朋友真的再也没去过,老爷爷又过上了平静的生活。
原本,小朋友喜欢到老爷爷的空地上玩耍,都是出于有趣、好玩,完全受到内在动机的驱使。当老爷爷决定为他们支付报酬时,小朋友的内在动机被外在动机取代。他们的玩耍和嬉笑不仅仅是为了好玩,还是为了老爷爷许诺的报酬。最后,他们纯粹为了经济报酬而玩耍,当老爷爷决定不再为他们付钱时,所有人都不再继续玩耍了。
这个心理学道理同样适用于管理领域。在公司内部,如果员工本是出于内在动机从事某项任务,人事部门就需要提供完善的支持系统,为目标的实现提供便利。如果增加过多的外在奖励,很可能会将员工的内在动机转化为外在动机,使得员工单纯地为了经济报酬而工作。
什么决定行为——动机与价值观
有一次,一位作家和他的朋友到报摊上买报纸,他的朋友拿过报纸后,很有礼貌地对报贩说了声“谢谢”,可是,报贩不仅没有回应,还板着一张臭脸,对他们爱理不理的样子。作家非常恼怒,对他朋友说:“这个家伙态度太差了吧!”朋友说:“他每天晚上都这样。”作家有些不解,问朋友道:“你明明知道他态度差,为什么还对他这么客气?”只听朋友云淡风轻地说:“他态度差是他的问题,为什么我要让他决定我的行为?”
看完这个故事,你一定有所感触。每一个匆忙行进的日子里,你的心情,是否每时每刻被远方的爱人所左右?你的工作态度,是否因为某一个客户的态度而改变?你的行为,是来自理智大脑的指引,还是在人群中随波逐浪的选择?你的人生,到底谁才拥有决定权?华尔街流行过这样一句名言:“平庸的交易者用技术交易,顶尖的交易者用信念交易。”用强烈的价值观和信念支撑自己行为的人,能够坚持自己的态度,不被他人的想法和态度左右自己的行为。
一个人的价值观,往往就是一个人思想意识的核心,也是行为动机的核心,它决定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符合价值观标准的事物和行为就被认为是有价值的,否则就被认为是没有价值的。可以说,是价值观在时时刻刻地决定着人的行为。比如,政府官员以手中的权力为最高价值,所以他们会产生追求权力的强烈动机,并且作出一系列支配和控制他人的行为;传教士以信奉真主、为了信仰克己生活为最高价值,所以他们拥有一种超脱现实生活的人生观,在索然无味的枯燥生活中,为了创造出更高境界的修为而努力。
对音乐感兴趣的人,会认为音乐拥有无穷的能量和价值,因此,他总是对乐器以及有关音乐的书籍、刊物等格外注意。有关音乐方面的信息,不论是歌剧还是广播或是别人的演奏,甚至报纸上有关音乐的报道,别人议论有关音乐的事儿,对他都有很大的吸引力。他也会将音乐作为人生理想,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实现自己在音乐上的价值。
价值观会直接影响个体的头脑观念、对事物的是非判断。一个人把目标的价值看得越高,由此引起的动机就会越强烈,在实现的过程中,发挥的能量也就越大。相反,如果个人认为目标的价值不大,或者根本没有价值,那么他根本不会产生行为动机,更不用说会激发出多大的力量了。
一个常年靠乞讨为生的乞丐,整天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一天,他的一个富有的远房亲戚去世,因为这位富翁没有子女,也没有血缘更近的亲人,于是,他将毕生的财富都留给了这个乞丐。
继承了大笔财产的乞丐,一夜之间从一无所有变成了百万富翁。霎时间,各大媒体和记者纷纷涌到他家,想要了解他的下一步安排。当一个新闻记者问他说:“既然您已经继承了大笔的财富,那么,您接下来想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乞丐回答说:“我要买一个好一点的碗和一根结实的木棍,这样我以后出去讨饭会方便一些。”
乞丐如果缺少成为富翁的价值观和信念,即使上帝青睐他,将成为百万富翁的机会留给他,他也永远只是一个拥有巨额存款的乞丐,正如人们所说的那样:暴发户的骨髓里永远只是穷人。钞票可以为乞丐提供精致的衣裳,让他住进高档豪华的房子,却无法帮助他将头脑中的思想从乞丐变为富翁。
利他行为的本质——等价交换
汤姆逊瞪羚是一种生活在非洲********、肯尼亚及苏丹南部的小型羚羊,它们喜欢在长有丰富食物和拥有自由空间的开阔草地活动。汤姆逊瞪羚很擅长逃跑,也擅长跳跃,它跳一次高度达到三公尺,距离长达九公尺。它转弯的速度甚至比印度豹还快,因此它常用急转弯的方式摆脱猎手的追赶。
汤姆逊瞪羚有一个很奇特的地方,就是当一只瞪羚看到狮子或其他敌人正在逼近瞪羚的群体时,它不会第一时间逃跑,而是在原地跳跃蹿动,向它的同伴们发出危险的讯号,同时也把敌人的目光吸引到自己这边,为它的同伴创造逃脱的机会。
生物学家观察到,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行为方式,而且,这种行为只发生在汤姆逊瞪羚身上。所有瞪羚群体,最早发现危险的那只汤姆逊瞪羚都会如此反应。按照一般的行为原则,最早发现危险的瞪羚,应该最先逃跑,或者一边喊叫,一边逃跑,这才是最佳生存策略。但汤姆逊瞪羚放弃了第一时间逃生的机会,并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向同伴报警,使自己暴露在捕食者面前。
这一行为看上去颇似母鸟保护幼鸟的行为,但它们的内涵却有明显的差别。有的心理学家解释为,这是汤姆逊瞪羚的一种本能行为;有的心理学家则认为,这是动物界罕见的一种纯粹的利他行为。不过,这种常常被看作纯粹利他的现象,尚未寻找到科学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