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缺失的心理课
26983600000018

第18章 情绪课——断水残阳总是愁(4)

实际上,张志明并没有什么天分,只能说喜欢听音乐,喜欢唱歌而已。上小学的时候,他曾经参加过学校的文艺队,代表学校到市里参加过演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走出校门,上山下乡,回城进厂,结婚成家,人生的路上不断添加责任和担子,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音乐,也没有忘记过唱歌。

在车间操作机床时,在教徒弟手艺时,在送儿子上学时,张志明都要哼上两个小曲儿,与其说是唱给别人听,不如说唱给自己。几十年过来了,张志明经历了生活中的波折,却从来没有忘记音乐这个朋友。当他下岗时,他会学着刘欢的腔调唱《从头再来》;当他从昏迷的状态醒过来,得知自己失去了行走的能力时,他在心里面唱的是《一无所有》。音乐陪他度过了一蹶不振的日子,也陪他度过了日后一个又一个孤独的年头。

如今,他的音乐造诣依旧没有达到什么程度或者水平,也没有认真拜老师学习音乐的技法,但是,他学会了在网络中寻找好听的声音,并且将每一次欣赏音乐的心得分享给所有网友。在聆听美妙的乐曲、歌声的同时,他忘掉了命运的不幸,找到了自己的快乐,也找到了生命意义之所在。

说起来,什么算是音乐呢?对于一个纯粹的欣赏者而言,任何使自己感到精神愉悦的声音都是音乐。虽然欣赏者只能算是音乐领域的门外汉,却不代表他们只能被动地等待音乐来调动情绪。相反,所有人都倾向于在合适的情绪下听相应的音乐。

心情烦躁时,轻音乐是情绪的舒缓剂。比如班得瑞的自然音乐、恩雅的新世纪音乐、卡洛儿的吟唱、爱尔兰风笛的田园之声……闭上眼睛,认真聆听吉他的每一次拨弦,风笛的每一次变奏,随着情景的变化,聆听者仿佛进入了高山之巅、蓝色大海、雪中森林、花间溪旁等境界,在采撷大自然的交响时,心灵也得到了片刻的安宁。感到颓废时,不如听听贝多芬的系列交响曲,在英雄主义的伟大乐章中,走出情绪的阴霾,重新找回精神的力量。

音乐如同世界上其他美好的事物——绘画、雕塑或者文学作品一样,常常令人心生尊敬,将其束之高阁,虔诚供奉。然而,在大多数时候,不仅音乐对人身心的疗养功效不为人知,人们连欣赏美好音乐的基本时间都没有。

在华盛顿的地铁站里,约夏·贝尔站在过道里,并且在地上放了一顶帽口朝上的帽子。他像一个街头艺人一般,连续演奏了六首巴赫的作品。

在拥挤的地铁通道,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先后有两千人经过他的身旁,却没有人认出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也没有人听出来,他演奏的巴赫作品是音乐史上最复杂的乐曲,而他用的小提琴,则是一把价值350万美元的顶级小提琴。

在约夏·贝尔演奏近3分钟时,一位衣着体面的中年男子停下脚步,站在约夏·贝尔的身边听了几秒钟。他看出来眼前这位不是一位简单的街头艺人,更像是一位音乐家,但是他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于是急匆匆地继续赶路了。

4分钟时,约夏·贝尔收到了1美元。它来自一位女士之手,可惜她并没有停留,放下钱就继续赶路了。6分钟时,一位小伙子倚在墙上倾听了一会儿,随后看看时间,好像是要参加会议,急忙离开了。

10分钟时,一位小男孩停了下来,他看了一眼约夏·贝尔,却被妈妈拉扯着走远了。小男孩忍不住内心的好奇,在前进的过程中不断地回头,最后,他难耐大人的力量,乖乖地离开了。在45分钟里,约夏·贝尔共收到了32美元。没有人知道,这位在地铁里演奏的艺人,刚刚结束了一场剧院演出,演出的门票平均要花200美元。

其实,约夏·贝尔这位伟大的音乐家之所以会出现在地铁里,是为了配合当地一份报纸发起的活动。实验结束后,媒体向大众提出了几个问题:在普通的环境、不适的时间里,人们能感知到美吗?如果能感知的话,谁会停下来欣赏?实验的结论是,即使是世界上最好的音乐家演奏着最出色的音乐,如果人们连停留都做不到的话,那么,在匆匆而过的人生中,无数美好的东西都将被错过。

去我执——放下执着的念头

在印度佛教中,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叫黑指的婆罗门拿着两个花瓶来送给佛。佛对黑指说:“放下吧!”黑指放下了其中一个花瓶。

佛又说:“放下吧!”黑指放下了另外一个花瓶。佛再次对黑指说:“放下吧!”黑指满脸疑惑,心想:“明明我已经两手空空,为什么还要叫我放下呢?”于是,黑指问佛说:“我手中已经空无一物,没有什么要放下的了。”佛说:“我不是要你放下花瓶,我要你放下我执。唯有放下我执,才能真正地解脱,才能真正地自在。”

在佛教中,“我执”指的是人对一切有形、无形失误的执着。人类执着于自身的一切,包括优点和缺点,于是,在哪里都放不下自我,执着于自己的想法、做法、人格,导致自我意识太强而缺乏对他人尽义务和责任。消除我执是佛教徒修行的目标之一,就像故事中讲的,佛认为,没有我执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才能将潜在的智慧显现出来,成为大智慧的人。

从佛理心理学看,这种“我执”似乎比西方心理学中的“固着”或者“本我冲动”更加透彻,覆盖面更广。在生活中,人们很容易依赖自我的想法而活,即执着于有个“自我”(不同于弗洛伊德讲的“Ego”)来区别自己和他人。因此,个人就和众生有了差别、有了对立,同时,人们还希望每个人都和自己的想法一样,将内心想法当成了宇宙的核心。而这些坚持,都带来了许多新的痛苦。如果你细心观察,生活中那些特别在乎自己的人,往往烦恼特别多,而那些看起来不太在乎,内心无私的人却活得非常快乐、自在。

我执中的“我”,其实不过是一种内心的感觉。比如,一件物品,当它不属于任何人,摆在商店里,或者丢在大街上,都和你毫无关系,你也不会因为它的境遇好坏而发生情绪波动。可是,一旦将这件物品变成“我的”,就会产生一种日夜忧患的感觉。不管是弄脏、损坏还是丢失,都变成了“我的损失”,因此造成了对“我”的伤害,成为一件悲观、难过,甚至心痛的事。而这一切感情、情绪的变化,都是由“我”附加上去的。

我执的执着之处,就在于任何事情一旦与我有关,就变成了切身的感受,成为生活中痛苦、悲伤的一部分。世界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海啸和泥石流,平均每秒钟就要死掉好几个人,那些遭受灾难的人可能引起你的同情,如果你足够热心的话,还会慷慨解囊,救助深陷痛苦中的人。可是,一旦这件事发生在与你有关的人身上,比如亲人,比如恋人,一切都变得不同了。

即使是一起普通的事故,也会因为“我”的参与,变成了世界上的头等大事。因为在这个偌大的世界里,每个人依赖着周边的人际关系,组成了一个小的世界。和大世界的灾难相比,这个小世界的任何人出问题,都是小世界的大灾难,这样的话,又怎么能不是天大的事情呢?

从前,在一个庄园主的家里,养着一群失去自由的奴隶。其中有一个小男孩,他和他的父亲一样,从出生就是奴隶。等他长大一点之后,他就被庄园主安排在磨坊拉磨。这一干,就是6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