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心理学家的实验也已经表明,傲慢的确让人容易产生偏见,尤其是带有骄纵的自豪感的优秀者。当骄纵的自豪感被唤起时,他们的共情能力相应地减弱,开始变得更加自我,目中无人,从而引来他人的偏见。
当真实自豪感被唤起时,则更能够体会到他人的处境和感受。这么说来,是不是自豪感的表现方式影响了偏见的产生呢?如果达西先生提前看到了这一研究结果,会不会从一开始就收敛起自己的傲慢,带着亲切、随和的态度去了解伊丽莎白呢?
一种思维战胜另一种思维——骗子
你是否接到过各种各样的奇怪短信:“您在××商场消费了3800元,请尽快致电还款……”“妈,我被绑架了,请往这个卡里打五万块钱。卡号……”或者直接接到陌生人的电话说:“您的父母发生交通事故,现在正在抢救,立刻汇钱过来。”
这种小打小闹的短信或电话只是骗子们最低级的行骗手段,如果再花些心思,可能形成一个剧情更离奇、结构更完整的骗局。有时候,你在一天之内会接到无数个未知电话,只要一接听,对方直接告诉你:“未来6个小时进行信号测试,如果您觉得不便,可以马上关机。”如果你对这一忠告不屑一顾的话,在未来的6个小时里就真的会接到上百个电话。终于忍无可忍的时候,你就会不耐烦地选择关机。第二天,爸妈就会打来电话问:“你身体好点没?”原来,骗子在你手机关机的这段时间,将电话打到了你爸妈那里,骗得了上万元的“手术费”。
还有另外一种骗术,通常发生在自动取款机前面。一位老伯伯拿着一张纸条,声称自己年岁太大,不会使用ATM,请求帮忙。当你发扬乐于助人的雷锋精神,帮他站在ATM前取钱时,则可能被老伯伯污蔑为抢劫或者偷他的银行卡。
另外一种骗术则策划得更加周密。当你一个人站在取款机前面时,有时候会围上来两个人,老人或者小孩儿,老人站在一旁和你絮絮叨叨地聊天,说什么键盘坏掉、机器不好用之类的话,另一边的小孩儿则趁机抢走出钞口的现金。一般人的反应都是马上去追,如果你真的这样,那就证明你大错特错了。因为留下来的那个老人会拿着你的银行卡,取走你的所有积蓄。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时候,各路江湖骗子的骗术也开始更加精进,不仅手段变化多样,骗子的年龄范围也从原本的二三十岁的青壮年,扩充到六七十岁的老人和十几岁的小孩。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但凡被骗过的人都会变得异常小心,生怕二次上当。即便没有被骗过,整天观看充斥着各种骗术的社会新闻,防骗技术也应该有所提高。
可是,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上当受骗呢?是因为他们比较傻,比较笨,还是比较贪心,想要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亦或,从事诈骗的那些人都有精明的头脑,甚至懂得心理学的操控技术,能够控制你的思想和行动?
几乎所有人总结自己受骗经验时,都会懊恼地指责自己“不应该太贪心”、“不应该太好心”、“不应该太掉以轻心”等等。这些“不应该”正好从侧面反映了骗子的手段。骗子们利用人的贪婪欲望、善良、好奇心来诈骗,其中最经典的骗术莫过于街头上的“猜牌游戏”。
街边常有一些人,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兴致勃勃地玩一种猜牌的游戏。参与者只要从不断洗牌、切牌的三张牌中找到指定好的一张,就算是赢了。看似简单的游戏规则,别人都能从中赢钱,当你参与的时候却从来找不到那张牌。哪怕是洗牌过程中一直用眼睛盯着看,猜出来的还是错。于是,你不得不一边感叹自己运气差,一边拿出现金赔给庄家。
只要你稍微研究一下,就会觉得那是一种非常低级的作弊手段,任何人只要稍加练习,就可以在众人面前蒙混过关。有人不免感慨:“庄家竟然用如此拙劣的手段骗我,简直是侮辱我的智商。”就像最初级的扑克魔术一样,即使号称第一智商的人也可能被骗得像个傻瓜,因为这种把戏的关键并不在于技术的好坏,而是巧妙地利用了人类的心理。
就像曾经一个非常流行的游戏一样,骗子们不过是巧妙地利用了误导技术,将你的注意力转移到他所期望的地方。在日本,如果有人让你连续说十遍“大吊灯”,然后突然用非常快的语速提问:吃毒苹果的童话故事叫什么?许多人都会张口就答“灰姑娘”,因为“灰姑娘”和“大吊灯”的日语发音非常相似。
心理学上,这种心理过程被称为“事前激活”。一个人在连续说出某一个词汇时,头脑中会联想出与之意义相近或者发音相近的其他词语。同理,当一个人考虑一个问题、一件事时,也会启用这种心理机制。骗子们正是懂得控制这一心理过程,才屡屡行骗得手的。
如今,即使上门兜售产品的推销员,也不会直接问“我们公司新出了一款产品,您需要吗?”这样的问题,如果对方答“不需要”,这次推销就会瞬间走向失败。因此,推销员都会从日常的寒暄开始,“先生,对不起,请问……”或者“您好,占用您几分钟时间,能不能征询一下您的意见……”一旦有人停下脚步,听他一点点地引导,就可能迈入一个非常大的陷阱里。
1966年,美国心理学家乔纳森·弗里德曼曾经用实验证明这种做法的可行性。弗里德曼找到了72名家庭主妇充当被试,随后将她们分成两组进行实验。研究人员以调查生活消费的名义敲开主妇家的们,然后询问有关问题。
第一组研究人员直接到主妇家里,询问家具、厨房和生活用品的情况。
对于向来珍视个人隐私的美国人来说,直截了当地询问这种问题是非常不礼貌的,结果只有22%的主妇同意接受调查。第二组研究人员则采用了迂回战术,首先,他们通过电话询问了家庭用品的情况,三天后,再去电话询问是否可以上门调查,结果有53%的主妇愿意接受调查。
为什么同样的调查内容,结果却有如此大的差距呢?心理学家解释说,这正是事前激活效应在起作用。一个小小的请求,非常容易被对方接受,当被骗者对骗子产生了信任之后,即使骗子继续提出麻烦一点的要求,被骗者也会欣然允诺。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得寸进尺的做法,不过非常有效。
这样说来,骗子好像并非社会上无所事事的平庸之辈,而是颇有头脑,甚至掌握心理学规律的聪明人呢。对于这一点,骗子本身似乎比他人更清楚。大多数骗子都会因为这一点而自我感觉良好,并且觉得自己比普通人聪明,至少比那些上当者聪明。
一项由美国多所高校合作进行的项目“骗子是怎样看待自己的行为的”证明,大多数骗子都没有觉得自己的行为有什么不妥,就像不想挂科而采用作弊手段通过考试的大学生一样,他们非但不会为此感到羞愧,甚至觉得自己比其他人收获了更多。
研究人员曾经询问作为被试的骗子,正在欺骗别人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感觉?通过欺骗的手段得到金钱,或者达到目标后,心里又有什么感觉?结果,大多数人都承认,在骗人的过程中心里的确不太好受,可是事情过去,达到了预定的目标之后,又会觉得非常开心,有一种成就感。
有的骗子甚至通过对比被骗者的身份来炫耀自己的能力。“我今天骗了个公务员,还是个科长呢!”“博士又怎样,还不是败在我的手里!”通过欺骗的手段往往能让一些内心压抑、自卑的人获得心理上的兴奋和喜悦。这种情绪的愉悦度远远超过欺骗本身带来的罪恶感。所以,才有那么多人以身犯险,不断卷入大型的金融诈骗之中。
爆肝!爆肝!——社会压力与应对方式
朋友在微博上大吐苦水,连续发表了三个状态说“工作做到快要爆肝,不离职就是个死”,害得一群人围着他问到底病情如何。一位连续加班两个星期的IT程序员抽到了一张“熬夜、操劳又沮丧,爆肝指数100分”的塔罗牌,顿时觉得身心压力好大,好像身上背负着千万斤的重担一样。
当五月天大声唱着“夜店爆肝,夜唱爆肝,狂热狂舞狂欢,我怕闷不怕爆肝”,年轻人也开始彻夜上网、唱歌、打牌,平时尽情玩乐,期末考前熬夜苦读,月底考核前黑着眼圈做报表的生活。于是,“爆肝”成为年轻人熬夜、操劳、夜游和玩乐的代名词,毕竟,年轻人最大的本钱就是肝脏强壮。
不过,夜夜爆肝的生活也不是那么好过的。对于每个月需要拼业绩的上班族来说,每天对着电脑工作,肝脏时常处在超负荷的状态,时不时地加班、应酬必然导致熬夜、睡眠不足、身体疲惫。当媒体上纷纷发表《爆肝指数调查》、《爆肝企业排名》的新闻时,平时工作时间超长,经常熬夜加班的上班族都会问自己一声:我的肝没问题吧?受到传统思想影响的年轻人一定都记得上一辈的老话:不要熬夜,对肝不好!
随之引发的现象就是,年纪轻轻的姑娘、小伙子满脸愁容地走进医院的内科门诊,要求医生给他抽血,检查肝功能。当检查结果表明,患者的肝脏一切正常时,竟然还有人疑惑地表示:“明明每天都很疲倦,肝脏一定会出问题的呀,怎么可能是正常的?”
这种想法来自人们对肝脏的不了解,还有社会舆论对于“爆肝”这一说法的误传。在网络上,“爆肝”成为彻夜上网、长时间工作、过度劳累的代名词,用来形容人的疲惫程度,好像肝脏要爆炸了一样。这种说法来自电视广告的误导,因为在医学上,根本就没有“爆肝”这个名词。那些因为过度劳累而猝死的年轻人,也都不是肝脏出了问题,而是死于心脑血管疾病。
受中医思想的影响,当身体出现不适时,国人就习惯性地认定是五脏出了问题,比如胸闷就说是心脏不好,咳嗽可能就是肺炎,胃痛就是胃炎,大腿水肿是肾脏的问题……同理,当人觉得劳累、疲倦时,第一个就想到了沉默的肝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