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学与人生
26984400000021

第21章 发现另一个世界——个体与社会文化(5)

其实,就算人感到压力大,身心疲惫,肝脏也不会有感觉的。因为肝脏根本没有神经,压根无法知觉到身体的状态。如果肝脏真的出现问题,甚至“爆肝”,证明肝脏的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了,不是肝硬化晚期,就是肝癌晚期。

肝脏这个器官唯一能和“爆肝”扯上一点关系的就是“猛爆性肝炎”了,而实际上,这两者却完全不是一回事。患上猛爆性肝炎的人会发生严重的肝脏机能丧失,肝脏细胞大量坏死,继而导致肝衰竭。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肝病,死亡率也比较高。不过,仅仅是加班、熬夜、彻夜上网尚不足以让肝脏真的爆掉。

中医常说,熬夜、心情烦躁容易导致肝火旺盛,不过,中医所说的肝和西医所说的肝并不是一个概念,中医更多的是从养生的概念上阐述肝脏护理的方法。中医经络理论讲,每天的凌晨一点到三点是肝经最旺的时候,肝脏在这一阶段活动能力最强,也是肝脏排毒的最佳时间。如果经常熬夜,会使得肝脏得不到休息,“长期熬夜等于慢性自杀”的说法虽有点夸张,但熬夜导致肝脏缺氧、受损却是事实。

当阿信抱着吉他高声唱着“谁怕爆肝,谁管爆肝,好样好胆好骇,好爽又好勇敢”时,年轻人千万不要被这种激情澎湃的歌词给忽悠了。生活中,过度的熬夜和疲劳并不是开玩笑的事,即使不会“爆肝”,每年55万的猝死人数也足以让人心悸。

根据2012年的一项调查,全国每天有1000多人死于过度劳累,死者多是中年人和青年人,死因大多是熬夜、加班、过度劳累和巨大的压力导致心脏衰竭。和身体上的疲惫不同,心理上的疲惫往往被人忽视,在无形中影响更持久。

连续加三天班,可能睡上一整天就可以休整过来,心理上的疲劳却没有那么容易恢复。如果因为工作任务太重、心理压力过大而导致情绪压抑、精神不振,甚至出现神经衰弱的症状,即使身体上休整好了,疲惫的状态依然存在。

如今,每个中国的年轻人都在拼命地工作,努力追求社会价值和个人理想,因此,身心上的疲惫也成为所有年轻人遭遇的问题。相比之下,日本的年轻人看起来却没有那么着急,那么迫切地想要实现某种目标,甚至可以说,他们有些懒懒散散、不思进取、不求上进。

2013年初,雅虎日本网站曾经做过一次调查,在四万多人的调查对象中,有57%的人不想当官,同时,日本国内也调查了有三年工作经验的公司职员,其中有37.4%的人不想被提拔。这一现象和日本对年轻人的“温室培育”有关,排除社会大背景的影响,每个人“不思进取”的理由又各有特点。

有的职员说,工作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他人,即使工资不高,职位不高,工作高兴就好;有的职员则害怕公司同仁的嫉妒,而宁愿守在原来的位置上。也有人算了一笔比较清晰的经济账:如果职位的提升随之而来的是工作任务的繁重,增长的薪水刚拿到手就送给了医院,还不如停留在轻松的岗位上,让生活轻松一点。

一个需要通过个人奋斗才能实现富裕的社会,尚且不能和工薪阶层已经享有富裕生活的社会相比。由此一来,年轻人需要面对的竞争、压力和疲惫状态就会比较严峻。不过,疲惫的年轻人也要试着带着除了升职、赚钱之外的目的来工作,有时候,生活的质量和自身存在的价值要比一份薪资丰厚,但是辛苦又无趣的工作更值得考虑。

心灵强健日记——服从与反抗

所谓服从,心理学是这样定义的:主体在特定社会情境中,通过对客体提供的社会信息的概括、判断和推理,为寻求奖赏或免受惩罚而产生的与客体一致的行为或态度。很显然,“寻求奖赏”和“免受惩罚”成为人们定义“服从”时的关键点,也就是说,服从完全来自外界的影响,而不是出自主观意愿。服从的行为一般发生在两种情况之下,一是对法令、政策和组织规范的服从;另一种是对权威人物的服从。

心理学上还有一个和服从雷同的概念——遵从。遵从和服从有着相似之处,但又是完全不同的逻辑概念。同意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者他人意见,没有心理矛盾,完全是出于自愿的行为和态度,可以定义为遵从。

举个例子说,假如你被黑社会用刀逼着去抢劫银行,你本身是不愿意的,但是为了活命不得已而为之,可见你只是服从了他人的要求,而不是加入了黑社会。另外一种情景,学生愿意跟随老师学习知识,并且因为老师是学科上的权威而愿意接受老师的意见、听取老师的指导。学生对老师权威的信仰则属于遵从,而不是服从。

一个人在成长的初期,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在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和服从行为。教育的方式可以为通过神话故事,通过行为习惯的养成,也可能通过和权威人士的直接冲撞,比如父母和老师。同时,社会文化也会形成一种气氛,要求每一个个体都要服从权威。否则的话,可能付出沉重的代价。

西方文化中,一度统治社会意识形态的宗教负责训练社会大众的服从行为,宗教故事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教育人们服从权威的样板。在传说故事中,路西法曾经是上帝身边的宠儿,是最美、最有权势的天使,同时,他还是希腊神话中代表光明的“晨曦之星”。然而,当上帝要求路西法向上帝之子亚当下跪时,他提出了反对意见。

路西法认为,即使亚当是神之子,他终究是一个凡人,作为天使,他在亚当没有诞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没有理由跪拜从泥土而来的人类。路西法的想法惹恼了上帝,一怒之下,上帝将路西法和其他有着同样想法的天使定罪,宣布他们触犯了骄傲和反抗权威两项罪状。

随后,上帝派遣了服从他的天使,试图以武力征服路西法这些叛徒。结果,路西法落败,从天使堕落为魔鬼撒旦,其他天使也跟随他从天堂堕落到地狱。不久后,撒旦用行动证明,上帝要求天使们给予尊重的人类也不是完美的:一条蛇的蛊惑就可以让人类背弃承诺。

实际上,那条蛇正是撒旦伪装而成,他潜伏到自由完美的伊甸园中,诱惑夏娃吃掉来自智慧树上的果实,还叫来亚当和她一起品尝。上帝为了惩罚亚当和夏娃,将他们逐出了伊甸园,并施以诅咒:亚当要依靠辛勤的劳作才能获得果腹的食物,夏娃要经历生育之痛,他们将失去一切优越的特权,经受人世间的各种痛苦。

更可怕的是,作为人类的始祖,他们给世世代代的子孙留下了永恒的罪孽。每一个新生儿的出生,都是带着原罪的人类,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就是被诅咒的,穷其一生都要向上帝忏悔,以求洗脱身上的罪孽。

这则故事讲述了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人都要服从权威,否则的话,就会导致可怕的后果,受到无尽的惩罚。类似的神话和寓言故事随着文化的传承一代代地流传到今天,所有人都形成了一个内心的准则:服从权威。于是,人类就认定了社会上的各种权威——父母、老师、神父、政客以及科学领域的专业人士。

中国传统的教育系统也倾向给孩子服从权威的训练,和西方不同的是,中国并不是依靠宗教故事,而是更实际的道德标准。忠和孝一直是社会文化倡导的两个重要标准,忠表现为对统治阶级的服从,孝表现为对家庭伦理的服从,通常都是家族中的长者或者父亲。

在孔子的思想中,他更看重孝而不是忠。在孝的方面,孔子主张人应该无条件地服从父母。孝者,劝谏父母而不被认可,依然要敬重父母,不得忤逆父母,即使生活忧劳,亦不得怨恨父母。这种思想导致了古代的家庭实行家长制,由处在支配地位的男子掌控大权,其他人都要无条件地服从。

在教育体系中,虽然道德和权威同时存在,但是教育场所似乎更看重规范、规则的执行,而不是学生道德的培养。在老师面前,学生不得挑战、抱怨,反抗行为更加成为教育者重点关注的对象。可是,书本中的道德并没有告知学生如何判断正义与非正义之间的区别,以至于,当学生面对非正义的权威时,常常显得麻木不仁,甚至选择听取权威的论断,放弃道德的约束。

飞机航行中就曾经出现过绝对服从权威而导致灾难的例子。曾经有一架飞机因为降落前的下降角度太大,导致飞机偏离了原本的跑道,最后飞机坠毁,机上无一人幸免。在事后的调查中,机舱的录音提供了一条重要的线索——当副机长察觉到飞机降落前的高度偏高时,他只是小心地提醒机长说“是否要一直维持这个高度”,即使在飞机坠毁之前,副机长依然服从机长的判断,毕恭毕敬地回答机长的问题。

当然,除了特定情境下的绝对服从,大多数人倾向于用逆反的态度来对待权威。就像青少年期的孩子会反抗父母的教导、老师的约束一样,有时候,人们并不是真的反抗权威的约束,而是为了表达自身的态度。某种程度上,这种逆反更像是为了反叛而反叛。

逛商店的时候,如果导购员说:“按照顺时针方向挑选比较好”,偏偏有人反着来,即使他本来已经预计按照顺时针的方向走;如果旁观者给正在下棋的人指出下一步应该怎么走,他偏偏不会相信,反而走到其他位置上;即使专业的医生,当听到病人说“我胃疼,给我开点斯达舒吧”,哪怕医生也有同样的看法,他也会开一盒胃舒平,并托词说:“这个对胃粘膜的刺激性更小。”

一位心理学家就曾在他的着作前言中附注“请不要先读第八章第五节的故事”。根据读者的反馈,大多数人都会采取相反的做法,甚至还没看完前言,就直接跳到第八章,看看第五节里到底藏着什么内容。

对于权威的反抗并不是只有小孩子或者青少年才有,即使人到了成熟的年纪,依然会在心理上反抗。只不过,考虑到更复杂的情况,成年人的反抗心理并不会明显表露为针对特定对象的行为。那些对官方宣传不认同,对先进人物、道德榜样表示怀疑,对某一新政策持消极态度的人,往往都是成人世界里的反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