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天才往往能够以小见大,将细微事情中的道理推而广之,而且,天才能够在大量不同的事物中找到共通性。然而,天才终究是没有标准、没有定义的。任何人都无法给天才设定一个模式,天才到底应该走清纯路线,还是酷雅路线。而一切社会标准的模式、君子淑女的教养又和天才无关。
现代社会要求普通人最好能够轻松游走在任何环境中,既能达到众人瞩目的高峰,也能经受满是苦难的深渊,还能保持处在中间地带时的优雅。可惜,这些都不是天才能做到的事情。某种程度上,天才和优雅无关,和知识无关,和一切标准化的社会要求无关。天才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发现前人不曾踏足过的领域,创造别人未曾发现的知识。可是,天才在绽放了璀璨的才华之后,大多又是惨淡收场,令人无限唏嘘。
在人类的天才历史上,大多数富有创造力的天才都因为精神异常、酗酒、抑郁困扰而走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追溯历史上最早自我毁灭的艺术家,要数希腊神话中的艺术家伊卡洛斯了。为了逃离克里特岛,伊卡洛斯在父亲的带领下飞上了天空,可是他没有听从父亲的劝告,一直朝着太阳飞去,翅膀上的封蜡被太阳熔化后,伊卡洛斯因为失去羽翼坠入了大海。
不知道是超人的才华为疯狂埋下了隐患,还是天才在疯狂之中孕育了超人的才华,许多现实中的艺术家在不断接近极端的艺术境界时,内心的疯狂也开始吞噬他们的生命。海明威、拜伦、梵高、舒曼、伍尔芙……他们在一步步走向艺术巅峰的同时,也像神话故事中的伊卡洛斯一样,在最接近光明的地方不幸陨落。
然而,在艺术上取得无上成就的人们,现实中的表现却很难让人将其和从神界偷来圣火拯救人类的悲剧英雄普罗米修斯相媲美。天才们总是有着各种各样的疯狂举动,他们脾气古怪、挥霍无度、情绪大起大落、药物成瘾、沉溺于性爱甚至斗殴杀人。艺术境界的高超和自身悲剧命运的强烈对比,让人禁不住疑惑:难道艺术家们的悲惨人生就是他们拥有过人天赋的根源吗?或者说,是他们拥有天赋而必须付出的代价?
事实是,天才们之所以陷入疯狂,可能并不是因为他们拥有天分,而是心理上的躁狂抑郁气质。贾米森在《疯狂天才》一书中这样说道:“他所醉心者,皆为天空与火焰,这些使其诗行清澈。他依然留存着那绝顶的疯癫,而那本应占据一个诗人的心田。”可见,天才与疯狂,往往只有一步之遥。
心理学将躁狂抑郁症简称为躁郁症,也被称为情感性精神病,患者一般在行为和思维方面存在障碍。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情绪上的改变,要么是过度的情感高涨,要么是过度的抑郁低落,情绪发生变化的同时,思维和行为也随着改变。
这一点,和爆发出创造力的艺术家有些许相似之处。艺术家或者诗人,往往思维敏捷,能够迅速做出反应,而且,在创造伟大的艺术作品时,表现出旺盛的精力和强烈的情绪。与此同时,他们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忍受心理上的折磨。为此,才有人用因果论说“成功是属于那些经受了万般磨难却不至于死亡的人”。
相反地,当天才陷入抑郁情绪后,则主要表现出内心的敏感和完美主义倾向,极端的情况还可能出现幻觉。对于专业人士来说,躁狂爆发后的抑郁情绪往往能够帮助他完成枯燥而机械的工作,成为创造奇迹的必要条件。当然,抑郁情绪带来的痛苦感受,只有当事者最清楚了。
长时间将身体上和心理上的精力用于艰苦的工作上,需要更多的耐心、决心和毅力。而那些关于人类发展的巨大命题,对即使是处在躁狂状态下的天才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难题。按照牛顿助手的记录,“每到秋天的时候,牛顿的创造力就会达到高峰”。根据近代心理学的研究,我们也可以把这段话理解为“每到秋天的时候,牛顿就开始陷入躁狂的精神状态”。
在这段时间,牛顿每天凌晨两三点钟之后才上床,有时候甚至到五六点钟。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他都像一团永远不会熄灭的火焰一样,用全部的精神来做实验,进行精密的计算。躁狂的状态让牛顿忘记了饥饿,他甚至没有耐心坐下来,好好享受一段晚餐。
美国精神病医师朱利安·李布在他的着作《躁狂抑郁多才俊》中提到,狄更斯在完成《雾都孤儿》之前便开始写第三部小说《尼古拉斯·尼科尔贝》,之后,他又写了《老古玩店》和《巴纳比·拉奇》。与此同时,他创办了杂志,并且亲自编辑杂志内容。每天完成日常工作之后,他还会去贫民窟,帮助改善穷人孩子的福利和教育。经常在海边的大房子里宴请宾客还不够,狄更斯还要组织集体的远足运动,开展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为了寻找新的冒险世界,他甚至想去非洲。为此,他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甚至在他写给朋友的信中说:“我怀疑,如果我四肢健全、身体健康地去到某个新殖民地,我仍然会使自己像现在这样生活得异常滋润、甜蜜无比!”
在这些带着强烈情感和躁狂性热情的天才人士中,最令人惊叹的还是梵高。陷入疯狂后的梵高在一个夏天里进入了异常高产的创作阶段,他每天在狂乱的状态下画画,像挖泥一样挖起颜料,即使在模特休息的时候,他也在不停地涂抹颜料。当他的神经兴奋得势不可挡时,他甚至会对自己大喊大叫。
不过,当他陷入了抑郁状态时,梵高经受的精神折磨也是最剧烈的。就像正弦曲线的波峰和波谷一样,极端的兴奋状态过后,通常都会引来极端的低落状态。情绪抑郁的梵高已经无法工作,并且对自己的作品非常挑剔,他希望能够做得更好,但是从未达到过理想的境界。当躁狂和抑郁多年间持续不断地出现时,梵高给了自己一枪,结束了他短暂而充满痛苦的生命。
这些天才人物的真实故事足以证明天才和疯狂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可惜,至今没有人能够证明,疯狂是如何令天才发挥作用的。2003年,一项来自多伦多大学和哈佛大学的共同研究发现,有些人天生就对环境刺激比较敏感,面对同样的外界刺激,他们能够比普通人接收到更多的信息。试想,如果一个智商存在缺陷的人患上了躁郁症,只能发展为精神疾病;相反,一个高智商的人才能在情绪极端变化的情况下成为独一无二的天才。
研究人员称,普通人的大脑中有一种“潜在抑制”的过程,以便将一些无用的刺激屏蔽在外,而富有创造力的人“潜在抑制”水平较低,因此,他们能够始终和外界的刺激保持联系。比如说,普通人用红色的颜料和黄色的颜料配出橙色之后,就忘掉了其他颜色,天才人士却在调色盘上思考着新的可能。
此外,在精神分裂症的早期,患者通常都有非常强的洞察力,能够了解到神秘的知识和宗教体验。这一阶段可能是天才与疯狂的临界点。继续发展下去,患者才会走向毫无逻辑的精神异常,否则的话,他可能成为一个具有创造力的天才。
如果疯狂和天分始终是如影随形的,那么,在这个以做普通人为最高梦想的时代,一个人要如何保持自己的天分而不被看作是精神病患者,已然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就像电影《死亡诗社》中表现的那样,诗意的启蒙是为了挖掘出孩子身上的艺术创造力,但是,艺术创造如果变成了现实情况下的悲剧,人们就要重新思考“艺术细胞”的价值了。
“啊——呜——”——愤怒的小鸟
2011年,一款名为《愤怒的小鸟》的游戏开始风靡全球。游戏的内容非常简单:为了报复偷走鸟蛋的猪头们,愤怒的小鸟用自己的身体作为武器,变成炮弹去攻击肥猪的堡垒。看着红色的小鸟“啊——”的一声砸向绿色的肥猪堡垒,胜利感令玩家觉得非常奇妙。现实中众多愤怒的人,如劳累的上班族、无限期加班的一线工人和愁眉苦脸的小老板都迷上了这款游戏,当他们将小鸟砸向猪头时,内心积压的愤怒也得到了发泄。
说来奇怪,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开始变得越来越容易愤怒。走在马路上,发现每个人的怨气都特别大,即使没有人招惹,一个个都挂着一张苦瓜脸,如果发生了磕磕碰碰,站在马路上吵架的人有之,火气大、动手打架的有之,在电话里大声哭诉,求救于“老爸”、“干爹”的有之。不知道为何,人们生活的外在环境改善了,内心环境却变得越来越糟糕。
当然,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气不顺的抱怨和遭遇挫折时的怨天尤人都是无可厚非的,任何人在受到伤害的时候,心理上都会警铃大作,引起情绪上的变化。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人们也习惯用愤怒、责难、抱怨的方式来抵挡威胁。在愤怒之下,不停地批评别人,责怪他人,也是心理防御的一种方式。
每个人都要和自己的工作打仗,和机械化的生活叫板,每天都有一堆预定要做的事情,生活压力、交通状况、糟糕的天气都会给人如影随形的沉重感觉。如果再加上做错事、被人误会、情人反目、失业、经济危机等众多因素,巨大的精神压力不是要像贪食怪兽一样将人吃掉了?试想一下,任谁不火大,不怨气冲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