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愤怒有时候源自爱和感激。这类积极的情感往往也会促使我们产生愤怒的情绪。比如,你因对方的某个举动而生气,感到不可遏制的愤怒,但依然能够感觉到自己仍在爱着对方,那这种愤怒往往是因为爱得深切。此时,应该换个角度表达,将愤怒演变为爱的方式发泄出来。此外,没有安全感和不自信同样也会引发愤怒,不妨尝试使用积极而有效的表达方式,这会提高我们的自尊感。
第五,当我们是因为成为了别人愤怒的“替罪羊”而感到愤怒时,可以试着问问自己是否一定要接受这种安排,一定要因此而感到难过吗?答案是不必,这样你就成不了那只“替罪羊”。
第六,不要用愤怒去掩饰自己受伤的事实。这种方式很高傲,但我们受到的内伤也会很大。我们其实不必为了面子一定要去与对方斗个你死我活,这种斗争所产生的情绪刺激便是愤怒。生活中,无论让我们感到愤怒的原因是什么,都不要盲目地将其放大,我们要做的是解决矛盾和问题,而不是一定要在气势上获得胜利。
第七,学会记录愤怒。可以用一个小本子,把我们在不同情境下所产生的不同程度的愤怒记录下来,这样有助于理清愤怒的各种类别,分析在何种情境下适合表达愤怒,如何表达等。有些时候,我们的愤怒只是一时冲动,属于短暂的愤怒,使用一些小技巧就足以发泄;但也有部分愤怒属于长期积怨的结果,这就需要尝试使用不同的方式去解决了,比如直接告诉对方你是因为什么而生气的,或者自己寻找一种有效的排解渠道,如挤压橘子、拍打沙包、跑步、在无人的地方大喊大叫等。而不管采取何种形式,都不要运用暴力或者是口头辱骂,因为这样不仅不会使愤怒消减,还有可能带来更多的愤怒和伤害。
第八,当你不想用其他形式发泄愤怒时,不妨拿起你的笔,准备一张纸或一个本子,像记录各种愤怒时那样,将对方的种种不是全部写下来,心里想象着这是写给那个使你愤怒的对象的,或者是投给某个报社的,把内心的愤怒情绪尽可能细致地发泄在纸上,必要的时候你还可以大声念出来,直到火气全消为止。
第九,当愤怒产生时,也不要担心和害怕,更不能压抑。抑郁症患者最忌讳的就是过度压抑自己,那只会令自己变得更加抑郁。这时候用合理的方式发泄就行了,比如数数法、转移注意力等。如果你坚持使用有害的方式发泄愤怒,那就另当别论了,此时愤怒或许还会酿成一桩悲剧。
第十,就事论事。令你愤怒的是某件事而不是某个人,这样去想就会好很多。在愤怒过后,可以试着去分析那些令自己愤怒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必要时可以找一个朋友(最好是持中立态度的人),将你心中的感受如实说出来,让对方帮你分析和清理。当真正找到了那些总是能够令我们愤怒的源头时,也就找到了避开愤怒的途径了。同时,还帮助我们将愤怒的能量转换为重建自我的动力。
总之,及时地排解和表达愤怒有助于心理健康,也是减少抑郁、降低抑郁症发病率的有效途径之一。愤怒情绪的最佳发泄方式要以适合自己为主,也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研究的问题之一。需要注意的是,假如在表达愤怒的过程中,你没有很好地控制自己,或者因为你的愤怒而给别人造成了伤害的话,也不要过分自责,因为这只会令你变得更加压抑,心理学家建议,此时最好的办法是拿出你刚才愤怒时的魄力来,去向对方道歉。
勇敢做自己
研究发现,大部分患有抑郁的人都害怕做自己,他们不敢满足自我的要求,忽略自我价值,反而处处以他人为中心。所以,要想摆脱抑郁,有必要重新找回做自己的勇气。
1.抑郁性人格的成因和表现。如果你谦虚,愿意无私地服从和配合别人,依赖、附属,恐惧变成一个独立的自己,甘愿被人摆布,甚至质疑自我的能力,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富有同情心且感同身受,害怕被抛弃,恐惧分离……实质上,以上性格的核心特质就是不敢做自己,不愿满足自我的要求,而一味地忽略自己。
强烈的依赖感促使其追求与他人之间最佳的亲密感,越是亲密无间,他(她)的内心就越安全。如果是恋人之间,最好是那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感觉。为了追求这种亲密感,他(她)会倾尽所有去付出;但一旦距离产生,他(她)便会感到无措,有被抛弃的感觉。这种疏远和离开对他(她)来说也意味着将要失去,那即将面临的就是孤独和落寞。
为了挽回形势,他(她)会竭尽所能地去依附对方,满足对方的所有要求,也会通过提供避风港,给予关爱和照顾的方式,让对方来依附自己。不管何时何地,只要他(她)能感觉到自己不会被抛弃,就是安全的。遇到双方意见不一致的情况时,即便他(她)极其不情愿,也依旧要维持好“和平”……总之,这种性格特质被心理学家称为“抑郁人格”,最显着的表现就是不敢做真正的自己。
研究发现,这种人格受孩童时期的环境影响,尤其是受母亲的影响居多。一般情况下,母亲的两种言行表现会促使抑郁人格的形成,一是冷酷的拒绝,二是过分的宠爱。
如果孩子总是遭到母亲的残酷拒绝,那在他(她)的心里就会产生一种卑微的念头,认为自己是那么的多余,甚至就是一个累赘。他渴望与母亲亲近,却一次次地遭到拒绝,内心的罪恶感也就渐渐萌生。即便日后不再做出尝试,但那种卑微感已经形成,他更愿意将自己包裹起来,把最真的自己封存起来,不再提出要求,只是服从和依附。
如果孩子受到母亲的过分宠爱,无论是在精神上还是在生活上,都给予其无微不至的照应,久而久之,孩子会失去自我发展的机会和能力,也就失去了建立独立个体的意识,慢慢地就养成了依附的习惯。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在青春期这种独立意识会逐渐复苏。在该阶段里,独立意识会站出来做出反抗,在反抗的过程中自然会遭到母亲的打压。他(她)也会由此而产生一种负罪感,逃不出母亲的宠爱,最终也就不想再逃了。
由此可见,具有抑郁特质的人格在幼年时期就埋下了根基,以他人的需求为主题,处处以他人为中心才是最正确的选择的这种思维模式一直贯穿在他(她)的生活中,最终迷失自我,不敢表达真实的自己。
在爱的相处模式中,抑郁人格的人爱对方的方式更甚于对方爱自己,也即“我爱你,但这与你无关”,而亲密行为才是换取其内心充分的安全感和归属感的根源。为了获取爱,他(她)可以放弃任何东西,包括自己的爱好,时间一长这些爱好连他(她)自己都忘记了。不能集中精力做一件事,也很难记住一些东西,于是就觉得自己不够聪明,甚至陷入自责。
心理学家发现,这类人表面上没有任何攻击性,因为他们几乎把所有的不满和愤怒都转向了自己。他们希望周围的人开心,但也妒忌那些能够得到很多东西的人;这种妒忌并不会直接显露,而是被转化成道德层面的东西。接触过这类人的人们都知道,他们常常用十分深邃的目光、忧郁的眼神,沉默地传达一种十分隐蔽的攻击——使对方深感自责。当然,他们是不会忘记惩罚自己的,反复惩罚自己的后果就是陷入焦虑和抑郁。
2.如何尝试做自己?
了解了抑郁人格产生的缘由和表现之后,也就大致清楚了改善这种人格特质的途径。勇敢地表达自己,做真实的自己,大胆地去满足那些发自内心的需求,不要把别人当作生活的重心,敢于大声拒绝。
第一,我们要知道,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人,任何关系都是建立在相对独立的基础上的,不存在任何依附。人类虽然不能摆脱群体过独居生活,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独处,人际关系不是靠依附和顺从就能够长久维系的。注重自我发展,才是获取永恒的健康人际模式的最佳途径。别人喜欢你,不是因为你为其做了什么或放弃了什么,而是认为你是值得喜欢,值得交往的。你独具个性的人格魅力才是吸引对方与你交往的关键。
第二,我们不需要去取悦任何一个人。当你真正获得独立意识和独立人格之后,便会立马发现,很多人都喜欢独立的你,而不是那个只懂得一味取悦他人的你。你要为他人着想,这是善解人意,但不能过分放弃自身利益,更不能超越限度。俗话说得好,“物极必反”,任何超过限度的事物都会朝着相反的趋势发展,结果总是事与愿违的。
最后,去尝试一下吧,把以上认知全部化作行为,问问自己“我想要的究竟是什么?我做这件事是否会得到我所想要的?还是只是因为那是别人想要的?”当你意识到那并非你的需求时,果断地告诉自己:“我不该如此牺牲自我!”当你这样做了,你会发现,事实上那些真正喜欢你的人并不会因此而躲避你,反而是更加喜欢你了。假设有人悄悄离开了你,那只能说明他(她)一直都在利用你,利用你的这种特质去满足自己的要求。身为一个成年人,你也应该知道,他们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朋友,走了又何妨?重要的是,你最终会觉得很轻松,状态很好。
赶走抑郁的心理练习
练习一:及时做好心理强化工作,撇开抑郁偏见
否定自己,这是有抑郁情绪或患有抑郁症的人最常见的一种心理。心理学家建议,做好自我强化,有助于缓解这种否定情绪,帮助抑郁患者更好地找回自信。
很多患有抑郁的人对抑郁症存在一定的偏见,这会给其带去双重痛苦,越来越难以面对现实。甚至抑郁症患者自身的消极情绪和行为还会不断加剧病情,结果是反其道而行之。要知道,抑郁的成因有很多,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单一事件往往是抑郁症发病的导火索。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应该不断地做心理强化工作,及时强化自己的积极情绪与行为,减少抑郁的成分,直到其最终消失。
1.坚持进行正常的日常活动。
抑郁症患者并非完全不能从事工作,如上班、做家务等日常事务依旧可以进行。但如果患者因为抑郁停止一切活动,对病情是一点好处都没有的,只会增加其无助感和自责感。所以,只要还能坚持就坚持吧,这样才不会使情绪更加低落。
2.及时地肯定自己。
无论这一天你(抑郁症患者)做过哪些事情,都要及时地给予自己肯定,千万不能处处为难自己,不触及消极的东西。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写日记,把美好的东西都记在日记里,每天坚持,生活便不会枯燥。
3.切忌向周围的人谈起消极的话题。
抑郁最忌讳的就是消极的东西,自己不要提及,周围有人提及,要立即理智地站起身离开。
4.给自己制定符合实际的计划。
睡觉前考虑一下明天的计划,也可以写在日记本上,但计划不要高于实际,超过你的能力范围,但也不能过低,能够给自己增加自信的计划最好。
练习二:用“轨迹法”回忆幸福往事
研究发现,如果抑郁症患者能够远离消极情绪,被积极情绪充分感染,会有效地改善低落心境,通过自我肯定的具体细节缓解抑郁症状。而这种方法就是借助引导患者唤起一些积极、正面的记忆。
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认知和脑科学小组博士蒂姆·达格利什及其同事认为,“轨迹法”能够帮助抑郁症患者顺利地回想起很多美好的事情。这种“轨迹法”原本是人们用以加强记忆的一种方法,即将记忆中的生动画面和一些具体的标志联系起来。“轨迹”也就是位置或地点,当事人只需要选取一条自己熟悉的路线,再将这条路线中出现的路标按顺序记录下来,在练习记忆的时候就可以把需要记忆的事物依次放在路标处。这样一来,人们只要能够回想起那条熟悉的道路上依次出现的标志,就可以顺利地记住需要记忆的东西。
实验也对该发现进行了验证——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认知与大脑科学分会的心理学家就“轨迹法”进行了实验,通过帮助抑郁症患者回忆起幸福的往事,进而改善抑郁情绪。主要的方法是:抑郁症患者需要回想曾经发生过幸福事件的地点,再把需要回忆的东西和类似的地点联系在一起,然后在回想起某些具体的地点时,自然回忆起那些幸福的往事。
实验的过程中,抑郁症患者被分成两组,第一组被要求运用“轨迹法”建立与其记忆有关的联系,第二组作为参照组,被要求使用“排练法”进行联想训练,即依据相似性进行类似记忆的搜索。这些接受实验的患者都按照各自的方法进行了回忆,并且尽力地回想起十五种正面的记忆。
结果显示,运用“轨迹法”联想幸福往事获得的积极情绪,要比使用“排练法”的效果更好,抑郁症患者的情绪也较快地得到了缓解。
练习三:培养积极心态
可见,积极的情绪是帮助抑郁症患者早日康复的宝贵财富。由此,心理学家呼吁抑郁症患者尽己所能地培养乐观积极的心态。
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思维模式一般都有三大特征,即稳定性、内在性和概括性。稳定性是指,患者总是认为无论自己怎么努力,事情都已改变不了了;内在性是指患者的自责,将很多错误的原因都归咎于自己;概括性指的是患者的抑郁情绪会影响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但这并不是说,具有以上特质的人就一定是个抑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