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26984800000019

第19章 心灵杀手——战胜抑郁与强迫(3)

环境的无助和内心的无望是导致抑郁的重要原因。容易感到无望的人总是在想着自己即将面临重大的、无法避免的不幸,自己无法控制,也得不到他人的救助,当不好的事情发生时,他们也总是会得出关于自己的、不好的结论,比如“我真没用,我实在没有任何价值!”如果这件不好的事情在不久以后和另外一件事有联系,他们也会认为后者是由前者引发的。这些其实都是悲观者的心态,乐观的人几乎不会让自己陷入抑郁的情绪。

既然如此,那就从现在起,拿起纸笔记录下你生活中的好事情,然后告诉自己“这件好事也有我的功劳,如果没有我,说不定还没有这么完美”、“这件好事会在将来带来更多的好事,更多的好运,是我让这件好事发生的”。相信不久,消极心态就能得以扭转,并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练习四:避开抑郁的思想误区

20世纪70年代,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阿罗·T·贝克组织了一个情绪研究小组,他们由抑郁症患者的情绪背后的认知入手,进行深入研究,发现患者容易在情绪认知方面出现紊乱,认为当患者在感到抑郁或焦虑时,其实是在使用一种非逻辑性的、消极的思维模式进行思考,这就不可避免地要陷入思想误区,采用一种自己打压自己的方式行动。由此,他们提出了认知疗法,以此来帮助患者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思想误入的禁区,进而更好地改善情绪,找到缓解抑郁的心理途径。

1.完美主义误区。

抑郁症患者善于用一种十分极端的、黑白分明的形式去评价自己。好就要最好,不好就干脆彻底抛弃;得到的如果不是全部,那就全部不要。这种思想其实是基于完美主义之上的,这令他们恐惧一切错误带来的不完美,甚至偏激地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忽略掉了很多美好的部分。

其实,这个世界上哪有绝对完美的人或事?完美是不存在的,如果过分执着地去追求,结果只会令自己更加沮丧,一直抑郁下去。因为你的很多观念和现实都不能完全吻合,导致你对自己失去信心。

2.摒弃消极的思维定式。

很多抑郁症患者总是倾向于把某些不够好的、中性的,甚至是积极的事物或体验演变为坏的、贬义的、消极的认知。这是一种贬损积极的行为,会令很多美好的东西都面临毁灭,而一直促使患者怀有这种贬损心态的,其实还是对自己的过低评价。

3.斩断情绪推理的链条。

某些情绪在抑郁症患者看来会成为某种真理的证据,比如,这些患者感觉到自责,于是他们会推论出自己一定是做了很多伤天害理的事情,或者感到自己浑身乏力时,就断定自己需要回到床上。心理学家认为,这种推论完全是一种错误逻辑,但却存在于患者的几乎所有的症状中。

克服这种心理的最好方法是:把它们全部扭转过来,当你感到自己全身乏力,于是推论出自己要回到大床上时,不要顺从,而是坚持去做一些事情,结果会证明你的推论完全是错误的——当你坚持去拖地板或逛街后,你的状态反而变好了。

4.别再过度概括。

抑郁症患者会将认知加以扭曲,特别是在遭遇到短暂性的失落时,很多人会认为这种失落是长久的,并告诉自己以后再也不要如何如何。在消极情绪方面,抑郁者是最擅长做过度概括的,他们往往因为一时的失意而让其波及全部事物。

此外,当你在某一情境中摘取了一个消极的片段,并透过该片段断定整个事件都是消极的,也是过度概括的表现。比如,患者可能会在生活中听到某句令自己不满的话,于是他(她)便会认为“这个世界上的人就是这样现实!无情而又残忍。”其实,如果放在他(她)还没有得抑郁症之前,听到同样的一句话,他(她)最多只会认为是对方冷酷,而不会波及全人类。这是因为抑郁患者是用一颗消极的心去看待一切,所以一切就都会变得消极。因此,如果你想克服抑郁,就别再过度概括,别再用一种消极的眼光去看待全世界了。

5.不要把所有罪责都归咎于自己。

责任归己化,这是抑郁症患者的一个最明显的心理特征。无论是否有依据,抑郁症患者都会把一切不好的事情的原因归结在自己身上,深深谴责自己。但想过没有,你是否有这么重要呢?是否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呢?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别人也并不会甘愿受我们的摆布和控制,某件事情即便与我们有点关系,我们也并不一定就是直接因素。所以,别再把那些无关的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了,这种“一厢情愿”式的包揽罪责,只会令自己更加痛苦。

6.不要用“应该”去要求别人。

如果你认为自己“应该”如何,会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但这种“应该”如果应用在别人身上,通常都会感到失望,无形中给自己造成压力。比如,你如果认为“我的家人应该是最能够体谅我的人,我的爱人也应该是最爱我的人”。可实际上,他们并没有做到你期望中的“最体谅”和“最爱”,此时你的心里势必会觉得很委屈,甚至充满怨恨。

生活中,这种用“应该”去要求别人的做法常常给我们带来情绪上的冲击,因为你的行为标准在现实中并没有得到实现,此时的“应该”或“不该”都会令你讨厌自己,甚至觉得羞愧、歉疚;一旦其他的所有人都达不到你的标准时,你便会感到痛苦。这是抑郁情绪的起源,源自对外界的不满意,如果你想改变这种局面,最好是降低自己的标准,别再用“应该如何如何”去要求别人了,否则,你将永远被他人的表现控制着情绪。

7.撕掉标签。研究发现,当一个人因某人所犯的错误而为其贴上标签时,就意味着某种敌意的出现;而当一个人给自己贴上标签时,无疑是在打击和否定自己。

你因为别人的一个错误而为其贴上了消极标签,那就代表你为自己建立了一个消极情绪的“发源地”。你用这个“标签”去审视他(她)的一切行为,永远都不会感到满意,久而久之,双方之间就会出现矛盾。

如果你基于个人所犯的一个错误而给自己贴上了标签,那就意味着你给自己创造了一个完全消极的自我形象,你也会开始用这个标签来形容和介绍自己。要知道,你的自我永远不可以和你所做的任何事情画等号,你如此片面地用一个错误去断定自己,实在是一种极端的行为,它会使你最终真的变成那样的人,也会加剧你的悲观情绪。所以,不管是给别人贴上消极的标签,还是给自己贴,都不是明智之举。

8.不要做毫无根据的猜测。抑郁情绪的产生可以只是因为一个假设性的幻想,也可以是一些毫无根据的预测。

如果你假设有些人不喜欢你,虽然你没有去尝试检验一下,但心里已经对此深信不疑了,最后内心衍生出一种消极情绪,不断地给自己打击和消极暗示。在这个过程中,抑郁症患者成功地把假想变成了情绪上的一种真实体验。

假如你感觉到某件不幸的事情即将发生,并把它当成一个已经发生的事实的话,那么,内心的感受也将会沿着这个方向发展,直到你真实地感受到不幸带来的痛苦。

这两种情况都会在抑郁症患者的心理上产生极大的冲击,比如,日常生活中,有些患者会在发短信给友人却久久得不到回应时感到崩溃,猜测对方是怎么了,是自己什么时候做了什么过分的事情,还是对方已经决定和自己绝交了……种种猜测汇合在一起,导致患者陷入抑郁情绪,甚至决定再也不去找对方了。但事实证明,对方只是因为手头上有事要处理,没有来得及回复,或者根本就没有收到短信。结论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所有心理折磨都是毫无依据的。

练习五:逃离灰暗领域,寻求希望

患者情绪上的抑郁体验大部分来自绝望,感觉身处灰暗地带,难以自拔,抬头又寻找不到光明和希望,每一天都会变成煎熬和折磨。乐观的人为什么永远如此开心和积极向上?那是因为他们对自己、对未来有期待,他们看到的永远都是明媚的天空。所以,引导抑郁症患者脱离灰暗地带、看到光明很关键。

下面是心理学家给抑郁患者的一些建议:

1.接受现实,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别轻易给自己下定论,即便你已经知道自己患上了抑郁,也不要担心和恐惧,要相信自己完全有能力战胜心理障碍;更不要总是贬低自己,你没有那么差,想想从前的你,那么多优点和吸引人的地方,为了你更好地认识自己,现在就拿出纸笔,一一列出你的优点,记录下每天发生的可爱的、有趣的事情。经常看看窗外,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难道你不想出去走走吗?你曾经和爱人(亲人、好友、孩子等)一起出游的日子是那么快乐和幸福……

2.告诉你最亲近的人。得知自己有了抑郁倾向或患上了抑郁症时,千万不要一个人独自承担,坦白地告诉你身边的人,不要担心这会影响你们的关系,因为你要相信他(她)也希望你好,向他(她)求助吧!也给自己一个精神依靠,你们一起努力赶走抑郁,必要时一起去向心理医生求助,并积极配合治疗,相信不久就会重新找回从前的自己。

3.对自己表达理解。你要去了解一些抑郁的知识,正确认识自己目前所处的状态。当被抑郁情绪困扰而不能正常完成任务时,千万不要责备自己或感到愧疚,对自己好点,安慰并理解你自己。

4.为自己创造一个希望。世界很大,有抑郁症的其实并不是你一个人,它也不是不治之症。很多名人,比如林肯、丘吉尔、着名主持人崔永元等,他们也都有过抑郁的经历,在一段艰辛的与病魔抗争的历程中,他们是不是都获得了成功吗?所以你要对自己有信心,给自己一个希望。

练习六:树立积极信念,做好应对病情反复的准备

研究发现,在重度抑郁症患者中有80%的人会面临病情复发的挑战,有一半的人抑郁症发作的次数都在四次或四次以上。因而,如果你是重度抑郁症患者,首次治疗取得了成效后,也不要就此放松警惕,既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又要在复发之前的这段时间内,把自己的生活状态调整到最好。

1.积极培养兴趣爱好。病情好转之后,患者会感到生活的颜色都变得不一样了,再也不是以前的灰暗状态了。为了保持这种好状态,不妨为自己培养一些积极的兴趣爱好,多做一些有意义的、积极的事情,让心情每天都维持在愉悦状态,自然就把抑郁的情绪拒之门外了。

2.继续维持药物治疗,对未来病情发作的情况做好准备。对于重度抑郁症患者来说,在病情首次得到控制以后,如果立即停止用药,抑郁很可能会很快复发。因为失去了药物的作用后,身体分泌的神经化学物质不足以维持自身平衡,导致病情出现反复。因此,千万不要自行做决定,应该在医生的许可下停药。此外,还要积极调整心态,正确认识病情,对将来会出现的病情反复做好准备,从第一次的发病中总结经验。

3.在抗抑郁的历程中重新认识自我。研究显示,大学生群体自杀现象的背后潜伏的一个最大的凶手,就是抑郁。综合分析该群体的特征会发现,他们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转变时期,在以往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中,并未接触到很多现实问题,那时他们只要关心学习成绩就可以了。但在大学时期就不同了,各种各样的考验纷至沓来,对于一部分心理素质脆弱、还没有做好转变准备的大学生来说,情绪上的起伏会更大。

但抑郁的情绪其实也未必完全是坏事,反倒可以帮其迅速看清自我,建立自我同一性,并最终形成“我就是我,原本的我”的认知状态。因此,经历过一次抗抑郁历程的人们就更加应该明白,你就是你,是不一样的你,为你的人生树立一个目标,让真实的你重新拥有美好生活。

寻求身边人的帮助

实际上,关于抑郁症,不仅患者本人存在心理偏见,连其身边的人都会产生一种无奈和厌烦,因为他们不理解,为什么一件并不重要的事情在别人那里都没有任何影响,却偏偏就对“他”产生了如此严重的影响。或者在某些相同的生活环境下,或者面对类似的一件事,有的人不会抑郁,而有的人却很容易就变得抑郁。所以,人们很难理解“他(她)”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

抑郁是一种旁人很难看清和理解的心理疾病,更多的是一种很容易令人生厌的行为。旁观者也许只看到他们过分的悲伤和压抑,却难以体会到那种刻骨铭心的病痛。开始时,他们或许会表示理解和同情,但时间长了,他们便会提出质疑:现在是不是应该振作起来了!总是这个样子有什么用?殊不知,这只会给抑郁症患者施加更多的压力。

心理学博士Debroah Serani建议,如果你的身边有抑郁症患者,请一定要善待他们,给予其精神上的支持:

1.给予最好的陪伴。抑郁症患者身边的人可能难以忍受很多微不足道的问题被放大,不理解他们心里究竟在想什么,有时候甚至开始朝他们发脾气。事实上,抑郁症患者需要的最好支持就是亲人、朋友的陪伴,哪怕一句话都没有,只要能够传递关怀,让他们明白“我很在乎你,请你一定要快点好起来”,或者“我明白你很痛苦,但一定要坚强,因为我会一直陪着你”,诸如此类的信息会令他们感到自己还有价值,感到无限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