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上述案例中的小骆毅,自从地震发生之后,被开水烫伤的他就变得很安静了,面对以往喜欢的相机反而会莫名地焦虑起来,事实上这就是心理创伤的典型表现;再如案例中的小淑梅,地震后变得胆小、很容易被吓到、易分心、喜欢粘人、脾气不好,对以往爱好的事物也会失去兴趣等。有的孩子在灾难发生之后很快就出现以上行为中的某几种,也有的是在一段时间之后,甚至是一年后才出现。但不管出现的时间早或晚,心理危机的干预工作都应该尽早介入,因为越晚,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就越大。
那么,有哪些孩子更加容易在灾难中患上心理创伤呢?心理学家认为,经历过灾难或在创伤性事件中受过刺激的孩子、以往有过情绪或行为问题的孩子、患有躯体疾病或残疾的孩子、有被虐待或殴打史的孩子、智力障碍的孩子、在灾难中身受重伤的孩子、家族有精神疾病史的孩子,以上儿童要比正常儿童更加容易出现心理创伤。研究也发现,女孩要比男孩更容易出现心理创伤。
一旦发现受灾儿童出现心理创伤的症状,就要加倍留心,给予其足够的关注和关怀。一般情况下,心理干预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在灾难发生之后的最初阶段。孩子在这个时期最容易出现的行为有:特别安静、对外界刺激毫无反应、特别听话;也有的孩子爱哭闹、粘人、失眠、做噩梦、易受惊吓等。而家长或心理干预工作者就应该想办法让孩子感觉到你会一直保护他(她),并永远不离开他(她)。
2.在灾难发生一段时间之后。孩子在这个阶段容易出现的行为有:故意让家长生气、经常做噩梦、总是反复述说意外发生的经过,甚至在玩耍的时候也会不断地重演灾难发生的场景等。他们也会在内心发问:为什么会是我?是不是因为我不够好?我太坏了?……面对这样的情况,家长或心理干预工作者要帮助孩子去了解他们内心深处的恐惧和痛苦,并帮助他们找到释放的方式,比如及时地表达出来等。
3.接受心理危机干预之后的康复时期。孩子可能会恢复到正常的行为,此时家长应该做的就是帮助孩子做好回到学校的准备,调整好自己的情绪,让家庭恢复到以前的良好氛围,学校也应该积极协助学生在心理创伤痊愈之后重现开始新的学习生活。
那么,震后儿童心理创伤具体要如何采取干预措施呢?心理学家提出了以下建议:
1.要做好家长的心理辅导工作。灾难降临,不管是成人还是儿童都会在心理留下阴影,因此,在给孩子做心理康复治疗的过程中,成人们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也值得关注。如果成人们表现出沮丧、不安或焦虑等负面情绪来,就很容易增加孩子们的心理创伤,强化负面阴影的作用。因此,为了达到最佳的心理干预效果,成年人要首先接受心理辅导,首先稳定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将自己的情绪传递给孩子。
2.告诉孩子灾难发生的真相。地震属于天灾,是地壳运动而引发的自然灾害,并非是个体的错,孩子如果认为是因为自己不听话才引起了地震,要及时纠正这种不合理想法,使其明白灾难的发生并不是他个人的错,消除其自责和恐惧的心理。
如果孩子内心的恐惧始终无法排除,要帮助他们找到恐惧的来源。比如在地震爆发的瞬间,房屋倒塌、地面破裂等使其身心受到重创,周围的人大声尖叫或惊慌奔跑,尤其是平时被孩子们视为保护者的父母们也在一时之间变得手足无措起来,这会严重破坏孩子们心目中的安全感。这样的话,就可以引导孩子去合理宣泄这种恐惧情绪,用自我嘲笑的形式证明恐惧的不合理性。
3.保证孩子的身体和周边环境的安全。应当优先保证孩子的人身安全,要给受伤的孩子及时的紧急医疗救治;随后提供必要的饮食,做好清洁工作;远离灾难发生的现场,预防潜在危险,避免孩子目睹惨状而受到二次伤害;为孩子提供安全的住处。
4.在保证了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如果孩子很悲伤,请允许他们诉说内心的恐惧,允许他们哭泣,并鼓励其大胆表达,告诉他们害怕是很正常的情绪反应,不必强求他们勇敢、坚强;多和孩子沟通,多花时间陪伴他们,给予更多的关爱和照顾,以便消除他们内心的恐惧感;千万不要批评和指责,如果孩子出现尿床等不符合当下年龄的行为,也不要责备他们,这是心理创伤的表现,家长和心理干预工作者要高度重视;如果孩子们问起灾难发生的原因,要用他们可以理解的方式表达,同时给予其一定的希望。
5.给予灾区孤儿更多的关注和援助。在灾难中失去了亲人的孩子尤其需要心理干预,心理创伤干预工作者要将他们纳入个案辅导,重点而具体地去了解他们的心境和情绪,给出特殊的安慰和帮助,比如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团体活动,譬如角色扮演、演讲等,激发他们的集体协助意识的同时,也可以转移悲痛的情绪。
6.积极进行防震演习。地震之后余震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此时,在为孩子们做心理辅导时,也很有必要做好防震工作,必要时需要向孩子们宣传防震自救的知识,要求成人一起参与防震演习训练。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地震中受到严重心理创伤的孩子,在防震演习中有可能出现异常反应,这时要及时对其采取治疗措施。
三、抚平受灾后孩子的心理创伤
在灾难中受伤的孩子,目睹灾难发生的过程,现场的种种惨状和无数人生死离别的场景,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心理上的巨大冲击。有的孩子在灾难中失去了亲人和朋友,眼看着家园被毁灭,甚至是自己身受重伤,这些在他们幼小心灵中无疑是一种无法承受的伤痛。如何安抚灾难中幸存儿童的心理创伤,成为人们灾后面临的重要难题之一。
心理学家认为,受到心理创伤的孩子最需要的是安全感。而这种安全感是只有亲人或熟悉的人才能尽快给予的。因为,其一孩子对亲人或熟悉的人容易产生亲近感;其二只有亲人或熟悉的人才能了解孩子,及时而准确地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帮助。而亲生父母应该是首要人选,其次就是亲戚或邻居,或者是照顾孩子的医生、护士或志愿者等。
在给孩子心理抚慰的过程中,亲人或熟悉的人要给予充分的陪伴,并在这个过程中尝试从以下几点出发:
1.灾难已经过去了,现在是安全的。
2.可以说:“我会保护你,也不会离开你,你不是一个人。”
3.表达内心感受,引起孩子的情感共鸣,并让他们知道这种感受是正常的。
4.有事暂时离开,要向孩子说明缘由及回来的时间,并保证你一定会回来,最后要尽力做到。
5.不要在孩子的面前表现出焦虑的情绪,让他们相信你是值得信任和依靠的。
6.尽可能地带领孩子去结识周围的人,鼓励他们与年龄相仿的伙伴在一起玩耍。
7.提供与孩子年龄相称的图书和文具,帮助他们早日恢复以往正常的学习。
8.多使用肢体语言,用肢体接触表达情感。可以给年龄稍小的孩子一个拥抱或亲吻,和年龄大点的孩子进行亲切的目光交流,搭肩或握手,当然也可以拥抱。
9.不要回避孩子的问题,诚实回答。比如孩子问还会不会有地震,成人不能对他们说不会了,而是要告诉他们还会有小的余震,并传授给他们简单的避震手段,必要的时候可以带领孩子一起进行防震训练;再如孩子问“你会死吗?”当这个问题出现时,其实是孩子内心不安的表现,他们是想确定大人会不会离开他,此时可以不要正面回答,而是说:“我很希望我们可以在一起很长很长时间。”
10.合理地引导并鼓励孩子用间接的方式谈论亲人离世的话题,帮助他们早日面对现实,包括让他们说出当时的经历和当下的感觉,引导其用绘画、着色、玩具等方式表达内心的情感。
11.给孩子表达心意的机会,比如让他们对离开的亲人说点什么,年龄大一点的孩子还可以让他们参加葬礼。
此外,如果是在灾难中受到伤害的孩子,家长或儿童心理创伤干预者要格外关注。一般而言,他们会很难面对自己所受到的伤害以及未来的身体残疾,很多孩子还会产生“为什么会是我?”“我做错什么了?”之类痛苦的质疑,甚至会产生愤怒与敌意,怨恨在灾难中没有保护好自己的父母等,严重的时候还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
对于他们来说,心理干预和治疗应该在创伤事件出现后的几天之内进行,这是最佳治疗期。心理医生要针对具体情况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案,解开一直存在于他们心中悬而未决的疑问,帮助回答“为什么会是我?”“我做错什么了?”之类的反诘。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必须要面对痛苦的经历,因为只有直面痛苦,才有机会走出痛苦。心理医生此时可以在一边给予鼓励和支持,帮助孩子战胜恐惧。
以上是家长或心理创伤干预者对孩子的心理辅导应该采取的普遍方法与原则,而专家发现,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会因为其身心发展的不同特质而出现不同的灾后应激和创伤症状。下面就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不同表现以及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所应采取的相应措施加以简要介绍:
第一,婴幼儿(1岁到2.5岁)。
1.主要症状有:
(1)睡眠时间和如厕时间出现紊乱。
(2)警觉性变高,会被稍大的声音或不同寻常的声音、震动吓到。
(3)出现身体瞬间僵直的现象。喜欢粘着父母,不愿分开。
(4)会没有缘由地哭泣。失去以往的语言或动作能力,有短暂的行为退化表现。
(5)逃避能够造成灾难的相关事件,或者对此高度警觉。
2.家长可以做的有:
(1)尽力维持孩子在饮食和睡眠时间上的规律性,坚持每天在固定的时间段里安排孩子吃饭和睡觉。
(2)如果没有特别重要的事情要处理,就尽量不要离开孩子,避免短暂的分离刺激到他们。
(3)可以给予多一点的陪伴,多做安抚工作,比如在睡前给孩子讲故事或唱歌等。
(4)帮助和引导孩子表达内在的情感。
(5)陪孩子做简单的游戏,比如就地取材,用身边触手可及的东西玩游戏,帮助孩子将与灾难有关的感受用游戏的方式释放出来。
第二,学前幼儿(2.5岁到6岁)及学龄儿童(6岁到11岁)。
1.主要症状有:
(1)出现比较明显的焦虑和恐惧情绪。
(2)会重复叙述灾难中受创伤的经过。
(3)表现出对特定事件有超乎寻常的恐惧感。
(4)害怕灾难再次发生。
(5)对原来感兴趣的事物失去兴趣,总有挥之不去的视觉片段浮现。
(6)日常行为退化到较小年龄段的特征。
(7)难以管教或特别安静、乖巧。
(8)失眠、做噩梦,甚至出现梦游。
(9)躯体不适感强烈,但又无明显病因。
(10)学龄儿童在学校还会出现记忆力下降,不能集中精力听课,学习成绩下滑的现象。
2.家长可以做的有:
(1)在孩子反复叙述灾难中的经历时,不要制止,而要耐心倾听。
(2)鼓励孩子表达,包括灾难中的恐惧感、日常生活中的情绪等。
(3)接受孩子希望在睡前听故事或听音乐等要求。
(4)不要轻易离开处在恐惧中的孩子。
(5)理解孩子表现出的某些退化行为,但也要对一些最基本的礼节或准则进行必要的规范。
(6)当孩子表达自己在灾难事件中的自责感或其他的想法时,要耐心倾听,并循序渐进地帮助孩子纠正错误的认识,将正确的观念传达给他们。
第三,青少年(11岁到18岁)。
1.主要症状有:
(1)灾难可能引发失控行为,比如拼命进入灾区抢救灾民。
(2)内在的真实情绪不会轻易表露在外,多压抑。
(3)希望外出从事活动,逃避面对伤痛。
(4)很容易出现意外。
(5)对灾难有深刻的记忆,痛苦并想要摆脱,但无济于事。
(6)情绪抑郁,心态悲观、消极。
(7)性格发生转变,同家人或朋友、老师、同学等的相处模式也发生变化。
(8)出现睡眠障碍,经常失眠,食欲不振。
(9)希望得到亲人的充分关注和呵护,不愿意长大。
(10)有的青少年为了逃避灾难的痛苦影响,故意模拟成年人的行为,比如结交异性、结婚、怀孕等。
2.家长可以做的有:
(1)引导和鼓励孩子与家庭成员中关系比较亲近的人谈心,把在灾难中体验到的经历和心理感受说出来。
(2)鼓励孩子参加体育锻炼,帮助他们找到能够为自己找回自信心和成就感的事情,鼓励孩子多参与集体社交活动。
(3)告诉他们,那些难过、悲痛或羞愧的情绪其实是很正常的,只要正确处理,就可以改善和消除。
(4)关注孩子在家中的行为表现,了解他们在学校和与伙伴们相处时的行为方式。
(5)正确引导孩子了解灾难,使其认识到灾难会造成心理创伤的事实,并明白这完全可以治愈。
(6)当发现孩子出现严重的抑郁情绪,或行为异常时,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必要时要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
四、玩具对灾后心理创伤的安慰作用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玩具对于具有心理创伤的儿童而言还具有治愈心灵的作用。专家建议,玩具最好符合以下几个要求:1.玩具的表情一定要是微笑的、可爱的,传递出来的是愉悦的气息;2.玩具的颜色要是柔和色系的,比如粉红色;3.玩具不能掉毛,避免对身上有伤的儿童造成伤害;4.玩具必须要是柔软的,不可以带有坚硬的部分;5.玩具大小要适宜,以便于孩子拥抱为准。
这些玩具之所以能够带给孩子心灵上的抚慰,主要是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