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学与心理自助
26986000000023

第23章 生命的救赎(1)

当越来越多的自杀新闻涌进我们的视野时,很多人在扼腕叹息的同时也深感生命的脆弱。心理、生理疾病可以引发自杀,学业压力也能引发自杀,恋情失败、求职受挫同样能够引发自杀,家庭纠纷、经济困难还能够引发自杀……中国人究竟怎么了?为什么这些常见的所谓挫折便能够如此轻易地夺走一个人的生命呢?心理学家认为,其主要根源还在于人们的心理素质。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心理困境造成了如此的悲剧呢?如果你的身边有自杀倾向的人,你该怎么去挽救他们的生命呢?如果你也曾经有过自杀的念头,请好好看一看本章。

第一节 摆脱抑郁并非只有自杀

一、案例

2013年年初,新闻报道了一个来自于内蒙古的姑娘赛娜,在网上发表完最后一条微博后跳楼自杀。这个女孩出生于1987年,2009年从北京对外经贸大学毕业,还获得了英语和商业的双学位;留学归来后,赛娜进入一家由意大利人开办的高级时装定制公司,业余时间也有不少爱好,比如品酒、参观画展、旅游等,偶尔也会去夜店跳跳舞。

这样的一个女孩,年轻、时尚、优秀、坚强、独立,在同学、同事和好友眼中,她更是大家一致羡慕的对象。然而,就在2013年春节之后,她被医生确诊为重度抑郁症患者,随后接受药物治疗。即便在患上抑郁症之后,她也能够在人前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从来不愿在朋友面前表现出自己失控的一面。

事实上,在被确诊之前,赛娜已有了多年的抑郁症病史,在被抑郁症折磨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她才有勇气去求助家人和医生。她曾感叹:“失眠太可怕,两天加起来睡着不到四小时,思考能力几乎完全丧失。”“抑郁真的太痛苦,世界变得黑暗扭曲,再努力也感受不到任何美好,想什么都想到死。”“姥姥在叫我……实在熬不住了。”

赛娜的离开,不禁再次勾起人们的心中的往事。一年前,也就是2012年3月17日凌晨,一个微博名叫“走饭”的女孩也因为抑郁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她留在网上的最后一条微博说:“我有抑郁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没什么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离开。拜拜啦。”该微博曾引起强烈轰动,众多网友在纷纷转发的同时,也为这名90后女孩感到惋惜。

随后,大家纷纷翻出“走饭”以前发表的微博内容,发现这个浑身上下都散发着灵气的女孩一直活在孤独中,才气和灵气在微博的文字里展露无遗,但她的悲伤和孤独却不是一般人能够理解的。那些被她玩味的字字句句,已经暗示了她的绝望和“去死”的决心。

二、抑郁症患者大可不必“去死”

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代社会里,抑郁症成为一种最为“流行”的心理障碍,也被称为第一号心灵隐形杀手。美国人曾经研究发现,18%的美国人在他们的一生中至少都要患一次抑郁症。这是一种由大脑某些生物指标改变而引发的疾病,患者通常有常人无法理解的痛苦,旁观者也无法感受其内心的绝望。

有人说抑郁症是一场精神重感冒,也有人说抑郁症才是真正的精神疾病。其实,抑郁属于正常的情绪范畴,在某些能够引起我们悲伤和痛苦的事件中,大多数人都有过抑郁的表现和体验,如悲观失落、丧失了兴趣、避免与任何人发生接触等。但抑郁的情绪和抑郁症是有区别的,带有抑郁情绪的当事人尚有足够的自尊和自信,即便处在抑郁的状态中,但依然有行为自制力,不会出现行为异常。

抑郁症会促使患者对周围环境难以做出客观、真实的判断,出现偏离社会常规的行为,譬如情绪持续低落,绝望,失去思考能力,并且不能应对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甚至还有自杀的念头。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数据显示,全球大约有1.21亿抑郁症患者。

关于抑郁症的病因至今尚不明确,我们很难准确地界定到底哪一类人比较容易患抑郁症。而美国心理学家史培勒做过一项调查,发现抑郁症往往会袭击那些最有作为、最有抱负、最有创意和责任心的人。

此外,抑郁症的出现与个人的性格也有很大关系,比如:追求完美主义,对自己的要求严格;性格内向、自卑,不善人际;经常自责;喜欢思考、极易走向极端;悲观、多愁善感;敏感、自尊心极强;意志力薄弱等。当然,也不排除遗传的影响,比如有直接血缘关系的人,或者血缘关系亲近。

另外,也有调查显示,女性患上抑郁症的概率几乎是男性的两倍,但男性在患上抑郁症之后通常不愿意寻求帮助,并将抑郁转化为敌意与愤怒的情绪,或者干脆利用酒精或毒品去麻醉自己。因此,男性抑郁症患者的自杀率会比女性高出四倍。

但无论如何,患上抑郁症之后的结果并非只有死。美国总统林肯在26岁时遭遇抑郁症,32岁时再度发作,甚至在其担任总统期间也常常失眠,白天没有足够的精力工作,对生活充满了绝望。在被抑郁症困扰的过程中,他也产生过自杀的念头。当时心理医生的存在并不像今天这样普遍,但林肯却找到了一个对付抑郁症的方法,即剪报。

据说,他是把在报纸上看到的美国人对自己充满赞美和期望的溢美之词剪了下来,并随身携带,每当抑郁症状出现的时候,他就拿出来阅读,用它们来让自己振奋精神和缓解病情。久而久之,他成功地战胜了抑郁症。

和林肯有类似经历的还有英国首相丘吉尔。得知自己患上抑郁症之后,他非常幽默地称之为“黑狗”,并现身说法:当这只“黑狗”开始疯狂咬人时,千万不能对其置之不理,发现严重症状持续了数周并伴有自杀的念头时,就要立即去寻求帮助。后来,丘吉尔的抑郁症也被成功战胜了。

这两则故事给我们的启发是:抑郁症并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可怕,发现自己有抑郁的症状时,千万要留心,要为自己找到战胜它的方法,必要的时候要求助心理医生,积极接受治疗,而不是悲观地选择死亡。

下面是一位抑郁症患者张先生战胜病魔的真实经历。希望借助这则故事,帮助抑郁症患者纠正错误的观念,找到一条走出抑郁阴霾的光明之路。

第一阶段,患病与确诊。开始时,张某每天晚上都会失眠,每天晚上的睡眠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少。他以为是因为工作压力的原因,于是去药店开了一瓶安眠药,但是服了药之后他依旧彻夜不眠。

半个月之后,身体终于在睡眠过少的情况下崩溃了,因此不得不辞职在家休养。本以为在家休息,补充睡眠,身体就会渐渐好起来,但未料到情况竟越来越糟了。他说,每次在身体乏力,困意袭来,大脑稍稍进入睡眠模式之际,便会奇怪地出现惊醒和心悸的症状。这使得他既困又累,却又无法进入睡眠状态;而伴随失眠同时出现的还有躯体上的各种症状,比如头晕、头疼、思维迟钝、难以集中精神等。

好在张先生本身就对抑郁症有所了解,以上症状在辞职后持续了半个月时,他决定去看心理医生。医生确诊张先生患上了抑郁症,中度偏重。此后,张先生就开始服药,起初,药效很明显,张先生的睡眠得到了很好的改善,每天晚上都能睡4到5个小时的时间;但是,行动力和思维、情绪却没有得到一丝改善。坚持服用药物两个月之后,医生决定给张先生换药,但效果和上次一样。

第二阶段,换医生,换药。张先生的心中再次充满了绝望,他不知道该怎么办。用药期间,他的睡眠质量确实得到了改善,但其他症状却并未得到缓解。而且,因为长期服用药物,张先生产生了抗体。而在最后一次的诊断中,医生将张先生诊断为重度抑郁,并建议他住院接受电击治疗。但张先生不能接受。绝望之中,他接受朋友的建议:换医生。

新的医生为张先生不仅开出了与之前完全不同的药物,还建议他接受心理治疗。但是,在服药期间,张先生再次感到了绝望,因为药物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副作用,他开始有头晕、头痛、震颤、内热等症状,震颤最为严重的时候,他根本无法使用筷子进食,失去味觉,无法发声,腿脚发软……自杀的念头也几度跳出来,好在都被张先生仅存的一点理智堵了回去。

第三阶段,康复。半个月之后,也就是张先生服药的第二个星期,副作用开始慢慢减弱,药物开始起作用了:张先生的注意力可以集中起来并持续半个小时。这个小细节使得张先生和他的家人看到了希望的曙光。第二天,药效似乎比前一天要明显许多,第三天,药效就更加明显了……

就这样,张先生开始恢复以往的正常状态,可以集中注意力看电脑和看书,并且始终保持着头脑清醒的状态,行动力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对事物的兴趣也渐渐增强了,愿意主动和人搭话,见到美食也有了食欲……张先生感觉自己像是“复活”了一样。

第四阶段,心理治疗,减少负面思维。与药物同时进行的其实还有心理方面的治疗,心理医生为张先生制定的方案是认知疗法,主要是通过纠正与改变以往负面思维的方式,达到减少负面思维的目的。

心理医生认为,抑郁属于一种情绪障碍,是一系列情绪失调的结果。抑郁会使人感到悲观、气馁,让人变得迟钝,对身边的所有事情都做出负面的、悲观的评估;在此基础上,抑郁症患者还会对未来下更为消极的负面定论。患者一旦对未来以及未来有可能发生的灾难出现毫无依据的担忧,焦虑就出现了,它令患者感到紧张和烦躁,甚至是恐惧。因此,要想彻底地治好抑郁症,患者就必须清除这种负面思维的影响。

实际上,抑郁症不但会使人自身感到消极、悲伤和退缩,也会令其对世界产生敌意。也就是说,负面思维针对的不仅仅是患者自己,还有患者身边的人与事。这也是各种负面情绪的源头,只不过有的人会将它们用自责的形式呈现出来,而有的人会选择用更为激烈的方式表达。心理医生建议,假如发现自己完全在悲伤、忧郁、愤怒和烦躁等负面情绪之间徘徊时,要意识到这是抑郁症的症状,但千万不要自责,尽最大的努力去抵制打算放弃的念头。

告知你身边的人,不要让自己活在孤独之中,要相信他们会理解和帮助你。建议在发觉自己逐渐变得抑郁时,要主动求医,确诊为抑郁症患者后要承认并面对现实,大可不必为此而感到羞耻。积极配合心理医生的治疗,严重时接受用药,通过努力,抑郁症就能够被顺利治愈。

张先生后来回忆自己的抑郁经历,他告诉心理医生:“那是一场洗礼,我感觉像是梦一场,但又确确实实地获得了重生。”

可见,抑郁症完全可以治愈。患者要抱着这样的信念,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成功战胜抑郁,千万不要放过任何一丝活下去的希望,告诉自己:这是我的情绪在感冒,而感冒肯定是可以治好的。况且有过与抑郁症抗争经历的人,都会在痊愈后感到生命倍加的可贵,就像张先生说的,是洗礼,好似一场梦,但收获到的东西却又是实实在在的。

总之,抑郁症是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有可能患上的一种心理疾病,抑郁症并不能说明你品质低劣,或是心胸狭隘,更不能借此认为你精神有问题,它只是人类精神上的一个重感冒。因此,不要认为患上了抑郁症就会变得低人一等,更不要以为患上了抑郁症等于面对死亡。改变这种错误的认知,因为在某种意义上,抑郁症患者往往是十分优秀的。

第二节 青少年为何如此不惧死亡

一、案例

案例一:

2013年高考成绩揭晓的那天晚上,辽宁营口的某复读考生小张在出门去网吧查询分数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父母焦急万分,无奈之下报警。警方接到报警后,查到了火车站的监控,发现小张购买了一张开往沈阳的车票。五天之后,警方打电话告诉小张的父母,他们的儿子已经投河自杀,准考证和书包还在他的身上。据了解,遗体被打捞上来时,小张还穿着离开家时的衣服,书包中还装着两块大石头。当晚目击者还看到该考生将自家的钥匙挂在父母可以看到的地方,手机也没有带。

事实上,小张是个复读生,去年的高考分数是447分,可以上一个二本大学,但他坚决要上一所一本的重点大学,于是选择了复读。但是,小张的父母已经失业多年,一直在做小本生意,家里的经济并不宽裕,忙着做生意挣钱的父母,平时也很少过问儿子的学习情况。后来,母亲因为操劳过度而患上了严重的脊髓空洞症,在儿子高考前住院治疗,花了家里六万元的积蓄。但因为害怕影响儿子学习,直到高考结束后才将真相说出来。

此外,小张的表姐和表哥也是复读后才考上一本大学的,小张无疑对此次高考抱有非常高的期望,加上母亲病情的压力,家人猜测,孩子是因为高考失败,压力过大而选择自杀的。

但是,警方后来根据小张身份证的信息,发现从今年4月份开始,他总共上网180多次,还有几次是一整天都在上网的记录。按理说,高考前正是备考的时候,为什么儿子会如此频繁地上网呢?对此,小张的父母也觉得疑惑;更加令其母亲难过的是,在得知母亲做手术后,一向与母亲感情甚好的儿子,却始终都没有关心过她。回想起来,他们才意识到儿子在高考前后的情绪变化,但却因为忙于生意而忽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