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这才是心理学
26987000000018

第18章 心理学学生的学术生活(2)

我国心理学界最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当然要数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它是由中国心理学会主办的学术交流大会,每年召开一次,每一届由不同的大学承办,并且围绕一个统一的主题展开讨论。比如2011年心理学学术会议由第四军医大学承办,主题是“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2012年由广州大学承办,主题是“心理学与幸福社会”;2013年的承办单位是南京师范大学,主题是“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

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一般进行两天,第一天上午开幕式、大会主题报告,下午和第二天上午进行分组交流和主题论坛,下午进行大会主题报告,举行闭幕式。基本上提交论文并且论文获得大会录用的教授、学者,会收到大会主办方的邀请,其论文将在大会上交流讨论。交流阶段,重点报告者会有专门的时间介绍自己的论文研究,一般是30分钟。此外,小组口头报告、张贴展示也是展示研究成果、进行交流的方式。会议期间,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心理工作坊,比如进化心理学工作坊、团体心理辅导与咨询方案设计工作坊、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的表达性媒材运用工作坊等。此外,还有一些自行组织的学术沙龙,心理学产品、心理学实验设备推介会,供有兴趣的人前往参观。

对于心理学学生来说,参加学术会议的目标有三:一是开阔眼界,接触学术最前沿;二是认识朋友,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三是观光旅游,领略另一个城市的风采。本科生也好,研究生也好,参加学术会议都是一次开阔眼界的大好机会。在和一些知名学者的交流中,自己的思想也会得到充实,长期进行专项研究的人,目光往往局限在自己的研究领域,而在交流中可以感受到其他人的思想光芒,才不至于“不小心成为井底之蛙”;即使是刚刚入门的心理学菜鸟,如果有机会参加学术会议,也是一次人生阅历的积累。

那么,如何才能获得参加心理学学术会议的资格呢?首先,要自己搞点研究,写出论文,获得录用。当然,大前提是:专业基础要扎实,英语要学好,心理统计很重要!否则,学术会议就真的只剩下观光旅行了!

参加心理学学术会议的基本都是大牛,可谓大师云集,高手如云,研究生、博士生、教授、专家学者,其中不乏硕果累累的心理学研究者。当然,偶尔也会有大三、大四的本科生带着自己的专题研究去学习。基本上,每一个研究都处在学科发展的前沿,有些领域的研究内容非常生僻,很少有人听过,比如人格特征和笔迹关注度对书写者人格特征评价的影响。类似这样的研究,有关统计数据的解说已经令人难以捉摸了,至多从皮尔逊积差相关、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等研究方法联想到心理统计学教科书,更不用讨论过程和研究影响了。

每年的心理学学术会议都会报告一些心理学方面的新视角,比如中国人幸福感的研究、阅读障碍以及干预机制、强化学习和决策的认知神经科学基础、有关心理咨询及其伦理道德法规的研究等。还有一些从新颖的角度进行的研究,如具身认知的新发展、莫利纽克斯难题、金钱心理学等。拿心理咨询中的保密性原则来说,保密原则是心理咨询师必须遵守的,是进行心理咨询的前提。然而在具体规定中,却有许多细节需要讨论,譬如在来访者有自杀倾向时,是否应该向他最亲近的人报告、报告多少、用什么样的方式、报告多少内容才不会给来访者日后的生活留下阴影。

除了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这样大型的年度会议之外,各高校和中科院心理研究所也会举办心理研讨会,比如中科院心理学研究所主办的认知科学国际研讨会、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华人心理学家学术研讨会。对于心理学学生来说,这些专业的学术会议都是难得的学习机会。

STORY TIME

心理学起源于西方,对中国来说是舶来品。不过,中国古代并不是完全没有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历代思想家都曾经对心理学方面的问题做过论述,只是未分化成具体的学科,不成系统,更没有形成“心理学”这个概念。因此,我国目前的心理学不是继承自古代思想,而是由西方心理学发展而成。当然,这并不代表古人的思想没有在心理学发展方面做出贡献。心理学史研究者加德纳·墨菲曾说过:世界第一个心理学故乡在中国。距今2500多年前的东方,也有着早期哲学的思辨思想。这一节STORY TIME的主题是——心理学在中国。

公元16世纪,随着新航线的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对外殖民侵略,这时,有许多基督教传教士来到处在明朝末期的中国。他们带来了宗教神学思想,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哲学、科学,其中包括一些心理学的思想。

著名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他编撰的书中介绍了脑的记忆作用,另一位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则编写了一本相当于心理学简要的《性学粗述》,记录了心理学方面的常识,如感觉、记忆、思维和人的生长、睡眠、死亡等。由于当时的西方世界对心理现象的认知也不够丰富,因此,传教士们的论述也是简单、粗劣、缺乏科学性的。但可取之处是,中国古代将心脏看作感觉、情绪、意志发生的器官,而传教士们强调了脑的功能,只可惜他们的心理学思想并没有得到广泛流传。

19世纪末,心理学在西方的研究逐步走入实证方向,此时被迫打开国门的中国也开始接受西方文化。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沿海地区开设教会学校,并且送当地的学生到西方留学。于是,中国有了第一批接触西方心理学课程的人,这些人回国后,开办书院、学校,教授心理学课程,翻译西方心理学着作,给国人带来了心理学思想。

同时,日本由于进行明治维新,大量吸收了西方的文化和思想,完成了从封建社会到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心理学”这一名词是由日本人首次使用的,后来才由日本传入中国,并一直沿用至今。因此,在清末兴建新学堂,改革旧教育时,使用的教科书也是来自日本,心理学教程也是参照日本编译的心理学着作,甚至有日籍心理学教师到中国来任教。

20世纪初,中国的学者开始翻译西方的心理学着作,比如王国维翻译了丹麦海甫定着的《心理学概论》。后来,蔡元培到莱比锡大学留学,此时冯特的科学心理学处于全盛时期,蔡元培在听过冯特的心理学和哲学史课程之后,回国后推动了心理系和心理研究所的建立。

民国之后,心理学方面的书籍逐渐增多。1917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大齐在北大设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并从第二年开始教授心理学课程,同年,陈大齐翻译的《心理学大纲》出版,这本书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冯特时代的心理学研究内容和研究水平。从此,科学心理学在中国诞生。

“五四”运动后,德先生和赛先生来到中国,心理学引起了更多的重视,许多到欧美留学的人专门学习心理学,这些人将西方的心理学思想带回国内,相继在国内高校开设心理学课程。1921年,中华心理学会成立,即中国心理学会的前身。第二年,中华心理学会会刊《心理》杂志出版,作为中国第一本心理学杂志,内容涉及各个领域,包括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学史学、教育测量等。

由于时局动荡、经费困难,《心理》杂志于1927年停刊,中华心理学会的活动也被迫停办。抗日期间,各大学几经迁徙,部分书籍和实验仪器在途中丢失。西南联大期间,心理学研究从东部转移到昆明和重庆,研究虽受到战争影响,却也有所发展,如进行民族心理学、比较民族心理学的研究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华心理学会得以重建,并更名为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教授、研究者也被组织起来,开始研究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学习苏联心理学。可惜由于阶级斗争的观念,心理学的发展之路也是几经波折。到了****时期,心理学被定义成资产阶级伪科学,从此心理学停滞不前,之前的所有研究都被否定,心理学课程停止,实验室被拆除,有关心理学的书籍、资料也被禁阅或烧毁。

由于十年****结束和改革开放的到来,心理学被重拾起来,并开始蓬勃发展。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杭州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先后建立心理学系,虽然各所高校侧重点不同,但同时为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做出贡献。与此同时,中国心理学会先后开设了许多分会,如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国行为科学学会、中国人类工效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人类工效学会等,定期举办有关心理学的活动。

1980年,中国心理学会加入国际心理学会,成为其第44个国家会员;2004年,北京举办了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这些都证明,我国的心理学发展正在得到国际认可。不过,中国目前的心理学研究还处在蹒跚学步的阶段,没有获得引人注目的成果,很少有自己的课题和研究方法,而是随声附和国外的研究。在所有研究中,描述性多过应用性,发现问题,看清问题,却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由于心理学始终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国人难免崇洋媚外,一味追逐国外的研究动态。不过,将西方的心理学研究作为目标而忽略了中国传统的心理学理论实在太不应该。中国古代哲人,如孔子、孟子、庄子,他们的思想中都蕴含着深厚的心理学思想,西方的研究者在遭遇困境时,还会从东方的传统思想中找出路,国人自己却放弃了本根。或许,心理学生、心理学研究者都应该听从余光中老先生的劝告:壮士的前途不在昨夜,在明晨,西奔是徒劳,奔回东方吧,既然是追不上了,就撞上!

我们能做什么?——汶川地震支援及其他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大地震,瞬间导致数万人丧生,数千万人受灾。对于亲身经历地震的人,无疑是一次严重的心理创伤。汶川地震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三十多年前的唐山大地震,同样是倾城的灾难,当时的人们并没有意识到灾难对人心理的影响,结果新的城市逐渐建立起来,却有许多人终生无法从灾难的阴影中走出来。

或许这样的说法不太恰当。地震给成千上万人带来灾难的同时,却给心理学带来了发展机会。心理学志愿者的行动,电视、报纸媒体的接连报道,让地震灾难给人带来的心理创伤逐渐被重视,心理学的作用也在灾后体现出来。